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不攻自破的谎言
本报评论员
李登辉于本月7日到了美国,开始他的所谓“私人访问”。其实,这种所谓“私人访问”,完全是不攻自破的谎言。
美国务院发言人在李登辉启程前公布了他的详细访问日程,何时启程,哪里过夜,什么时候举行招待会,发表什么讲话,都一一作了介绍。这位发言人还一语道破天机,说这种安排是美方与台湾当局“共同协商制定的”。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是“私人访问”,何劳美方像对待“国宾”似的如此费神呢?
尤其露骨的是,当记者问是称李登辉为“先生”还是“总统”时,这位发言人毫不迟疑地当众答道:“他可以是李先生,也可以是李总统”。这位资深外交官耍花招的表态,恰恰暴露了美国当局蓄意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真实意图。
李登辉本人从来没有把此次访美当作“私人访问”。访美是李登辉梦寐以求的事,是蓄谋已久的计划,也是台湾当局玩弄的所谓“弹性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时期以来,李登辉不择手段地搞什么“度假外交”、“庆典外交”等等。为了搞这次“校友外交”,台湾当局不惜重金,“游说”美国国会议员,终于如愿以偿。他临行前喜形于色,得意洋洋地说,这次访美“重要的是象征意义,象征中华民国的存在已获得各国重视。”妙极了!连李登辉本人也明白无误地戳穿了他自己所谓“私人访问”的谎言。
美国政府也从来没有把李登辉的访问当作私人访问。美国国务院一位高级官员不久前还这样说:“鉴于李登辉与台湾其他领袖高度的政治形象,即使只是私下访问,都难以符合我们同台湾的非官方关系性质。”现在,美国政府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硬要说李登辉是“私人访问”。然而这样做,除了自打嘴巴,丢人现眼,还能收到什么效果呢?
一个时期以来,美国政府不断搞些破坏中美关系的小动作,打什么“人权牌”、“台湾牌”、“西藏牌”,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的发展,阻碍中国的和平统一。这次允许李登辉访美就是美国政府精心策划的一个严重步骤。
美国允许李登辉访问,严重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极大地伤害了12亿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美国这样做,将给中美关系带来严重后果,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纽约侨团发表声明
强烈抗议美允许李登辉访问
本报纽约6月7日电记者何洪泽报道:纽约华侨界对美国政府允许李登辉访美作出强烈反应。由多个侨团组成的纽约华人抗议李登辉访美委员会今天发表声明,强烈抗议美国政府背离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蓄意破坏中美关系的行动。
声明对克林顿总统宣布允许李登辉以康奈尔大学校友的身份访美感到震惊和失望。声明指出,自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之所以能在各个领域取得迅速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后的美国历届政府均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所依据的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台交往限于非官方关系。然而,美国政府允许李登辉访美正是动摇了这个基础。由于李登辉的特殊身份,不论他以什么理由,什么名义和什么方式,踏上美国国土,都必然会在客观上造成“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印象。
声明说,李登辉访美决不是一个孤立事件,更不是美国政府所谓的“纯私人性质”的访问,而是克林顿总统在美台反华势力的误导下,刻意破坏中美关系的又一个新动作。此举有可能把美国引向同中国对抗的危险方向。(附图片)
六月五日,美国东部华侨、华人社团代表在纽约举行记者招待会,抗议美国政府允许李登辉访美。这是纽约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席杨功德(左四)代表美国东部七十三个华人社团宣读给克林顿总统的抗议信。
谢云安摄(新华社发)


第6版(国际)
专栏:

