1995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书评)
专栏:人与书

  还他清白名
——读《陶晶孙选集》
袁鹰
丁景唐同志从上海寄来一本由他编选的《陶晶孙选集》。不久前,他已来信欣喜地告知此书出版的信息,信中说:“夏公应我之请,1994年11月写了序文,为老友平反,为历史作证,可能是夏公最后的遗文之一,甚可贵也。”又说:“而我也算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完成陶晶孙亲人们对我的委托,亦可慰也。”两年多以来,景唐同志为编纂出版此书,精心策划,奔走查找资料,核实最初发表出版日期,编选作品,耗费了许多时间和心血,终于得以问世。他总算松了一口气,我也不禁为他松了一口气,不容易!“甚可贵也。”
说“不容易”,不仅是现在出书很难,出一本不可能畅销的书难于上青天(哪是买一张飞机票就能实现的),更由于要出的是陶晶孙的书。虽说他1921年就同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一起创立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团体创造社,在《创造季刊》、《创造月报》上发表了相当数量的小说、剧本和译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先驱者之一。1929年又继郁达夫之后主编《大众文艺》,面向大众,介绍世界各国的新兴文艺运动;接着又同夏衍、冯乃超、郑伯奇等一起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上海艺术剧社”;1930年初参加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后,又长时期从事医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担任《现代医学》总编辑。他还是我国现代木偶剧的创始人和奠基人,甚至自己去无锡惠山采办黏土原料,自己动手制作木偶头。这样一位对我国现代文学、戏剧、音乐、绘画和医学有多方面贡献,又精通日文、德文,深谙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前辈,几十年来,在现代文学史、艺术史上却一直冷清寂寞,处于被埋没甚至不公正的境遇,有多少人知道他呢?如果不是1992年他逝年40周年之际,《新文学史料》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刊出了他的几位亲人和老友的文章,如果不是现在的《陶晶孙选集》出版,从而拂去他身上的层层疑云污垢,又有多少人会想起他、理解他呢?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既未去延安或其他抗日根据地,也未去重庆、桂林、昆明等大后方,却留在沦为“孤岛”的上海。在上海,他并未参加公开的抗日救亡文化活动,也不写文章,却同日本人打起交道,有所往来。从此,如同一块美玉陷入污淖,背上了“汉奸文人”的恶名。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注释中就指明他“抗战期间堕落为汉奸”(《全集》第15卷,第531页)。连我这个当时刚接触新文艺的青年学生,就不只一次听说过陶晶孙参加日本人召开的什么什么座谈会,陶晶孙出席什么“大东亚文学者大会”,陶晶孙又如何如何,这样,自然而然先入为主地将他的名同“落水文人”、“汉奸作家”之类沾上边了。然而,这实实在在是天大的误解!事实真相是上海即将沦于日寇之手前夕,当时公开身份是第18集团军驻沪办事处主任而在党内又负有特殊使命的潘汉年离沪之时,曾经秘密地委托陶晶孙一项任务,要他留在上海,利用过去曾在日本留学,同日本人关系较多、夫人又是郭沫若日籍夫人安娜女士的妹妹弥丽这些特殊条件,做一些有利于中国人民、中国抗战而别人无法做、不敢做的工作。这种任务,当然极其秘密并且带有危险性,除极少数有关当事人以外,谁都不明底细。人们从敌伪报纸上看到的,只是这位当年的文坛老将,忽然跟敌人周旋,为侵略者点缀太平,怎会知道他忍辱负重的凄苦用心呢?那灰暗苦涩的年月中,他始终不曾像周作人那样当上高官,始终不曾涉足日伪文化圈的中心,而是小心谨慎地处于若即若离之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至于他在暗地里如何进行潘汉年交付的工作,可就谁也不清楚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参加接收台湾大学,在台大医学院任教,滞留台北5年。1950年,他设法避开国民党当局耳目,携妻儿全家去日本,在日本的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并且继续研究医学,继续从事中日友好事业,直到1952年2月被病魔夺去生命,再也没有能回到他挚爱的故土。
一切为中国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一切为人民事业做过好事的人,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夏衍同志在为此书所作序文中说:“晶孙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在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方面,默默地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这是很精辟的评价。“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而且“默默地”,甚至遭到误解、委屈,蒙受恶名,也不置一辞,这是何等的品格和胸襟!夏公在病床上为故友文集作序,为那一段历史作证,还他清白名,到生命的最后还不忘对老友尽一分责任,更让我们感佩不已。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我们实在不应该忘记这位为那场伟大的战争默默地做了贡献的老作家,让历史恢复本来面目。


