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尊重台湾同胞意愿保护台湾人民利益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研究室主任吴嘉桐
今年春节前夕,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打破两岸关系僵局的建议。江总书记的讲话在海内外得到一致好评,台湾岛内反响也很热烈,尤其台湾民间的反应更为突出。他们说,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有如“吹起了一阵和风”,台湾的“民众最能听得进去”,“普遍表示赞同”;有的人撰文公开批评台湾当局“反应麻木、被动、僵化、保守”,“应放下身段”等等。
从台湾岛内传出的信息表明,台湾民众对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八点主张(以下简称八点主张)普遍表示欢迎与赞同。这是因为八点主张充分阐述了统一前后尊重台湾人民正当权益的真诚态度和具体办法,是符合台湾人民的最根本利益的。
笔者曾向许多台湾同胞征询意见,台湾民众最关心的利益是什么?保护他们的利益最迫切的要求是什么?据多数人反映,台湾民众最现实的利益是要求安居乐业、怕打仗,也就是迫切要求有安全感。早在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首先应当通过商谈,结束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1979年1月1日宣布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1986年3月21日停止对台湾和金马诸岛空飘宣传品;1988年3月13日公告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建国前的罪行;1988年9月21日停止执行对驾机、驾艇起义国民党官兵给予奖励的办法。虽然1991年5月1日台湾当局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但是仍然视祖国大陆为“具有敌意的政治实体”。此后,我们一再重申“我们主张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决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独立的”;并且一再呼吁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但是台湾当局却长期没有回应。这一次江泽民总书记再一次郑重建议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并提议,“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这不仅是打破两岸僵局的最佳方案,而且完全符合台湾人民的意愿,有利于消除台湾人民心里的阴影,是深得民心的。凡此种种,可见祖国政府为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保护台湾同胞安居乐业,表现了极大诚意。但是台湾当局的回应却是,要中共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以后,才可就如何举行结束敌对状态的谈判,进行“预备性磋商”。这显然继续给两岸政治性谈判设置了极大障碍,并且漠视了台湾同胞渴望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台湾社会安定的意愿。
“安居乐业”的环境有了保证之后,民众进一步的愿望是促进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台湾经济正遇到难以摆脱的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和发展中国家急起直追的夹击困境,而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同祖国大陆经济合作,弥补台湾资源、高科技、劳动力、市场、生产规模等项的不足。两岸经贸合作的最大障碍是台湾当局设置的“政治连环套”。八点主张建议“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并“赞成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商谈并且签订保护台商投资权益的民间性协议”。台湾经贸界人士纷纷表态支持,台湾民众从现实经济利益考虑也是乐观其成的。近一个时期来,台湾当局也说“现阶段两岸关系以经贸为主轴”,“遵循市场的原则”,并说要“增进两岸经贸往来,发展互利互补关系”。现在的关键是台湾当局能否放弃在两岸关系上预设政治色彩十分明显的先决条件,进行务实的协商,两岸民众都将拭目以待。
台湾经济是外向型经济,随着经济发展、贸易活动的频繁,台湾民众到外国投资、经商、旅游等活动有所增加,他们在从事这些活动中遇到一些不方便,有一些实际困难要解决。台湾当局乘虚而入,利用所谓“民意”要求“扩大国际生存空间”,实质上是在制造“两个中国”的局面。因此,对台湾当局的分裂祖国阴谋与台湾民众要求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的意愿要区别开来。八点主张表明坚决反对“分裂分治”、“阶段性两个中国”,反对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主张通过实现和平统一,台湾同胞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真正充分地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与荣誉。同时,第七条主张“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做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权益。