  康大中国校友致信校长
抗议康大校方分裂中国行径
本报纽约6月7日电记者何洪泽报道:数十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康奈尔大学校友和中国学生学者今天致信康大校长罗兹,对康大当局积极推动李登辉访美,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政治活动表示强烈抗议,要求停止这种分裂中国的行径。
信中说,我们作为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康大校友和学生学者,对康大邀请李登辉为1995年校友会的演讲人感到深为震惊和不安。
信中表示,李登辉一直在试图通过各种政治途径安排访问美国和其他国家,其目的是寻求对他的“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战略的支持,最终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康大是全美和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有学术卓著、尊重知识和正义的长久历史。但现在的学校当局接受了李登辉的一点钱,就不顾学校的名声,积极推动李登辉访美的政治活动,粗暴地违反了国际准则和美国政府在1972年上海公报中宣布的“一个中国”的立场。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澳启动“共和列车”
本报记者史宗星
6月7日晚,澳大利亚总理基廷在议会发表演讲时,郑重建议:澳大利亚在2001年元月1日之前改为共和国;国家元首不再是英国君主,而是澳大利亚人自己推选的联邦总统;为顺利实现这一重大转变,全国将展开广泛辩论,尔后于1998年或1999年举行全民公决。一旦全国多数州的多数选民投票赞成,澳大利亚将彻底割断同英国君主立宪的所有联系,成为完全独立的共和制国家。
以基廷的这个演讲为标志,澳大利亚的“共和列车”正式启动了。如果说在此之前“共和”问题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那么从现在起,它便置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了。
至今,澳大利亚建国已207年,成立联邦也有94个春秋了,然而它从来没有实现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总伴随着英国君主的影子。英国女王仍是它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英国“米”字旗图案占据澳大利亚国旗1/4的面积;在所有硬币和部分纸币上,英国女王头像赫赫显眼;直到前年,公民入籍和公职人员就职仍须宣誓效忠英国女王及其继承人……对于现代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的澳大利亚人来说,这是很别扭、滑稽的事情。
澳大利亚人就“共和”问题展开议论最早始于1975年。那年11月,惠特拉姆工党政府的预算案在参议院受阻,便请求英王代表、总督柯尔单独改选参议院。柯尔不理会总理的要求,宣布解散了参众两院,还罢免了惠特拉姆的总理职务,指定反对党领袖为临时总理。从宪法上讲,柯尔总督拥有这样的权力,但广大国民却对此很反感,“我们自己选的政府总理怎么被英国女王的代表给罢免了?”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1983年,工党重新执政,对8年前的那场“悲剧”事件记忆犹新,便成立了专门委员会研究实行共和制的可行性。该委员会5年后提出报告称:条件尚不成熟。于是,人们心里的疙瘩就没能解开。
1991年底,基廷出任联邦总理,关于“共和”的议论再起高潮。基廷年轻,亦有胆识,上任不久就向君主立宪公开挑战。1992年2月,英国女王访澳,基廷夫人拒绝向女王行屈膝礼,基廷本人甚至当着女王的面宣布,澳大利亚最终要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
在悉尼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过程中,基廷更鲜明地打出了“共和”旗帜。他多次公开表示,如悉尼申办成功,2000年奥运会应由澳大利亚人自己选出的国家元首宣布开幕,而不是从地球那一边请来英国女王。在基廷影响下,共和之风越刮越紧,多次民意调查显示,支持共和的人越来越多。1993年大选,基廷又将共和问题列入了工党的竞选政纲。大选获胜后,立即成立了由各界名流组成的“共和问题咨询委员会”,内阁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1994年基廷访问英国,同女王就共和问题“摊了牌”,女王表示这要由澳大利亚人自己决定。
此后一段时间,基廷政府忙于应付经济问题,使“共和”问题冷了一阵,直到今年5月完成预算案后才将此重新提上日程。
实行共和制,是关系到澳大利亚政体的一桩大事。虽然支持声浪已占上风,反对者也认为“不可阻挡”,但各方人士在如何展开辩论、以什么形式选举总统、总统拥有多大权力、怎样避免1975年那样的事件不再发生等诸多问题上,还存在分歧。特别是下届大选已经临近,朝野两党都会利用共和问题争取选民。
因此,已经启动的“共和列车”能否按基廷的计划顺利驶达终点,还需要时间检验。但基廷表示,如果澳大利亚不能在他当政期间实现共和制,他不认为这是个失败。 (本报堪培拉6月8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特使与米洛舍维奇会谈中断
美表示不单方面取消武器禁运
新华社华盛顿六月七日电(记者周锡生)美国国务院女发言人谢利七日证实,美国特使罗伯特·弗雷泽同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举行的关于解决前南地区危机的一揽子方案谈判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弗雷泽七日已返回华盛顿,以便就下一步行动计划进行磋商。
据美国官员透露,弗雷泽在会谈中仍然坚持他在上月同米洛舍维奇进行谈判时所提出的方案,即要求南联盟正式承认包括波黑在内的前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的独立主权;作为交换,国际社会暂时中止实行联合国对南联盟的一切制裁。
美国声称,这一方案代表了美、英、法、德、俄五大国的立场,并认为如南联盟正式承认波黑的独立主权,将有效地孤立波黑塞族,迫使其接受五大国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
但米洛舍维奇在会谈中坚持要求彻底解除而不是暂时中止联合国对南联盟已实行三年多的制裁。据美国官员说,弗雷泽坚持其立场的主要原因是担心解除对南联盟的制裁后,南联盟在前南危机问题上的态度会发生变化。
弗雷泽是五月三十一日前往贝尔格莱德同米洛舍维奇举行会谈的。这是二十多天里他们的第二次会谈。
据新华社华盛顿六月七日电(记者周锡生)白宫发言人麦柯里七日表示,美国政府不会单方面取消对波黑穆斯林的武器禁运。
麦柯里是在记者招待会上评论美国参议院共和党领袖多尔就解决波黑危机提出的几项新建议时作上述表示的。多尔六日在参议院讲话时,主张联合国维和部队撤出波黑。他还声称,取消对波黑穆斯林政府的武器禁运,使其重新获得抵御塞族武装进攻的能力是解决波黑冲突的“唯一希望”。
麦柯里说,多尔的上述主张与国际社会目前对波黑危机所作的努力不相符。


