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鞍山流动医院走街串巷
本报讯辽宁省鞍山市医疗界今年春夏悄然兴起一种新时尚:医院流动进街道,大夫走访入病家。身居大都市,起居、交通不方便的重、老病人,只要挂个传呼,讲明住址,流动医院便会迅疾赶到。
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首家流动医院在鞍山市中医院产生。流动医院装备在一台流动车上,配备心电图机、B超等常规检测仪器和全院较高技能的医护专家,医疗技能和服务水平堪称一流。“990053203”的传呼号通过各种媒介告知群众,昼夜24小时,随叫随到,不论距离多远,不管楼层多高,都以最快速度到家诊治。4月下旬,由鞍山市铁东区中医院承办的又一家流动医院开诊,这家医院素以诊治糖尿病和脑血栓等疑难病而闻名,因为针对性较强,深受群众欢迎。
医院竞争,群众受益。流动医院相互间比反应敏捷度,比到家速度,比诊断水平,比治疗技术,比取费标准,比服务态度,从而给群众急病、急诊、急治带来极大方便。7月1日晚,鞍山市中医院流动医院负责人张克晨在家休息,忽接到传呼,告知一老人发烧、大小便失禁,神志不清,张主任马上和值班护士长来到住山南小区的老人家里,诊断病情,连夜在家里挂上了滴流,给老人退了烧。老人的儿女感激不尽。
流动医院看病到家,有效地抵制了多年来久禁不止的医务人员收受红包歪风,改变了医院门难进,医护人员脸难看、话难听的形象。到6月末止,鞍山市两家流动医院共走街串巷、登门到家看病2000多人次,设过200多张家庭病床,凡在流动医院治疗过的病人90%已治好,却无一人掏过红包。鞍山市中医院流动医院对家庭特别困难的患者,还实行减免费照顾。(陈光明)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编后
由于患者所在地缺医少药、医院床位紧张以及患者不便行动、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我国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看病难的问题。这就要求医疗部门采取相应措施,以充分发挥救死扶伤的职能。
呼和浩特市派出卫生支农队进驻农村、鞍山市办起流动医院走街串巷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它的可贵之处在于真正地把患者装进了心中,体现了主动服务的精神,使患者得到了便捷、及时、有效的治疗。在医疗服务被送到患者床头、炕头的同时,温暖也被送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头。对医疗部门而言,这种举措不仅有利于自身在医疗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主动权,而且可使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得到进一步改善。在我国缺医少药的贫困地区甚多、一些农民无处看病甚至看不起病的情况下,扶贫性质的卫生支农队的产生显得尤为可贵。
我们希望这种卫生支农队、扶贫队和流动医院、家庭病房多些、再多些。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学界人物

  圆一个“寻矿”梦
——记河南省地矿厅高级工程师石昆山
郭英
11年前,石昆山走出校门,自愿来到豫西的野外地质队,成为我国地矿系统第一个到基层工作的探矿硕士研究生。他说这是为圆少年时的一个“寻矿”梦。
今天,石昆山的梦圆了。
他和同行们为家乡探明了两处大中型金矿,使这些地方“富得流油”。他的《优选金刚石钻头结构参数研究》等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他的著述多次获科技和学术成果奖,他本人也荣获了中国青年科技奖。如今,他拥有地矿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诸多荣誉称号。
在六七十年代,烧柴是河南虞城老百姓的大问题。一次,一位小伙子为了拉煤竟给活活累死了。这出悲剧强烈地震撼了石昆山,在他少年的心灵里埋下了“寻矿”梦的种子。
当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毕业时,家乡烧煤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同时,他的导师又在挽留他攻读博士学位,许多大城市也向他敞开了大门。可是,“寻矿”梦使他毅然回到了家乡的山野。
