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文化广角)
专栏:

  杭城的思念
——杭州“周恩来之夜”晚会活动侧记
常利
落花时节,正是江南好风景。“杭州周恩来之夜”晚会在新落成的杭州广播电视国际交流中心的演播厅开始了。
周恩来总理生前曾26次到过杭州,杭州的人民不会忘记。在著名的西湖龙井茶的产地梅家坞,有一所村民捐资的“周恩来纪念室”,这是全国唯一的一所民间建立的“周恩来纪念室”。周总理曾先后5次来到梅家坞,在这里,他关心茶叶生产的每个环节;他和村民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采茶能手亲切地交谈;陪同国际友人和一些国家的元首参观茶园……纪念室里,陈列着许多这样的照片,在这些合影的照片里,大家发现,总理总是微笑着,站在旁边的位置上,平易而亲切。
一曲《采茶舞》,牵动起茶乡杭州和所有参加晚会的人们的思绪,这是周总理亲自改过词的一首歌。今年已72岁高龄的六龄童与他的弟子们一道,演出了绍剧《齐天大圣》,并谈起周总理关心他们父子的一段难忘的往事。杭州越剧院演出了《梁祝》“十八相送”的片断,周总理当年带这出戏出访日内瓦,为了使国外的观众更形象地了解《梁祝》,曾改写广告词曰: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晚会上,著名指挥家严良堃先生指挥杭州抚宁巷小学童声合唱团,唱起了过去年代孩子们唱的歌《流浪儿》,严良堃先生回忆说,他当年曾是失去父母,失去家园的流浪儿,在周总理的直接过问下,他们这些流浪儿参加了孩子剧团,归属在郭沫若先生领导的抗敌协会,才算有了自己的家。这首《流浪儿》就是当年孩子剧团唱过的歌,这也是一首曾使抗日名将冯玉祥将军流下热泪的歌。
今年正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从北京专程赶来参加晚会的罗青长同志谈起抗日战争时期周总理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总理的高级俄文翻译李越然、外交秘书马列、卫士长成元功、老艺术家张瑞芳、王昆都在晚会上深情地回忆起总理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对他们的关怀,虽然每人只讲一个片断,寥寥数语,讲的也只是一些生活小事,工作中的一个细节,但他们对总理发自肺腑的真挚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却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让我们感动的不仅是一代伟人的历史功绩,更重要的是周总理忘我工作、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关心他人、待人以诚的品格和他的人格魅力给予周围的人的巨大影响。
距总理第一次到梅家坞38年后的今天,梅家坞迎来了曾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老同志和总理曾关心过的艺术家们。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曾几次随总理来过梅家坞,故地重游,沉浸在深长回忆里的老同志们不能不惊叹梅家坞的巨大变化:通往梅家坞的公路两旁,放眼望去,山坡上一丛丛都是绿色的茶树,没有烟囱,没有工厂,只有满眼的绿色。细雨濛濛中,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茶树的清香。今日的梅家坞,茶园千亩,年产西湖龙井茶20万公斤,人均收入3000多元,村民都享有医疗保健,老人享受农业退休金,青少年100%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村里设有大中专奖学金,平均每两户有一部电话。这里不仅是名闻遐迩的茶乡,还是国家指定的旅游风景区,有三星级的梅坞庄园……
晚会的压轴戏是杭州二轻系统的合唱《团结就是力量》,晚会前一天,二轻系统的企业纷纷邀请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老同志和艺术家们到自己的企业参观。二轻工业总公司的顾玉玲副书记介绍说,10多年前,二轻系统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厂,现在,二轻系统有了自己的名牌企业,名牌企业有了自己的名牌产品。在杭州金鱼电器集团公司,生产金松洗衣机的车间里,清洁有序、高效舒适的工作环境令人赞叹,副总经理柳建国强调:“效益的提高首先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培养了人,才能生产好的产品。”作为洗衣机行业唯一与松下合资的企业,他们在引进松下先进设备、技术的同时,成功地消化吸收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在车间里,他们的员工说:“我们生产是为了消费者的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品牌很有信心。”
然而,杭州毕竟是杭州,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湖光山色,有丰富的人文景观:除了杭州,什么地方的堤坝是有劳苏东坡、白居易这样的一代文豪来主持修建的呢?与全国的人们一道迎来双休日的杭州人,在霏霏的细雨中,在无边的绿色里,打着各色的花伞,走在断桥上,走在苏堤和白堤上,去灵隐或是岳庙,西湖上点点的轻舟在水面上悠游,杭州毕竟比许多地方多了几分从容。周总理曾说过:不要“穿西服的西子”,今天的杭州在走向富足和现代化的同时,也在努力地保持着它的自然和美丽。把杭州建设得更美好,这就是杭州的人们对周总理最好的告慰和思念。