第6版(国际)
专栏:

  日报评国会决议草案
妥协的产物暧昧的文件
本报东京6月8日电记者张国成报道:连日来,日本各报刊纷纷就6日晚日本联合执政的三党达成一致意见的国会决议草案发表社论和评论,认为这个决议草案是各执政党出于维护联合政权的目的,相互妥协的产物。由于三党的历史观和战争观存在根本分歧,决议草案成了体现各种意见的最大公约数的暧昧文件,从而使通过国会决议的初衷大打折扣。
《东京新闻》在一篇评论中说,在成为争论焦点的“侵略行为”和“殖民统治”问题上,草案用“在世界近代史上”这一措词回避了日本作为这两个行为的直接主体,接着,在提到“我国”时,使用的是代词“那样的行为”,从而进一步冲淡了日本作为侵略和殖民统治主体的色彩。评论认为,草案完全是修辞的结果,在战后50周年发表这一文件,已无任何分量。该报今天发表的社论更进一步指出,正视历史、改正错误是日本国家和人民在道义上生存下去的前提。亚洲各国都在注视日本能否采取行动,反省过去。
《日本经济新闻》在今天发表的社论说,草案用修辞的方法,使人感到日本在申辩,进行侵略和殖民统治的不仅仅是日本。这样,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国会决议的对外效果。社论对此感到遗憾。《每日新闻》的社论认为,草案内容暧昧,距“及格”的标准还差得很远。《朝日新闻》在社论中说,草案没什么可以挺胸夸耀的内容。亚洲各国对草案已表现出了冷淡的反应。对日本来说,重要的是今后的行动。


第6版(国际)
专栏:

