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移民县长李玉堂
熊建成陆大献
1990年,国家决定修建库容为2030万立方米的四川省云阳县咸池水库,当了6年副县长的李玉堂出任该工程的指挥长。由于采用“易地移民”方案,这项工程曾两次上马均告失败。进山第一天,便有移民沿途阻拦,好不容易在当地一所旧学校安顿下来,又因在屋后挖了一个占地仅4平方米的蓄水池,惹得全村老少又是夺锄头,又是填坑,闹得不可开交。挖一个水池就这么难,何况修一个大坝?李玉堂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
为争取这项工程第三次上马,李玉堂两次上北京,15次去成都,煞费了苦心。好不容易磨到有了眉目,有关部门还是决定停建。正在成都办事的李玉堂一气之下跑到省水电厅,抓住一位处长的手,尚未开口,竟嚎啕大哭起来。这一哭,一直哭到北京,哭到水利部。副部长周文志大受感动,他说:“我也当过副县长,我理解你的心情。云阳是三峡工程的移民大县,咸池水库是我们部里的重点扶贫工程,你回去好好干吧”!
而眼下,第一道也是最大的一道难题——移民,摆在了他的面前。怎么办?李玉堂花了两个月进行详尽周密的调查,制定了“以移治移,就地后靠,综合开发”的移民方针,并通过民主选举,成立了库区移民委员会,重建库区社会经济结构。李玉堂说:“移民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经济问题,库区的经济发展好了,移民的后顾之忧就解决了”。
此后的4年时间里,库区共改造低产田地276亩,新造梯田200亩,灌池30口,已形成年产粮食25万公斤的生产能力。建中药材场2个,植经济林木1.5万株,建鱼塘2口,喂养家禽2万余只,并引资300多万元,办企业24家。李玉堂还从移民资金622万元总额中,划出320万元为每个移民买0.25千瓦的“咸池水电站电力卡”,水电站今年底将正式运行,从运行后一年起,年年分红。
到1994年底,库区410户1600多移民全部搬迁。也就在这个时候,大坝建成,库水盈盈。
站在库区眺望,一大片移民新村家家挂满腊肉、香肠,门前是公路,屋后是果林,新修的小学占地18亩,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校舍和设施在全县都是最好的。
云阳县开发性移民的成功之路,被国家水利专家们称之为:“咸池模式”。而模式的精髓又恰恰是团结、创新、实干、艰苦创业。
咸池水库和电站共投资8449万元,这么多钱从李玉堂手中经过,硬是没有一分钱疏漏。
1993年10月,李玉堂出差成都,顺便为工程买了一台经纬仪。商店标价是1.35万元,谈成0.74万元。开票时经理说,可以开1.35万元,哪儿都这个价。李玉堂一口回绝。
同年12月,水库电站向重庆某厂购1.26万千瓦机组两台,初步谈成577万元。回云阳后,外省某厂供销人员闻讯找上李玉堂家门,愿以520万元的价格出售,同时另付给李2%的回扣,说完就拉开皮包,满满的都是票子,李玉堂当即回绝了。以后,他便派人到全国各地查访,最后以460万元购买了哈尔滨电机厂的产品。多花一万元出差费,却节约了117万元。
咸池水库工程做到了以下3点:第一,总投资不超预算;第二,工期提前,主体工程比计划提前两年完工;第三,县纪委通报,自李玉堂接手工程以来,没有任何经济问题。水利部一位领导在视察了咸池水库之后感慨地说:“能做到这3点太不容易了,这在全国都极为罕见。”
搞移民,是钱的投入,更是感情的投入。你投之以“桃”,人民群众会报之以“李”。你会真正体会到如鱼得水的滋味,这在过去的战争年代,也在李玉堂今天的治水实践中,反复得到了证实。
古书《淮南子》曾提及过咸池:“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说这里是太阳洗澡的地方。今天的咸池水库确确实实是万顷碧波,鸟语花香了。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金色兴凯湖
——记黑龙江垦区兴凯湖农场
杨慧娟赵修彬
兴凯湖涛声依旧,建在兴凯湖畔的兴凯湖农场却在深化改革中,走过了非同寻常的三年。
1992年以来,该场工农业总产值、实现利润分别以每年30%、171%的速度递增。1994年,粮食总产达到9.5万吨,比建场以来效益较高的年份1990年增长110%。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亿元,利润818万元,跃居黑龙江垦区101个农场榜首,成为黑龙江垦区的一颗明珠。
稳农兴工
1992年5月,32岁的王德胜就任兴凯湖农场场长。当时,由于上年农场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元气大伤。王德胜根据农场近3亿立方米可利用的水资源,地势平缓,积温高的优越地理条件,经过科学论证后,大胆提出:以稻治涝,超常规发展水稻,水稻种植面积三年翻一番,实现风险性农业向“两高一优”农业转化的思路。