第10版(文化广角)
专栏:巾帼风采散文征文

  “梅花”制图员
王石昌
安里屯村冷拉厂的制图工叫郝淑云。1988年,《梅花型冷拉方钢一次成型》技术获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金奖,这个模具的图纸就是郝淑云绘制的。这一年,她35岁。我去采访郝淑云那天,获奖厂长苏志英对我说:
“是郝淑云把我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从那时起,我几次采访郝淑云,曾默默地寻绎着她自学成材的道路。
郝淑云是霸县高桥村人,上到小学五年级时,上级硬把五年级与六年级合并同时升入初中。这儿游行,那儿开会,天天跑着玩,一年上不了半年课。这时她15岁。
哥哥托人让她去大队的铁厂里上班挣工分,后来,各摊小厂合并成一个综合厂,厂里有几台皮带车床,郝淑云有幸当上一名车工,给塘沽新河造船厂加工零部件。
一接触车床,郝淑云便着了迷。她没个时闲儿,车完零部件,就车擀面轴儿,白天干不好的活,夜间突然想好了,穿上衣服到车间开开门再车。零部件活好车,有样子;但来个成品活,脑子中得反映出那个模具来,这难住了她。“那时光会车,不会画,很想学,又找不到头绪”。她买机械制图方面的书晚上看,父母岁数大了,嫌照眼睡不着觉,就躺下在黑影儿里想,想不起来的地方拿手电筒在被窝里照着看一会儿。后来,母亲知道她看的是有用的书,父亲单独制作了一盏明亮的小灯给她用,腾出一间房来专供她住宿学习。可是看明白了书上说的,到手上却总做不出来。
五一节前,郝淑云请假去了天津,说是看大舅去,几天就回来。厂长准了假。大舅是个七级工,车、铣、刨、磨全套手艺。大舅教她看图纸,看实物,家中书不全,又去图书馆借书来给她讲。白天她在家看书看图,晚上大舅下班回来,教她说出图纸上的具体形象,说错了的给她指出来,“比上大学进步还快”。去了一个多月,回到厂里,厂长批评她:
“去时说几天……塘沽要活儿,这不全耽误了吗!”
郝淑云跟厂长说了实话,拿出大舅给她的书和学习材料;厂长信实了,把一个多月的工分又给补上。
郝淑云当车工,一干10年,从15岁到25岁,由一位聪慧的少女,出脱成心灵手巧、有知识有技术的大姑娘。她在少年时代,虽然没有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但也并未虚度年华,她用青春换得了今后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本领。
结婚第二年,郝淑云来婆家安里屯村冷拉厂当车工,1984年,领导安排她绘图,总算英雄又有了用武之地。郝淑云跟在娘家厂子时一样,仍旧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厂长苏志英给了草图或数字,郝淑云都能准确地绘出图来,与工人师傅们协商,制成模具。攻《梅花型冷拉方钢一次成型》技术那几年,她几乎每天都干到夜间1点半至2点钟。
《梅花型冷拉方钢一次成型》技术问世后,便有各级领导的小轿车纷至沓来,郝淑云仍然坐在她的工作室里描图。
采访时,郝淑云邀我们到她家坐一会儿。她家三间正房,东西各一间厢房,院里红砖漫地,平坦整齐,太阳还有一杆子高,屋里播放着英语录音。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站在屋门口:“你们找我妈呀,刚出去。这不还开着录音机呢嘛,一会儿就回来。”
女孩很懂事,回屋拿出小矮凳给我们坐;不住地望着大门口那里。两条小辫在胸前摆动着,浓眉下闪动着的两只大眼睛,活像她妈。
东厢房里摆着各式农具,都擦洗得明亮洁净,排列有序。我想,就是起多大的五更下地,想抓某一件农具,准拿不错。这大概跟郝淑云的职业有关,生活,得处处合规符矩。西厢房的门锁着,是储存的粮食吧。
六年后,我又去采访郝淑云,在冷拉厂大门口见到她,还是那样头发乌黑,牙齿洁白整齐,面孔大方秀丽,高粱红色呢子西服上衣,浅棕色条格布裤,平跟皮棉鞋,走起路来步子沉稳,着地有声。她领我到三楼新绘图室里,述说了几年来厂里的巨大变化,家庭收入也多了,生活更好了。
(作者单位:河北省文安县政协宣传科)


