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主席在匈牙利参观访问
在费斯戴迪奇庄园种植友谊树
新华社布达佩斯7月9日电(记者侯凤菁、杨永前)正在这里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在匈牙利西部城市凯斯特海伊种下一棵中国常青柏树,作为中匈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上午,江泽民主席等中国贵宾来到凯斯特海伊的费斯戴迪奇庄园参观,受到当地主人的热情接待。江泽民对在场的匈牙利电视台记者说:“我来匈牙利访问的目的是促进中匈两国关系的发展,其中主要是经济、文化关系。我相信,通过这次访问,两国关系会有进一步发展。”
费斯戴迪奇庄园是由匈牙利的费斯戴迪奇家族于200多年前兴建的。这里的建筑物雄伟华丽,藏有许多历史文物,包括许多中国的古书、古瓷器、古画等。如今这座庄园已被辟为博物馆,供人参观。
按照匈牙利的习惯,请贵宾种树表示对他的极大尊重,也是友谊的象征。江泽民仔细地为他刚种下的中国柏树树苗培土、浇水,并且意味深长地说:“松柏常青,象征着我们两国之间的友谊。”
江泽民还为费斯戴迪奇庄园博物馆题了词。他在纪念册上写道:“湖光山色,庄园胜景,文化瑰宝,民族骄傲。”


第1版(要闻)
专栏:

  愿乡镇干部都像他
本报评论员
陕西凤县坪坎乡党委书记兼乡长田建国同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感人至深。他是孔繁森式的乡镇干部,他是乡镇干部中的孔繁森!愿我们的乡镇干部、共产党员都认真读读田建国同志的事迹。
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论级别并不高,论责任却不轻。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他们宣传贯彻;一乡一镇老百姓的日子能否越过越好,要看他们是否领导有方;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如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同他们有无优良的作风、突出的政绩密切相关。
乡镇工作繁杂,要做好,很不容易。而田建国同志却做得非常好,非常出色,为广大乡镇干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田建国同志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心灵的天平,总是向人民群众一边倾斜。
他注意深入体察群众的疾苦,特别是“特困户”的疾苦。他说,要“常来尝尝老百姓的饭菜”,而且常去住住“特困户”的房子,睡睡“特困户”的土炕,盖盖“特困户”黑油油的被子。这样,使他对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疾苦有了真切的了解,从而把心同群众贴得更紧,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更大。
他注意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无论是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还是开办铅锌矿,无论是抓计划生育工作,还是为了给孩子们解决上学过河的桥……他都是那样认真、那样细致、那样投入,丁是丁、卯是卯,务求见到实效,使群众真正受益。既不是唱高调、放空炮,也不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
他总是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把个人的利益、家庭的利益放在后头。天下大雨,他首先去查看群众的房子,而不顾自己家的房子四处漏雨;有了招工指标,明明可以安排自己的妻子,他也一定要让给别人;自己一家四口每个月只有二三百元收入,他还要拿出几十元去帮助更困难的群众……
有人认为田建国这样做“吃亏”,而他回答得好:“怕吃亏就别入共产党。共产党的干部,不仅要带头吃苦,而且要带头吃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这种“吃苦”精神、“吃亏”精神尤为难能可贵,特别值得学习、值得提倡!
