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黑龙江省今年遇到罕见的低温异常天气,农民们采用催芽坐水、大垄覆膜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地温,使全省今年春耕春播得以顺利进行。(除署名外据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1995年5月26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由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
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拨乱反正,确立了科技工作的正确指导思想,唤来了科技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在这次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著名论断。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5年,党中央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科技体制的全面改革。经过十几年改革和发展的成功实践,我国科技工作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科技实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战略重点已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在科学分析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集中各地区、各部门和党内外许多同志的智慧,作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这是确保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召开这次大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真贯彻《决定》的精神,在全国形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热潮,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积极促进经济建设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今天,李鹏同志还将向大会做重要讲话。下面,我就几个重要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正是从这一高度,通过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邓小平同志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地位与作用、发展方向、基本任务、战略重点、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人才培养等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论述,形成了我国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他科技思想的精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体现为生产力比在其他制度下的更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科技、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础上起步,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经济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历程达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来居上,更须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这是我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历史性使命。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该也完全能够在加快科技生产力发展方面显著地体现出来。五、六十年代,在我国艰难创业的岁月里,我们通过调动科技工作者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建立了一批骨干科研机构,取得初步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巨大成就,取得“两弹一星”等辉煌成果。我们仅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程,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其中科学技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成就,同科学技术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只要坚定地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我们必将在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我们坚信,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同科学技术的威力有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当前,无论是从国际环境还是从国内条件来看,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十分艰巨和紧迫的战略任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又一个科技和经济大发展的新时代正在来临。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大国,都在加紧调整科技和经济战略,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国内形势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措施顺利实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同时要看到,我国目前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以粗放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观,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解决,发展农业、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等任务十分艰巨。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在增大。立足现实国情,抓住发展机遇,迎接严峻挑战,确保实现我国三步走战略目标,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关键。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所作出的重大部署。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这是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正确抉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使生产力有一个新的解放和更大的发展。
二、加速科技进步需要把握的几个重要问题
科技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立足自己的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道路。根据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的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明确关系科技工作全局的几个重大问题。
第一,关于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明确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这一方针的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坚持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符合党的基本路线,也符合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建设必须坚定地依靠科技进步,才能蓬勃而持续地发展,也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机制和广阔天地。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工作必须更加自觉地面向经济建设,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和首要目标。
要正确处理面向经济建设与提高科技水平的关系。面向经济建设是方向,提高科技水平、攀登科技高峰是要求。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要求科技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要始终遵循面向经济建设这一大方向,坚持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努力做到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
如何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体现在科技、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要从目标任务的确立、规划计划的制定、政策措施的实施等多方面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经济发展要以科技进步作为主要推动力;科技发展要围绕经济发展目标,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要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在深化改革中,要形成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相结合,研究开发与生产相结合的机制,推动科研院所面向市场,进入大型企业集团。在企业内部,要实行科研、设计、生产的有机结合,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水平。从根本上讲,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靠体制来保证。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要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通过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
第二,关于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结合。目前,我国经济还不发达,技术、经济水平不高,发展也很不平衡。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要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出贡献;同时,为保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又要超前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研究开发,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动力、储备后劲。因此,要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国情,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合理部署科技发展工作。
科技工作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主战场,把攻克国民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主要任务。当前,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工作,把它摆在整个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推广包括高技术在内的先进实用技术,满足农业登上新台阶的技术需求。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特别要重视用现代技术武装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加速实现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要十分重视解决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减灾防灾、人口控制、人民健康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问题,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做出贡献,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是推进我国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要目光远大,筹划未来,针对下世纪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开发。要把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动力和成果储备,作为基础性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要确定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有所赶有所不赶,才能有所作为。要经过科学论证,选择一批有基础和优势、国力可以保证、能跃居世界前沿、一旦突破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课题,在全国组织专门队伍,集中力量,大力协同,重点攻关。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对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起着关键的作用。要努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把高技术产业作为我国的优先发展的产业,尽快建设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举足轻重、规模较大的高技术产业,使我国在世界高科技及其产业领域占领一席之地。
第三,关于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结合。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加快我国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这项基本政策要长期坚持下去。