我们党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包括驻外机构,要加强与台湾同胞的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关心、照顾他们的利益,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过去已经这样做了,如在索马里、阿根廷、菲律宾等地台湾渔船渔民被扣,海湾战争期间台湾员工自科威特撤离等等,我们都把台湾同胞视同祖国大陆人民一样,给予保护,妥善安排。今后将更加积极主动地维护在海外的台湾同胞在外国的正当权益。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一贯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着眼点与立足点。为了振兴中华,我们应多为人民做实事、好事,以理性前瞻与建设性的态度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目标。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积极开展两岸交流促进两岸关系发展
——近年来海峡两岸交流评述
晓民
近年来,海峡两岸的交流发展很快,对两岸人民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岸交流的由来
海峡两岸由相互对峙到进行交流,是在我党“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推动下实现的,是两岸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党一直是积极主张和努力推动两岸人民进行各方面交流的。早在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就提出了“三通”、“四流”的建议。所谓“四流”,就是进行经济、科学、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交流。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发表“九点讲话”,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中华文化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作用。
两岸人民为实现两岸交流进行了不懈努力。80年代初,两岸学者在海外就有了初步接触;台湾的一些艺术家不顾台湾当局的禁令,悄悄来到祖国大陆进行文化艺术交流。
1987年11月,台湾当局迫于压力开放了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在以后的六七年时间里,两岸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和发展,其中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表现在两岸交流迅速而广泛地发展。截至目前,台湾同胞来探亲、旅游的已有730多万人次,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就是来参加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的。从1988年至1994年,祖国大陆赴岛的人数也有5万多人次,其中应邀赴台交流的达7000多人次。
两岸交流的发展脉络
台湾当局是有条件地开放台湾民众前来探亲和参加交流活动的,对祖国大陆人员赴台交流则设置了种种障碍。两岸交流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这样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年—1991年),单向交流状态。这一阶段,主要是台湾民众利用探亲和旅游的机会,前来进行文化、卫生、学术、出版等方面的交流,而在1989年以前,祖国大陆还没有一个人入岛交流。1989年6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赵松乔首次入岛交流。直到1991年底,台湾当局仅批准40余名祖国大陆人员赴岛交流。
第二阶段(1992年至今),两岸实现双向交流。随着两岸交流的逐渐增多,特别是在两岸同胞不断呼吁的压力下,迫使台湾当局逐步放宽限制,两岸交流在1992年实现了双向交流的突破。这一阶段两岸交流的特点是:
首先,交流人员层次逐步提高。台湾一些上层知名人士,以及台湾当局的一些中层现职官员,相继前来访问。祖国大陆许多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人士也赴台交流,特别是其中一些具有较高党政身份的人员,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也得以赴台交流访问,他们与岛内相关学者就两岸交流中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推动了交流的深入开展。
其次,交流领域不断拓宽。两岸的交流是从文化交流起步的,文艺团组占整个赴台交流的一半以上。据统计,1993年赴台文艺交流项目占全年项目总数的35%,赴台文艺交流人员占全年赴台交流人员的55%。同时也逐步开展了教育、体育、社科、影视、科技、卫生领域的交流,以后又扩展到新闻出版、宗教、旅游、民间信仰、金融、档案、税务、航天、航空、核能、法学等广泛的领域。
第三,两岸交流在曲折中发展。两岸交流开始以来,遇到了一些来自台湾方面的人为的阻力和障碍。1994年3月底、4月初“千岛湖事件”发生后,台湾当局曾中止对两岸交流的“官方资助”,一些即将进行的交流活动被迫中止或推迟,一些正在联系筹备的交流项目被搁置,使两岸交流一度受到很大影响。尽管如此,两岸交流发展的大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据1994年的统计,祖国大陆赴台交流的项目达548项,超过历年,赴台交流人数达3190余人次。
