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对得起祖先无愧于后人
保护好国之瑰宝——风景名胜
侯捷
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景名胜资源,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业。10年前,国务院发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风景名胜区工作的行政法规。条例的发布,为我国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以及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法律依据,对指导和保障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健康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的迅速发展,对于保护我国珍贵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带动旅游、经济、文化以及其他相关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老少边穷地区开发利用风景资源,开展旅游活动,对于带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尽快脱贫致富,起了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实践表明,风景名胜区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建设部作为国务院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如何搞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要适应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把我国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好、管理好,上对得起祖先,下无愧于后人。为深入贯彻执行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切实加强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进风景名胜区事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我们应当继续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进一步提高对保护资源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当今世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的认识。我们应当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做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工作,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我们将结合纪念《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10周年,大力宣传依法保护和开发利用国家风景名胜资源的重要性,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和支持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发展,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国家宝贵的风景名胜资源能够永久地保存下去,不仅为当代人服务,而且为子孙后代造福。
二、各地要切实加强对风景名胜区工作的领导。要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把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放在风景名胜区工作的首位。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有关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制定完善风景名胜区管理规章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格保护好风景名胜区的植被、地貌、山石、水体、动物、自然环境以及文物古迹等各类资源,为风景名胜区的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
三、加快立法进度,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障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就风景名胜区工作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要坚决贯彻执行,依法严格管理,切实加强保护。我们要加快制订《风景名胜区法》的进度,并逐步完善配套法规。
四、加强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规划建设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各地在开发建设中,始终要处理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建设、利用的关系。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或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资源及风景区土地,不准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度假区等,改变风景名胜区性质,以避免出现损害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和景观风貌的开发建设活动,有效地制止在风景名胜区内违章建设。对违反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违章建设,破坏景观环境和历史古迹的违法行为,必须认真查处,坚决予以纠正。
五、全面提高风景名胜区环境质量、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各地要继续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管理、安全管理、文明管理的达标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创建卫生、安全、文明风景名胜区的活动,加强风景名胜区环境综合整治,制定管理标准,逐步实行规范化管理。 (作者为建设部部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世界国家公园发展历史
谢凝高
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公园诞生。100多年来,世界上已有124个国家建立了2600多个国家公园,其总面积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6%。国家公园事业已经成为全人类普遍认同的文明社会的公益事业。
1870年,美国的一个探险队发现了黄石地区奇异的间歇喷泉和壮丽的自然景观。按当时的法律,他们有权把黄石间歇泉据为己有。但他们却认为,黄石奇观不应属于任何个人所有,应当划为一个“国家公园”。1872年3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规定黄石地区“自此在美国法律下予以保存,不得开垦、占据或买卖,为了人民的福祉与享受,划定为公众公园。”这就是国家公园的由来。
1993年,美国政府将国家纪念地和历史纪念地划归国家公园管理局管辖,使以自然公园为核心的国家公园系统大大扩展。明确国家公园的真正价值是人与自然的交流,是欣赏自然和精神熏陶的场所,是获得爱国主义激情的神圣的“瑰宝之地”。因此,必须严格保护,为世世代代所享用。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代表国家直接管理全国的国家公园,包括行政、人事和业务等。在国会里还有国家公园分委员会。这种管理体制已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随着经济、科学、文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国家公园的性质、功能及其保护利用的内容与方式,不断发展和深化。特别是六七十年代,随着生态科学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国际上出现了“新国家公园观”。认为国家公园的主要价值既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独特的不允许人类活动而改变的自然区。公园是生物基因库、环境指示器、自然博物馆,是研究生态环境的实验室和环境教育的课堂。生态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国家公园的宗旨是让人类与环境更加协调。环境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也促进了景观美学的发展。因此,70年代发展新国家公园的标准是自然地理代表性和生态系统价值度,改变了以往仅仅以景观价值和游人喜爱程度来评价的方法。