田建国同志帮助许多“特困户”脱贫致富,而他自己家却成了“特困户”。他的爱子竟然连香蕉都没有吃过。我们在赞美他那种忘我无私的高尚品德的同时,也想向各地县领导同志们发出呼吁:对于像田建国同志这样一心为公、勤政为民、政绩突出、群众拥护的优秀乡镇基层干部,请给予更多的关心,并考虑给予政策的倾斜,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以便使他们解除或减少后顾之忧,更好地为党为人民建功立业。这也有利于激励、鼓舞更多的干部向他们学习。


第1版(要闻)
专栏:

  文艺工作者以实际行动学英雄
孔繁森形象光耀首都舞台
本报北京7月9日讯记者易凯报道:连日来,首都的文艺舞台上高奏时代的主旋律,优秀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形象四度搬上舞台,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台上台下呈现着一片情感交融、心心相印的动人景象。
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的专题晚会《孔繁森之歌》,由山西话剧院创作演出的话剧《孔繁森》,由吉林省四平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话剧《人民公仆孔繁森》,以及即将于本月11日由济南市歌舞团在京演出的大型歌舞剧《雪域丰碑——孔繁森》,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展示了孔繁森以热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的人生之旅,讴歌了孔繁森坚强的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和无私奉献的公仆精神,再现了“90年代焦裕禄”孔繁森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人格。
晚会《孔繁森之歌》是一首深情的多声部的孔繁森的颂歌,编导者运用了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曲艺、诗朗诵等13个艺术门类,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表达了人民怀念英雄、学习英雄的心情。话剧《孔繁森》以纪实性、抒情性、戏剧性的手法,撷取了孔繁森先进事迹中感人的素材,化出了一幕幕动人的活剧。话剧《人民公仆孔繁森》以四平市赴西藏阿里地区医疗队所见所闻这个独特的角度,再现了孔繁森的高尚情怀。而歌舞剧《雪域丰碑——孔繁森》则从民族团结的角度,描绘出藏族同胞心目中“孔书记”的形象和风采。4出戏,风格不同,样式不同,但同样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孔繁森形象四上文艺舞台,是文艺工作者以实际行动学习孔繁森的结果。在孔繁森事迹的感召和鼓舞下,这些部门的编创人员纷纷深入生活,到英雄的家乡和英雄工作过的地方采访,和英雄的亲属和战友谈心。文化部、中国文联特意派出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冯世全等人参加的采风创作组赴聊城体验生活,创作了一批有真情实感的歌曲和节目。81岁高龄的老艺术家骆玉笙亲自动手谱曲,创作并演出了京韵大鼓《万民争颂孔繁森》。李默然、郑榕、王玉梅、彭丽媛、殷秀梅、宋祖英、郑咏、邢晏芝等著名艺术家也不计报酬,主动请战,全力以赴投入晚会排练。
为了确保演出质量,济南市歌舞团全体演职人员一个多月不休息,夜以继日赶排《雪域丰碑——孔繁森》。为了不耽误排演,有的同志亲人住院顾不上照顾;有的亲属去世,匆匆处理完丧事又赶到排练场。文化局机关干部职工为了表达心意,凑了2000元茶水钱送到了排练场。戏刚一排出,剧团就赶赴聊城孔繁森家乡演出,征求意见。
四平市话剧团为了进京演出《人民公仆孔繁森》,所有演职员都是自带干粮、饮料坐汽车颠簸了两天两夜。为了节省资金,演出前装置布景、演出后打扫场地也全部是由演员们自己动手,全团上下没有一个人叫苦。


第1版(要闻)
专栏:

  山东超额完成夏粮定购任务
北京今年小麦又获丰收
本报济南7月9日电记者贾建舟报道:我国产麦第一大户山东省,坚持责任到人,政策到位,服务到家,提前十多天率先在全国超额完成了今年夏粮定购任务。截至本月6日,全省累计入库定购小麦244.5万吨,占夏粮定购计划的106.3%,比去年同期多16.83万吨。东营、潍坊、莱芜、济宁、临沂等市地超额10%以上完成了计划。
今年是山东实行粮食收购省长负责制的第一年。针对今年夏粮牌市差价大、收购任务重、工作难度大的实际情况,各级党政领导普遍把夏粮收购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经济工作和政治任务来抓,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包任务,包进度,包质量,包完成时间,保证了夏粮收购的顺利进行。
在夏粮收购中,山东各地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在资金供应、粮肥挂钩、收购结算、验级论价等方面确保政策落实兑现。银行、财政、供销、工商、公安、交通、物价等部门密切配合,保证了收购资金和奖售化肥及时到位。工商、交通、公安、物价等部门严格市场管理,做到收购秩序井然有序。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今年北京市小麦总产突破10亿公斤,高于去年。
今年小麦丰收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14.87万亩;二是小麦成穗率多,亩均成穗46.3万个,比去年增加4.2万个。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有感于孔繁森“送礼”
蒋平泽生
送礼,乃人之常情。孔繁森也送礼,请看:由于他常给有困难的群众送钱送物,每月的工资都花不到头。他不但不能给家里寄钱,家里反倒还要给他寄钱。他的爱人和女儿去西藏探亲给他带去的营养品,他全部分送给了有困难的老人。他头一次任期届满从西藏回家时,把自己所有的钱物都送给了当地的老人和孩子,只背一个木头菜墩回家……
由此可见,孔繁森送“礼”,与当前社会上某些人送礼有三点不同:其一,他是拿自己的钱物去送“礼”,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样拿公家的钱物去送礼;其二,他是给有困难的普通百姓送礼,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样专门给有权势者送礼;其三,他送“礼”是无私奉献,不图回报,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样送礼如放“高利贷”,“少送多收”!
