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理论)
专栏: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谈

  团结奋斗兴我中华
司马义·艾买提
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大力宣传各族人民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纲要》的这些内容非常重要,十分适合我国国情,也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从历史的和世界的角度去审视,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多种耀眼的古代文明,但有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有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衰败了;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幅员极其辽阔的国家,但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便不复存在了。而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却延续不断,不断丰富和发展,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统一的中国至今屹立于世界东方。这里一个基本原因是:中国各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合作,不断地创造,不停地奋斗。我们可以举出许许多多的例子说明:中国的文化有的是由某一个民族创造的,但为另一个民族接受了,并加以发展了;有的文化发祥之时,便有多民族的共同参与。更多的情况是,各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互相吸收,不断丰富。著名的“丝绸之路”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她的功绩历史学家早已有定评,但“丝绸之路”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其实原本是非常荒凉、充满艰险的去处。唐代,阳关以西即被人们视为畏途。“丝绸之路”是经过众多民族人民的不断交往和持久的努力,才成其为“路”。在国内,这条路东端是汉族,西端则是今天的维吾尔族,中间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像接力赛一样,才使这条路经久不衰,并成为中国和外国交流的纽带。这条路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历史和文化的美好象征。
中国自秦汉成为统一的国家后,各民族和睦相处和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各族人民共同为国家的统一和昌盛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不可否认,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的震荡和动乱、纷争和割据,阻碍了社会和历史的进步。各族人民对此是十分憎恨的,并积极参与了平定内乱、维护统一的斗争。在称作中国“三大盛世”之一的唐朝,曾经爆发过为害甚烈的“安史之乱”。为制止这场空前的灾难,当时的中央政府动员了全国的力量,包括从当时的西域调动少数民族武装力量平叛安邦。在近代,帝国主义入侵之后,出于政治利益和扩张野心,他们极力在我国制造民族分裂,其中包括有帝国主义策划和制造的“西藏独立”活动、新疆的所谓建立“东土耳其斯坦”活动、内蒙古的“蒙古独立”活动、东北的“伪满洲国”活动。这些由极少数民族败类不顾国家利益、民族大义,在帝国主义扶持下进行的罪恶活动,在包括本民族人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决反对下,或成为泡影,或成为短命的闹剧。而在这血与火的洗礼中,中华各民族更加团结,中国的统一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对外抗击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斗争中,各族人民更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一心,以自己的血肉真正筑起了中华民族的长城,不屈不挠,守疆卫国。在这里我们可以举出一系列闪光的事例:18世纪东北各民族人民在黑龙江流域抗击沙俄入侵的斗争;19世纪西藏人民反抗英帝国主义入侵的斗争;还有50年前的抗日战争,在那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中,各民族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东北抗日联军、中原的回民支队、海南的琼崖支队……都在抗日战争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前线,各民族将士浴血搏杀;在后方,各民族人民奋力支前。人民用刀枪、也用笔作武器,讨伐敌人。我所知道的一位叫黎·穆塔里甫的诗人,1942年他在《五月,战斗之月》中写道:“我们中国要憎恨,要报仇,要英勇地战斗!要保卫,要解放,比我们生命还宝贵的祖国”。在解放战争中,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矢志同心,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正如《宪法》所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各族人民为保卫共和国、建设共和国不断作出了新的贡献。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团结,中华民族不可能沿着历史的轨迹阔步走到今天,中华大地不可能有今天的辽阔和繁荣。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爱我中华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珍惜,这宝贵的财富也将永远激励中华儿女去不懈地奋斗和追求,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团结统一——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所系
今天,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各民族要继承发扬团结合作的光荣传统,高唱民族团结的主旋律,并且要唱得更响。因为团结对于我们的国家、我国各民族太重要了,并且这是个永恒的主题;对于各民族人民来说,则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历史造成了我国今天的民族格局,形成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东方大国。这并不是某个人的意愿或是一种偶然,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在原因的。它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要求。历史、地域、文化已经把中国各民族紧密地连在一起,血肉相连,脉络相通,不可分离。无论是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去考察,还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角度去衡量,“中国各民族合则两利,分则俱伤”;“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这是历史的结论,是各族人民的共识,也是不可违背的历史潮流。
谁都爱自己的民族,希望自己的民族得到发展和繁荣,希望自己的民族拥有荣誉和尊严,以平等的地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民族的发展,有个先决的、特定的条件,就是必须依赖于国家的发展。因为,任何民族都不可能离开一个具体的国家而生存,国家就是养育各族人民的母亲。所以,爱民族当先爱国家,兴民族当先兴国家。而一个国家要很好地发展,必须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一个安定的国家。统一团结才能有力量。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国王把他的10个儿子叫到面前,每人发一根筷子,一根一根地折,一折就断了,10根捆在一起折,却怎么用力都无法折断。在多民族国家也是这样。各民族心心相连,团结如钢,就可以无敌于天下。从历史上看,一个民族团结的国家,一个人民英勇不屈的国家,是不可征服的;如果是一盘散沙,离心离德,就容易被各个击破,最终被征服。中华民族曾经历无数风风雨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我国各民族之间挑拨离间,制造民族分裂。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动荡的国际环境中,要求得国家的强大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
在近代,我国各族人民为捍卫国家统一,同帝国主义势力支持的民族分裂活动进行过毫不妥协的斗争。当前,这种斗争尚未结束,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仍然存在,他们仍在以各种形式进行分裂我国家、分裂我民族的罪恶活动。虽然这只是极少数人的倒行逆施,但我们却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不能给分裂主义分子以可乘之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正义必然压倒邪恶,社会主义的中国就可以坚如磐石。
国家强盛,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而要实现这个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在一个动荡的环境中不仅无法进行正常的经济建设,而且还会破坏已取得的建设成果。
和平安宁是人人都向往的。民族团结与各民族安居乐业息息相关。民族间的和谐,社会的稳定,才能使各族人民过幸福安宁的生活。民族间的仇恨和冲突只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无数的灾难。历史上,我国人民曾蒙受过外敌入侵、民族冲突、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我们应当也有力量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重要的是各族人民要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讲过这样一段话:“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这段话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认真记取和思索,并且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平等、团结、互助——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准则
今天,我们国家已为各民族的团结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四项基本原则是各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是各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为了促进各民族团结,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根据历史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我国确定了各民族之间的行动准则,这就是:平等、团结、互助。这已载入了我国宪法,成为处理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的指南,也是各民族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民族平等的基本含义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同等的义务;禁止对任何民族的压迫和歧视。各民族当家作主,以平等地位管理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包括直接参与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科技等事务的管理。少数民族除了平等地参与国家的管理,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权利——自治权。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当然,民族平等权利是一个广泛的权利,还包括各民族公民的经济权利、受教育权利、从事科学研究和文化活动的权利、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宗教信仰自由、保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等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民族平等作为一项原则,不仅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也体现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要求各民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坚持平等相待,以宽广的胸怀互相理解和尊重,以兄弟般的情谊友好交往,真诚相待,一起学习、工作、劳动、生活,坚决抛弃任何轻视、歧视和偏见,防止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民族优越感,不做任何可能伤害其他民族感情的事情。