  马来西亚韩国报纸指出
日本反省诚意令人怀疑
据新华社吉隆坡6月8日电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今天发表社论指出,日本执政3党近日就“不战决议”公布的国会决议案,使人怀疑日本对其在二战期间侵略罪行的悔过是否真有诚意。
这篇题为《日本仍然不肯道歉》的社论说,日本执政3党就“不战决议”的内容达成妥协。议案的要点是,日本在二战期间对其邻国进行的“侵略行为”和对一些国家的“殖民统治”,表示“深切懊悔”,但没有“道歉”字眼。
社论说,3党中的自民党右派一向坚持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并没有错误,他们所谓的理由是:日本是“为了生存作战”,不是侵略;日本进攻了东南亚国家,“使他们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获得了自由,并在战后纷纷独立”。于是,他们对日本在战争中的暴行,只字不提。
社论强调指出,德国和日本都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日本在对待战争罪行的问题上,文过饰非,不肯道歉,拒不提供战争赔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提出“懊悔”的决议,这自然会使世人怀疑日本悔过的诚意。
据新华社汉城6月8日电(记者张忠义)韩国报纸今天纷纷发表文章指出,6日晚日本联合执政3党达成的国会决议案“丝毫看不出有反省之意”,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壳”,“其目的不在反省历史,而是为了防止政局混乱、维持现联合政权的稳定”。
《韩国日报》在今天的社论中说,对人们关注的日本对于“殖民统治”和“侵略”等认识问题,国会决议案不但没有予以承认,而且用“考虑到世界现代史上曾有过的殖民统治和侵略行为,我国犯下了这种行为”这一卑劣的文字游戏将其一般化。
《朝鲜日报》在一篇文章中说,国会决议案开篇“追悼全世界战争阵亡者和战争牺性者”即巧妙地包装了日本右翼势力将阵亡日军作为英雄的观点。


第6版(国际)
专栏:

  古不接受重返美洲国家组织条件
新华社哈瓦那6月7日电古巴外长罗瓦伊纳7日在这里表示,古巴决不为了重返美洲国家组织接受任何条件。
罗瓦伊纳对记者说,古巴同美洲大多数国家都保持着良好关系,因此,重返美洲国家组织不应该损害古巴的主权。
这位外长认为,在美洲国家组织内部尚未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提及古巴重返这一组织为时过早。
他说:“该对这个问题负责的是将我们驱逐出组织大门的人,现在问及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我们只能重申决不接受任何条件。”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以拟定移交劳工权协议草案
以议会批准以军重新部署拨款
新华社开罗6月7日电(记者孙磊、康兴平)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关于以方向巴自治领导机构移交约旦河西岸民事权的会谈今天在这里结束。双方就移交劳工权一事拟定了协议草案。
巴勒斯坦代表团团长陶里菲和以色列代表团团长萨穆尔在会谈后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说,协议草案的内容包括成立5个技术委员会,研究以方向巴方移交约旦河西岸30多个领域的权力问题。
陶里菲说,以军在约旦河西岸重新部署、举行巴勒斯坦选举和以色列向巴自治领导机构移交权力是3个不可分割的基本问题。他指出,如果以军重新部署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巴勒斯坦选举就无法举行。
巴以双方代表团团长对此轮会谈的气氛均表示满意。他们希望互相谅解的精神能在以后的会谈中继续得以体现。
巴以双方商定,下一轮移交权力的会谈将于下周在以色列举行。
新华社耶路撒冷6月7日电 以色列议会财政委员会今天批准了立即拨款8200万美元用于以军在约旦河西岸重新部署的计划。
与此同时,该委员会还同意拨款1亿美元用于以军今后的重新部署。以色列总理兼国防部长拉宾将在下周向该委员会介绍有关以军重新部署的计划。
据估计,以军今年的重新部署计划将耗资3.03亿美元,而整个重新部署计划预计耗资超过3.33亿美元。
据报道,以色列本月5日已开始为以军重新部署作准备。以色列军方人士透露,以军完成重新部署计划约需要8个月的时间。
巴以双方确定7月1日为完成有关以军重新部署问题谈判的最后期限。根据巴以协议,以军重新部署是举行巴勒斯坦选举的先决条件。


第6版(国际)
专栏:

  乌总统议会决定签署宪法条约
双方就信任问题达成折衷方案
本报基辅6月7日电记者慈汝岭报道:乌克兰议会今天通过关于议会和总统相互关系的决议,决定双方签署宪法条约,为解决两大权力机构就信任问题举行全国民意调查方面出现的危机而达成了折衷方案。
议会通过的宪法条约条文称,签约双方同意,在新宪法通过之前,国家政权和地方自治机构按业经议会通过的《政权法》确定的原则进行工作。《政权法》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其效力到新宪法通过时终止。在此期间,现行法律中与政权法规定相矛盾的条款将失去效力。
同时,签约双方表示,将创造条件,加快新宪法的制订进程,以便在宪法条约签订后1年内最终通过。双方商定,在新宪法通过之前,除与通过新宪法有关的问题外,不提出就其他问题举行全民公决。新宪法条文将由宪法条约的签约双方商定。


