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农技推广:老队伍遇到新问题
本报记者刘鲜日
在湖南澧县,记者听到一件事。杨家坊乡几年前从外地引进栽种了500亩柰梨,这种水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效益也不错。但眼看梨树长得有两个人高了,却总是只开花不结果。他们费尽周折才请到一个专家,结果稍加点拨,500亩柰梨便在第二年结下了果子,亩创收入可上千元。
于是,记者便从这个故事入手,挖掘农村科技方面的一些问题。
基层农技队伍怎么样
在常德市属的某县,记者问主管科技的副县长:“你们县农业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怎么样?”对方答曰:“全县科技网络比较完整,各类技术员近200名,其中有大中专以上学历和技术职称的人员占80%以上……”“那么,他们都是一些搞什么项目的技术员?”答曰:“主要是棉花的和水稻的技术员。”“钻研特种养殖和特种种植的技术员多不多?”“没几个,倒是有些专业户懂这方面的技术,他们大部分都是自己到外地学来的”。
这位副县长还告诉记者一件事。有个县的科技部门向农民推广一种高产植棉技术,由于经费不够,想通过各乡镇采取行政手段向各户农民收取,农民不愿交,将此事作为不合理“负担”向上反映。不得已,县科技部门只好下乡逐户联系推广,结果,有学这种技术意向的,全县竟不到300户。于是,这项技术只好暂时闲置。
望城县有个乡的两名中学毕业生高考落榜,回到农村后想当专业户,看到一家刊物上介绍养牛蛙能发财,于是到有关科技部门拜师,科技部门的答复是:“我们不会,到别处去学吧!”
长沙市一位多年从事科技报道的新闻界朋友告诉记者,他曾就科技队伍的现状调查了一个县,这个县100多名技术员的平均年龄为47岁,年轻技术员极少。这个年龄结构的技术员,大都是水稻、棉花技术员,他们掌握的不少技术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据了解,在当今农村的不少乡镇,因为没有经费,农机推广站形同虚设。有的地方据说乡里只有一个兼职的农技干部,下面没有兵。
农村科技需求有何变化
澧县洞市乡万家村有一个叫张智慧的农民。几年前,他就背着干粮到处求科技,他到过江西,跑过湖北,走遍湖南不少县市,后来到一个种天麻的专业户那里才学到种天麻和药材的技术。回到家乡后,开动脑筋,不仅种了天麻,而且还种其他药材,很快致了富。周围群众也跟着他学,这个村几年内便掀起了学技术的热潮,并自然形成了一个药材专业村。
澧县的一位干部对记者说,现在农村有不少敢于冒险吃螃蟹的年轻人,他们最有致富的进取心,对新科技感兴趣,别人没有生产的东西,别人没种、养过的东西,他们敢搞。应该说,农村的技术需求市场是非常大的。但由于缺乏正当渠道的指导,一些人常常上“科技”骗子的当,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该县洞市乡的一个年轻小伙子对记者说:“粮棉并不需要我们一年365天都去干,我们有时间,有精力,想摸点致富的道道,希望上面多派一些这样有‘绝招’的技术员下来,我们多出点钱也愿意。”
这就是农业科技需求的新变化。农民房前屋后及周围的那点荒滩、死水,虽然面积不大,但他们对科技的需求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想养猪,有的想种甘蔗,有的想养鱼,有的想栽果树……
洞市乡党委书记翟千红就此讲了一席话:现在农民需要的,是真正能够大幅度增产增收的技术,农村科技推广人员如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农民就会对“公家”科技队伍失去信心。
科技队伍怎样走出困境
在望城县,记者问一位50多岁的老农,“怎么理解农业科技的作用?”老农睁大眼睛一本正经地说:“作用可大呢,早些年,推广杂交水稻,我们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大米的质量也提高了,农民都很感激科技专家。接下来,专家又把种棉花、种苎麻的技术传授到我们手中,使我们从生产中得到了不少好处。现在蛮奇怪,好几年我们没学到蛮来劲的技术了。”
老农的这一席话很朴实,实际却蕴藏着很深的道理,即我们的农业科技队伍自身迫切需要在不断适应农民需求中提高。
湖南省科委的一位干部对记者说,解放以来,我们确实培养了一支得力的农技队伍,特别是改革以来,他们在研究、开发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目前这支队伍,特别是县乡一级的科技人员大部分存在技术结构老化的问题,有些人的基础研究很扎实,但应用技术的开发却未跟上新形势的发展。