孔繁森送“礼”,是一片深情,是一颗爱心,是党的温暖!这样的“礼”,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第1版(要闻)
专栏:

  沪郊农业加大开放力度
引进国外农副产品优良品种深受欢迎
据新华社上海七月九日电(记者李荣)上海今年将从荷兰和以色列引进十五公顷蔬菜温室化栽培成套设备,在浦东孙桥农业开发区、闵行马桥镇、宝山罗店镇等地开辟试验基地。此项技术设备引进成功后,上海蔬菜可实现均衡生产、常年供应,菜田单位面积产出率将提高十倍以上。
引进国外著名的农业企业,使上海在发展外向型农业上一举“多”得。泰国正大集团与上海市松江县合资建立了大江公司,用“正大”专利配方饲料,大规模饲养以美国“AA鸡”为祖代的“大江鸡”,很快形成饲料生产—良种繁育—肉鸡饲养—屠宰加工—内外销售连环操作模式。“大江”之后,许多国外农产品生产企业进军沪郊农村,给沪上居民“菜篮子”里带来了“申藤”肉用鸡、“韩永”特种水产品等洋货;也给土生土长的农村种养场带来了集约化、规模化的产销新机制。据统计,目前沪郊已有农业“三资”企业一百六十多家,总投资额近三亿美元。
引进国外农副产品优良品种,被沪郊农民称作“小、快、灵”的农业开放。西芹、西兰花、樱桃番茄等落户未久的“洋菜”,早为上海市民所接受,销路很好。青浦县大盈肉禽联合总公司引进英国樱桃谷肉鸭,统一向养鸭专业户提供种鸭和专用饲料,养成后统一收购,加工成鸭制品系列,大受消费者欢迎。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三千多海南人境外“打工”
目前海南已有出国“打工仔”3000多名。海南省劳动部门利用侨乡优势,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先后与东南亚、大洋洲及港澳等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劳务往来关系,并多次派人到国外考察劳务市场,了解信息。
(据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泗棉3号”种植面积逾千万亩
江苏省泗阳棉花原种场培育的棉花新品种——泗棉3号,继长江流域棉区大面积引种外,今年黄河流域棉区也开始大量引种,种植面积总计超过1000万亩,成为90年代以来我国推广面积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棉花新品种。泗棉3号是集早熟、丰产、优质、抗病虫、适应性广于一体的优良品种。
(据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增城经贸洽谈会成果多
一九九五广东省增城市经贸洽谈会于七月六日在增城市举行,当天共签订外引内联合同和意向书一百八十三宗,总投资二十五点三六亿美元,利用市外资金二十二点一五亿美元。美、日、法、英、加和港、澳、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参加洽谈和签约。
(赖容焕)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新型汉字输入软件研制成功
“傻瓜码”汉字输入软件在一九九五中国国际计算机展览会上亮相,引起参观者的极大兴趣。它的最大特点是,用人们熟悉的汉语拼音来输入汉字,无需死背任何编码。输入过程中,不在提示行中选同音字,可以用说话的速度“盲打”,在速度上可与形码媲美,解决了拼音码“好学不好用”的问题。
(黄冬)


第1版(要闻)
专栏:

  生命,为人民燃烧
——记陕西凤县坪坎乡党委书记兼乡长田建国
本报记者孟西安新华社记者边江陕西日报记者蔡方祖
莽莽秦岭的雁脊山下,安水河畔,新起一座土坟。这个不大的坟冢,却沉甸甸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牵发着人们无尽的思念。
