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摄影)
专栏:

  不忘血写的历史
——南京军民凭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三十万同胞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在我国华北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同年11月上海沦陷,12月13日日军攻陷了南京。从12月13日起,在长达6周的时间里,日军对我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同胞人数达30万之多。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埋葬着的累累白骨和张张史料照片,记录了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300000”这一数字铭刻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巨大不幸,是我们民族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摄下了南京军民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凭吊300000遇难者英灵的镜头。
历史一去不复返,但血写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
乔天富张军荣报道
(附图片)
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世代代和平相处,友好下去。“南京大屠杀事件”世世代代不能忘记!
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南京汽车制造厂退休职工潘开明老人手臂上留下了日军的刀伤。
夏淑琴老妈妈回忆当年的惨景:“我脊背被刺刀刺了两刀,左臂被戳了一刀,疤痕现在都还留着。”
南京军区某部官兵来到纪念馆向遇难同胞的英灵献上一朵朵小白花。


第12版(摄影)
专栏:

打洛风情
打洛镇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南部边陲的打洛江畔,和我国友好邻邦缅甸一水相连,有傣族1.6万多人。近几年来,打洛镇利用本地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与缅甸接壤的地理优势,大力开展旅游和边贸活动,仅去年就接待了游客28万多人,边贸总额达1.5亿元,使昔日荒凉的小镇,变成今日南疆上的一座闹市。
本报记者刘振祥摄
(附图片)
充满浓郁傣家风情的乡间小店。
开放给傣家人带来了幸福和欢笑。
昔日插队知青,今日开起商店。
游客在中缅边界上参观。


第12版(摄影)
专栏:

新会变通衢
广东省著名侨乡新会市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历来“出门无船路不通,人车过江靠摆渡”。改革开放以来,新会市致力于交通、邮电、能源建设,投资环境日臻完善。目前,薪会已实现市、镇、区三级公路联网,道路水泥化;3个3000吨的集装箱码头已经建成,5000吨级的新会港天马作业区和国家“八五”建设项目——崖门出海航道疏浚工程在加紧建设;新会至香港、澳门、上海的定期航班先后开通;全市电话装机容量10万门,百户平均拥有电话8.36部,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台、信息服务台装备齐全。便捷的交通、健全的通讯为新会市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林楹庆)
(附图片)
全市广开门路筹集资金兴建桥梁221座,摆渡过江已成历史。图为黄克兢大桥英姿。苏炎煊摄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和先进的通讯,技术人员在大鳌镇安装调试天线。
新会市客运码头外景。(新会报社供稿)


第12版(摄影)
专栏:

非洲鸵鸟落户北国
62只非洲黑色鸵鸟6月8日在青岛众友鸵鸟发展公司柳花泊养殖基地落户。非洲黑色鸵鸟原产于非洲干旱荒漠地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非洲鸵鸟寿命长达70年,繁殖快、产肉率高,饲养幼鸵每年能产鸵肉3000多公斤,相当于养一头牛的10倍。目前我国存栏鸵鸟不足2000只。柳花泊是北方最大的鸵鸟养殖基地。
本报记者李舸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