三年来,农场先后筹集水田开发、设备、物资资金5000余万元,共完成水利土方450.6万立方米。并采取以户为单位租赁水田经营的办法,实行谁投资、谁种地、盈亏自负。三年来,全场1400名土地承租者自筹2000余万元资金投入水田开发生产。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兴凯湖农场大力发展工业。
1994年9月8日,由兴凯湖农场和香港丹威行合资兴建的米业公司举行了隆重的剪彩仪式,生产精白米、免淘洗米、高级胚芽营养米,1994年实现纯利400万元。
1994年9月,兴凯湖农场用芦苇和稻草资源,与港商合资3600万元,兴建“兴丹纸业有限公司”。同年11月,又与韩国建立“兴汉食品有限公司”,进一步把米加工成膨化食品。与山东牟平西关明珠总行合资750万元,成立“明兴农垦股份有限公司”在兴凯湖农场开发3万亩荒地。
建立新的运行机制
兴凯湖农场从机关机构改革入手,对企业三项制度和产权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与市场适应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1992年底,农场机关从152人24个科室精简到47人7个部门,成立了8大公司,由6位副场长兼公司经理,人财物、责权利统一于一体。1993年以来,将13个工副业单位实行租赁经营、民营、股份制经营、合资经营和嫁接改造,企业活力不断增强。前进煤矿是一个资源条件差、负担沉重的老大难企业。1993年,王德胜对煤矿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建一座洗煤厂,同时制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管理办法,对煤矿全方位改革。1994年初,将一个矿分解为7个核算单位,分别招标租赁后,煤矿出现了生机,1994年盈利50万元。产权制度改造取得了显著效益。1993年全场所有企业无一亏损。1994年全场工业总产值8243万元,实现利润77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7%和91.7%。
实施能人经济战略
兴凯湖农场在发展中实施“能人经济”战略,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脱颖而出。造纸厂是一个年生产机制纸1万余吨,产值超4000万元的企业。原厂长在亏损130万元面前无力回天,王德胜场长果断决策将其免职,启用精明强干的农场政研室主任李须海担任厂长兼党委书记。李须海上任后当年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30万元。
兴凯湖农场在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同时,把培养人才作为发展能人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该农场为了经常性地搞好人才培训,注重建立了三个课堂。第一个课堂在农场水稻科研所,从青年中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到科研所给水稻专家当助手,为水稻生产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第二个课堂在职业高中,通过办班培训,培养了30名生产队干部和40名财会人员。第三个课堂在全国十大首富村之一的山东牟平明珠总行,他已经选送4批26名中层以上干部和免职干部去挂职锻炼,学习乡镇企业的管理经验,参加过学习的干部收获很大。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绿色食品·新的希望⑥

  绿色食品企业的期盼
人民日报编辑部:
我们黑龙江省完达山食品厂,是有着乳制品30年生产历史的国营大中型骨干企业,1990年幸运地首批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并保持至今。
绿色食品产品的安全、无污染特征符合人们不断增强的安全、环保需要,占本厂产量68%的绿色食品产品在部分大中城市销量明显增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厂十分珍惜“绿色食品”这块牌子。但是,由于绿色食品是一个仅有五年历史的新生事物,大多数消费者并不认识,专门的营销网络和消费群体尚未形成,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难以充分体现,具体地说,有这么几个问题希望有关部门重视。