第10版(书评)
专栏:

《中国抗日战争图志》(杨克林、曹红编)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封面设计:颜鸿蜀


第10版(书评)
专栏:辞书选介

有几十年历史的成都古籍书店在四川算是久负盛名了,而今它却成了货真价实的“上层建筑”。从它那破旧的窗棂中,我们窥见的是它“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萧条与衰落,这让人不由得想起文化界有识之士那句振聋发聩的呼声:“救救书店!” (力军 文并摄影)


第10版(书评)
专栏:译园新作

  翻译出版界的一项大工程
高莽
浙江文艺出版社今年内完成一项重要工程——编辑出版包括普希金全部作品的中译本《普希金全集》。
普希金是俄罗斯新文学的创始人。我国先辈早在20世纪之初就发现了邻国这位不寻常的人物。据戈宝权先生考证,我国首次提及普希金是在1900年。那时上海广学会出版了一本《俄国政俗通考》,书中谈到俄国文学时,写道:“俄国亦有著名诗家,有名著世经者,尤为名震一时。”中间一段文字令人看不懂,什么是“著世经者”?还是戈宝权眼光敏锐,他认为“著”字可能是“普”字之误。如此,我们可以确定,我国从那时起就对普希金开始关注。老作家阿英在他的《晚清小说史》一书中指出,1903年我国发表了普希金作品的最早译本。那是小说《上尉的女儿》的片断。不过,译者或出版商为了迎合市民的口味,将小说篇名改为《俄国情史,斯密士玛利传》,又名《花心蝶梦录》。小说虽然是从日文转译的,但我们不应当忘记第一位把普希金的作品译成中文的人的姓名,他叫戢翼翚。
从1900年到现在,将近一个世纪了,从第一篇作品的片断到普希金全部作品译文问世,多少作家、译家付出了多少精力与心血啊!
“五四”一代中国新文学先驱者们热情推荐与翻译普希金的作品,他们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鲁迅、瞿秋白、沈雁冰、胡愈之、郑振铎以及后来的沈颖、安寿颐、耿济之、赵诚之……有些人的见解仍然没有过时,有些人的译文仍然闪烁着光彩。
普希金逝世百年诞辰时,正值我国掀起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我国革命文艺界在普希金的作品中找到了鼓舞力量。当时报刊上出现了戈宝权、余振等人从原文直译的普希金诗歌与小说。
如今,普希金全译本的问世,为我国翻译和出版这位俄罗斯大作家的作品划了一个阶段,同时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与普及他的作品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套普氏全集中包括普希金的抒情诗、叙事诗、小说、戏剧、政论、文论、日记、传记、书信等等。
普希金的抒情诗在俄国可谓家喻户晓。因为他把“自己的血化为红宝石,把自己的泪化为珍珠”(卢那察尔斯基语)。全译本中不仅集中了他的800余首短诗,也包括14部完成的与未完成的长诗。
《普希金全集》中译本的参加者主要是建国以来仍然埋头笔耕的老译家和后来成长起来的新译者。新译本在文字上更忠于原作,纠正了早年译文中的错误,在表达上也有了新的突破与特色。然而,文学翻译要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需要时间的考验和读者的认可。


