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专页)
专栏:记住这段历史④

 枪声惊醒猛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巡礼
本报记者徐如俊董宏君苏银成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是北京人常说的一句歇后语。
距市区约15公里、位于北京西南方向的卢沟桥,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一座古石桥。这座历时3年建成的宏伟建筑,一直是北京西南的交通要道。国内外多少专家和行人墨客在这里研究过石桥的工艺、结构,在这里欣赏过“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留下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赞美辞章。然而,石桥两边扶栏望柱上的石狮子,在人们印象中一直是个“数不清”。据说,谁要是去数桥上的狮子,那些大狮子、小狮子就会一齐浮动起来,怎么数也数不清楚。全桥共有281根石栏望柱,柱顶的方形莲花座上刻有485个栩栩如生的石狮子。这个数字,还是专家们采用登记标号方法,反复几次才算出的。
在近代史上,中华民族一直被世人视为“东方睡狮”,成了任人欺侮、含冤受辱的代名词。58年前,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武装挑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枪声终于把沉睡的猛狮惊醒了。陈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门前的大型雕塑——醒狮,就是无数个猛狮中的代表。这座4.5米高的猛狮,不躲不藏,不避不让,从破碎的城垣上腾跃而起,昂首苍穹,发出了惊鬼神、慑群兽的怒吼!
抗战纪念馆位于卢沟桥东200米的宛平城内,这是一座庄严肃穆的牌坊式建筑,1987年7月建成开馆。当年,中国军民依托这座城池,对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抵抗。敌人3次武装攻城,终未攻破。如今来到这里,仍可以追寻到当年抗击侵略者的悲壮情景。
妥协、苟安挽救不了局势,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拉开了——
  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1931年,日本侵略者在我国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一夜之间沈阳全城陷落,很快吞并我东三省全境。随后,日军又把扩张目标移向与东三省毗邻的热河省。
1933年2月下旬,日本关东军纠合伪满军队约10万人,分兵三路,进攻热河。当地中国守军20万人,或逃或降,一触即溃。3月4日,日军先头部队100多人,未发一枪一弹,耀武扬威地占领了热河省省会承德。紧接着,日军开始向长城各口进犯……
站在参观者的人群当中,听着解说员的讲解,许多人都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中国的军队难道就如此无能,甘心受辱?纪念馆的同志说,当时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大家是比较熟悉的。此外,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也是给侵略者有机可乘的重要原因。
讲解员说,热河失陷后,全国人民义愤填膺,抗日热潮高涨。在各界群众呼吁、支持下,中国军队依托古老的长城,对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扼守喜峰口一带的二十九军官兵,取得了歼敌数千的胜利;驻守古北口的军队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但此时的蒋介石,依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一贯政策,不肯增援前线。1933年4月中旬,冷口、喜峰口相继失守。4月下旬,南天门长城被迫放弃,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长城。
“二十九军的前身是冯玉祥将军创建的西北军的一部,参加蒋冯阎大战失败后被缩编为一个军。”纪念馆馆长张承钧告诉我们,1931年6月,这支军队在南京政府军政部统一序列中改番号为第二十九军,宋哲元任军长,秦德纯任副军长。二十九军一方面有英勇杀敌、抵御外侮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担心日蒋勾结,吃掉自己,失去地盘。在民族危亡关头,二十九军处于一种极度的矛盾之中。
为推动二十九军抗日,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36年春,党中央派刘少奇来到天津,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北方局书记,负责领导北方党的工作。刘少奇同志到达天津后,在“一二九”运动发展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了党领导的民族解放先锋队、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学生救国会等团体。这些组织通过各种活动,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中共北平地下组织对二十九军官兵做了许多工作。西安事变以后,党组织对二十九军上层又进行了积极争取。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学生救国联合会、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东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等团体,经常到二十九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响亮地提出了“拥护二十九军保卫华北”的口号。所有这些,都给二十九军官兵以极大的鼓励。