一、绿色食品专门营销网络建设问题。由于绿色食品内在质量的特殊性,其营销过程跟一般食品很不相同,必须有其专门的营销网络,缺乏这种专门营销网络,只靠企业单枪匹马闯市场,难以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形成消费群体,绿色食品的价值难以充分体现,并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开发积极性。希望国家有关管理部门,能尽快支持建立适合绿色食品发展的市场体系,首先在大中城市建立销售中心、配货中心、专营店、连锁店、专卖柜等形式的营销网点,以后逐步形成流通网络,促进绿色食品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齐头并进,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迫切需求。
二、绿色食品标志保护问题。绿色食品产品虽有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内在品质,但无特殊的外观特征,其质量证明手段是用于产品标签上的,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一旦这一标志被冒用,不仅会损害绿色食品经营者的利益,还将会出现“安全标志不安全”的恶劣现象,为此,我厂及时使用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一推行的标志防伪标签,从技术手段上增强了绿色食品标志保护能力,同时,我们希望在工商行政管理上也能得到加强。因为绿色食品标志是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的质量证明商标标志,受中国商标法的保护,并非民间自我保护行为,只有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才能得以有效保护。
三、绿色食品宣传问题。绿色食品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新兴事业。发展绿色食品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但由于这项事业的产生与发展仅历时五年,其基本概念和重大意义并未被多数人所认识,仅靠各企业广告宣传,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而成为易被公众接受的事业性、公益性宣传,也难以促进绿色食品整体形象的树立和整个事业发展的只有凭借国家宣传机构,进行长期不断的事业性宣传,才能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促进绿色食品产品提高知名度,获得市场,取得效益。因此,希望国家新闻媒体能大力宣传绿色食品这一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伟大事业,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对绿色食品开发实行优惠政策。由于企业生产开发绿色食品要增加环境监测费用,还要增加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投资。建议对绿色食品生产开发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实行定期减税或免税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生产开发绿色食品。
黑龙江省完达山食品厂副厂长吕锡铮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镇企业大世界

  营造“船队”远航
刘红星
呼和浩特玛钢工业总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玛钢钢圈产品为主的乡办企业。
这些年,公司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扩建了厂房,更新了全部设备。1987年,为满足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企业建起了两座分厂,同时以帮带形式把配套产品扩散到周边地区,建起了四个松散型分厂,初步构筑起了紧密与松散相结合的集团化企业框架。分散生产,集中销售,企业聚合规模优势,在市场上龙腾虎跃搏风斗浪。80年代末,主产品玛钢钢圈年产量已达30万只,占国内年总需求量的一半以上,产品行销国内25个省区。