第10版(书评)
专栏:编著者言

  综合与创造
邵瑞珍
近10年来,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我国出版界出版过诸多心理学专著和译作,为心理科学的提高和普及做出了贡献。在浙江教育出版社组织编著的《心理学百科全书》问世之际,根据我对该书的编写计划和条目内容的了解,愿向关心这部百科全书的读者做些介绍。
为了更好地反映国内外心理学者的研究成果,以便把握心理科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4年前,浙江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有关编辑认为有必要编纂一部以研究主题为建构单位的心理专业工具书。浙江教育出版社组织了以陈立和高觉敷两位教授为总顾问的编委会,并在他们的协调下,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专业人员为主的作者队伍。
这部心理学百科全书在前人所编各类心理学辞书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外有关的心理学百科全书和国内的各类心理学研究专著,基本上体现了选题会议上拟定的两个要求:一、体现心理科学的世界性;二、体现心理科学的自身价值。
编著一部心理学百科全书,其难度是很大的。心理学百科全书虽是一部知识性的工具书,但如何反映知识却是值得研究的。凡事都有源,况且知识是承上启下的。一部百科全书,若能阐释清楚一个研究主题的渊源、目前的地位和价值,以及专家学者对其发展趋势的预测,给人一种整体性的认识,我想读者是欢迎的。有些心理学知识源于西方,有些心理学知识源于东方,我们把它们引入自己的国土,与我国的现实相结合,一方面可以看到国外心理学知识对我国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看到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和贡献。把这些知识如实地介绍给国人,我认为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应该说,这部《心理学百科全书》在如何使心理学知识体现世界性的问题上是做了一番尝试和努力的。
心理学百科全书应该体现心理科学自身的价值。心理学与其毗邻学科的结合,丰富了心理科学知识;但心理学不会成为其他学科的分支。为了体现心理学自身的价值,就要用心理科学的特点来说明它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作用。人们欢迎这一门科学,是因为这门科学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对人们有用。现在,还不能说这部《心理学百科全书》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但是纵览该书的各类内容,出版社和作者确实是朝这个方向迈进的。


第10版(书评)
专栏:书味斋

  且将好书化为桥
杨闻宇
情是至情,物为俗品,有涉物品交换的礼尚往来则难免于庸俗之讥。尽管是庸俗,而我辈尘俗中人却又不可能彻底摆脱它。在这里,我却意外地发现:以书为桥,于雅俗之间可以巧为沟通,自个儿不再觉得亏心亏理,与朋友又可以深化交谊,似乎是恰如其分,彼此安然。在复杂的人际交往里,这显然是一种高层次的交流。
层次高雅,乍然看去也简单,实际上呢,其间无声无形的限制是挺严格的——
送书者首先应当是个读书人,你自己倘是文盲,而今却突然抱一摞经典去送人,邻里瞧见,会掩口葫芦而笑,即使自己嗜好读书,也应当是个读好书的正人才行。“雪夜闭门读禁书”,倘若你尽看黄色书籍,嗜黄成性,而今又买一沓子赠人,说好听点,这叫“贩毒”,对方有恩于你,你却用坏书去毁人心智,误人子弟,是为恩将仇报。
另外,这书籍未来的主人不单须略通文墨,还应当知书之优劣。知文之文野。倘是此人学识有限,迷恋于财权,沉溺于酒色,你将好书送去,他会冷眼相对,不屑一顾。
有趣的是,朋友接受了我这菲薄的馈赠,回到家里,我常常暗自窃喜,乐不自胜。年逾半百,多所阅历,我并不轻易地将书赠人;一旦动念,总是将自己由衷喜爱的书赠予友人的。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书在我心目中先是非常的“金贵”,而今送了朋友,想到朋友(或其子女)可以分享,携手而进,共臻善境,自己这心里也便非常地舒爽、愉悦。“有福(书)共享”之乐,在精神天地间尤其迷人。低档次的交谊,市俗式的交往,哪会有这等快活。
天下聪明人真多。有一些出版社早就相准了个中奥妙,将传统的名著精印盒装,盒上且印上“精雅礼品”四个大字。对这等装潢了的礼品,我是一概不买。世间雅事,一旦被商家染指,好像“老大嫁作商人妇”一般,就没有多少雅意了,这或许是我的一种偏见吧。
好书通神,好人平安;花钱有限,福莫大焉。能得到我的赠书的朋友,侥幸而读了这篇短文,会从心里感到欣尉,而不至于笑我是个小里小气的书呆子吧?