在湖南采访,记者强烈地感受到,科技队伍本身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要进行重新学习,许多人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有待进行一次全新的调整和提高。
澧县县长李学林和马头铺镇党委书记陈克山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尽快把农村的一些土专家、田秀才通过可行的方式纳入农技队伍中来,壮大队伍,互相学习和提高;二是科技队伍本身要派出一定人员带着农村急需的项目到外地学习交流,或到高等院校再学习;三是县乡两级设立奖励基金,通过重奖政策鼓励农技人员研究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四是大力推行技、农、贸联合体,把科研、生产和农民、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联为一体,使农民有采用新技术的安全感,农技队伍也能在农民的支持下得到发展;五是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根据农村的新形势进行调整,多培养有特长的人才。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设立“科技推广奖”
彭发生
时下,不少地方为大力发展农业,鼓励科技人员攻克技术难题,对成绩突出的科技创造发明者实行奖励。这一举措,对推动科技兴农,无疑是值得提倡的好事。
由此引发了笔者的另一方面的思考。我认为,仅奖励科技成果的创造发明者还不够,对科技成果推广实施的有功之臣也应该实行奖励。因为科技人员创造发明的科技成果,通过推广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应该说,一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要想获得经济效益,必须通过推广工作者的科学实施和艰苦劳动方能实现。科技推广工作者付出的是不同于科学研究的劳动。推广工作者不仅需要广泛的科技知识,而且要善于组织宣传群众,这样才能把科技成果推广到群众中去。
目前存在的科技和生产脱节的原因,一是科研单位与推广单位“脱轨”,二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只注意奖励科技创造发明者,往往忽视对科技推广工作的奖励,影响其积极性,三是推广网络不健全,致使科技推广工作效果不佳,影响了科技兴农的广度和深度,这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和重视。
为此,建议各地在奖励科技成果创造发明者的同时,不妨设立“科技推广奖”,对科技成果推广的突出贡献者一视同仁实行奖励,并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奖励机制,调动科技推广工作者的积极性,使科技与经济更好地接轨,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粮食提价了,棉花也提价了,看来这地有种头了——
走,回家种地去! 
王慧敏张毅
地方,还是这个地方——北京亚运村安立路北口。景观与两年前相比,却大不一样了!
1993年春,笔者曾到过这里。只见卖菜的、卖百货的、修车的、钉鞋的……各种摊档密密麻麻有二三里长,各地口音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排成长龙的车辆被迫缓慢地蜗行着,司机们焦躁地摁着喇叭。此处因位居北京城乡结合部,80年代中期以来,大批外地农民涌向附近的大屯乡、洼里乡一带“安营扎寨”,这里便出现了自发的集贸市场。
4月26日上午,笔者再来到这里,却见小街没有了昔日的喧闹,沿街的摊档稀疏零落,几位摊主正在太阳下打扑克……
在一个卖干果的摊档后面,两位操河南口音的小伙子正在下象棋。笔者和他们聊起来。年纪稍长一点的叫孙超,河南省邓州市都司乡人。问起经营情况,他指着面前的货物说:“卖完这点东西就回家种地去。粮食提价,家里来信说棉花也提价了,看来这地是有种头了。”
“种地与在这儿摆摊相比,那个划算?”笔者问。