进入90年代以来,公司凭借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一方面继续拓展国内市场,一方面调整战略与国际市场接轨。他们投资400多万元新建了管件厂,同时与香港合资办起了瑞发管件公司。去年,管件产品销往16个国家和地区,创汇200多万美金。
公司当家人说得好:第一次创业是靠力气挣小钱,第二次创业则是依靠智慧赚大钱。在实施规模经营中,企业采取一系列旨在使资金、劳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逐步优化组合、向现代企业靠拢的强有力措施,并把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产品营销、人才使用等放在了科学管理的首位。公司与全国100多个部门和大批重点用户保持着紧密联系,内部还组建了以经销、技术、生产、质检、财务等部门参加的经济技术分析小组,建档立卡,形成了上下左右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
公司建起电大玛钢分校,还委托内蒙古科协对职工进行培训,目前已有400多职工学成归来,“学生”职工已占职工总人数的2/3。投入100多万元的人才工程建设,使公司拥有了一大批训练有素,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如今的呼和浩特玛钢工业总公司,已形成了拥有6个分厂、两个子公司、5个驻外经销部、1000余职工、1700多万元固定资产、年产值6000多万元的企业集团。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企业当家人韩瑞先后被评为全国劳模、全国乡镇企业家。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家庭隧道
刘永国
今春,一条连通山外世界的“家庭隧道”终于被湖北省随州市均川镇扼头湾村农民包贻清一家打通,正式启用了。
包家居住的扼头湾村棉花冲,是大洪山东麓的一个山窝子。这山窝子原本三面环山,顺着山的走势向东北方有一个狭窄的出口。1955年,山口树起了大坝,千顷碧波令人喜,但棉花冲人却被水堵住了。全冲的人都被迫迁往山外。
1963年,作为棉花冲的老住户,包贻清带着年轻的妻子杨华英重返故里。
1989年,包贻清的大儿子包德平在随州城里找到了工作,女儿嫁到了山外,陆续初中毕业回乡的两个小儿子难以接受棉花冲的闭塞,他们响应大哥的提议,举家外迁。
包贻清对妻子说:如果甩下棉花冲,我觉得对不起扼头湾村,是这一方水土养育了我,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我现在一拍屁股跑了,还有谁会搬进棉花冲?这20多亩地,这几百亩山场怎么办?
包贻清很慎重地开了个家庭会,提出了开挖隧道的计划。他对两个在家的儿子说:把堵在家门口的山打通,我们不就和住在山外一样了吗?
但以一家之力开挖穿山隧道,干得了吗?儿子们提出了疑问。
“你们读过《愚公移山》吗?”父亲问。
三个儿子都说:“读过”。
事情就这样定了。
1992年2月16日这一天,棉花冲穿山隧道在小弟弟包顺安点燃的鞭炮声中,正式开了工。
从此,包家老小四季无闲日,夫妻、父子、兄弟,除了农田作业、果树栽培,就是挖洞。两手上的硬茧起了又掉,掉了又起,打眼放炮的钢钎卷了铣,铣了卷,隧道在一天天延伸……1993年冬,包家父子兵向隧道发起了“总攻击”,整整一冬一春,包家父子终于挖通了长达81米的穿山隧道。
1994年2月17日,山外的光亮从隧道里透进了山窝窝里的棉花冲。
这一工程,包家投工挖损了10多把十字镐,磨穿了两副板车内外胎,两根两米长的钢钎磨得只剩下了短短的0.3米!包氏父子开掘的土石方,拉到村前填沟壑,填出了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稻场;同时,在山的那一边还修出了一条长120多米的简易公路。如今乡镇公路上的汽车可以径直开到隧道口。隧道可以通过板车和农用手扶拖拉机,直达包家门前。
棉花冲隧道高1.8米,宽1.6米。今春,随州市地质部门的专家为隧道作了鉴定,认为可以安全使用。
6月,笔者慕名往访棉花冲,包贻清、杨华英夫妇和小儿子包顺安正在打场,老包喜滋滋地说:“今年卖粮不用肩挑背扛翻山了,我们可以用车拉了。”包家老二正在满山葱绿中侍弄果树。他母亲说,下一步全家要抓两件事:一是加快棉花冲的开发,显示隧道的作用,再就是老二小安今年23岁,该找对象了……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南召建成全国最大辛夷基地
