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江山万里行

  千年古堡之谜
孙建和
眼花缭乱偏远小村文化遗存放异彩
独一无二军事要寨、宗教建筑、民居街道集一身
疑窦丛生千年古堡缘何建,替刘武周立祠为哪端
前不久,我们有机会来到了山西省介休市的张壁村。这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古堡式的村落,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整个城堡依坡而筑,坡墙浑然一体。那砖砌的古老城门隐在山坳里,远看只见坡而不见门。古老的城门与我们常见的城门类似,城墙加城楼,底下开门洞。进门才能发现,城门里还有一个瓮城。站在瓮城里,看着四周高大的墙体和悬于头上的一顶青天,似有种落于陷阱的感觉。古堡除了北门用砖砌、南门用石砌外,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墙体高约10米,厚达3米,周长1.3公里。城内有条南北向的主街道,连接南北两门,长约300余米,用红条石砌成。街的东西两边各有几条小巷。其中一条横巷叫西校场的是昔日操练兵马的地方。还有一条叫户家园的巷子,为民户聚居地。每条横巷口上有别致的门楼和过街桥,房与房之间的墙上都有通道相联。登上城堡的制高点,可以清晰地看到古堡布局的错落有致和其精巧的构思: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绵山之麓,三面临沟,一面靠山,堡西为深达数十丈的悬崖峭壁;堡东则居高临下,有沟堑阻隔;出堡南门,东可经长治抵河南,西可从晋西跨黄河上陕西。在军事上可谓“易守难攻,退避有路”。
从北门登上瓮城L形的门楼,有一字排开的3座大殿,皆古色古香肃穆高雅。其中的东殿最具特色。这是一座建造于明万历年间的空望佛行宫,大殿内供奉着明代塑造的一佛二菩萨。三面墙上皆有壁画,上绘空望佛成佛的故事。传说中的空望佛是位修行圆满、得道成仙的高僧。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大殿屋脊上的琉璃彩饰,这些错彩缕金的楼阁狮瓶、吻兽鸱尾、仙人瑞禽,无不体现出精湛的技艺和高雅的审美意识。早就听说介休是我国琉璃艺术建筑的宝库,这空望佛行宫无疑是这宝库中的一座了。在大殿廊沿的东西两侧,还有两座稀世罕见的琉璃碑。碑之通体为琉璃烧制,孔雀蓝底,黑字书写,碑额为青黄绿二龙戏珠。据考证,这两座碑是我国目前唯一发现的琉璃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堪称琉璃艺术世界中的奇葩。
当然最令我们感到眼花缭乱的是,小小一个村堡,竟有如此众多的庙宇殿堂亭台楼阁。如兴隆寺、天王殿、奎星楼、吕祖阁、痘母宫、藏经房、受戒房、子孙圣母殿、财神殿、圣境殿、地藏殿、山神殿等等,几乎集唐宋元明清古典建筑艺术于一村,并且至今保存完好。徜徉于这些殿堂楼阁之间,使人油然想见它昔日晨钟暮鼓、香火鼎盛的景象。
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化土壤的小小张壁村,所展示出的宗教、历史及神话人物,无不独特神秘。
60年代,人们在搬掉千手观音时,发现一夹壁墙,内藏有一尊高约一米的泥塑像,似佛非佛,似道非道。从服饰和冠戴看,似是官人像。后来人们从泥像腿部的破损处发现这是一尊浇铸的实芯铁像,表面加以泥塑。有关考古专家看后,认为这种铁像加泥塑的制像法从没见过,值得研究。
然而最有争议的当数一座罕王庙了。这座庙当地群众称之为鞑王庙,又叫定杨可汗王庙。里面供奉的是刘武周以及他的副将尉迟恭和宋金刚的像。
据史料记载,隋朝末年,任马邑(今山西朔州)鹰扬府尉的刘武周率部诛杀太守,举旗反隋。后刘武周乘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进军长安之际,勾结突厥,攻下太原,自封皇帝,又被突厥可汗封为定杨可汗。次年李渊夺取皇位,建立唐王朝,刘武周便更张反唐。李渊之子李世民遂与刘武周在柏壁摆开阵势,并在介休一带展开鏖战。后刘武周大败,弃太原远逃突厥。当地传说,张壁古堡系刘武周的偏将尉迟恭据守介休时修筑,是守备屯兵之所。专家推断,此庙当建于宋代,可是查遍史籍和县志,均无此庙的任何记载。疑团由此产生:宋人为何要为一位数百年前被封为“可汗”的汉将立祠呢?
张壁古堡以其坚固的城门堡墙构成了一个堡垒与庙宇殿堂、民居街道合一的颇具军营特征的山寨,它的独特宗教文化已引人注目,而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以及掩盖在高墙堡垒之下的地下工事,更是神秘莫测。
在向导的陪同下,我们沿一条石阶进入古人开挖的地道。地道时窄时宽,时矮时高,脚下的路既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也不呈直线延伸,而是左拐右弯,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纵横交错,时而又峰回路转。如不是有人带路,根本无法判断该走哪条道。
这是个立体地道,共分三层。在上中层之间,有防敌设卡的隘口、闸门或者陷阱;下层有储粮仓、屯兵洞和马厩,至今用来喂马的土槽还保存完好。地道内每隔一段还有通水井的汲水口。据说,全村共有十口古井,现有六口。如今已有人论定,张壁古堡是一个军营,属于“守备筑垒”式的军事设施。尤其古地道的S形走向,立体网状结构,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登上了古堡南门楼顶平台,夕阳西斜,小小的张壁村被笼罩在一片薄薄的暮霭中。南眺峰峦叠翠,北顾旷野平川,眼下这座基本保存完好、没有经过任何人为修饰和“包装”的城堡更显得分外古朴、迷人。


