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

  滨州百万亩棉田变为“科技车间”
本报讯山东省滨州地区在棉花生产中建立新型农技推广模式,由棉花加工企业出资聘用农技人员与棉农签定承包合同,进行技术指导,使棉田成为企业的“科技车间”。进入5月份,区内30多家棉花加工企业聘用的1500多名技术人员已与50多万户棉农签订合同,承包棉铃虫防治、棉花模式化栽培等6项植棉技术,合同面积达110万亩。
滨州地区推行的这种农技推广模式,是将隶属农技部门的某些技术经营推广职能分离进棉花加工企业,由企业支付技术推广经费和技术员薪水,聘用农技人员从3月底到10月底在棉田进行技术指导,并与棉农签定承包合同。合同规定:棉农按技术程序规范操作,秋后大田测产达不到契约增产幅度或因技术指导失误导致棉田减收的,由厂家包赔棉农损失;技术承包田单产若超出前3年棉花平均单产水平,由企业分档次奖励承包者。入春以来,区内30多家企业聘用了1500多名来自省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棉花专家和本地农技人员,组成7个技术承包集团。他们现已在产棉区的百余个乡镇建起技术指导小组100多个,布设虫情测报点300个,每千亩棉田固定配备了1名技术员。与此相关的新技术培训从县(市)到乡村逐级扇形展开,已培训棉农40多万人,散发科技“明白纸”64万余份。300多人的棉铃虫防治技术承包集团在滨州市推广生防、化防系列新技术配方,可使每亩棉田降低防治费23元;100万亩“中杂028”良种的推广,可使全区棉农契约增收额达到1.6亿多元。(沈宝明张宝国)


第2版(要闻)
专栏:

  慈溪市高科技产品开发迅速
本报讯5月上旬,浙江省慈溪市又有6项高科技产品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级火炬、星火计划,至此,在“八五”期间,该市已有34项高科技产品被列为国家级项目,总数居全省前列。“第一生产力”产生了“第一效益”,据有关部门统计,其中11项国家级火炬、星火项目去年创产值1.82亿元,实现利税3046万元,节创汇1700万美元。
慈溪市把加大科技进步步伐作为促进全市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素质提高的关键来抓,产品开发迅速。继“七五”期间实施“橡胶同步带”、“微型轴承”、“锦纶帘子布”等国家级星火项目获得巨大成功后,“八五”期间,该市又集中力量加强国家级高科技项目的开发研究,一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有基础的企业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高新技术产品,并将优秀项目推荐给科委列入新产品计划;一方面加强对项目技术水平的综合评价,对达不到国内首家开发、技术不居领先地位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此外,该市还着力完善实施国家级项目的资金支持体系,切实解决火炬、星火计划项目形成规模生产的所需资金。仅去年,该市对国家级项目的资金投入就达4413万元,其中,对3个火炬项目的投入达1540万元,从而使这些科技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效地提高了该市经济的运行质量,去年在经济增长中科技含量比例超过65%的优秀企业有36家。(胡学健)


第2版(要闻)
专栏:新语丝

  问问孩子孔繁森是谁
马誉炜
眼下,全国广泛开展向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学习的活动。一日,我问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你知道孔繁森是谁吗?”女儿答:“就是在西藏做好事的那位伯伯。”我又问:“他都做的什么好事?”答:“和孙茂芳伯伯一样呗!”见女儿说不出更多的内容,我便给她讲了孔繁森同志献血救孤儿、下乡以雪当水、为藏族老人治病等小故事,女儿深深地被英雄的事迹打动了,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花。由此我想到,利用新时期英雄模范的活教材,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该有多么重要。
女儿为什么对孙茂芳的事迹熟悉呢?那是因为她所在的北京市六一小学,不久前举行了“京城雷锋孙茂芳故事会”,让同学们每个人讲一个孙茂芳的故事。讲故事,学英雄,孩子们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当社会上涌现出英雄人物,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等等,老师就组织我们学习、咏诵,英雄事迹中的一些情节至今还难以忘怀,对我们这一代人成人、成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许有人会说,英模事迹广播、电视、报纸上都在讲,孩子们也会自己看。其实不然,孩子们对社会舆论的选择性较强,他们课下感兴趣的往往是娱乐消遣性的东西,看电视爱看武打片,听广播爱听流行歌曲。而对一些国家大事有个一知半解就不错了。而学校老师的引导对孩子影响就不同了。同样一件事,学校老师说比家长说管用。充分利用队日、班会等活动,利用朗读、写作等,传播、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就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更好地陶冶情操,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老师和家长携起手来,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做出努力。