技术转让和保护知识产权,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中的重要问题。我们现在技术上还比较落后,应努力学习、借鉴别国的长处,即使我们实现了现代化,也还是要不断向其他国家学习,取长补短。科学技术,总是要同世界各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取得更快和更大的进步。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上有些最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当代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替不断加速。今天称得上先进的技术,不久就有可能变为落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必须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我国已经具有一定的科技实力和基础,具备相当的自主创新的能力。我们必须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不懈地着力提高国家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
要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国内自主研究开发工作统筹规划,做到有机结合。要避免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能够自主研究开发的,就要以国内开发为主。特别是花钱多的重大技术项目的引进,一定要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和审定,认真倾听科技专家们的意见。要注重引进关键技术,借鉴有关的新原理、新方法以及先进技术开发、管理的经验。不断提高我们自己的研究开发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使我国跻身国际科技发展的先进行列,我们要努力奋斗,达到这个战略目标。
第四,关于市场机制与宏观管理的结合。现代科技与经济关系密切,但科技毕竟并不完全等同于经济,还有其自身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与宏观管理都是科技进步不可缺少的手段。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确运用这两种手段,并使之有机结合,对加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党中央提出的“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体制改革方针,体现了这两种手段结合的内在规律。
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技术开发、成果推广等活动,要以市场机制为主。要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在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工作,还需政府在各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要以政府投入为主,稳住少数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研机构,从事有关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活动。切不可以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可忽视政府在领导科技进步中的作用。目前许多科研项目存在“小而全”的问题,要切实加以解决。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通过宏观指导适当集中财力、物力,组织优势力量,大力协同,攻克一批对发展国民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起关键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东部地区要继续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技术水平,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大科技进步的力度,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要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的要求,积极稳妥地调整科技队伍结构,认真做好分流工作。不进行科技系统的结构调整、人才分流,就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科技队伍的作用,既不利于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也不利于基础性研究的稳定。当前科研机构设置重复,力量分散,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状况,必须下决心改变。各级政府组织制定的各项科技计划及其实施的方式也要改革。要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实行科学管理。重大课题的立项,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广泛征求科学家、专家的意见,进行科学论证。
第五,关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渗透,联系愈来愈紧密,由此产生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社会经济和科技已经形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自然科学的发展丰富了社会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自然科学研究有重要指导作用。我们提倡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注意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工作者要注意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要在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深刻认识并掌握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实践。
三、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
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人才。人类生产及社会服务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许多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正在被各种自动化机械和计算机所取代,对劳动者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大提高我国劳动者中科技人才的比例,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科技队伍已经拥有一千八百万人。四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这支队伍艰苦奋斗,顽强拚搏,无私奉献,为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卓著的功勋。祖国和人民感谢他们。同时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科技人员的数量和整体水平,还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速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造就千百万年轻一代科学技术人才,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宏大科技队伍。科研机构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与研究开发工作同等重要的任务。要重视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努力创造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委派他们在关键岗位承担重任,使他们在实践中健康成长。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呕心沥血,功昭后人。今后要继续从科技事业兴旺发达的大局出发,举贤荐能,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推向第一线,支持他们大胆工作、开拓创新。
要积极创造条件,热忱欢迎留居海外的科技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各种形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不但要大力培养各类科学技术人才,还要注重培养善于进行现代经营管理的各类专家。要十分重视从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中选拔培养科技人才及各类专业技术能手。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形成中华民族的浩浩荡荡的科技队伍,向新科技革命进军,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
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要注重德才兼备。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着科教兴国的伟大历史使命,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拚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这四种精神,是我国数代科技工作者崇高品质的结晶,也是科技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要作为科技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扬光大。
爱国主义是一面光辉旗帜,是我国广大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它激励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今天,我们讲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汇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求实是科学之本,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以求实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真理,开拓创新。拚搏奉献是所有科技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品德。科技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科技工作者要树立雄心壮志,坚韧不拔,艰苦奋斗,不懈探索,勇攀高峰。以知识造福于人民,是科技工作者的光荣责任。团结协作是现代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内在要求。在科学技术工作中,既要倡导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要提倡相互尊重,团结合作,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优势,协同攻关。
在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愚昧更不是社会主义。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识。要继续办好义务教育和各种职业教育。通过各种新闻舆论工具和其他有效形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科学战胜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要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形成学科技、用科技的新风尚。
四、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政治保证。抓好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把抓科技进步作为重大任务,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中央要求党政第一把手都要亲自抓第一生产力。要始终坚持把科技进步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多渠道增加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相关政策中,真正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各级科技工作的主管部门,要通过搞好自身的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和改进对科技工作的指导与协调,不断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迫切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增强领导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将会层出不穷,这就更需要正确运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同时,还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学习法律知识。只有不断更新和丰富知识,才能不断开阔视野。不仅从书本上学习,更要注重在实践中学习。一个领导干部不可能全面了解当代科技的所有知识,这就要经常向科学家、专家们虚心请教。重要决策要广泛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科学论证。要把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为实施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内容。
各级领导干部要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这里我要强调,一定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离开了科学的世界观,我们的决策、我们的事业就丧失了坚实的哲学基础。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其本质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善于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为榜样,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尊重科学规律,继承前人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不断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发展真理。
同志们,再过五年,我们将跨入二十一世纪。数代先烈志士为之奋斗追求的中国的现代化,即将在新的世纪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投身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事业,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为胜利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附图片)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上作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刘建国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凝聚力工程”报道之三
这里像个温馨的家
——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系纪事 
本报记者张严
桩桩小事打动教师的心
近年来,涉外法律在社会上很吃香,不少单位用高工资、高福利到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系挖人才,而全系三十余名教师没有一个“跳槽”。记者问何故,教师们答道:国际法系像一个温馨的家,我们怎能舍得离开呢?