田建国,一个不朽的名字。这位39岁的陕西凤县坪坎乡党委书记兼乡长,今年3月4日为扑灭山火、救助他人而壮烈牺牲。
青山埋忠骨,江河哭英魂。
6月2日,端午节。田建国生前工作过的县、乡、村代表和他的妻子来到坟前,含泪献上特殊的“祭品”:烈士生前关心开发的铅锌矿石、杜仲树苗、木耳和香菇。
山谷里,回荡着人们一声声发自心底的呼唤。
“田书记啊,我们的好班长!您常说,共产党的干部,就要为人民的利益想大的,干实的。您放心吧,我们正按照您的话去做……”坪坎
  乡副乡长潘光明眼含热泪在坟前这样诉说。
1987年春,刚过而立之年的田建国从县级机关,来到全县最边远、当时也最贫困的坪坎乡任党委副书记。
赴任第二天,他就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去了。不到一星期,他就翻山越岭跑遍了全乡5个村25个村民小组。
田建国每到一村一组,都要询问“谁是特困户?”一天太阳西斜时,他和一名乡干部登门拜访特困户刘德银。看着刘大爷体弱多病的样子和他的破屋,田建国不禁一阵心酸。
他和老人促膝长谈。谈着谈着,月亮爬上了树梢。老人点起松明,端来饭菜。一碗包谷大糁子又涩又硬,一碗酸菜,竟能扯起长长的白丝……
同行的乡干部难以下咽。田建国夹起一口酸菜边吃边说:“尝尝老百姓的饭菜,会使我们心里更有底:还有群众在吃苦受穷,我们不能带领他们摆脱贫困,就是渎职和犯罪!”
夜深了,这位干部看看屋里土炕上破烂的席片和油黑的被褥,建议打道回府。没想到田建国却说:“咱就在这儿过夜,明天再看几家。”天亮临行前,田建国从自己衣袋里掏出30元钱交给刘德银:“大爷,这是乡政府救济您的零花钱!”老人接过钱,眼泪落了下来。
回到乡上,田建国在领导干部会上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坪坎乡虽然穷,但群众并没有因穷而怨天尤人。我们不能人穷志短。咱要发挥山区的资源优势,带领群众杀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来!在他的建议下,乡党委做出了“稳粮、抓矿、促多经”和抓好教育、计划生育的决策。
1988年春,田建国自告奋勇抓科技示范点,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区推广地膜玉米。他请来助理农艺师樊瑞臣,一道进村入户给村民们讲课,到地头手把手地教技术,使当年抓的50亩地膜玉米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千斤,比传统作物每亩增产一倍多。第二年全乡地膜玉米“全面开花”,不仅很快解决了90%群众的吃粮问题,而且去年全乡还头一次向国家交了公购粮。
在稳粮的同时,田建国着重抓了依托资源开发矿产,提出“打开山门,借脑袋发财,引资金开发”。他找到一家地质勘探队到坪坎乡来联合开矿,工程1990年动工,次年投产,去年年产值已达400多万元。
田建国常说:“我们是共产党的干部,就要为人民的利益想大的、干实的。”一次,他发现乡上的计划生育报表多胎生育率数字“打了埋伏”,立即叫人逐村复查,按实际数字上报。为推动计划生育,他带头支持妻子作了结扎手术,还带领乡村干部逐村逐户做重点对象的思想动员工作,对双女户实行了养老保险,从而使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工作在这个山区乡创出了奇迹:全乡人口近5年连续负增长,1994年与1990年相比全乡总人口下降了2%!
田建国在乡党委副书记、书记、书记兼乡长的岗位上带领坪坎人民苦战8年,使全乡经济实力在全县15个乡镇中由昔日的倒数第一,去年已跃居前两名。
“田书记啊,我们的好书记!您说凡是关系到群众利益的事都是大事,您时时把俺们的冷暖挂在心头……田书记,俺们日夜想念您啊!”