“现在,地要伺弄好,收入也不孬。俺老家是产棉区。现在一斤皮棉7块钱,一亩地收100来斤没啥问题。要是棉花地里再套种点儿经济作物,一亩地至少弄个千把块钱。在这儿起早贪黑一天,也就十多块钱进帐,去掉管理费、房租、伙食费、水电费,一个月下来,剩不了几个子儿。”
年轻一点儿小伙儿补充说:“俺村一起来了五个人。前几天,他们仨已先回去了。”
东边卖百货的女青年接了话茬儿:“我们村一起出来了20多个,现在有一多半也都回去了。”她叫李秀兰,是湖北省广水市扬寨镇人,她一边打毛衣一边告诉我们:她和丈夫来北京已经两三年了。在家时听人说到北京可以赚大钱,来了以后才知道,摆摊的太多,生意并不好做。留下老人孩子在家种地,地也种不好。两头都捞不着。等租的房子到期,他们也想回去。
听说记者来采访,周围摆摊的都围了过来。河南固始县洪埠乡马埠村的朱学贵说:“照眼下的政策,种地真是不赖。要是化肥、农药不乱涨价,村里的提留款再少一点那才好。俺现在就怕国家给农民的优惠,全让涨价给抵消了。”
“真咧!要是农资不涨,负担不增,俺都想回去。”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笔者还从外地民工居住比较集中的大屯乡官庄村委会了解到,目前村里的暂住人口,比去年这个时候少了将近一半。到村里租房子的也明显减少,许多房主将房价连降了几次也没能把房子租出去。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田秀才”系上“保险带”
被农民尊称为“田秀才”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山东宁阳县“受宠”。最近,该县蒋集镇政府出资2万多元,为120名“田秀才”办了保险,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自80年代初,该镇就形成了镇、村两级农技推广网络。十几年来,共推广新技术、新成果26项,创直接经济效益2.3亿元,有20多项科研推广项目获全国、省市级科技成果奖。
为稳定农技推广队伍,该镇与当地人保公司联合,开办了“田秀才”人身意外伤害和家庭财产两种保险,集体出资2万多元,统一为120名“田秀才”投了保,对其中24名只有一个孩子的“田秀才”,还同时办理了计划生育父母养老保险,使他们全部系上了“保险带”。
(张子秋)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八闽归来茶犹香
席守诚
武夷山绵亘于闽赣边境,长500多公里,海拔1000—1500米,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88米。而方圆仅60公里的武夷山风景区,最高海拔不过600米,实为四周有高山峻岭作为屏障的盆地。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在18—18.5摄氏度之间,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岩之间,到处有流泉,常年云雾弥漫,适宜茶叶树生长。
在武夷山景区内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中均有茶树,统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有其独特的栽培方式。最突出的是茶园历年进行深翻晒土、增添客土,保持土壤疏松,并有较高的有机质和丰富的营养成份。武夷岩茶品种中的单枞、名枞(指单独培植采制的特优名茶),绝大部分是种植在岩隙山凹间,不开梯田,有的还在天然的石缝上填土种茶,看上去宛如盆景,这是武夷茶区种茶的一大特点。
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类中之上品,有其独特的采制技术。扬红绿茶采摘焙制之所长,避其所短,精制而成的武夷名品,无红茶之涩、绿茶之苦,其味甘泽而馥郁,性和不寒,久贮不变,汤色金黄,清澈鲜艳。
茶中之王——大红袍
武夷岩茶名品繁多,其中以“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金柳条”、“金锁匙”、“醉海棠”等最佳,“大红袍”又被称为“茶中之王”。
据介绍,现在武夷山区真正的“大红袍”仅有四棵,生长在武夷山中部的巨大岩石上,植株呈灌木状,树龄已达340年之久,有专人“守护”,每年只在5月初采摘一次,供特需之用。
到了武夷宫宾馆,我们意外地看到茶店里摆着包装不同规格的“大红袍”,赶快买了一盒,到房间里冲泡品尝,味道馥郁,冲泡多次仍有桂花之香。第二天高兴地提起此事,导游小姐笑了笑说,现在当地用嫁接的办法培植“小红袍”,茶店里卖的“大红袍”,实际上是“大红袍”之子——“小红袍”。