走进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系会议室,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在不太大的空间里,整齐地摆放着电脑、复印机和音响、冰箱、微波炉、电热锅等物品,办公用品和家用电器组合在一起,平添了几分家庭生活的气息。这些家用电器是系里用创收资金专为教师们置办的。大热天,教师们把带的菜放在冰箱里,可以吃上新鲜的午餐;课前课后还能喝杯冷饮润润喉、解解乏。天冷了,微波炉转一转,很快就能吃上香热可口的饭菜。这些细致入微的关心,使教师们无不感到家庭的温暖。
采访中,记者所见所闻都是一些琐碎的事,但桩桩小事打动了教师们的心。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的一天,陈治东老师家的水管冻裂了。此时,他在美国讲学,妻子正巧也不在家。家里积水,殃及邻居。接到邻居电话后,系办公室主任黄新华、副主任陈渊立即骑自行车直奔陈治东家。当时黄老师正在生病,他捋起袖管就排积水,整理被水浸湿的书籍、家具,整整忙了大半天,还代表组织挨家挨户向邻居表示歉意。
去年国庆节,司平平老师的家因邻居放鞭炮不慎引发了一起火灾,家里被烧掉不少东西。火灾后的一段时间,司老师住在他父亲家。他怕此事张扬出去,会给系里添麻烦,一直瞒着没讲。但这怎么瞒得过细心的系领导呢?系领导两次打电话到他家,发现他都不在,感到事情有些蹊跷。经再三了解,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当晚,系领导就上门慰问,还送上三百元补助。虽然这些钱只是杯水车薪,但司老师一家人的感激之情却难以言表。
丁成跃老师忘不了他初次出国的事情。当时时间十分仓促,第二天一早必须把出国计划书、推荐信写好并译成英文寄出,他焦虑万分。系主任曹建明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天晚上,就为他修改计划书,写好推荐信,连夜送到系副主任朱榄叶家里。朱老师搁下手中的急事,通宵将这些材料翻译成英文,一大早就交到了丁成跃手中。
教师出国(出境)、回国(入境),国际法系党政领导必到机场送迎。李泳老师去香港参加学术交流,系党总支书记邹绍文老师把他的家属接来,一起去机场送行,恰逢另一所大学的一位老师与李泳同行,令那位教师羡慕不已。
国际法系是一个只有10年历史的新系,全系教师的平均年龄只有38岁。青年教师结婚生孩子、照料孩子,家务连累特别多。系领导乃至院领导,总是给他们一份特别的关心。青年教师刘晓红在宁波婆家分娩,系领导派人专程到宁波去看望她。她公公婆婆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还有一次,刘晓红上课时,因为血糖低,差点晕倒在讲台上,史焕章院长得知后,自己掏钱买了西洋参去慰问她。刘晓红说:“组织和领导这么关心我,当有人用高收入、高福利鼓动我跳槽时,我怎么舍得离开国际法系呢?”
人心的凝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感情的连结。解不开的感情缘,拆不散的人间情。在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系,厚实的感情纽带把教师们的心牢牢地凝聚在一起!