  银母寺村村民潘光元在坟前这样动情地呼唤。
1990年7月上旬,凤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洪灾严重。田建国从县上开完抗洪救灾紧急会议,连夜往回赶。天黑雨大又没车,他只好半道回到家里。由于淋雨,又是趟着齐腰的水过河,他感冒发烧。天刚亮,他又要回乡上去。妻子劝说道:“雨这么大,你又发着烧,多在家呆一天不行吗?”“你可知道,山上的特困户房子漏不漏,粮食缺不缺?不行,我得走,我得走!”他执意上了路。
这天,田建国坐车赶到核桃坝,然后冒雨步行20多公里,直到夜里10点才回到乡上。高烧、饥饿、疲倦,使他晕倒在办公室门前。他打了一夜吊针,第二天清早,又强打精神,拄着棍子翻山越岭查看灾情去了。
他来到碾子坝村特困户沈来福家,只见沈家的房子北面山墙被山洪冲垮,尺把深的泥水溢进屋子。田建国立即帮忙铲泥排水、安慰沈家老小,并叮嘱村党支部书记田志明:“村上要赶快组织人力,一定要帮助沈家把房子修好!”
当他返回时,风起云涌,大雨倾盆,身上湿透了,可他却说:“只要沈来福一家老小没事,虽然身上凉些,可咱心里却热乎着呢!”田志明留他吃饭,他笑着说:“七八月的肚子,杂货铺子,山里各种野果子多着哩,饿不着。”
但是,田建国百里之外的家,此时此刻正遭受大雨袭击,窄小的屋子到处漏雨,摆了七八个接雨水的盆盆罐罐。儿子园园端起碗想找块不漏雨的地方吃饭,不料被接水盆盆绊倒了,稀饭撒了一身,细嫩的肚皮顿时被烫起了一串串水泡,母子哭成一团……
“凡同群众利益攸关的事,哪件不是大事?”田建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场大火把村民刘少青家烧个净光,全家号哭,田建国和乡上的其他领导来了,带着钱和粮;乡上统一购进的玉米种子卖完了,唯独一个特困户因行动不便没买到,田建国得知后骑上自行车到几十里外的河口镇买回来,亲自送上门;西河两岸的孩子们世世代代踩着石头过河上学校,既不便当又危险,田建国亲自督战修起四座吊桥……
田建国就是这样把群众的事看得很重很重。在坪坎工作的8年时间里,他很少同亲人团聚,经常过家门而不入,就是顺路到家中看看,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结婚13年来,仅回家和父母妻儿一起过了一次元旦。连他最疼爱的儿子,也常难见他一面。
1991年的一天中午,素华正在屋里擀面,4岁的园园正在门前玩耍。田建国到县里开会路过顺便回家看看。他走到屋前,高兴地对着儿子喊:“园园!”园园睁大了眼,打量着眼前陌生的大人,怯生生地说:“叔叔你好!”儿子的应答震撼了素华的心,激起的心潮似乎从眼眶里涌流了出来:“田建国,亏你还是儿子的爸爸,儿子都不认识你啦!”田建国同样也被惊呆了。他猛然抱起了园园就亲:“园园,爸爸对不起你!不是爸爸不疼你们、不想你们,是爸爸没更多的时间来看你们呀!”过了一会儿,他又轻声安慰泪流满面的妻子:“原谅我吧,素华,咱现在干公家的事,得知道哪头轻哪头重啊!”20分钟后,他又踏上了回坪坎乡的归程。田建国的妻子段素华近几年一直腰痛,去年春天突然加重,到宝鸡市治疗住院45天,建国前后累计只照顾了10天。妻子做完手术提前一周出了院,建国在家照顾了两天半,第三天下午他又赶到县上去开会。素华回忆说:“他走的时候,买了两箱方便面,让两个孩子上学回来烧开水泡着给我们充饥;他还在孩子的床头上拴了根绳子,让我拉着慢慢起身……”
“俺娃心里满是公事、大事,甭怪他”,建国白发苍苍的母亲抹着眼泪说,“几年前,俺得了皮肤病,浑身痒得成夜睡不着。建国说有空就领我去西安大医院看看。谁知一等5年,药是捎回了不少,可他总没空领俺去西安,俺娃就这么给我许了个空愿走了……”