第4版(副刊)
专栏:乐海泛舟

  张华敏唱起黄土地的歌
黄志凡
张华敏那荡漾着浓烈的大西北气韵的民歌演唱,在八百里秦川的沟沟壑壑,听痴了多少乡亲;在密林深处的导弹阵地,唱醉了多少战士。
张华敏出生在古都西安。为了在歌坛上唱出自己的旋律,她走过了一条难忘的艺术道路。九岁那年,在西安市文艺调演中,张华敏充满灵气的表演引起了某部队文工团的注意。一位穿军装的叔叔问她:“华敏,愿意不愿意跟我们当兵啊?”当兵,是张华敏幼小心灵上一个美丽的梦。然而,由于父亲出身不好,张华敏的愿望成了无尽的期待。又过了两年,咸阳地区文工团招生,十二岁的张华敏抱着对艺术的神往远行它乡。当时文工团条件艰苦,练声没有琴,她就每天早早起床跑到渭河滩上练声,吊嗓子。带着浓浓的稚气,她登台主演了《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常宝,《红灯记》中的李铁梅,《白毛女》中的喜儿……歌剧、舞剧、京剧,丰富了她的艺术经验。一九八○年,张华敏考入了陕西省歌舞剧院,师从著名歌唱家白秉权学习民族声乐。她坚持深入民间,从西部传统音乐中汲取养分。隆冬,张华敏伏在秦岭深处的热炕上,细心地聆听那些流传西北的民歌;盛夏,张华敏蹲在陕北的黄土高坡,一个节拍一个音符地记录着民间老艺人的说唱。从陕北老区到秦岭脚下,留下了她探索民族声乐的艰辛足迹,陕北民歌、秦腔、眉户、关中道情、碗碗腔等西部民歌的演唱成为她艺术生命中的根。
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盈的收获。张华敏先后在全国民歌通俗歌曲大赛中获“孔雀杯”优秀奖,在全国未来词曲作家演唱家成材之路大赛中获金奖,在全国广播征歌评比演唱中获金奖,在全军文艺会演中获二等奖,她还为《麦积烟云》、《游西湖》等二十余部影视剧唱主题歌。
一九九一年初春,张华敏实现了自幼的梦幻,穿上戎装,英姿飒爽跨入了火箭兵的行列,成为二炮文工团的一名独唱演员。火箭兵的生活,为张华敏的演唱艺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那从未有女兵去过的山沟,在那严重缺氧的高原哨所,她的心灵被战士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强烈地震撼了,工兵战士为了阵地建设而永远和大山融为一体的壮举使她泪洗娇容。她深知自己作为一名文艺战士的职责。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哨所,张华敏步行十几里来到了战士们身边,部队领导向大家介绍,张华敏是推掉了几场电视晚会的录音录像坚持下部队演出的,由于高原反应和病毒性感冒,高烧三十九度,已经几天不吃不喝,是从医院里拔下吊针赶到这里的。几名战士含着热泪对张华敏说:“你能来哨所看看,我们就非常满足了,你身体不好,就不要唱了。”然而,张华敏还是唱起了那支深情的《火箭兵的奉献》。歌手喘着气唱,战士憋着气听,情,随着那袅袅余音在空气稀薄的高原炽烈地燃烧。
张华敏用她的歌声倾吐了她对火箭兵战士的敬慕与爱戴。从北国雪原到南疆密林,只要有火箭兵的地方,就飘荡着她动情的歌声。(附图片)