热河失陷,平津告急。日军频频增兵,抢占地盘,把——
  魔爪伸向卢沟桥
英国前驻日大使罗伯特·克雷吉在他的《日本人的真面目》一书中写道:“日本的既定政策就是在中国挑起各种争端,从各种挑衅中牟利。”
纪念馆的同志说,1935年11月28日,日军占领了卢沟桥以东7公里处的丰台火车站。随后,不断向这里增兵,制造事端,企图挤走我二十九军,独占丰台。
1936年6月26日,二十九军一小部分军队由张家口调驻丰台,因火车突然鸣笛,军马受惊,一匹马闯入正在建筑中的日本兵营,引起争端,双方发生械斗。日军即以此为借口,向宋哲元提出抗议,强迫中国原驻防军调往西郊,换三十七师一一○旅蒋华延部600人调驻丰台。
1936年9月18日,二十九军二营第五连孙香亭部外出演习,收队回营时,在丰台火车站前的大街上,与日军的一个中队迎面相遇,狭路相逢,各不相让,发生冲突。日军由北平向丰台派一个大队驰援,行至大井村附近,与二十九军发生枪战。日军将丰台各重要地点占领,双方相持达一整夜。宋哲元闻报后,派人偕同日方代表,调查会商解决。19日达成所谓协议,中国军队于9月19日移防到丰台东南方的赵王庄。至此,具有战略意义的丰台重镇落入日本侵略军之手。
日军强占丰台以后,经常往北至大井村、大瓦窑,往西到回龙庙、永定河堤,往南到大枣园附近,进行频繁的军事演习,并经常以卢沟桥为“假想敌”进行进攻训练。
站在永定河防洪闸上,今年67岁的原卢沟桥文物保管所所长郭景兴饶有兴趣地介绍说,这里往南一带过去叫卢沟河。公元1188年5月,金世宗下诏:“卢沟河使旅往来之津要,令建石桥。”1189年开始兴建,1192年建成。这座石桥长266.5米,宽8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气势宏伟壮观。
卢沟桥也是送别行人的地方。郭景兴说,古代的交通工具很不发达,早晨从京城告别亲友出发上路的行人,到卢沟桥便已是夕阳西下,就该打尖住宿了。从各地来京办事的人,也要在此住下,打点第二天早行。每到凌晨,留宿的客人梳洗收拾,赶在天明时登程。他们悠然上桥,凭栏远眺,河水鳞波,晓月如霜,意境非凡。远山、近水、晓月、美桥,构成了“卢沟晓月”美景。
卢沟桥以东200米处,是一座我国目前尚存的最小的城池——宛平城。该城原名拱极城,明崇祯13年(1640年),为抵御由西南、西北侵犯之敌,修建了这座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的城池。1928年,宛平县公署迁至拱极城内,以后改称宛平城。
本世纪初,一条钢铁大动脉,从卢沟石桥北约半公里处的大铁桥上通过,卢沟桥的战略地位更显得十分重要。这座全长940米的铁路桥,连接南北铁路干线,成为平汉、平绥、平津三大铁路的汇合点。平汉铁路在卢沟桥有两条支线:一条直达北平(北京),并有一条支线到通州(通县);另一条向东到丰台,与北宁路会合。另外,卢沟桥还有公路与平(北平)热(热河,今河北承德)、平喜(喜峰口)公路相连。纵横交错的铁路、公路线可以控制四面八方,也可以得到四面八方的增援。
1937年7月6日,蓄谋已久的日军以穿城到长辛店地区演习为名,妄图占领宛平城,我军不允,相持达10多个小时。7日夜,日军又借演习期间丢失一名日兵,要求武装进城搜查,企图诈取城池,又为我军拒绝。20分钟后,丢失的日兵归队,按说事情已经了结,但日军仍无理要求进城调查原因,又为我方严词拒绝。日军见多次诈骗均未成功,便用武力进行威胁,遂于8日晨炮轰宛平城,进攻卢沟桥。于是,爆发了卢沟桥事变。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团结起来——
  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不仅仅是为夺取一座城池,也不仅仅是为占领一座桥梁,而是为了打开华北通道,最后“彻底征服中国”!民族存亡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事实不再容许退让、苟安!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呼吁全国人民:“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新的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7月8日,在庐山牯岭消暑的蒋介石,得到了发生“七七”事变的报告。“倭已挑战,决心应战,此其时乎!”虽然他仍犹豫不决,但还是指示宋哲元:“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7月21日至26日,蒋介石接连接见英、美、德、法驻华大使,请他们从中调停,直到北平陷落。最终,蒋介石认为“大战时刻已到,和平绝望”。
尽管“七七”事变发生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但在此前的20多天当中,中国守军依托宛平古城,与敌军展开了空前的抵抗。“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这就是当年二十九军官兵提出的响亮口号。
在卢沟桥以北1400米的永定河东岸,有一处高坡土台。早在明代,乡民们为了祈求河神保佑,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庙宇,取名回龙庙。回龙庙坐西朝东,西房正殿3间,南北配殿各两间。卢沟桥事变前,二十九军的一个排在这里驻扎,主要任务是与宛平城驻军形成犄角,从南北两方护守平汉铁路大桥。