第10版(书评)
专栏:学术书苑

  唐诗研究的碑石
萧瑞峰
在硕果累累的唐诗研究领域中,已很难找到锄犁未及的空白地带,一般的汇注、汇评类读本也已很难引人瞩目;但浙江教育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唐诗汇评》一书,却受到了唐诗研究界的普遍欢迎与关注。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其规模之大,超过了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同类著作,而且因为它从选诗到汇评,都独出机杼,饶有特色。
唐诗有评,一如唐诗有选,其源可追溯至唐代。唐代以来陆续问世的唐诗选本,今日尚存五百余种,堪称洋洋大观。其中,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李攀龙的《唐诗选》、钟惺、谭元春的《唐诗归》、清代王士祯的《唐贤三昧集》、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近代闻一多的《唐诗大系》等,或以取径严、标格高、内涵专精见长,或以门庭宽、包容广、格局宏大取胜。但前者易失之偏,后者易失之滥,殆难臻于尽善尽美之境。《唐诗汇评》一书则力求取诸本之长,避诸本之短,以不偏不倚的审美趣味和不苛不滥的选录标准,多角度地摄取唐诗的精华,相对完整地反映唐诗的总体风貌,使该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全唐诗》的缩影。我认为这一宗旨已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全书选录四百九十八位唐代诗人的代表性作品五千一百二十七首,规模为《全唐诗》的十分之一强,繁简适中,切于实用。就初、盛、中、晚各期的比重而言,较重盛、中唐,但亦不废初、晚唐。因而一卷在手,即可察得唐诗递嬗演变的历史流程。入选诸作,多为文质兼备、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而又风貌各具,异彩纷呈,足以映现唐诗题材广泛、风格繁富的特点。这使我们不能不折服于编选者的眼力。
然而,更见功力、同时也更为实用的还是该书的“汇评”部分。唐诗评论,历史很悠久,积累亦甚丰厚。各种资料不仅浩如烟海,而且散见于各类典籍,爬罗剔抉,殊非易事。该书的编选者发挥群体优势,分门别类,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将最具真知灼见的评论资料荟萃于入选诗人诗作之后,使读者得览各家仁智之说。此外,编选者所撰写的诗人小传、文字虽极简略,却涉及传主的字号、籍贯、世次、经历、科名、著作,其中大量吸收了今人的最新考订成果,因而很值得唐诗研究者借鉴。
尽管选诗与汇评这双重目标本身存在着难以圆融的矛盾,但在我看来,该书的编选者已尽最大努力将这种矛盾化解到最小限度。个中甘苦,非亲历其境很难体会。正因为该书在选诗与汇评两方面都有所建树、有所拓展,其规模又为一时之冠,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它的出版是唐诗研究界的一件盛事,唐诗研究者的一个福音;而它本身,则也许可以成为唐诗研究史上的一块碑石。


第10版(书评)
专栏:辞书选介

  文艺学研究领域的系统工程
郭宝亮
由陆梅林、吕德申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6编:一、基础理论;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创立和发展;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有关名言释义;五、文艺思潮、流派、社团、报刊;六、神话、传说、典故。共135万字。
该辞典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史论并重。论的方面即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原理的阐发,包括“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美学基础理论”、“艺术的本质与特征”、“文艺与社会”、“文艺的起源和发展”、“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文艺创作”、“艺术的分类”、“文艺鉴赏与批评”等内容。史的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主要叙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思想来源,它的创立、传播和发展,包括它的中国化过程,重点阐述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到毛泽东、邓小平的基本文艺思想,又设立了许多具体的条目,分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马克思主义早期文艺理论家、外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文艺思想等,具有史料的价值。
另外该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无产阶级文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该书对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的成果及历史进行总结、描述。这种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兼顾并重,正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的具体体现。
该辞典在前言中表明:“编纂这部辞典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促进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传播这门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供一部必要的参考工具书”,并强调该辞典的编纂“力求按照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系统来进行,尽可能完整、准确、科学地提供有关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在辞条的排列、布局和撰写上,力求体现从抽象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等辩证逻辑的方法和思想,以使全书具有明显的内在联系”。这种注重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现实性、系统性、科学性、知识性的学术追求无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第10版(书评)
专栏:丛书概览