初到地质队,一位机长向他展示了被磨损得没有牙齿的钻头。钻头是野外队最基本的工具,一个地质队一年要为此耗资几十万元。石昆山想,只要摸透各种岩石的“脾气”,再用最合适的钻头对付它,就可以提高钻探速度、节约资金。可一个人要把数百种岩石的脾气摸透谈何容易。然而,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石昆山只身翻遍了矿区的山山岭岭,采回了足有5000公斤重的2000多块岩样。为了省钱,瘦弱的他又在噪声和粉尘中亲手用切片机把岩样切片。在整个试验里,他既是操作员、记录员,又是小工。最后,他测出了31977个珍贵的原始数据。他把岩石性质和钻头参数相对应,列出一张“依据岩石性质优选金刚石钻头参数表”。试用结果表明,依照这张表选择使用的钻头,钻岩速度提高了30%,而其寿命延长了25%以上,打1米岩石的钻头成本由原来的18.25元降为10元以下。
科研没有止境,石昆山又把研究数据编成数据库,输入计算机,建成一个由14个数据库、80多个实用软件组成的微机管理系统,实现了钻头自动选优。后来,石昆山又与中国地质大学的老师合作,把微机技术和现场钻机结合起来,研制成了“钻探微机多功能监测系统”,它能反映钻进中孔内的9种参数,及时调整操作状态,能预防事故,提高钻孔速度……这一系列的研究为我国自动控制钻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野外生活,对石昆山这个书生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在盛夏的岩心库里,野蚊成群,一巴掌能拍满手血。皮肤再痒也不敢挠,抓破了就会流黄水……他曾被爆破后的浓烟呛昏在700多米深的山中坑道里;也曾在山中迷路,失足滚进深沟,差一点摔死……石昆山为了圆“寻矿”梦,忘却了艰辛与危险,亲自参加现场的钻探,根据一线的需要进行科研,并直接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一线的生产中去,走出了一条在野外队进行科研的道路。
少年时的“寻矿”梦吸引着石昆山把聪明才智奉献给家乡的山野。基层更需要他,更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当他亲眼看到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家乡脱贫致富了,石昆山说:“这是我人生追求的实现,这是我最幸福的事情。”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历时半年千里迢迢依靠法律讨回公道
 农民邹书海维护知识产权胜诉
本报讯我国首起农民诉高级科研人员侵害著作权案,最近在江西南昌审理终结:贵州省湄潭县高山村农民邹书海胜诉;江西省农科院副研究员邱贵根败诉。
6月20日,邹书海在家中收到判决书后,心情异常激动,他告诉笔者道:“这场历时半年的官司今天终于有了一个结果,法律为我这个普通农民讨回了公道!”
今年46岁的邹书海,从1984年开始就潜心于食用菌的研究,历经200多次实验,用了5年时间创造出“长稻草室外平菇无污染优化栽培”及“食用菌简易快速制种”等先进实用技术,被国内食用菌专家誉为“代表了当今国内食用菌栽培的最高水平”。1988年,邹书海总结自己积累的经验,写下了《长稻草室外平菇无污染优化栽培》一书,共约4万字。为了向广大农民兄弟推广普及这一新技术,他还创办了一所以传授平菇种植技术为主的实用科技学校,到今年5月底止,已接收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近6500名函授、面授学员,全国数十家报纸杂志对他的事迹和研究成果作了报道,邹书海为此已成为一位闻名省内外的食用菌栽培的“土专家”。
去年3月,邹书海应江西科技出版社《农村百事通》杂志的邀请,以专家身份赴南昌讲授他的“长稻草室外平菇无污染优化栽培技术”,与对方共同举办培训班16期,先后有1000名学员前来听课。然而,两个月后,邹书海却从江西人民广播电台里听到与他编写的教材相似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讲座。事隔不久,他又发现南昌市内流传着《整稻草室外阳畦平菇周年栽培新技术》一书,作者署名为邱贵根(江西省农科院副研究员、菌种站副站长)等5人。此书虽与邹书海的教材名称《长稻草室外平菇无污染优化栽培》略有不同,但教材涉及的栽培方法和名称意思却有着惊人的雷同,再仔细比较一下教材内容,发现整个器具的自制制种、栽培方法、强调事项等一系列的文字综述,以及标点符号、示意图表等,两书都有太多的相似。
为了讨个“说法”,邹书海买来数本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书籍,反复研读之后,决定向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江西专家。
1994年8月17日,江西省南昌市中院受理了这起国内首例农民诉高级科研人员侵犯著作权案。11月23日,南昌市中院正式开庭审理此案。邹书海得到通知后,提着满满一皮箱手稿及其他证据,风尘仆仆驱车1300多公里前往江西南昌打起了这场官司。