第2版(要闻)
专栏:“重走长征路”纪实

  红军村里访红军
本报记者卢新宁
当儿女们告诉说“中央的慰问团要来”时,83岁的张方毅哭了。
江西省兴国县城西,有个绿树掩映的红军村,老红军张方毅就住在这里。
19岁那年,张方毅参加了革命的队伍,那时他的家乡是红红火火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三面崇山环抱的兴国,是被毛泽东誉为“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的“模范县”,当时23万兴国人中,就有5万像张方毅这样的年轻人跨入了红军的队伍,苏区参加红军人数最多的兴国县,被称为“创造百万红军的先驱”。1934年10月,年轻的张方毅辞别父母,和他许多同乡一起,随红军主力部队踏上了长征的征途。
张方毅这一走就是30多年,他的父母自此没有儿子的音信。解放后,张方毅的名字被列入了烈士名单,直到1952年的一天,张方毅携儿带妻风尘仆仆地出现在父老乡亲面前,年迈的父母才知道儿子还活着。而此时,12038个年轻的兴国籍的青年倒在了长征途中,永远地回不来了。
1952年部队整编时,张方毅有许多去向可以选择:他在陕西娶了个西安姑娘,可以留在西安;也可以去天津或其他城市。可张方毅说:“革命成功了,我也应该回家乡看看爹娘。”于是,这位延安大学医学系毕业的、原西北地区某处政治部主任推着独轮车,顺着家乡的土路,站到了惊喜莫名的爹娘面前。
张方毅有7个儿女,几十年来,他从未为任何一个子女托关系、走后门,却坚持将本可不参军的独生儿子送去当兵。自小而大,他们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唯一财富是父亲的言传身教。张方毅至今仍用着1950年结婚时从西安带回来的脸盆,至今坐着破旧的竹椅,拒绝儿女们为他买沙发,但他却从极少的工资中拿出钱来为乡亲买水轮车、修桥、铺路……讲起父亲的故事,张方毅的儿女们说着说着就哭了。


第2版(要闻)
专栏:

  拂去历史尘埃 史料重放光彩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积极为社会服务
本报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开发和利用历史档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专门保存和研究明清两代及其以前历代档案的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1100余万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农业及皇室事务等各个方面。这些历史档案不仅对研究明清历史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极具参考价值。
自1980年夏开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中医研究院合作,逐步开发明清医药档案,以挖掘整理中医药遗产,为社会和民众服务。经双方专家数年努力,完成了240余万字的《清宫医案研究》专著。他们还根据宫廷配方与有关单位联合开发成功“大内代茶饮”,成为一代保健珍品。(刘程)


第2版(要闻)
专栏:

  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崛起
据新华社郑州电(记者韩振军)河南新乡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仅两年,已有227家企业进区落户,实现社会总产值3.2亿元,成为新乡市新的经济生长点和对外开放的龙头。
新乡市对开发区管委会实行“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模式,50名工作人员承担了市内几十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开发区还在机关队伍中全面推行干部聘任制,在开发区直属企业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第2版(要闻)
专栏:

  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研讨班举办
本报讯中国首次举办的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高级研讨班日前在北京林业大学开幕,在京各有关部委、各省市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的数十位官员,结合中国的实际,就如何加速中国防治荒漠化步伐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有关人士称,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极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加快防治速度,关键在于主管部门官员的认识和业务素质。高级研讨班的举办正是为此所做的努力。(铁铮)


第2版(要闻)
专栏:

  江苏水利科技成果年创效益近6亿元
据新华社南京6月4日电(通讯员曹海明、记者汤涧)江苏省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水利科技应用率和规模效益。全省重点推广的23项水利科技成果,扩大和改善了2000万亩灌排面积,年综合经济效益达5.7亿元。
近两年来,江苏各地把科技推广作为“科技兴水”的重要措施来抓,不断增加科技在农田水利配套和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贡献份额。淮安市在12万亩耕地上连片推广“鼠道排水治渍技术”,每年增产粮食475万公斤,获经济效益750万元,这项技术已成为低产田改造的一项重要措施。
江苏各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水利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大水利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建成一批水利技术推广示范县。高邮市近两年通过多渠道筹集了360万元资金,在60%以上的行政村建起水利科技推广服务队,在市里和各乡镇分别建立服务中心站。


第2版(要闻)
专栏:

推广良种在深山
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羊街乡哈尼族青年农技员龙才沙(右)向锅底村的哈尼族农民介绍小麦抽穗期的追肥方法。6年来,龙才沙先后到42个兄弟民族村寨推广水稻、玉米和小麦优良品种,使9150亩粮食作物由平均亩产320公斤增加到480公斤。
新华社记者周重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