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

  在平山县西部太行深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里汉子,挺起脊梁,率领300多不甘贫苦和寂寞的山民,用鲜血和汗水重新塑造着大山的形象,山里人说:
他像一面旗帜
张晓涛康玮
编者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当群众、集体需要他时,他毅然放弃个人发财致富的机会,率领群众同贫困、落后宣战,使村里的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并因此赢得了群众的爱戴。这就是本文的主人翁——河北省平山县下口乡石滩村党支部书记张永生。在农村,这样的书记不胜枚举。值此建党74周年之际,我们谨向像张永生一样在各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基层党支部书记致以崇高的敬意。
灾难是在瞬间发生的。
1993年10月24日晚上10点多。河北平山县下口乡石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张永生驾车走到平山县常峪岭,刹那间,车像醉鬼一样冲向路边的沟里。
张永生因车祸被送进医院的消息,第二天早上传到村里,几乎所有的人都顾不上吃早饭,纷纷涌向张永生家里。一位70多岁的老党员以杖叩地:“老天爷怎么不长眼,村里刚有了点模样,永生就出事了,他可是为咱村里的事儿才遭的这罪啊!”
已过不惑之年的张永生卧在病床上,难忘贫困的梦靥给他留下的深深烙印。党的富民春风吹进太行群山时,不安分的张永生借钱买汽车搞起了运输,后来,又搞长途贩运。永生仗着脑子活,信息灵,一年下来收入几十万元,小日子过得红火滋润。可当时的石滩村人均收入还不足200元。永生看到这些,心头针刺般地难受。一些老党员老干部找到他家里,“永生,你带大伙儿干吧,我们豁出去这把老骨头也要支持你,不然,下辈子儿孙也要骂我们!”张永生再也坐不住了。
那时,村集体穷得连张纸也买不起,累计外欠十几万元。永生把村里的资源做了详细的考察:全村300亩耕地,1万多亩山场,山上有丰富的硅石矿,经测算每年开采4万吨,可供开采100年。永生兴奋了,建一座硅砂厂,让山石变金钱!然而对一个穷怕了人,穷散了心的村子,投资四五十万元谈何容易?于是张永生决定借鸡生蛋争取外援。他暗下决心,如果引不回资金,所有的花销全部自己贴。于是,他和55岁的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开会开始跑资金。乡里、县城、市里风雨兼程,马不停蹄。经过四处奔走呼号终于引回资金35万元。村里又集资4万元,建起了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个村办企业——石滩硅砂厂。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年产值60万元。
这几年里,张永生还自己拿出几万元带领村民打了大口井,整修了总长度为5公里的两条渠道。他又拿出自己的1万多元积蓄,为村里建起了地面卫星接收站,结束了村民们有电视没图像的窘境。
春天悄悄过去,夏季在人们的不经意中悄然而至。永生拄着双拐回到村里,奋战经济沟的战役打响了。大南山里,男女老少齐上阵,中午带干粮,早上7点出发,天黑后才回家。永生每天拄着棍子上山。乡亲们感动地说:“你这样还能上山,我们能不干吗?”他像一面旗帜激励着人们,为村里彻底改变面貌而奋斗不息。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时代公仆