应当指出的是,1994年初,台湾当局放宽现职官员前来交流,对此,祖国大陆有关方面表示欢迎。台湾高雄市21名“市政府”官员就以“高雄市政建设研讨班访问团”名义,前来参观、访问,他们实地考察后,对祖国大陆市政建设和规模赞叹不已,纷纷表示:“我们都是一家人”,“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争取中华民族有一个更美好的前途”。祖国大陆则有中共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前农业部长何康,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洛林等应邀赴台交流访问。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两岸交流向深层次发展。
两岸交流的社会效果
从整体上讲,两岸交流的成效是显著的。台湾各界人士前来参加交流活动后,祖国大陆改革建设新气象和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深深地感染和吸引了台湾同胞。
祖国大陆人员入岛交流,在岛内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总的来说,赴岛交流项目基本上都是代表祖国大陆一流水平的,甚至是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如徐悲鸿纪念画展,邓亚萍、乔红赴台参加乒乓球比赛等;或是与岛内民众直接交流的项目,如贵州地方戏、内蒙古民俗艺术表演团等;赴台交流人员也大都是祖国大陆各方面的杰出人士。这些无疑对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长远看,两岸交流对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增进两岸人民的民族感情。40多年的隔绝,使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实情知之甚少,思想上的误解和隔阂颇深。通过日益扩大的交流,两岸同胞开始有了广泛的直接接触和沟通,从而增进了彼此间的联系与感情,减少了敌意和误解,激发了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中华文化的根在祖国大陆,两岸人民都非常重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交流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加深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热爱。祖国大陆地大物博,山川秀丽,深深感染和吸引着台湾同胞。
江泽民总书记今年新春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台湾各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加强交流,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已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两岸人民多接触、多交流,就能求同存异,取得共识,共同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而尽力,为祖国统一创造条件。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本是同根生
——海内外同胞共祭黄帝陵散记
本报记者孟西安
归来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海内外前来黄帝陵寻根祭祖的炎黄子孙们,一下汽车,风尘未洗,就一头扑向母亲的怀抱——他们急匆匆地跨过新修的轩辕石桥,登上新砌的青石台阶,来到朝思暮想的轩辕庙和苍莽的古柏林海……
仰望被誉为“柏树之父”的“轩辕手植柏”,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与黄陵县守陵儿女一起,围绕着有着数千年轮的巨柏,手拉着手在欢跳高歌:“我们有着共同的根,我们都是黄帝的子孙……”
九州明月祖陵在,万方裔子觅同宗
4月5日,天刚麻麻亮,来自黄陵县及陕西省各地的群众,就开始向陵上汇涌。他们带着各种供品,更带着对祖先的一片孝心,来此祭扫拜谒黄陵。
晨雾笼罩着轩辕庙。透过薄薄的雾霭,只见在历代祭祖的碑廊里,有一位50开外的农村干部领着女儿在抄写着什么。走近一问,他们父女来自洛川。女儿正在抄写《重修轩辕黄帝庙记》的碑文呢。曾担任过核工业部长和河南省委书记的刘杰则唱起了他青年时常唱的一首充满民族自豪感的歌。深沉有力、如泣如诉的歌声,回荡在碑林树海之中。
据统计,几年来到黄陵祭祖的海内外同胞约300万人次。
为祖陵封茔添土,让黄陵更加雄伟肃穆
公祭仪式上,来自海内外的单位代表和个人,排起了长长的捐款队伍,当场向黄帝陵整修工程捐款438.8万元。
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陵墓整修工程——黄帝陵整修工程,已于1992年清明奠基。据了解,第一期整修工程(庙前区)已于今年清明前基本竣工。现已投入资金3800万元,其中海内外同胞捐款达2400万元,而整个工程需要资金将达1.5亿元至2亿元。
在捐款队伍里,一位港商双手捧着两个大红色信封,拜谒在黄帝陵寝前,只见上面分别写着“捐款10万元”。他叫贾小俊,是香港大益置业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贾绍轩的儿子,现任该公司的董事经理和深圳分公司的总经理。他说:“这点钱虽然不多,可代表了我们贾家三代人对先祖的一点孝心呀!”