第4版(副刊)
专栏:

  《大风车》转起来
“六一”儿童节之后,中央电视台青少部为全国的小朋友们献出了一份丰厚的礼物——《大风车》。这是在原有6个少儿电视栏目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安排的一个大型儿童节目专栏。
新版的《大风车》栏目突出了儿童节目的整体性,它包括动画节目、学前节目(3—6岁)、系列短剧、专题与游戏节目(7—12岁)四个版块。这些节目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为一体,让孩子们喜闻乐见,开“机”有益。主持人不仅有小观众熟悉的鞠萍、曾媛、董浩,还有从小观众们当中走出来登上荧屏的同龄人,有他们的爷爷、奶奶,以及各具情态的卡通人、充满灵性的小动物。
《大风车》转起来之后,孩子们每天都可以看到他们喜爱的动画片,特别是国产动画节目的播出量将增大;系列短剧将播出卡通剧《玉米人农庄》、观众意志剧《孪生天华》以及木偶剧、童话剧、课本剧、校园剧、音乐剧等;学前节目“小太阳”包括以下栏目:反映儿童生活的《我的故事》,介绍科学小常识的《东西是怎么来的》,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乐乐大神奇》等;游戏节目“鲤鱼跳龙门”是一个智慧型娱乐节目,鼓励孩子们在游戏中开动脑筋,其中的《忙叔外传》、《爱玩的老博士》是第一次同小观众见面。此外,还有一个与孩子们关心的话题及幼教工作有关的纪实性专题节目“大追踪”。这些林林总总的节目品种令人目不暇接,它们每天都将播出40分钟,每天首播时间为18∶08—18∶49,重播时间为17∶20—18∶00,小朋友们可以择其所好。
据中央电视台披露,随着少儿节目量的不断增加,今年内中央台还将开辟一个新的儿童节目频道,每天播出8小时节目。(苑)


第4版(副刊)
专栏:

  《星星火炬报》
“小老外”记者团成立
《星星火炬报》日前在京成立“小老外”记者团,来自美国、智利、韩国、日本等国的近20位在京的外国小学生成为该团成员。他们将以一口流利的中文活跃在首都各个领域,向同龄人介绍妙闻趣事及其在华生活的感受。在这之前,星星火炬报还组建了海外小记者团,以促进海内外小朋友的交流和相互了解,增进友谊。(靖北)


第4版(副刊)
专栏:音像天地

  《爱在百年》
唱出影人心声
今年是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日子,为了纪念人类文明的这一重要发明,一盘名为《爱在百年》的录音带由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出版,北京京文音像公司发行。
为展现中国影人的事业和心态,制作者倾注了许多心血,组织了李海鹰、陈翔宇、陈涛、王迪等词曲作者,精心创作了一批音乐作品。这些作品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指向性,专为演唱者定做,量体裁衣。专辑由葛优、姜文、陈道明、王志文、夏雨、刘晓庆、左翎、王姬、宁静、江珊、严晓频、伍宇娟等主唱。他们不仅各自演唱一首,还共同演唱了《爱在百年》主题歌。天星文化娱乐有限公司还热情出资,投拍其中十首歌曲的音乐电视片。(荷明)


第4版(副刊)
专栏:音像天地

  郁钧剑出第十二部专辑
《什么也不说》是歌唱家郁钧剑的第十二部音带专辑,由亚平音乐制作社制作,中国职工音像出版社出版。
郁钧剑是一位享誉歌坛多年的艺术家,活跃于荧屏与舞台,各种重要演出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在这部新专辑里,收有《什么也不说》、《永远是朋友》、《哨所里的喇叭花》、《圆圆月》、《江海大平原》等9首歌曲。词曲的作者都是名家高手,歌者自己也有涉及,显示了他的多面才华。(梁丽)