第10版(文化广角)
专栏:金台随感

  美的乔装
舒平
美的乔装,将丑的乔装成美的,这恐怕不是人类的创造。毒蕈酷似蘑菇,尺蠖宛若树枝,在自然界本来就是这样;何况,乌鸦乔装孔雀,大灰狼乔装外婆,还是小天使们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启蒙课程呢。
在生活中最司空见惯的,大约是伪劣商品的乔装。走进商场看货架,花花绿绿,很是热闹,其中就有不少“乔装的美”。某市检查过高档酒市场,假劣品占90%以上。某市曾突击检查了直销的羽绒制品,有七成含绒量接近于零。某市检查了95种保健口服液,合格的只有8种。在化妆品市场中,有实为“花面霜”的护肤霜,有只能“增斑”的去斑膏,而某地的进口化妆品竟有八成是假冒的。假药也成批出现。至于百行百业中的乔装的“名牌”,冒充的“正宗”,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不仅商品可以乔装,人也是可以乔装的。中国戏台上有“真假包公”,外国小说中有乔装的“钦差大臣”,生活中大约也少不了。定式是:哪种人吃香,哪里就有乔装。于是,什么记者、作家、诗人、书画家、警察、律师、董事长、总经理、法官、首长、书记,差不多没有一种人不被乔装。
女巫赶新潮,摇身一变,成为能调动“大自然之魂魄”的“气功大师”;街头游医,洋的都称“海外教授”,土的定是“八代祖传”;算命看相老手,稍加打扮,就成了精通易理的“哲学家”。甚至写过几首歪诗,就成了泰戈尔之后唯一的“天才家”、“文学家”、“外交家”。
有个案例,一个青年骗子同时乔装为“局长的亲戚”、“局长太太”、“局长”、“局长上头的书记”等四个角色,通过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电话穿梭,竟把成吨成吨的贵重物资从仓库里骗运出去,实令“官先生”、“裙太太”哭笑不得。
还有对服务机构的乔装。服务的形式很多。有展销商品或某些艺术品的“展销会”,有培训某些专业知识的“培训中心”,有某种作品的评奖活动等等。这类“服务机构”的主要特点是,需事先交纳相当数量之款项,款项一到手,“服务”就不了了之,有的甚至逃之夭夭。所谓“服务”,不过是“骗钱术”的乔装。
街头那些灯红酒绿的歌舞厅、酒吧、夜总会,看似为公众服务的娱乐场所,有的却往往是“色情勾客”、“暴利斩客”的“窝点”的乔装……
俗话说:一只毒蕈坏一锅羹。“乔装的美”屡屡令人上当,败坏了市场信誉,堆砌着虚假繁荣,其害显然。同时,丑物为了乔装成“美”,还要搭配许多好东西,致令与“毒蕈”共煮的“山珍海味”也沾上毒素,被倒到垃圾桶里去。而且这股弄虚作假的歪风还必然潜移默化,恶性循环,成为社会风气的强烈腐蚀剂。
当然,生活中有美就有丑,真善美和假恶丑总是并存着。但惩恶扬善总是人们的企盼,不能让“乔装的美”像毒蕈那样危害社会的生活和风气。