香港黄陵基金会联络处主任周安达源先生说,国运昌盛才有修祖陵的壮举。1997年祖国将要在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我要在香港进一步开展工作,让更多的香港同胞团聚在黄帝的周围。
同气连根共一祖,海峡难隔两岸情
在前来祭祖的台湾同胞中,有一支7人组成的赴黄陵祭祖观光团。他们在观看黄陵县举办的《龙腾九州》的文艺表演时,个个激动不已。那激越奔放的安塞腰鼓和宜川胸鼓,那撼天动地的韩城黄河锣鼓和黄龙县斗兽锣鼓,那欢快诙谐的延安大秧歌和榆林“跑驴”,使他们沉湎于雄浑的黄土文化氛围之中。尤其是那腾空的金龙、青龙,使大家再次领略到“古老的中国有条龙,龙的故乡在黄陵”!台湾省观光协会理事长、“双冬花园”董事长苏瑞东看完表演,就急切地找到表演的祖国大陆同胞,要求订制两条这样的巨型飞龙带回台湾,同时邀请榆林表演“跑驴”的“婆姨”和“后生”到台湾去演出。他告诉记者,他已投资3亿多元在台湾南投县修建了“双冬花园”,花园中还修了座20米高的轩辕黄帝塑像呢!“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怎能不思祖念家呢?今日能到黄帝陵点燃明烛高香祭祖先,真是三生有幸啊!”
是啊,本是同根生,亲当如手足。正如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前来黄陵祭祖时所说的:“黄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代表意义的旗帜。通过整修黄帝陵工程,可以使所有的中华儿女在共同的祖先面前,搁置一切歧见,找到共同的语言,达到最广泛的团结,从而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附图片)
压题照片:台港澳同胞在轩辕手值柏前合影。孟西安摄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台湾“官营”企业筹划投资祖国大陆
据新华社香港电(记者万红强)在台商投资祖国大陆普遍获利的情况下,台湾“官营”企业最近也开始通过不同渠道了解资讯,规划前往祖国大陆投资或进行转口贸易。
尽管台湾对“官营”企业与祖国大陆接触有间接、需要专案申请等限制,但台湾电力公司、石油股份公司以及糖业公司、制盐总厂、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肥料股份有限公司,都已经有了投资或合作的规划。
历史悠久的台湾糖业公司已通过岛内民间团体台湾糖业协会赴祖国大陆考察,并洽商合作投资的可行性。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台湾9家航空公司决定从7月1日起禁烟
据新华社香港电台北消息:在5月31日国际禁烟日这一天,台湾岛内九家航空公司联合宣布,自今年7月1日起,除“华航”公司的日本航线外,所有的岛内外航线将全面禁止吸烟。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中银十月将在澳门发钞
本报香港电记者徐运平报道:中国银行继去年5月在香港首次成功发钞之后,今年10月16日又将首次在澳门发钞。
今年2月6日,澳门政府发布法令,授权中国银行从1995年10月16日起在澳门发行澳门元钞票。新澳门币其面额为10元、50元、100元、500元及1000元,发行限额分别为1000万张、75万张、725万张、175万张和75万张。钞票式样既反映了澳门社会的平稳和发展,也反映出澳门经济的繁荣与开放。图案设计主要是澳门的景物,但又不同于大西洋银行发行的钞票。而钞票的大小、厚度及色彩与大西洋银行发行的钞票一致。自10月16日起,中国银行与大西洋银行各负责发行50%的澳门货币,这一比例将延续至1999年后。
据了解,中葡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是于1993年3月在中葡联合联络小组第16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国银行参与澳门过渡期的发钞工作的。经多次磋商,双方在1994年7月就此问题达成协议。
今秋即将成为澳门第二家发钞银行的中银澳门分行,位于澳门苏鸦利士博士大马路38层高的中国银行大厦。中银大厦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屹立在澳凼桥头。
中国银行澳门分行负责人表示,中银成为发钞银行后将继续秉承立足澳门、服务澳门的宗旨,将一如既往地为澳门社会提供服务,与大西洋银行一起,配合澳门政府货币政策,继续为澳门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努力。
中银在澳门参与发钞,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经济上为澳门平稳过渡作出的承诺。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李仲树为“和平统一基金”捐款
本报讯港商李仲树先生向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和平统一基金”捐款30万元人民币仪式最近在北京举行。
李仲树先生现任香港金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华益集团)董事、总经理,福建省厦门市政协常委,同安县政协副主席,香港厦门联谊会名誉会长。
改革开放后,李先生先后在内地创办了深圳美华保健有限公司、深圳美华保健医院、顺德美华保健有限公司、厦门美华制药厂有限公司,并多次为故乡公益事业捐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