“我们的事业在国际法系”
国际法系80%的教师出过国,但这个系出国留学、讲学人员100%按时回归,连其他高校的海外学者也慕名而来。记者探其因,教师们说:这里有浓浓的事业氛围,我们的事业在国际法系。
前些年,针对出国教师到期不归现象,有的院系主张严加控制。而国际法系领导则认为,我们不能消极设防,尊重、信任、理解和支持比什么都重要。
国际法系领导在系和出国教师之间筑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理解之桥。系党总支规定,系党政领导至少每两个月要与每位出国进修教师通一次信,加强信息和感情交流。
自费留学瑞士、并获得弗里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的徐冬根教师,在取得学位的第二天,就携妻匆匆登上了归国的班机。当时,国外有一家著名银行许诺以优厚条件聘他,而他却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华政国际法系。国际法系专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全系欢迎会。徐博士动情地说:“在自费留学的3年时间里,系的党政领导给我写了几十封信,就冲着这些信、这份情,我也该回来。”
徐冬根回系后,把在国外精心收集的大量最新的资料和信息运用到教学、科研之中,很快按计划开设了几门新的课程,并在一年内,写了50多篇论文。最近,他又与人合作完成了两本新著,出版后引起国际法学界的关注。他已被邀将在1997年登上海牙国际法学院的讲坛。这是国际法学界的最高学术荣誉,在徐冬根以前,我国仅有两位著名的学术前辈获此殊荣。
国际法系党政领导有一个共识:造就浓浓的学习、科研氛围,使国际法系成为造就人才、建树事业的广阔天地。他们逐步形成一系列工作制度,其中有:为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的制度,着力提高现有教师的外语和专业水平的制度,为研究生导师配备助手的制度,把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推上研究生教学讲台,着力形成学术梯队。这些制度的实行,对于全方位加强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水深鱼成群,林茂鸟知归。”浓厚的事业氛围,为知识分子创造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国内一所著名高校有位自费出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回来的青年教师,竟然不愿回母校,而执意“投奔”华政国际法系。他说,“我看中的就是这里的事业氛围。”司法部一位副部长来华政考察,同国际法系几位青年教师座谈,看到他们生活虽然清苦,却安于师道,十分感动。这些教师自豪地告诉他:“国际法系有我们的事业。”
领导班子做出了好榜样
一个建系只有10年的小系,教学成果却令人瞩目,三卷《国际法新论》获上海市1986—1993年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中唯一的法学类专著一等奖,每年有100多篇论文在国内外一流刊物上发表。记者探其秘,教师们说:国际法系有一个过得硬的领导班子,他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1994年12月9日,一位年轻的教授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江泽民等中央领导讲法学系列讲座第一课——国际商贸法律制度与关贸总协定。他就是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系主任曹建明老师。
曹老师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是因为他有坚强毅力和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迄今,他已出版专著、教材20部,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论文190余篇。他是《国际经济法新论》的主编之一,目前,他又在主编《对外经济法律大辞典》。1991年,曹老师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1992年,他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4年春天,他被评为上海市高教系统“十大教育精英”。
系党总支书记邹绍文、系副主任陈治东教授、系党总支委员朱榄叶副教授等,都具有和曹建明一样的追求和品格。他们组成了一个优秀的领导集体。几位系领导,科研和社会工作非常繁忙,而且身体都不太好,但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上课。每周的课时经常在8节以上,最多时要上16节课。学生们说:“听曹教授上课是一种享受。”他们也许不知道,为了上课、科研和系里工作几不误,曹建明老师每天晚上只能睡五六个小时。他在床头放了两只闹钟,以保证清晨把他唤醒。
国际私法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单海玲教师身患卵巢囊肿,医生要她马上住院做手术。为了不影响教学,她默默地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有时甚至痛得跪在地上。但一走进课堂,她又挺立在讲台上。她瞒着领导、同事和学生,整整拖延了一个学期,直到学生考完了试,改完试卷,她才住进医院。这时,病情已经发展,单侧囊肿变成了双侧囊肿,可她无怨无悔。当她病愈重返讲台时,全体同学肃然起敬,向她献上一束鲜花,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国际法系的党政领导和教师经常对学生说:“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一定要有精神支柱,有献身精神”。全系教职工队伍的主体和骨干是共产党员。作为新时期的先进分子,他们坚定地追求进步,无私地献身事业。近几年来,一个只有30余名教师的小系,有10人先后被授予和享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和待遇。他们的崇高品格和追求也影响了青年学生。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壮大,9110班一半以上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近3年来,全系93名优秀学生入党。(附图片)
上图为教师们正在讨论深化教育改革。


第1版(要闻)
专栏:

  广西各族干部学习孔繁森见行动
两万多名干部深入基层为民办实事
本报南宁6月4日电记者罗昌爱报道:孔繁森的事迹在壮乡广西传开后,各级干部都愈来愈掂出摆在自己面前这份问卷的分量,那就是:孔繁森在少数民族地区无私奉献,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或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干部究竟该怎么办?他们以实际行动作出回答:
2.4万多名干部深入基层为民办实事;不少单位对照孔繁森的事迹制订廉政勤政措施……
自治区党委书记赵富林再次来到特困县都安、大化、马山等县,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详细研究脱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广西目前还有近700万人口未能脱贫,扶贫攻艰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千千万万孔繁森式的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去拚搏、去奋斗。赵富林要求各级各族干部要像孔繁森那样,把自己的一切无条件地献给党和人民,为贫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贡献毕生。
年初,自治区原定计划抽调万名左右干部下基层。目前,全区下基层的干部已增至24000多人。百色革命老区田阳县县委书记、全国先进工作者黄定嵩一头沉下基层,在全县选择了3个不同区域、5个不同类型的乡村作为自己的联系点,指导面上脱贫致富工作,力争今年内全县实现80%以上的农户和人口解决温饱的目标。
孔繁森的事迹在广西各级机关、学校和厂矿企业单位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感召力。广西大学400多名学生申请入党;无偿献血者达1560多人。许多学生还纷纷要求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去锻炼。自治区煤炭厅专门下发《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补充规定》,有效地制止了吃喝风和其他违纪行为。这个厅下属的那龙矿务局,仅5月份接待费就下降了40%。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有困难,找我们!”