邹书海在诉状中这样写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9条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9条之规定,原告人是此教材作品的著作权人,对此享有无可争议的著作权。被告人以营利为目的,抄袭、剽窃原告人的作品,侵犯了原告人的合法权益,原告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求依法审理裁决。”而被告邱贵根等则在答辩中称:“利用长稻草栽培食用菌是许多科技人员集中多年研究成果共同取得的,并非邹书海的独创”,他们还解释说,尽管以他们5人署名的那本培训教材引用了邹书海书中的部分文字和插图,但这种相互引用资料的事情在学术界是很普遍的,属技术交流,并不构成侵权。
法庭上,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审判长也曾致力于法庭调解,但因双方认识差距太大而告失败。经过一个上午的辩论,宣布休庭,延期判决。
此案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出来后,引起了两省科技界和有关部门领导的极大关注。遵义地区科委为此还专门组织专家对邹书海与邱贵根等人的教材进行了反复的鉴别,确认邱贵根等人的教材中95%以上的内容(含插图)系抄袭剽窃邹书海的教材。
为了尽快公断此案,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们倾注了大量心血,该院审判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此案,最后达成了共识,认为,邱贵根等5人编写的教材其形式上虽与邹书海的教材有所改动,标题也不一致。但主要内容大部分抄自邹书海的教材,系剽窃行为,侵害了邹书海的著作权,应承担民事法律责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一项,第四十六条之规定,审判委员会于6月9日作出了如下判决:
一、被告已印刷的《整稻草室外阳畦平菇周年栽培新技术》教材尚未发行的应全部销毁,今后禁止再版。
二、被告应在江西省人民广播电台通过广播向原告邹书海公开赔礼道歉。
三、被告赔偿原告邹书海经济损失人民币2万元整。
至此,这起历时半年之久的农民状告专家侵权案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龚新生)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大通公司向高新技术产业挺进
本报讯山东大通集团公司采取有力措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型企业迅猛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到目前,已承担国家级新产品试制鉴定计划3项,国家级火炬计划2项,申请国家专利10项,被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个,研制开发新产品50个。今年1—5月份完成产值3.5亿元,实现利税1200万元。
山东大通集团公司是栖霞县栖霞镇城关村的村办企业。近几年来,以全国著名农民企业家、一等残废军人史桂开为总经理的山东大通集团公司,抓科技,先后办起了印染、化工、铜材、金刚石、建筑、塑料、电子等骨干企业。印染厂利税超千万元,选矿药剂厂的金属选矿药剂棒粒状黄原酸盐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年出口创汇490万美元。无氧铜材厂的铝、钛、碳、硼四元合金晶粒细化剂,解决了碳元素在铝合金中溶解度极低的世界难题被列入国家级新产品和“火炬计划”。该公司还根据自己的行业技术优势和资源特点,在新技术及其产品上,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电子与信息、新能源等,大力开发出30多个高科技项目进行研制推广。(由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科大附中狠抓课前课上课余三环节
本报讯记者王娜梅报道: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建校仅13年的普通中学,去年底被海淀区教育局评为“教育质量优秀校”。被教师们誉为“拚命三郎”的老校长段兴起谈到学校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是:狠抓课前、课上、课下教学三环节。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在45分钟课堂上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所学校有一支事业心、责任心很强的优秀教师队伍。教师们对教研组的活动和进修学习积极主动,备课从不流于形式,集体备课事先都做好准备。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到附近较好的中学去听课,也请那里优秀教师来校听课指导,以相互取长补短。他们和附近的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人大附中、师院附中等12所学校组成了一个科研群体,经常共同切磋教学当中的问题。