本报讯河南省南召县大力引导农民栽植名贵药材辛夷树,如今,全县栽培面积已达5.2万亩,120多万株,年产干蕾30万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60%,辛夷畅销全国及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辛夷生产销售基地。
辛夷又名望春玉兰,系名贵中药材,还是香精、香料工业的重要原料,南召辛夷由于有效成份含量高于其它品种,被国家药典视为辛夷正品。近年来,南召县抓住省科委把辛夷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定为重点科研项目的机遇,用科学技术指导辛夷生产。县林业部门从近20个品种中,优选出了辛夷优良品种出口型、丰产型、观赏型,在全县大面积栽培。据悉,目前该县以辛夷为主的药材专业村已达31个。
(赵鸿远冀钦祥)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请给耕牛上“户口”
编辑同志:
如今,各地的农民十分盼望能加强耕牛市场管理,恢复和建立耕牛“户口”管理制度。特别是对上市牛肉,工商、畜牧部门要坚持把关,严防偷盗耕牛宰杀剥皮后卖肉。建议今后宰杀耕牛实行审批手续,核查待宰耕牛来源。
江西省泰和县水槎乡乐群村刘明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田头竹牌插得好
余宏暐
广昌县赤水镇庄稼医院开办田间流动诊所,“医生”巡行田头地角,发现病情虫害,及时开出“处方”贴在竹牌上,插在田头,农户按“牌”施肥打药。既省时,又方便群众,深受农民欢迎。
眼下,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强化为农服务意识,但也有些单位有些同志只寄望于扶持多少多少资金,支援多少多少农资等,又因心有余而力不足作罢。而对“竹牌”之类的小事,则认为意义不大,结果总觉得天下之大,农事之繁,无从下手。
“田头竹牌”插得好,这样,农民缺什么、盼什么、想什么,搞服务的人,心里就有个谱。然后,“号准脉搏”为农民送物,送技术,送信息,农民欢迎且效果好。“田头竹牌”虽小,但它察农情、知农愁、解农难,能获事半功倍之效。赤水镇庄稼医院“悬壶游医”两年多来,插“田头竹牌”2万余块,为农民减少、挽回经济损失160余万元,帮助农民增收200余万元。
勿以小事而不为,愿大家都多做一些诸如插“田头竹牌”的“小事”、好事。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和孝镇出现10家农民信息公司
本报讯河南省汝南县和孝镇农民创办的信息公司,上连国内外市场,下连农户、乡镇企业,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农民信息公司已发展到10家,去年,全镇农民靠这些公司提供的信息增加收入150多万元。
农机信息总公司,是农民李好义一手筹办的,他聘请5名大学生,专门从事农机方面的信息收集、整理,镇农机厂根据信息公司提供的信息,上马了花生剥壳机和多用播种机两条生产线,使停产两年的企业起死回生,今年第一季度创产值270多万元。
和孝村青年农民蒋长春创办的粮油购销信息公司,去年发布粮油购销信息1.7万多条,使本地农民手中积压的花生、玉米等都及时卖出。
(刘长记)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海伦市粮食产量5年翻一番
本报讯记者李中文报道:黑龙江省海伦市,去年粮食总产量达9.75亿公斤,比1989年的总产4亿公斤翻了一番。1989年以前,该市粮食总产一直在4亿公斤左右徘徊。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该市引导农民走“科技兴农”之路。他们以大垄地膜覆盖玉米为突破口,玉米由原来的3垄3行变成2垄4行,去年,全市推广玉米大垄覆膜技术20万亩,仅此一项就增产粮食1亿多公斤;大豆实行分层施肥和精量点播技术,过去亩产110公斤,现在可达到150公斤;水稻则一改过去的直播为现在的旱育稀植,直播水稻亩产300公斤,采取旱育稀植则可亩产达500公斤。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五朵金花”
安徽省凤台县张学荣、李晓兰、王汉云、张继云、李丽五位女青年高中毕业后,立足农村发挥自身价值,积极向农民推广传授科普知识,被县科委命名为“五朵金花”。唐加林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广西武鸣县近年来把网箱养鱼作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头戏。目前仅环县城的20公里西江河段上,网箱鱼已超过1000箱。曾海科陆天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