金梦玉
据新华社消息:沈阳北市百货大楼劳模协会在商场多处醒目位置挂出“有困难找劳模”的牌子,并公布了该单位两名全国劳模、两名市级劳模和7名“大楼”劳模的姓名及所在柜台,真诚为顾客服务。此举深受群众称赞。
人们记得,在北京亚运会期间,首都交通民警率先提出“有困难找民警”的响亮口号,其他城市随之响应;如今,巡警车上也印出“有困难找巡警”。小小标语立时让群众感受到安宁、温馨,感到身边有靠山。
“有困难,找我们”,实际上就是立足本职,面向群众,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是一种很可贵的精神。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工作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有困难,去找谁?常常是一件很苦恼的事。假如我们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各行各业的人员都能像民警和劳模那样,响亮地提出“有困难,找我们”,替群众着想,让群众碰到困难时有处找,有所靠,那么生活中就会少一些不快,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些温暖,助人为乐、扶危济困就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上海改革传统工业管理体制
最近,上海三家传统工业主管行政局——机电局、纺织局、仪表电讯局同时撤消,分别改组成立了上海机电控股(集团)公司、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和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撤局改制后的这三家控股(集团)公司,是经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的企业性经济实体。(张豪励漪)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新疆发展“两高一优”农业
新疆农业开展以良种培育为主的“绿色革命”,以地膜覆盖为手段的“白色革命”,以水产养殖为主的“蓝色革命”,逐步走上“两高一优”的发展之路,连续夺得17个丰收年。1994年,粮食单产达300公斤,棉花单产78.8公斤,甜菜单产2700公斤,油料单产116公斤。(祝谦)


第1版(要闻)
专栏:

  西藏经济体制改革取得进展
涉及国有企业、财税、流通、社会保障等方面
本报拉萨6月4日电记者刘伟报道:去年以来,西藏着眼于理顺基本经济关系,解决深层次矛盾,促进自治区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全区国有企业、财税、投资、农牧区、外贸、流通、社会保障和公有住房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自治区重点对62个骨干企业加大了改革力度,对效益好的企业分期分批改组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的14项自主权目前已基本落实,企业内部改革正在深入。作为西藏旅游龙头企业的成都西藏饭店,已成功地发行股票,并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
西藏财税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去年西藏与全国同步推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和新税制,新旧财税制基本实现了平稳过渡。去年西藏完成各项税收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工商税收完成1.8亿元,比上年增长50.7%。
流通体制改革平稳进行,放开了民茶销售价,调整了拉萨电价,提高了粮食和油菜籽收购价,让农牧民得到了实惠;自治区还建立了粮食风险基金和专项储备制度。
另外,西藏还加快了外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组建企业集团的改革。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天津吸引外资达新水平
天津市加快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工作达到新水平。一季度共引进项目401个,协议外资额达14.74亿美元,同比增长5.3%,其中外资额10.02亿美元,同比增长1.2%。(肖荻)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5000万农村妇女实现非农转移
我国目前约有5000万农村妇女实现了非农转移,广泛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就业。其中女职工占主体的纺织、丝绸、茶业、编织等行业的乡镇企业,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生力军。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我国已有200多家电话信息服务台
我国目前已有200多家电话信息服务台,每天向市民传送交通、股票、商品等各类信息数百万条。覆盖200多个城市的信息网的建立,给市民的生活增添新的色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