民族团结就是要求和做到各民族和睦相处,情同手足,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在民族团结中,互相尊重风习十分重要。民族风习维系着一个民族的感情,对一个民族风习的曲解、侵犯往往会引起事端,导致冲突。在风习方面的互相尊重则会有利于民族关系的融洽。
为了维护民族团结,需要及时和妥善地处理民族关系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个地域辽阔和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之间出现一些摩擦难以避免,一般说这些都属于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矛盾和冲突,即人民内部矛盾。解决办法是依据事情的性质,实事求是地进行处理,有的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有的通过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解决,有的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当然,对于进行民族分裂活动的,要依法处置。
民族互助是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以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自己独特的贡献。由于各民族历史进程和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因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差异。互相学习和互相帮助有利于各民族更快地进步,也有利于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关系的融洽。各民族间的相互帮助,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帮助,也包括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帮助。为了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现实生活中更多地表现为发展快一些的民族对发展相对慢一些民族的支持。
中国民族关系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三者互相促进。事实表明,只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关系的准则,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就能不断增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历史使命
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在今天,热爱祖国,最重要的是团结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爱我中华,兴我中华。16年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各民族的团结。所以,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各民族增强团结的重要条件。
我们中华民族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各族人民要认真地学习和实践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发展得更快更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广阔的舞台,为各民族提供了施展才华、大显身手的机会。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各族人民应当也一定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建功立业。我国各民族都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民族,我们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同样可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国的经济格局,大致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东部拥有较好的发展条件,包括较多的资金,较先进的技术和较多的人力、物力。西部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缺乏、人才匮乏而限制了发展的速度。整个中国的发展,需要各个地区都得到发展,各个民族都得到发展。由于我国的西部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因而西部的发展主要也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所以,东西部各展所长,协调发展,不仅对我国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各民族的互相合作,促进各民族的友好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发展,首先是靠自己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民族地区应该振奋精神,自力更生,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去求得本地区更快的发展。
当然,东西部的协调发展、需要东西部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给予适当的扶持和发达地区给予大力的帮助。毫无疑问,国家一如既往地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民族地区与全国的协调发展。
各民族互相帮助,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和优势,国家也将采取有力措施,去推动东西部的合作,其中包括对口支援,民族地区自己也开展了较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以使少数民族地区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发展和进步。这些年来北京、上海、天津、江苏、辽宁、山东、浙江、广东等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帮助和支援,还开展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经济技术咨询和智力支边活动,都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新的情况下,应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可以相信,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各民族地区将不断走向繁荣,各民族的兄弟团结也将不断增强。


第11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

  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周锡荣
最近,党中央印发了中宣部组织编写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落实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的又一重要举措,是我们理论学习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央在印发《纲要》的通知中指出:“这一《纲要》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邓小平文选》的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因此,学好《纲要》,把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对于研读原著、提高素质、指导工作、教育全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重视对理论科学体系的研究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对这个科学体系的研究,为我们树立了楷模。早在1977年7月,他在一篇重要讲话中指出:“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所以我建议,除了做好毛泽东著作的整理出版工作之外,做理论工作的同志,要花相当多的功夫,从各个领域阐明毛泽东思想的体系。要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教育我们的党,来引导我们前进。”这里,小平同志不仅阐明了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而且提出了用这个体系教育全党的问题。他还强调说:“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就一个领域、一个方面的问题来说,也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在这篇讲话中号召全党同志:“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小平同志这些精辟的见解,不仅论述了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具体的方法。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对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更要花苦功夫去学习、研究、把握和宣传。1994年4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大批同志,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且能够运用它们去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他还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的各个基本观点、基本原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我们在学习和运用中,也要始终注意从总体上、相互联系上和精神实质上去全面地正确地把握。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善于把小平同志的基本观点联系起来学习,联系起来思考,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江泽民同志这段话,不仅强调了研究和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重要意义,而且也指出了科学的方法,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把握这一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
我们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的认识,是逐步明确和深化的。党的十四大第一次对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作了比较全面科学的概括。这就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重大问题上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它构成了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十四大的这次概括,对全党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深刻领会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现在,《纲要》在十四大概括的基础上,又从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政治保证、外交战略、祖国统一、依靠力量、军队和国防建设、领导核心等16个方面,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作了新的概括,是对十四大概括的进一步发展。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具有极为鲜明的特征:
一是实践性。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决不是任何人的主观臆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小平同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升华,在实践中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二是科学性。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是在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这就为它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而且,这个理论已经受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践的检验以及国内外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它,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中国的今天。因此,这个理论是科学的,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三是完整性。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按照《纲要》的概括,共16个方面,100条内容。这些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不可分割。当然,它的完整性并不完全在于它有多少条,而在于它比较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发展,而绝不是到此完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曾经说过:“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小平同志的这段话说明,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还任重道远。
   理解这一科学体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真正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是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的。要认真研读邓小平同志的原著和党的重要文献;要理论联系实际,从总体上正确领会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要把小平同志的基本观点联系起来学习,联系起来思考,真正做到融会贯通。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紧紧抓住一个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精髓,也就没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果不抓住这个精髓,也就不可能把握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在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抛弃那些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的教条式理解,抛弃那些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的认识,抛弃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思想,才能正确地领会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要紧紧围绕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小平同志在他的著作中,曾经多次提出要全党搞清楚这个重要问题,而且认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小平同志如此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成败的全局。如果不搞清楚这个问题,也就不可能理解和掌握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三,要始终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而始终贯彻这条基本路线,又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可靠保证。小平同志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思想,渗透在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之中。因此,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就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地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11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审计与市场经济研讨会”观点综述
冯键
国家审计署和浙江省审计厅日前在杭州举行了“审计与市场经济研讨会”。与会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就审计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市场经济体制下强化审计和审计监督的必要性
专家们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审计监督制度是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自1983年各级审计机关建立以来,审计监督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加强宏观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在内的审计组织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审计处于与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并行的监督系统的中心位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要,迫切需要强化。
一是从市场经济的特点看: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开放性、自主性和竞争性。开放性改变了计划经济模式下企业的运行规则,要求企业有自主性,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必然是竞争的经济,优胜劣汰。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运作形成一种盲目和自发的趋势,若不加强调控和监督,势必造成经济的混乱和无序。审计是重要的监督机制之一,因此,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二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现状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国家的附属物,目标是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多种经营的复合体,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若没有必要的监督调控措施,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都可能出现。因此,只有独立的企业和竞争性的市场仍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强大的监督体系,以弥补“市场失灵”,制止企业违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三是从政府转变职能的角度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要减少对企业的直接管理,主要靠运用政策、法规等宏观调控手段实行间接干预。为了保证这种干预的正确、科学和有效,需要通过审计监督,不断加以反馈和纠正,来促进宏观调控的落实。四是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看: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法人,对国家依法纳税。企业是否依法纳税,国有企业是否做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迫切需要审计部门监督和鉴证。五是从经济工作的中心看:经济工作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要达到这个目的,主要靠各企事业单位加强科学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成本费用来实现。审计可以围绕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方针和目标开展工作,通过审计调查、分析和取证,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措施,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审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
与会者认为,审计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为宏观调控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进行宏观调控。审计部门为宏观调控服务,主要体现在监督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从而监督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措施的情况,反映取得的成果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其次,维护财政经济秩序。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目的是对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财政预算的严肃性,努力减少财政赤字;也有利于各级政府全面了解财政管理中的情况和问题,以便采取改进措施,切实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合理使用,防止挪用、浪费等现象的发生。第三,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机关通过对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国家建设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国家事业组织、有关社会公共基金、资金和国外援助、贷款项目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不仅可以掌握宏观经济全貌,及时发现和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促进中央适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而且可以准确地了解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状况,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提高经济效益,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特别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审计对于防止公司化改造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具有显著作用。第四,反腐败,促廉政建设。克服腐败现象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建立新体制过程中,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出现片面追求自身利益而侵害国家利益的现象,少数干部经不起考验,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而这些问题往往能通过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反映出来。加强对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就是加强对经济权力的监督,揭露和查处财政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防范和惩治腐败,促进廉政建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