国家公园管理的最大问题,是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为了发展国家公园事业,各国主要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立法。美国在立法方面,除了完善国家公园法外,还有其它新的立法,如《国家天然和景观河流法案》、《野生环境法案》等。
限制公园游人及其服务设施。从生态观念和科学观念来看,容许公园被用于商业目的的旅游,是对一种独特而绝佳的国家公园财富的浪费。保护的最佳决策是限制游人。
规划与建设控制。分区制是国家公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可保证国家公园内的大部分土地及其生物资源得以保存野生状态,把人为的设施限制在最小限度以内。分区制一般把国家公园划分为五个区:生态保护区、特殊景观区、史迹保存区、游憩区、一般控制区。(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大事记
1978年3月6日,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风景区管理。
1981年3月17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城建总局、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国家文物局、旅游总局《关于加强风景名胜保护管理工作的报告》。
1982年11月8日,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关于审定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请示》,审定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共44处。
1985年6月7日,国务院发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7年6月10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发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
1988年3月25日,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成立。
1988年8月1日,国务院批转建设部《关于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请示》,审定公布了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共40处。
1988年12月31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成立。
1990年9月3日,建设部发布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徽志。
1992年4月22日至25日,建设部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第一次全国风景名胜区工作会议。邹家华副总理为会议题词:“保护好、管理好、建设好我国的风景名胜,为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1992年9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报告》。
1992年11月16日,建设部发布《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管理标准》。
1993年12月20日,建设部印发《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
1994年1月10日,国务院审定公布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共35处。
1994年3月4日,建设部发布《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
1994年11月14日,侯捷部长签署第39号令,发布《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
1995年3月29日,建设部发布《风景名胜区安全管理标准》。
1995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一览表
(共计一百一十九处)
八达岭——十三陵、盘山、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秦皇岛北戴河、野三坡、苍岩山、嶂石岩、五台山、恒山、黄河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鞍山千山、鸭绿江、金石滩、兴城海滨、大连海滨——旅顺口、凤凰山、本溪水洞、松花湖、“八大部”——净月潭、镜泊湖、五大连池、太湖、南京钟山、云台山、蜀岗瘦西湖、杭州西湖、富春江——新安江、雁荡山、普陀山、天台山、嵊泗列岛、楠溪江、莫干山、雪窦山、双龙、仙都、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武夷山、清源山、鼓浪屿——万石山、太姥山、桃源洞——鳞隐石林、金湖、鸳鸯溪、海坛、冠豸山、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泰山、青岛崂山、胶东半岛海滨、鸡公山、洛阳龙门、嵩山、王屋山——云台山、武汉东湖、武当山、大洪山、隆中、九宫山、衡山、武陵源、岳阳楼洞庭湖、韶山、肇庆星湖、西樵山、丹霞山、三亚热带海滨、桂林漓江、桂平西山、花山、峨眉山、长江三峡、黄龙寺——九寨沟、重庆缙云山、青城山——都江堰、剑门蜀道、贡嘎山、金佛山、蜀南竹海、西岭雪山、四面山、四姑娘山、黄果树、织金洞、?阳河、红枫湖、龙宫、荔波樟江、赤水、马岭河峡谷、路南石林、大理、西双版纳、三江并流、昆明滇池、丽江玉龙雪山、腾冲地热火山、瑞丽江——大盈江、九乡、建水、华山、临潼骊山、宝鸡天台山、麦积山、崆峒山、鸣沙山——月牙泉、西夏王陵、青海湖、天山天池、雅砻河。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国务院办公厅通知明确规定
不许在风景名胜区违章建设
本报讯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就进一步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制止在风景名胜区内的违章建设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前一段时期,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有的地方把风景名胜区简单地当作经济产业来对待,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不力,缺乏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片面地强调经济效益,迁就投资商的不合理要求,置国家有关规定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于不顾,造成了一些破坏和损失。有的地方偏离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和宗旨,在景区内搞经济开发区,甚至大搞房地产开发,使得风景名胜区日趋城市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还有的把应由各地政府和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的风景名胜区准备出让给企业,这对宝贵的风景名胜资源势必带来消极影响。这些问题,都影响到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风景名胜区中出现的问题,加强保护管理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在通知中提出以下六条要求:
一、风景名胜资源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资源保护的关系,把保护风景名胜资源放在风景名胜区工作的首位,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保障风景名胜区事业健康发展。
二、风景名胜资源属国家所有,必须依法加以保护。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资源及其景区土地。
三、风景名胜区是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供广大群众游览的场所,其性质不得改变,不准在风景名胜区景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度假区等。
四、要认真执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各类建设活动。风景名胜区的游览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或改造,要按总体规划要求,安排在景区外围的现有城镇或游览接待基地,并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风景名胜区内的各项建设,必须符合规划要求,建设前要严格按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严禁违章建设。