近年来学校特别把“教师教学技能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研究课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技能上下功夫,学校还组织讲座,请教育学院的教师来校讲课,并播放北京市各科教学中优秀教师的讲课录像,供教师们学习观摩。教师们还把自己讲课的各个环节录像,然后放,反复看、反复改,精益求精,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课堂上教师讲课语言精练、重点突出,给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让他们积极思考、充分提问,自己动手操作。语文课讲《荷塘月色》时,把学生带到清华大学荷花池旁赏月,让学生现场感受课文中的情景。讲《人民大会堂》学写说明文时,就带学生到天安门亲眼看看人民大会堂。有时还让他们自己动手小制作,再让他们为自己的小制作写说明。孩子们反映这样的课上得生动活泼、教学直观,他们愿上,知识也记得牢固。这个学校的课下复习形式也很活泼,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思考、相互争论,给他们展现才能的机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问世
本报讯记者李仲春报道:一种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具有增产增值作用的高科技产品BR—120新型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已由云南大学四位年轻科研人员研制成功,并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第一线。这标志着我国在这项高新技术研究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BR—120类物质是存在于植物体内、有极高生物性的一种新型类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它的最大特点是生理活性高。比一般调节剂高一千倍左右,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促进花粉受精、提高坐果率、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改善植物生理代谢作用、增强抗逆性等生理功能。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为锻炼动手能力,哈尔滨大学九一级的黄平发(右一)、宫晓冬等同学组成一个“电器修理小组”,为学校修理改进电工表、万用表,为同学修理录音机、电视机,不到半年的时间,修理各种电器四十余件,在学校已小有名气。
新华社记者陈凯星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呼市支农医疗队进驻乡村
本报讯 记者刘亮明报道:63岁的石交其老汉做梦也没想到,没出村就遇上了大医院来的好医生。6月26日,是呼和浩特市郊50多万贫困山区农民盼来福音的日子。从这一天始,呼和浩特市卫生局展开了卫生支农大行动,使许多像石老汉这样的庄户人有了“救星”。
石老汉是呼和浩特市托县乃子盖尔乡农民。几天前,老汉还硬硬朗朗地在田里干活,突然就给支气管感染和肺结核打倒了——浑身酥软,说不出话来。
为石老汉诊治的大夫,是刚进村的内蒙古医院主治医师刘正大、乔桂清。两位大夫一上手,石老汉的病很快得到控制和好转。主治医师乔桂清告诉记者:“这位患者的病要在城里看,得花2000多元,而且路远很有被耽误的危险。在这儿也就花八九百元。”
几位贫困山区的乡党委书记反映,这些年,缺医少药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一大障碍。许多农民生病后,在当地得不到及时救治,到城市医院,不是因路远常被耽误,就是因超负荷的医药费搞得负债累累。结果是严重影响生产,无力投入,土地撂荒,使本来就贫困的山区农民雪上加霜。
呼和浩特市卫生局因此开始了这次卫生支农行动,由呼市市内20家医院分别支援20个贫困山区乡。具体内容是:支援单位派出得力医务人员进驻乡卫生院,无偿地帮助管理、提供技术、培养人才,直至使支援对象达到分级管理一级医院标准,同时,要在每个行政村帮助建立一所甲级卫生室;目的是:真正为贫困山区农民健康提供可靠的医疗卫生保障,扫清因缺医少药造成的致富障碍。
26日当天,呼市20家医院的200多名医务人员分别到所支援的乡考察,至7月10日前,各医院的医务人员已陆续进驻各自的支援单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