  为了创造欣赏美的大众
江曾培
美育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情趣,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所必需。人们的审美素质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也就提高了。
美,有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之分,美育活动需要通过多种的途径与方法进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最充分地表现人对现实的审美态度,也最充分地给人以美的享受,最能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与创造力,激发美的情感,从而达到提高人教育人的目的。基于此,我国当前的艺术教育正在全方位地加强。上海文艺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希望美育文库》(王新民主编),为广大读者,特别是为青少年提供了一套全面的、生动的艺术教材。
说“全面”,是指这套书有利于全面提高读者的艺术修养。听听流行歌曲,看看通俗小说,自然也有助于增加“艺术细胞”。但如果仅仅耳濡目染这些东西,人的艺术品格是难于造就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歌德语)在我看来,除了要观赏最好的作品,还要了解一点艺术史,知道一点艺术原理,始能像马克思所说:“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希望美育文库》采取史话的文体,以“史”为经,以“话”为纬,将艺术史、艺术理论与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介绍熔于一炉,就能使读者大大拓展艺术的视野,增强艺术的见识。而且,这套“文库”包括绘画、音乐、戏曲、电影、雕塑等门类,都是论述中国的一本,论述西方的一本,就更有利于读者在综合对照中玩味,在借鉴比较中体察,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说“生动”,是指这套书能让人读来情趣盎然。艺术,本来就应给人带来愉悦。审美教育,应是一种娱乐的教育。康德把艺术看作是游戏,就因为艺术家的劳动不是强制的,而是自由的。所以,凡艺术作品,都该“寓教于乐”,使人乐于接受。《文库》虽属理论读物,但系普及高雅艺术的读物,也就不宜搞成“高头讲章”,使一般读者皱眉。它以轻盈的笔触,通俗有趣的故事,展现了艺术的发展历程,阐明了各类艺术的特征,评述了许多艺术精品的奥妙,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结合在一起,使读者在饶有兴趣中完成阅读。书中的配画,更使全书赏心悦目。


第10版(书评)
专栏:书话人语

  图书质量令人忧
王闻
1994年,被人们称做图书出版的质量年,这一方面反映了广大读者对提高图书质量的深切希望,另一方面也说明图书质量存在的问题之严重。1994年,国家新闻出版署连续进行了3次较大规模的图书质量检查,均以1992年底该署向全国各出版社下发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试行)》为检查标准,检查结果却应了读者那句“无错不成书,百错是好书”的讽言怨语,问题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
第一次检查是对北京的20家中央部委出版社出版的23种图书编校质量的检查,其结果是无一种图书达到优良和良好的标准,仅有3种图书勉强合格,不合格品占被检查图书的87%。第二次是对10家出版社出版的9种古籍今译图书的译文和编校质量的检查,结果更令人吃惊,不合格品竟为100%。第三次检查是对新闻出版署直属的16家出版社的32种图书的质量检查,结果仅有3种图书为优良和良好品,7种图书合格,占被查图书总数69%的22种图书被判定为不合格品。
3次图书质量检查的总体数字是这样的:被查出版社共46家,被查图书共64种,优良及良好品仅3种,占被查图书总数的4.7%;合格品10种,占被查图书总数的15.6%;其余51种不合格品,占被查图书总数的79.7%。在这绝非虚假的数字面前,我们的出版社该做如何解释?我们的广大读者该做如何评说?
造成图书质量问题虽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一些出版社本身淡化了质量意识,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缺乏一种可贵的敬业精神。对敬业精神,我们这些年似乎讲的少了,似乎不那么看重了。但是干任何事情,我们若缺乏一种认真的、严肃的、踏踏实实的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事情就不会干好,甚至会干糟,会对人民和社会有害。图书出版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不仅需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还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文化积累和文化建设的重任。图书作为它的产品,其质量问题决不能与一件普通的日用商品相比,因为它所影响的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敬业精神更应该为图书出版界的从业人员所提倡,所恪守。几近80%的不合格率,虽不能说是全国图书出版的整体面貌,但它涉及到46家出版社的64种图书,无论如何也可以说是很有代表性了。问题的揭出是件好事,出版社如若像抓经济效益那样来抓图书质量,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国家新闻出版署对3次图书检查中不合格图书及出版社进行了公开的批评和处罚,并且决心在今年花大力气解决图书质量问题。我想,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再加上出版社对图书质量的切实重视,问题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我们期待着出版社能以实际行动给读者一个满意的和负责的交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