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文摘)
专栏:

  科普对象首先是专家领导
谭浩强,我国最早从事计算机教育普及的专家之一,他编写的《BASIC语言》一书累计发行1000万册,创科技书籍发行世界纪录。他认为,过去说起科普只是老百姓的事,然而事实上,科学普及对于知识分子和领导干部来说,其重要程度决不亚于老百姓,只是在科普的内容上和深度上的不同而已。
他说,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知识都是有局限的,即使是一个大专家,也只是精通本专业的知识,不可能是“万能科学家”。如果你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就是大科学家,他们的共同基础知识是高中获得的,进大学以后,也只是在内容的深度上增加了,广度上却不够。一个翻译,如果只学外语而不懂专业知识,怎么也当不了一个好翻译。一个专家,在过去可以不学计算机,但是在现在如果还不懂计算机,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该行业的专家。所以对知识分子而言,有关现代生活所需要的、特别是专业所要求的知识必须普及。
就科普而言,对领导干部进行科普教育是当前最急需,而且也最为迫切的事情,因为领导干部具备科学技术知识对他们作出正确的决策尤为重要,过去考核领导干部只注重领导艺术、政治才能,而忽略了对技术的要求,现在应该对领导干部讲科普了,否则就会闹笑话、办傻事,甚至为封建迷信开绿灯。
(5月16日《北京青年报》刘明胜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工人日报》开展传统道德讨论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月3日,《工人日报》刊登北京读者关重的来信。来信说:当前,由于一些人对传统美德的忽视,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现象,比如:来到丰富的商品市场,一不留神,就会被假冒伪劣产品坑骗。在某饭店的高档时装厅,一套标价2580元的“纯丝”女套装,经检测部门认定,竟是涤纶制品。如何看待上述现象,这位读者认为,应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有些人,对上述意见则不以为然,他们或者对传统道德感到陌生,或者认为传统道德否定个人利益,扼杀个性、自由,阻碍社会发展。
对此,《求是》杂志副总编苏双碧在《汲取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中指出:社会主义者向来不避讳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时都强调要发展生产力,强调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目前,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也是要争取达到经济高度发达这个“利”。但是,光讲利不讲义,只强调个人利益,不维护国家的利益,是为炎黄子孙所不齿的。
其实,当一些人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想摒弃传统美德的时候,西方国家则已重新认识了忽视道德建设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据《弘扬传统搞好企业》一文介绍:日本1945年战败后,转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时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诚信原则被抛弃,盗窃犯罪危及社会安定……为了治理市场经济下的道德滑坡,日本开展了实践伦理活动,建立了伦理研究所,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实践,他们的研究的理论根据就是中国的儒家思想。目前,中国的传统道德在日本、在东南亚广为流传。文章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应该把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看待。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形成的传统道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文认为,这的确是需要弄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指出,两千多年来,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倡导和宣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成了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而且对中国人民影响很大。除此以外,还有历代劳动人民的传统道德。近代以后,中国无产阶段登上历史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传统道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又形成了社会主义的传统道德。所以,从总体上、广义上说,我国传统道德就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不同性质的传统道德的结晶。
传统道德不等于传统美德。我们要吸取其“精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美德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曾起过很大作用,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同样,这些传统美德在当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8版(文摘)
专栏:

  北京市8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
作为“北京科技周”的一项科普活动,北京市有8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首次向社会开放。近日北京大学的6个实验室、博物馆率先将尖端高科技展示在人们面前。在陈章良教授主持的“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多名北京科技大学学生顿时被奇妙的生命科学深深吸引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向大学生们详细介绍了世界生命科学的最新发展和我国的研究成果,以及基因发现确认的方法、手段。
北京科技大学这些冶金、机械专业的大学生们,整整一上午都泡在了北大。化学系的“分子动态及稳态实验室”、考古系的赛克勒博物馆……都使他们流连忘返。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向社会开放,更使北京二龙路中学、顺义城关一中等校的数百名中学生大饱眼福,在北大物理楼的“区域光纤通信网与光纤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几位研究生向中学生们进行了有关光纤通信的科普,在北大地质博物馆,初中生们则通过参观色彩多样的矿石,了解了各种地理和地质知识。
如果说中学生们还有点儿“外行看热闹”,燕化总公司第一研究所科技人员则是“内行看门道”了。在化学楼“分子动态及稳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教授、研究生向数十名参观者介绍了他们的科研方法、成果。燕化的科技人员也不时提出一个个问题,和教授、学者们进行着交流。(5月22日《北京日报》李波涛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教育:人们消费新领域
培养一名大学生,家庭到底要交多少钱?教育部门规定,目前的收费标准是培养大学生总费用的10%。去年北京、上海各大学的学费是每年2000至3000元不等。除了学费,大学生每年大约需要2000元左右的伙食费等生活费。这样算来,一名大学生一年至少需要4000至5000元。四年毕业,大体需要1.6万元至2万元。
教育成为人们新的消费领域,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较重的经济负担,给一些家庭带来很大的压力。这种消费需要有一个认识、理解和心理承受过程。然而,摆在人们面前的是这笔庞大的消费到底如何筹集。
一种办法是储蓄。从孩子1岁开始,到18岁,每年大约储蓄600元左右,到上大学时,基本可以满足消费。
另一种办法是投保子女教育金保险。如果从1岁到14岁,每月交纳50元(也可年交600元),连续交到14岁。到上大学时,每个学期可领取2762元,共领8次。如果从7岁开始投保,则每月交100元(年交1200元),交到14岁,则每学期可领取2665元,共领8次。
(5月11日《消费新报》何汝安摘)