  “实”字上面做文章
——中共湖南省株洲市委书记程兴汉谈心录
本报记者张严
程兴汉,55岁,函授大学毕业,一位农民的儿子,大半辈子工作在农村基层,先后担任过市委组织部长,市委副书记,1994年3月当选为市委书记。在谈到新时期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时,他说——
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大兴务实之风。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扎扎实实干实事的思想,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要把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做好,这一点是离不开的。近几年来,我们市委“一班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把党中央和省委的精神同株洲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实”字上做文章,在党内外形成一种激励、督促广大干部干实事的氛围和环境,使干实事成为社会的共识,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准则。具体地说,近几年来我们市委“一班人”认真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搞好调查研究,倡导求真务实之风。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基础,是干实事的前提。离开了调查研究,离开了正确的决策,干实事就是一句空话。没有调查研究,就吃不透“上情”,摸不透“下情”,就不能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愿望。市委明确提出,每个市、县级领导干部每年搞调查研究的时间不得少于200天,每个市、县级干部每年要为群众办5件实事,全市17万多名党员,每人每年至少要为群众办1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去年,全市有70%以上的乡镇,乡(镇)村干部实行“帐台”考核制,即每个蹲村包户干部都要把帮助群众办实事的内容,经济发展的目标记录在册,做到年初有规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考核。
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常怀为民办实事之心。我们共产党的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要有以民为本的思想,要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重实情,说实话,鼓实劲,办实事,要把精力放到为民排忧解难上来,不管大事小事,只要群众需要,就真心诚意地积极去办。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为民办10件实事,件件深入民心。去年,我们千方百计筹措20亿元资金,修筑10条路、4座桥,解决了市区交通阻塞的难题。与此同时,我们还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煤气站,为3万多居民解决了用气难题。这些实事,都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备受群众的欢迎和称赞。群众说,市委、市政府领导心里装着老百姓,我们有盼头、有想头。
凭实绩升降任免干部,建立一支务实廉洁的干部队伍。凭实绩升降任免干部,这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组织工作中的运用。市委的指导思想很明确,用干部,实绩是一条硬标准,要做到实绩突出者上,实绩平庸者让,干不出实绩者下,决不能以牺牲一个地方几十上百万人的利益来照顾一两个人的面子。去年,有一个镇虚报工农业产值过亿元,骗取了一系列的荣誉称号。市委对这个镇的主要负责人作了严肃处理。只有这样做,才能弘扬正气,鼓舞先进,鞭策后进,深得人心。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父女三人争入党
鲍官勇杨庆宁
地处黄河故道边的上海铁路局最北端的亳州车务段,作为大京九铁路的重要一段因其开通早而被称为“京九第一段”。这里流传着张文华父女三人同时申请入党的佳话。
张文华今年55岁,因京九铁路商阜新线工作的需要,1992年他和刚从铁路职校、技校毕业的两个女儿张卿和冬梅姐妹俩一起,从生活稳定的符离集站来到条件艰苦的亳州车务段。为了表示扎根新线、奉献终生的决心,父女三人几乎同时又一次向段党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从此,父女三人就私下约定,开始了一场静悄悄的入党竞争。1964年毕业于南京运校的老张到亳州车务段后被分到最北边的王楼站担任站长。王楼站远离城镇,一刮风便风沙飞扬,一下雨就遍地泥泞,经常无水、停电,有时一两个月也洗不上一次澡,连食堂也设在窝棚里。为稳住人心,老张带领大伙设法改善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在这同时,安全生产这根弦他始终绷得很紧,就连睡觉也把对讲机放在枕边。24岁的小女儿张冬梅与父亲同在王楼站,是车辆统计组的组长。1000多个日日夜夜,她放弃调换舒适工作的机会,不顾体弱多病,渡过了水土不服、夜间工作胆子小等道道难关,经她亲手统计的数十万辆列车,从未发生过一起差错,年年被评为段里的先进生产者。由她担任书记的车站团支部还被评为上海铁路局先进团支部。25岁的姐姐张卿性格内向,在亳州车务段亳州站货运室担任货运员。这个货运室是路局路风先进单位。关于张卿为货主排忧解难、优质服务的感人故事,同室的姐妹们会争着给你说上几箩筐。
花开有先后。1993年12月,先后写过几次入党申请书的小妹张冬梅成了该段建段以来的第一批新党员之一。连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铁路局党委副书记王汝宽也托人捎信向冬梅表示祝贺。张文华和张卿也同样非常高兴,但同时又愧疚自己进步慢。咋办?他俩分别放下了父亲和姐姐的架子,召集冬梅和全家人开起了“家庭会诊会”,寻找差距。会诊结束,张卿决心摘掉“缺乏果断作风”“工作创新不够”的“帽子”;而担任站长的父亲张文华则就“工作方法有时过于简单、急躁”“有人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等等,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秋到满野香。在张文华父女三人的带动和影响下,全段有104名职工先后写了入党申请书。日前,刚从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归来的张文华,已被段党委列入了今年的入党对象之中,张卿也正在接受考查,张文华父女三人正和全段职工携手并进,开始了新一轮的“比比谁的进步快,扎根新线作奉献”竞赛活动。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议论风生

  购车升级之忧
徐耀武
近年来,农村基层干部乘小轿车的多起来了。应该肯定,小轿车增多,反映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条件改善了,但是,有些干部频繁换车,且档次越来越高,有些贫困地区也不顾实际条件,不甘落后,争相购车,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
买一辆高级轿车至少要二三十万元人民币,再加上雇司机、烧汽油和保养维修费用,一辆车,要多少农民才能供养得起?这几年,一些地方农民负担加重,虽不能说全是因农村基层干部滥买轿车造成的,但至少是重要原因之一。
有些县、乡(镇),一边拿着财政补贴,接受着“希望工程”的捐款,一边却不惜大把花钱买轿车,不知这些地方的领导同志坐着豪华轿车心中是何感受?
记得解放初期,农村基层干部凭着两条腿,深入乡村,深入农户,深入群众;后来,不少干部骑上了自行车,田间地头也还能常见他们的身影;而如今,坐上高级轿车的某些干部工作条件是改善了,反而更加难以接近广大群众,这又谈何“提高效率”、“方便工作”呢?
当然,我们并不是一律反对农村基层干部买轿车、坐轿车,统统都要步行、骑自行车。问题是:其一,买轿车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攀比;其二,即便坐上轿车,也绝不可忘了群众。如果坐上轿车只是为了讲排场、图享受,只跑会场、酒场,这样的车还是不买、不坐为好。
但愿购车升级之风能平息下来,尽量把有限的财力用到刀刃上去。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湖南株洲火炬火花塞公司党委书记黄良才(左)荣获全国大中型企业“百名优秀党委书记”称号。这是他在同一线工人谈心。
新华社记者蔡国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