第6版(国际)
专栏:

  墨冲突双方再次和谈
本报墨西哥城6月7日电记者张金江报道:墨西哥政府和农民武装萨帕塔民族解放军的代表今天晚间开始在恰帕斯州的圣安德烈斯拉腊因萨尔再次举行和谈。双方在各自发表的声明中都表示要继续寻求政治解决恰帕斯武装冲突的出路。
据冲突双方的调解者全国调解委员会和墨西哥议会和平与协调委员会发表的公报说,这次谈判的议题主要有,农民武装对军事缓和措施的协商结果,上次谈判中就军事缓和措施达成的最低协议的有关问题,关于谈判一项和平与和睦协议基础议定书的规则问题。
今天晚间,参加和谈的农民武装的代表向新闻界播放了该组织领导人马科斯的讲话录音。
马科斯号召组成广泛的反对派阵线,并提出萨帕塔民族解放军组成独立的政治组织或与其他力量一起组成新的政治组织。


第6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美军飞行员获救记
王冬梅
格林尼治时间8日凌晨5时许,在晨雾弥漫的波黑比哈奇地区附近,两架美国C11—53海马型军用直升机在一架战斗机和一架侦察机的掩护下,冒着地面射来的地对空导弹,直插向一片丛林间的开阔地。当直升机隆隆地降落在地面时,从60米开外的地方跑来了一位身穿美军飞行服的年轻人。机上的美军紧紧地抓住了这位年轻人的手,将他拽进机舱。直升机随即起飞,迅速离开波黑境内,飞往停泊在亚得里亚海的美军航空母舰。整个营救行动是在数分钟内完成的,被救的年轻人就是6天前被波黑塞族武装击落的F—16战斗机飞行员——29岁的空军上尉奥格拉德。
6天前,奥格拉德驾驶一架美国F—16战斗机飞往波黑西北部地区执行例行的空中巡逻任务。近14时,当飞到比哈奇安全区附近的塞族控制区上空2万米高度时,塞族武装发射了两枚苏制“飞毛腿”导弹,一枚击中了奥格拉德驾驶的战斗机。随后传出的消息说,美军飞行员落在了塞族人手中。但是,塞族在飞机残骸坠落的现场,只找到了F—16战斗机的尾部,而没有发现驾驶舱部分,更没有找到飞行员的尸体。此后,美国和北约加紧在战斗机被击落的地区进行搜索,试图找到飞行员,将他营救出来。5天过去了,奥格拉德生还的希望逐渐减弱。尽管美国的高级军方人士一再说不放弃营救计划,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希望已经渺茫。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刚刚进入第6天的时候,北约和美军都先后接收到了奥格拉德从波黑丛林中用无线电发出的求救信号。接到信号后,北约空军兵分两路,前往波黑营救遇险飞行员。一路为执行掩护任务的两架战斗机从设在意大利阿维亚诺北约空军基地起飞,另一路是两架直升机,载有一支为数40人的特别行动队,从亚得里亚海上的美军海陆两栖军舰上起飞。从第一次接到信号到营救行动完成,用了4小时45分钟。
据参加营救任务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说,奥格拉德从丛林中跑出来的时候,显得精疲力尽,而且饥饿到了极点。但是,他的整个身体和精神状况良好。
据初步的消息说,奥格拉德随身只带有一个小小的“救生包”,里面装有一支手枪、一些够两天食用的巧克力和糖块以及一本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常用语小册子。此外,他还携带一件极为重要的物品——无线电收发机。6天来,奥格拉德一直昼宿夜行,寻找他认为既不易被塞族发现,又易于北约救援人员采取营救行动的地点。为了节省电池,奥格拉德在没有确认一个理想的救援地点时,一直没有使用那台收发机。直到8日凌晨,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地点,用无线电发出了求救信号。


第6版(国际)
专栏:

六月七日,布隆迪胡图族平民在图西族士兵的监护下离开家园。图西族军方近日宣布,要在卡门热、基纳马地区清除胡图族的极端分子。目前,已有数百名胡图族人被迫离开家乡。(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