第8版(文摘)
专栏:

  无序“抽样调查”误导消费
经济生活调查表常常会出现在办公室、家庭甚至街头。当你突然收到时,你是否应该恭恭敬敬地填写呢?根据国家统计法规,你必须注意一下:这份调查表的右上角,有没有国家统计机关的批准文号?如没有,你不但应该拒绝填写,还有权向政府统计机关举报!
一个时期以来,在传播媒介的广告上,“据市场抽样调查:本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百分之××”,“本公司产品在上海市场抽样调查中在同类产品中名列第×”之类的文字,时有所见。据了解,不少厂商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对“抽样调查”的兴趣越来越高,于是,一些科研机构、咨询公司、广告公司,不论有无条件,也不论所托何事,都捋起袖子搞起了“抽样调查”。有人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公司”,只要费用到位,“抽样调查”结果保你满意。
有关部门指出,无序“抽样调查”其直接后果是误导社会消费和干扰公平竞争。开展社会经济统计调查,无论是抽样调查,还是全面调查、典型调查,都必须严格遵守统计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权威,才能准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绝不允许“抽样调查”成为商战的秘密武器。
(五月十八日《文汇报》李浩明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消费文化学
消费文化学是介于消费经济学和文化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研究消费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研究如何提高消费中的文化含量及消费文化的形成、变化及其发展规律。
消费文化除了有着文化的一般功能外,还有很大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因为它把文化直接渗透于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之中,成为发展经济的内在因素。在消费品(包括劳务产品)、消费环境和人们的消费生活中,增加“文化含量”,就能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通过消费中精神文化含量的提高,提高了劳动力素质,从而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以至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从消费的发展趋势来说,物质消费的比重将逐步有所下降,精神消费比重将逐步有所上升,这反映了消费层次、消费质量的提高。
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和消费要求智能化,因此,消费文化也应该反映现代消费智能化的趋势;由于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发展需要、享受需要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美的享受、艺术的享受,消费文化也应反映现代消费健美化和艺术化的趋势。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不仅科学技术相互交流,消费品相互交流,同时文化、艺术也相互交流,人们不仅能享受世界各国的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同时也能享受世界各国的精神文化的丰硕成果。所以,反映消费品和消费生活的消费文化,也应该反映现代消费世界化、国际化的趋势。
(4月30日《光明日报》尹世杰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长期天气预报能实现吗?
我国习惯上将一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时间规定为“长期”。就天气成因而言,半月以下的中短期天气是由大气内部提供动力造成的,或者说它的能量维持来源来自大气内部,而半月以上的长期天气则是靠大气外部(比如冰雪、太阳活动等)提供能量。
对于长期预报能否实现,世界气象界过去十年间一直争论不休,80年代中期,不少专家认为长期预报是个“死胡同”,根本走不通。而经过各国气象工作者多年的努力,逐渐形成共识:长期预报并非绝路。
在目前世界上制作长期预报的30多个国家中,我国可谓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现在我国所作的长期预报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一个月的;二是一个季度的,主要发布夏季汛期(6月—8月)时的状况;再就是各个年度的。日前,国家气候中心已宣告成立,其建设目标是成为世界先进水平的开展短期气候预测、气候变化研究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国家中心,今后几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展适合我国情况的气候动力模式。省一级的气候中心也正在酝酿之中。
由于长期预报准确性的缘故,我国长期预报只作为各级领导同志及其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布置防洪抗旱工作时的参考,而不向社会公开。
(4月26日《经济日报》周泉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槽头兴旺(摘自《羊城晚报》华君武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