第4版(副刊)
专栏:往事回首

  我第一次发表漫画
钟灵
1937年冬,山东济南沦陷于日寇。我们在济南电报局任话务员的几个年轻人,拒绝为日寇工作,流亡到武汉。此举受到通报表彰,湖北电政管理局收留了我们,住在武汉等候分配工作。我开始创作宣传抗战的漫画,第一幅漫画《逃不出掌握》投寄到当时在武汉出版的《七月》杂志。大约在1938年二三月份发表了。现在手头没有原刊物,只好根据记忆,重画了一幅。这幅漫画发表后,立即收到《七月》杂志的主编胡风先生派人送来的亲笔感谢信,并附刊物和稿酬二元,(这在当时是不低的,二元钱大约可以买一袋面粉。)我大受鼓舞,从此更坚定了我创作漫画的信心,先后在《抗战漫画》、《新华日报》上发表作品,开始了我的漫画创作生涯。
50年代初期,与方成兄合作漫画,是我发表作品比较多的年代。有一次见到久已仰慕的胡风先生,他当着我的面,向文艺界一些朋友半开玩笑地说:“钟灵这个人才,还是我发现的呢!”“人才”,我愧不敢当,第一次发表作品,是经胡风先生的赏识才见诸报刊的,却是实情。
后来,反所谓“胡风集团”的风暴刮起来了,我和方成兄竟也相信胡风是真正的反革命,用漫画这个武器,批判胡风。现在谈起,我们两人都因伤害了好人深感内疚,对不起胡风先生。如果更深地解剖自己,就我个人而言,因为有前面所述的一段渊源,我当时很怕与胡风沾边,怕自己被划为“胡风分子”,所以发表反胡风的作品来洗刷一下,表示与胡风已划清界限。现在想起胡风先生这位可敬的文化先辈,总觉有负重感。
今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我重新拿出1938年所作的抗日漫画,并写此短文略记胡风先生,因为他也是一位抗日的老战士。


第4版(副刊)
专栏:一周一谈

  音乐需要“立”起来
姚玉卿
音乐需要“立”起来!因为音乐只有立起来(演唱、演奏)才能塑造音乐形象。作曲家将乐思写到纸上。只是根据他的生活体验、审美趣味、哲学观点用记谱法书写出来。只有在把乐谱变成声音时,才能显现出它的音乐形象。如《啊,朋友再见》这首意大利歌曲,早在50年代即在《歌曲》月刊登载过,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70年代,随着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播映,此曲才在我国广泛传唱开来。许多歌曲的传播都有过类似的情况。如果歌曲作品仅在刊物上发表,而没有人去演唱它,仍然是立不起来,不能发挥它应有的社会效益。
就一般情况来说,作曲家为歌曲定调是仅供演唱者参考的,并不意味着演唱者一定要按原调来唱。意大利作曲家威尔弟在他29岁那年创作了歌剧《纳布科》,演出引起轰动,甚至在米兰出现“威尔弟万岁”的标语。他40岁时完成了第18部歌剧《茶花女》的创作,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初演“失败了”,第二次演出“结局是惨败”。后来,《茶花女》仍在威尼斯上演,原作除了个别地方稍作润色外,音乐构思未做任何更改,却大受欢迎。其原因何在?其中之一是导演、指挥、演员对作品的实践起了作用。
前不久,有一位在某地音协工作的朋友沮丧地对我说:“出于好心组织了几场新作品音乐会,听众反应冷淡,我感到压力很大……”我听了这番话却认为很值得为我的这位朋友鼓掌喝彩,因为他组织的是几场新作品音乐会,这是很值得祝贺的!新的作品写出来,必须通过演唱、演奏才能确定它的优劣。
现在被尊为20世纪音乐的先行者的艾夫斯,当初,他将新写的作品交给指挥家、演奏家提意见时,得到的却总是“根本不能演奏!”于是这位作曲家的总谱只好堆放在仓库里,越积越厚。艾夫斯的《第二交响曲》是在沉睡了半个世纪后才由纽约爱乐乐团公演的。指挥伦纳德·伯恩斯坦说:“我们突然发现了音乐上集马克·吐温、爱默生和林肯于一身的人物。”1974年世界音乐界庆祝艾夫斯百年诞辰,他写的每个音符都被演奏了,而且录了音。
总之,音乐是一门实践性、总体性很强的艺术。如若繁荣音乐,就要尊重、珍视作曲家的劳动,就要为新作品的诞生创造良好条件。这条件就是实践(立),多演奏、演唱新作品,而且要认真一些,细致一些,耐心一些,切不可草率从事。
“一位歌唱家可以救活一首歌,也会扼杀一首歌。”此话含义深远,应引为鉴。


第4版(副刊)
专栏:

  《书法字海》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防科工委政治部和新时代出版社(即国防工业出版社)近日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共同举办了《书法字海》研讨会,有关专家30余人参加了座谈。
由启功等28位知名书法家任顾问和编委、部队书法家张又栋主编的大型工具书《书法字海》,出版以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全书分上下卷,收集自甲骨文至近当代各类书法单字6.5万余个,包罗书家800余人,碑刻280种,涵盖10个国家和地区,是当前容量最大、书体最全的书法字典。与会人士探讨分析了该书的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也为其今后的修订完善提出意见。(江海)