五、各地人民政府要按照《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加强对风景名胜区工作的领导,风景名胜区所在地人民政府要强化统一管理,组织协调好有关部门的关系,保持风景名胜区内各单位业务渠道不变,维护其合法权益。对管理混乱、资源保护不力的,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对造成资源破坏、已不具备风景名胜区条件的,要报请原审定机关撤销其命名,并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六、建设部要按照《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规定,进一步加强对全国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密切协作,促进风景名胜区各项工作健康发展。(柳尚华)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一树春风千万枝十年创业不寻常
汪光焘
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发布10周年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保护、规划、建设和管理风景名胜区的行政法规。风景名胜区是经政府审定命名的风景名胜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集中的地域。10年来,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从开创建立到发展壮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对风景名胜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评价工作。根据《条例》规定的精神,各地对当地的风景名胜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评价,基本摸清了资源状况。如江西省共普查景区面积800多平方公里,调查景点、景物1612个,发现风景名胜资源400余处,都具有较高的保护和开发的价值,为申报和审定国家级及地方级风景名胜区奠定了基础。
建立了全国风景名胜区体系。各地都初步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和县(市)级风景名胜区。目前,全国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19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56处,县(市)级风景名胜区137处,共计512处,其中黄山、泰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风景名胜区和长城、承德避暑山庄、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9.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建立了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骨干,国家级、省级、县(市)级风景名胜区相结合的中国风景名胜区体系。如贵州省建立了8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还有县(市)级风景名胜区,形成了以风景名胜区为主的东南西北风景旅游线的基本格局。
建立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使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了基本保证。如安徽省的黄山风景名胜区成立了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黄山市市长任管委会主任,市政府授予黄山管委会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山西省的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成立了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人民政府。
各地在完成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评价和鉴定工作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编制了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目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已有48个经过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其余的正在编制当中。这项工作为科学指导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管理提供了依据,使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纳入了科学管理的轨道。
依据《条例》,制订了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条例》颁发以后,建设部于1987年制定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前几年,又制定了《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和《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还制定了《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管理标准》和《风景名胜区安全管理标准》。结合各风景名胜区的实际,各地制定了不少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改变了过去单一依靠行政管理的办法,将各风景名胜区纳入了依法管理的轨道。如四川省人大通过了《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了《辽宁省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一些地方还就重要风景名胜区制定管理办法,如安徽省人大颁布了《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浙江省人大颁布了《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云南省人大对路南石林和大理两个风景名胜区分别制定了管理条例。各地在加快地方立法的同时,加强了执法力度,对违法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拆除了大量的违章建筑,保护了风景资源。
加快风景名胜区建设,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地在贯彻执行《条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区的现有条件,多方筹集资金,按重点建设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接待服务设施的原则,完成了相当规模的建设任务。去年,全国各级风景名胜区共接待国内外游人3亿人次,给风景名胜区和周边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风景名胜区的经营收入逐年增长,同时带动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位于风景名胜区附近的群众开发旅游产品,收入明显增加,而且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信息的交流等作用,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风景名胜区附近的群众的脱贫致富提供了条件。如湖南省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河北省野三坡风景名胜区的群众的收入,都有了几倍至十几倍的增长,从而也提高了群众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自觉性。 (作者为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主任)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浙江省普陀山是佛教名山,海岛风光引人入胜。图为普济寺前莲池。
冯景摄
▲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区,峰险、谷幽、山雄、水秀,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图为天子山奇峰。
熊启瑞摄▲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徽志图案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四川省松潘县黄龙风景名胜区以露天岩溶景观而著称,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图为黄龙沟内的彩池。冯景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