“建国呀,我的好丈夫!你说咱不仅要带头吃苦、还要带头吃亏,不能借干部的牌子‘近水楼台先得月’,我都依你。可你活得太苦太累了,该歇歇了……”妻子段素华在坟前这样哭祭。
提起田建国三让家属招工指标的事,山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山高党更近”的感慨。
素华婚前在河南温县老家当民办教师,婚后迁来凤县红光乡邓家台村在家务农种地。1990年,田建国作为党委书记在坪坎乡操持办起了选矿厂,效益不错。乡长柳生荣看田建国家中生活困难,就建议他把素华接来安排到矿上上班。乡机关全体干部会议讨论时,大家都赞成。田建国看自己拗不过大家,就说:“那好,既然组织做了决定,我就领情把这个指标用了。”结果由他拍板把这个指标让给了家里也很困难的乡农技校副校长赵德玉的儿子赵小兵。
1993年冬,乡选矿厂厂长杜培恩打算安排建国的妻子到矿上地磅房搞计量工作,谁知建国不同意,他对杜矿长说:“我知道您是真心实意。可坪坎有的户连吃盐看病都没钱,您还是解决他们中的一个子女吧!”去年国庆前,乡水电站建成。坪坎乡的领导又决定给田建国的妻子一个招工指标,田建国又硬是把这个指标让给了特困户王东娅。直至田建国去世,素华仍在家务农。
有人问:“田书记,你这样做不觉得吃亏?”田建国笑着说:“怕吃亏就别入共产党。共产党的干部,不仅要带头吃苦,而且要带头吃亏!”
田建国廉洁勤政,帮助许多特困户脱了贫、致了富,而他自己全家却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就靠每月二三百元的工资养活一家老小。他不抽烟,不喝酒,舍不得上街添买新衣服,牺牲时他身上的一件毛衣就已经穿了10多年;为了生活,年过六旬的父亲不得不拉上架子车,在烈日下到街头卖菜;他和妻子连门口卖的香蕉也没给孩子买过,以至孩子指着地摊上的香蕉问:“这大辣椒辣不辣?”……
是田建国没有机会和本事抓挠钱吗?不。请看看田建国是如何对待“金钱”的吧。
田建国的弟弟建华中学毕业后一直在家闲着,请求哥哥在坪坎乡给自己找个能挣钱的工作。建国说这事不好办,劝弟弟在家好好劳动。建华看到不少运输专业户在坪坎的几个铅锌矿上拉矿石发了财,也就贷款买了一辆旧解放车,让哥哥在矿上帮他联系些活,说“这是下苦挣钱,不是沾你的光!”建国仍不答应:“下苦挣钱到别处去挣,坪坎的钱由坪坎人去挣,你甭给我下巴支砖。”
坪坎是森林资源丰富的林区乡,田建国在这里工作多年,家里人想从乡上买几方木料修房,田建国坚持不同意,以至他家多年住的小厦房,用的椽子竟是东拼西凑甚至从猪舍拆下的杨木棒。
自从坪坎乡开出几处铅锌矿,那灰色闪亮的石头成了宝。有人千方百计想让田建国“高抬贵手”批个矿点好发财。曾有人先后3次将8000多元现金以种种借口送上门,都被田建国和段素华严辞拒绝。但有人不信天下竟有“不食腥的猫”。1993年夏天,有个熟知坪坎乡地下矿藏分布情况的人和西安一个“大款”找到凤县一位领导给田建国做工作,没能奏效。过后,这两人又以特有的能量打听到一个关键人物,曾是田建国从小学到中学的老师、校长,在凤县成人教育办公室时又是田建国的顶头上司。他们想,田建国肯定会对老师言听计从。
一天夜里,那两个人携巨款来到宝鸡找到田建国的老师,言明只要田建国松口给个矿点,他们肯出15万元!张老师严肃批评了他们的不法行为,但又说他可以去问问田建国,“如果你们真要合资办矿,对开发山区岂不也是好事?”张老师来到坪坎乡,说明原委。田建国说,他们这些人只想自己发财,并不想给坪坎人民谋利,这事不能办。
事后有人问田建国:“你是不是怕钱扎手?”田建国说:“昧心钱,不但扎手,还扎心呢!”田建国牺牲后人们才知道,这位在许多人眼中不乏“生财之道”的乡党委书记兼乡长,外欠债款竟达一万多元!