第10版(文化广角)
专栏:五光十色

  生命之春
诸雄潮
雪花于飘舞的空中已经绽开得如梅花,冬季与春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完成了季节的交接。洁白幽香的梅花雪天一色,开在天穹,氤氲了一个高洁的世界。
是平淡之至后的绚丽了。
雪悄悄地融化了,原本银色的世界露出了陈旧而又崭新的土地。阳光早已关不住了,从树隙、窗户透过,洋洋地流淌在人们被寒冬捂得有些苍白的面颊上。春光是最好的整容师,田野上,小径边,顿时透出了一丝丝绿色,世界仿佛就是被这些小草染绿了。春天就有这种神奇的力量,让沉默的种子说出自己的语言。梅花带着雪的痕迹——新春的花朵都在冬季孕育蓓蕾,因此都具有傲然的风骨。春风剪出了一张张新叶,也剪去了人们身上一冬笋壳般的包裹,现出了爱春者婀娜多姿的曲线。
一柄红油纸伞在新春明丽闪过,迷得蜜蜂找不到回家的路。一冬的郁结如雪如霰最后都化作春雨,一丝丝缠绵得让人忘不了。它浸透了枯枝,垂老易折的枝条于是有了生命的柔软与色彩。广场似的湖泊也就迷蒙起来,一只小船轻轻摇荡,泛起的波纹在春光中现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五彩缤纷才是世界的本来。
春天是美丽的,那个发现大地回春的姑娘迫不及待地解开围裹了一冬的围巾,眼神已经把心事演绎为美丽。那被尚且料峭的春风冻得红扑扑的脸庞,如初升的太阳,在所有黑色的瞳仁里点燃了生命之火。哪怕春天消失,她也会啃着绿色的波浪舞蹈。
拥挤的城市、拥挤的房间。此时,人们蜂拥向青春的郊野,舒展成自然的形态。生活犹如这个季节的语言赤橙青蓝。而生活的目的,不正是发现并体验那世界的更多彩、更丰富之处么?在纯净的大自然里,空气是自由自在的,云是自由自在的,鸟也是自由自在的。
看见满眼的花朵,就想采摘,未必如意,而再思播种就有点迟了。生命是要经过冬季白雪的铺陈的,要不然,新春又怎能看得上斑斓的色彩呢?可以慰藉的是,及时醒悟,并赶在这季节抢种,秋天还是会有收获的。春天的美丽只有到了秋天才会得到另一层次的体验。
一条荒废了一冬的小径重新被踩了出来,许多永恒的故事随手播撒在脚下,如一年年绿了又枯、枯了又绿的小草成为永恒。
绿水流动了,涟漪如韵。生命在流动中焕发光彩,并成为春天的景致。春天是感谢的季节。感谢春天融化坚冰为小河,托起诺亚方舟,使生命的划痕,在青春的记忆中刻得那么深,那么难忘。春天让我们学会感谢并在感激之情下生活。
春天是释放的季节。春天将每个人都释放成一道风景,生命才无悔。虽然生命在这个季节没有十分的庄严,但如花盛开才是生命的辉煌。
你看,燕子穿梭在雨中,一直穿梭到将雨帘织成幕布并开启,演出生命的乐章。
虽然,春天也有倒春寒,会使人们的春梦破碎,但心灵中一朵已经开放的花,是不败的。于是,那颗曾经因遭冷漠而硬化了的心,开始复苏,轻轻跳动。
伸出双臂拥抱春天,便拥抱了生命的花季。
只有在春天开放过灿烂的生命之花,生命才所以叫生命。


第10版(文化广角)
专栏:

  《雕塑》杂志创刊
雕塑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欣逢盛世,我国无论是城市雕塑还是室内雕塑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筹办的《雕塑》杂志,将努力团结和鼓励全国雕塑界共同开创中国雕塑的新绩,为确立和形成中国气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雕塑艺术体系,发挥积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并面向雕塑界和大众,系统地介绍古往今来的雕塑名家的作品及风格流派,研究和探讨雕塑艺术面临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新课题。《雕塑》杂志还将为国际化交流架筑新的桥梁。
《雕塑》杂志将努力办成中国雕塑界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性指导性刊物。(文丽)


第10版(文化广角)
专栏:

▲在雨中陈德熙(六岁)


第10版(文化广角)
专栏:

▲南国硕果陈智健(五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