第4版(副刊)
专栏:

  明天出版社支持儿童文学创作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向广大少年儿童提供更多高品位、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山东明天出版社近日设立“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奖励基金”,从每年出版盈利中提取50万元,用来资助、支持该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定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及论著在该社出版,并对其中特别优秀的作品给予重奖。
明天出版社是一家专业少儿读物出版社,迄今为止已出版各类读物(包括再版读物)4000多种,有200余种(套),先后在国内各级优秀图书评比中获奖,几百种图书远销海外。设立奖励基金体现了该社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深获各界人士好评。(胡文)


第4版(副刊)
专栏:

  《巴尔蒂斯》画册出版
《巴尔蒂斯》画册近日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法国画家巴尔蒂斯生于1908年,在当代世界绘画史上有重要地位,这本画册收有作品100余幅,其中有的作品是其它文本的画册从未收入的,画册是豪华六开本,由啸声编辑。6月下旬,中国美术馆将举办巴尔蒂斯画展。
(袁言)


第4版(副刊)
专栏:艺与人

  汾水香泥秀澄砚
梁冬
去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名砚博览会上,失传几百年的绛州澄泥砚重放异彩,被博览会评为金奖。挖掘和抢救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人就是山西新绛县博物馆馆长蔺永茂。
1986年,刚调到博物馆工作的蔺永茂从县志上看到,新绛不仅有1400年历史,而且传统文物甚多,有的沿袭下来,但有的已不见,其中历史上有四大名砚之称的绛州澄泥砚,因其工艺繁杂,烧制出品率低,在明末清初逐渐失传。一次他遇到天津博物馆古砚鉴赏专家蔡鸿茹,蔡教授道出对绛州澄泥砚永沉河底的惆怅之情,希望绛州人使古砚瑰宝再放异彩,这一切深深敲击着蔺永茂的心扉。从此,他立志探索开拓这一领域,让失传几百年的绛州泥砚再现天日。此时,蔺永茂已年近五旬,需要一个得力助手,他便动员自己的儿子蔺涛放弃在县城教书的优越条件,回到家乡光村任教,用自己宽阔的农家院落建窑烧砚。
据史书记载,绛州澄泥砚兴于唐,盛于宋,明代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其质量细腻,纹理纷呈,抚如童肤,扣之有金声,贮水不涸,历寒不冰,润笔不损毫,发墨腻而不滑,坚而不燥,为历代文人所赞美。清时乾隆皇帝尤为偏爱。为恢复挖掘绛州澄泥砚的传统工艺,蔺永茂在成堆的书籍里觅寻,查找有关澄泥砚的技术资料,他把古人的片言只语搜集记录,用心体会,耐心领悟。总结出采用汾河天然泥沙,经过过滤、沉淀、制坯、烘干、雕刻、焙烧、细腊、刨光等几十道工艺。前人的总结,要靠实践去完成,汾河采集澄泥和烧制是其中的难中之难,澄泥砚之所以失传恐怕也在于此。蔺永茂和他的儿子蔺涛为此整整费了6个年头。采泥是以绢袋放置汾河中,使细泥沙进入袋中,逾年后再取。父子俩到汾河中间放置绢袋,突然一股洪水袭来,俩人几乎丧命。几百块泥砚装进土窑,烧了七天,不料一声炸雷,窑崩了,惊得院子里鸡飞狗跳猪跑圈。一次,蔺永茂小心翼翼地打开窑门,傻眼了,泥坯全部破碎,一块成品也没有。为研制澄泥砚,他几乎用去所有积蓄。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他不气馁,不回头。烧窑的温度火候,他整整记录了四大本。到1991年的8月,终于试制出三块澄泥砚,蔺永茂捧着这至宝,流出了泪水。
蔺永茂成功了!绛州澄泥砚再现了!经专家鉴定,确认其集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有实用价值和鉴赏、收藏价值。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澄泥砚,色调有的似鳝鱼黄,有的如绿豆沙,有的若玫瑰紫,有的呈朱砂红;造型有的如明月当空,有的似龙盘虎踞,有的像孔雀开屏;“伏羲渡海”、“平湖秋月”、“凤凰涅槃”、“鱼鹰展翅”等古色古香的绝品,更令人赞不绝口。


第4版(副刊)
专栏:天地一瞬

悄悄话石宁(河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