“田建国同志,我们的好战友!面对熊熊的山火,您挺身而出,为灭火救人英勇献身!您是秦岭之巅的青松,永远屹立在人们心头,您是涅槃的金凤凰,在烈火中获得永生!”当地女作家、凤县县委副书记孙惜玲在坟前这样追思赞颂。
1995年3月4日,是田建国生命燃烧升华最壮丽的日子。这天上午,田建国主持召开了坪坎乡两级干部会议,安排春耕生产并重点部署护林防火、计划生育等项工作。下午两点钟左右他才端起饭碗,有人突然赶来报告:银母寺村一组窑洞湾茅坡着火了!田建国听后立即撂下饭碗,吩咐副乡长王应民:“快组织些人随后赶来!”他叫上银母寺村党支部书记潘光银、村会计潘光元和乡林业员王玉华等人,乘吉普车火速赶往6公里外的火灾现场。
这是一面坐北向南、坡度陡达60度的山坡,从谷底到山顶坡面约达近千米。火是由坡度较缓的山腰200米处燃起的。熟悉这一带山林分布情况的田建国和村干部都非常着急:如果让林火越过窑洞湾的阳坡,阴坡坡面就是大片茂密的松林,附近还有村庄住户,后果不堪设想!当时火头尚在山腰300多米处燃烧,田建国对跟在身边的潘光元说:“火头前边危险,您留在山腰火场左侧清理隔火道,我到上边去清理隔火道!”说着绕过火头向山顶方面跑去。
下午3时20分左右,山下刮起一阵狂风,坡面上突然腾起一条宽70多米、高七八米的火龙,呼啸着向山顶席卷而上。山下打火的群众高声呼喊:“大火上去了!田书记快撤!快撤!”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炽烈的火舌狂舞,乘着龙卷风腾空而上,顿时将眼前的山坡燃成火海。
“田书记,你在哪里?!”焦灼的人们在大火过后的灰烬里奔跑着,呼唤着,寻觅着。3时40分许,人们在距山顶不到百米的一个山沟里,发现了田建国和17岁的青年沈来学已经烧焦、互相依偎的遗体。在场的干部群众和有关方面专家根据田建国遗体呈保护状压在沈来学遗体之上的情势及现场拍摄的照片认定,富有灭火经验的田建国当时是完全可以脱险的,但是,他为了灭火和抢救沈来学而英勇献身。
3月8日,雨雪交加。田建国同志追悼会在坪坎乡政府大院隆重举行。为田建国和沈来学送行的人群从院内直到小街尽头。全乡总共2400多人,冒雨参加追悼会的竟有1200多人!
苍天垂泪,秦岭白首。当挂着“田建国同志永垂不朽”挽幛的灵车缓缓行进的时候,有人放声痛哭,有人昏厥倒地,一些群众拦住灵车挥泪呼喊:“田书记,让我们再看你一眼!”……
陕西省委书记安启元亲赴凤县了解田建国的感人事迹并看望了他的父母和妻子;省委、省政府决定授予田建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号召全省人民向他学习。
田建国同志,您没有死。您永远活在坪坎乡亲父老和广大人民的心中。您是焦裕禄和孔繁森式的人民好公仆,是乡镇干部的典范。您的精神,必将激励全国5万多个乡镇的300多万名干部,努力实践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附图片)
田建国同志 龙剑辉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河南省洛宁县崛山电站是实现电气化县的重点工程。电站装机3台,总容量为1.65万千瓦,设计水头49.5米,过水流量为40.2立方米/秒,年发电量8046万千瓦时。7月1日首台机组并网发电。      
 李中灿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