7月8日凌晨,日军在包围炮轰宛平城的同时,首先强攻夺取此庙,然后攻下铁路桥,西进渡河。在这次战斗中,全排官兵奋勇杀敌。战斗一直打到天亮,全排官兵用自己的血肉,换取了侵略者的100多具尸体,直到自己伤亡殆尽。早在1935年就秘密加入中共地下组织的排长沈忠明,率领官兵奋勇杀敌,身负重伤,光荣殉国。解放后,为缅怀先烈的壮举,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沈忠明为革命烈士。
在守卫宛平城和平汉铁路大桥的战斗中,回龙庙三失三得。如今,庙宇已毁于战火,土台上长满了树木、杂草,只有二十九军官兵修筑的水泥碉堡还坚固地竖立在那里,两个射击孔依然警惕地盯着来犯之敌。
纪念馆的同志告诉我们,在卢沟桥事变中,宛平城真正发挥了“桥头堡”的作用。日军对桥、城发动多次攻击,其中以8日、10日、20日3次打得最激烈。日军虽几次攻下铁桥和回龙庙,甚至打到河西岸刘庄子,最后一次炮弹打到了长辛店,而宛平城始终在我军手中,一次没有被攻破。
纪念馆的同志介绍说,“七七”事变爆发后,二十九军官兵决心抗击侵略者,誓与城、桥共存亡。以我方当时的兵力、士气、地形,不仅可以抗击侵略者的挑衅,就是把日军赶出丰台,也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但由于冀察当局和二十九军上层某些主和派人物,在日本侵华问题上仍然存在着犹豫、苟安思想,无视卢沟桥事变的严重性,继续采取退让态度。随着平津的沦陷,二十九军的勇士撤出宛平城。至此,这座洒满烈士鲜血的古城、古桥落入敌手。
然而,退让、苟安是不现实的。卢沟桥的枪声,激怒了中国守军官兵,激怒了北平的工人、农民、学生、商人,激怒了全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如同觉醒的雄狮,愤怒地站立起来,奔腾咆哮,扑向侵略者,一场长达8年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开始了!
侵略者的累累罪行,中华民族含冤受辱的历史,成为——
  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
1987年7月,在纪念卢沟桥事变50周年的时候,国家投资兴建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宛平城内落成开馆,邓小平同志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步入纪念馆序厅,立即被一座长18米、高5.5米、厚1.3米的巨型铸铜浮雕所吸引。这座浮雕,由九组画面组成,分别为:“英雄颂”、“军民鱼水情颂”、“大刀颂”、“仇恨篇”、“忠魂颂”、“铁骑颂”、“太行颂”、“游击战争颂”、“保卫黄河”。画面各具特色,汇成一道铜墙铁壁似的巨大屏障,背衬起伏连绵的崇山峻岭,形成了一个寓意深远的主题:“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在357平方米的序厅里,地面铺的是一种叫“万年青”的墨绿色花岗石,采自革命根据地河北省平山县,寓意着中华民族抵御外寇的精神万古长青。序厅的顶棚,是由15个宽大的方形藻井组成,8口方形仿铜古钟悬挂在中间。铜钟既象征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8年抗战,也蕴蓄着警钟长鸣的深意。大幅紫底金字的《义勇军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镶嵌在序厅的东西两侧。在灯光映衬下,歌词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都在闪烁着光芒,使人想起当年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大河长江两岸的抗日健儿,想起在雄壮的歌声中,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奔赴抗日前线的悲壮场面。
“这样大的油画,在我国还是第一幅。”纪念馆馆长张承钧边向我们介绍情况,边带我们来到半景画馆参观。他说,为了再现卢沟桥战场的壮烈场景,纪念馆特地安装了两台升降机,组织著名画家精心绘制了这幅长50米、高17米的半景画。
半景画,以画、模型和实物相结合,在灯光和音响的配合下,人们可以从180度的视野里看到冲天的硝烟,熊熊的烈火,大树被炮弹连根拔起,屋舍被炮火摧毁,一批勇士挥舞大刀向敌人砍去……
纪念馆内的陈列共分5个部分。在抗日战争的序幕部分,以大量的资料和图片,展示了日军自1931年发动吞并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起,不断向关内进攻,以实行他们的“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罪恶计划。这一部分还以大量的实物和图片,展示了东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以及“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情景。
在全面抗战的爆发和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部分,展出了卢沟桥事变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映了中国军民在各个战区与敌人周旋、拚搏,全国人民、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侨支援抗战,以及抗战受到全世界一切主张正义、反对侵略的国家、团体和个人的同情援助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战区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部分,记录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上的悲壮场面。同时,记录了日军在我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政策的累累罪行。馆内还展示了日军不顾国际公法,公然在我国东北建立细菌工厂,用中国人进行细菌试验的图片和实物。
在8年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有61国参战,总人数为17亿,中国占4.5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区总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中国战场为600余万平方公里。
据纪念馆的同志介绍,纪念馆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建馆8年来,纪念馆已接待600余万人次。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参观者和到这里举行活动的人愈来愈多。今年头4个月,接待观众已超过30多万人次。
“抗战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许多参观者来这里以后,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位青年学生参观后留言道:我虽然读过一些书籍,了解一些近代历史。但我今天发现,自己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暴行、对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还了解不够。我们要珍惜今天,也要永远记住昨天。
正视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珍惜、创造和平未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在纪念馆展厅里,有3幅照片尤为引人注目:
1972年9月2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
1985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我国政府决定军队减少人员100万,并指出:中国政府始终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
1992年4月6日至10日,江泽民总书记访问日本,再次强调中日友好的重要性。
照片上的横幅是8个大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张承钧馆长说,我们办纪念馆的目的是很清楚的,就是要正视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
今年5月3日,来我国访问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市,专程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并在我国三代领导人的巨幅照片前,郑重题辞:“正视历史,祈日中友好、永久和平。”5月4日,村山首相又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日本要正视历史,反省侵略,致力于创造面向未来的和平。
村山首相到纪念馆参观并留言后,许多人,包括海外同胞和国际友人,给纪念馆写信表示,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尽管日本国内还有少数人企图歪曲历史,为法西斯暴行辩解,但村山首相能到抗日纪念馆参观,正视历史事实,也是可以告慰抗日先烈英灵的。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歪曲不了,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这段历史,牢记悲惨的教训。
张承钧还谈到,1993年7月至1994年底,纪念馆组织的《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展》应邀到日本巡回展出,巡回61个城市,接待观众近30万人次,很受日本朋友欢迎。山本勋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这次731部队展的许多活动,包括演讲会,我都参加了。老实说,过去不知道的现实状况在图示板上明确地表现出来,而且令人容易了解,使我增长不少知识,我认为应该让这样的知识传播世界。对于过去、现在和今后实行战争政策的,必须坚决反对。”
日本教员石井孝惠说:“从平时的学习和研究当中,早就想看这次展览,我边压抑着欲涌的泪水,边支撑着看到最后。通过观看这个展览,我们正视了日本所作的各种不人道行为,而且我们再次认为唯有当日本政府承认这个事实之后,才是日本真正的‘战后的开始’。虽然力量微薄,我愿推动这项工作。”
张承钧说,抗日战争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与的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经过8年时间的英勇奋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我们今天纪念这个胜利,将来还要纪念这个胜利,子子孙孙要永远记住这段历史,中华民族只有团结才能强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附图片)
压题照片:卢沟桥邱玉岭摄
本版其他照片均为本报记者徐烨摄
陈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门前的大型雕塑:醒狮。
图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序厅中的大型仿铜雕塑“血肉长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