驰名中外的铁观音
我们由闽北武夷山市乘汽车到福州,后又由福州经泉州西行至闽南山区。只见峰峦重叠,云雾缭绕,到了名茶铁观音产地安溪县。
我们到茶场参观,一位老茶农说,要制作出一泡好的铁观音茶,不仅要有优良的铁观音品种的鲜叶原料和适宜的气候条件,还要有精湛的采制技术。鲜叶采摘,必须在嫩梢形成驻芽后,顶叶刚小开面和中开面时,采下二三叶。不同地带茶青,早、午、晚青都要严格地分开制作,以午青品质最优。采下的鲜叶要养护好,经过晾青、晒青、做青、炒青、揉捻、复焙、复包揉、文火慢烤、簸拣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制成精茶。我们看后,不禁叹服,深感一杯精茶来之不易。
茶文化的兴起
福建古称“八闽”,是我国产茶大省。除红茶、绿茶、乌龙茶、茉莉花茶等大的品种系列外,还有安溪的黄金桂,武夷的肉桂,永春的佛手,建瓯的水仙,诏安的八仙,福鼎的白牡丹,白毫银针,崇安的正山小种,政和的功夫茶等,品种名茶之多,堪称全国之冠。
由于各种名茶具有独特的色香味,并普遍有提神、解乏、减肥、治病等功效,品茶已成为民间生活的一大乐趣,成为一种茶文化。特别是在闽南,所到机关和平民百姓家,进门就看到热情的主人用精制的瓷、陶质小壶和清澈的泉水煮茶。先用沸水烫热茶具,然后装入一把名茶,用小勺撇去水面上的泡沫,将茶倒入小盅。主人端上一杯名茶,表示对客人的敬重;客人品尝名茶,引以为荣。茶不醉人人自醉,人意更比茶意浓。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特写

  抢农机
梁贵斌
4月18日上午。山西省盂县农机中心院内挤满了人,四邻八乡的农民在等着买畜力播种机。
盂县农机中心为了完成今年粮食总产1.25亿公斤任务,积极为农民提供农业机械化服务。春节过后,以农机中心主任赵恩义为首的调查组就分赴全县25个乡镇调查摸底,发现农民强烈要求购买畜力播种机,于是派出外采人员四出采购,终于于4月上旬购进畜力播种机100余台,结果不出5天就被抢购一空。为了满足农民的需要,他们决定再进一批货。17日到货,18日早上农民就排队等候了。长池乡罗里村一位妇女告诉笔者:她家里种了100多亩地,急等畜力播种机用,今天一大早赶到这里等着。
不一会儿,拉回的30台畜力播种机全被抢购一空。孙家庄的一位老人没买到播种机,焦急万分,农机中心副主任见状,便把亲戚托他买的那台播种机让给了老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射阳10年增地10万亩
本报讯江苏省射阳县积极利用沿海优势,开发海边荒滩,近10年来,耕地面积每年增加1万亩。
射阳县有100多公里的海岸线,由于潮汐的作用,每年都要新增海边荒滩近万亩,目前已拥有可开发海滩100多万亩。1985年以来,射阳县把开发海边荒滩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来抓。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开发荒滩的政策性措施,鼓励后方农民迁居荒滩、国家干部和科技人员扎根荒滩,鼓励外商和国内团体投资荒滩。
射阳县采取国家投资,部门开发、集体承包,招标开发、自我积累,自我开发、能人牵头,联户开发、行业开发等多种形式,强化投入。近10年来,全县已投入开发荒滩资金近亿元。射阳港西匡荒滩开垦以前,主要长芦苇、粗养淡水鱼,加上承包地零碎分散,基本上属“望天收”。1991年冬春,全县组织5.2万民工苦战20天,挖土300多万方,建成一个农场式管理、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牧渔业总公司,当年开发,当年配套,当年受益。(彭辰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20项膛业重点推广技术⑩

  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工程技术
1.农业节本增效工程技术
机械深施化肥技术。通过机械动力、畜力及人力机具,将化肥按当地的农艺要求,施于土壤中6—9厘米的土层中,肥效利用率提高10—15%。一般每亩增产粮食15公斤以上。
精少量播种技术较传统条播、耧播技术用种少,播种质量高,可充分利用地力,既省种又增产。通过精少播技术的推广应用,将进一步带动种子精选加工处理,种子包衣、药剂拌种,除草剂喷洒等配套技术的发展应用。
农作物防治病虫草害节药施药技术。就是在粮、棉、果、蔬作物的病虫害的防治中,根据作物生长周期,采用低量超低量喷施,对耙喷雾、喷杆喷雾防滴漏技术、弥雾喷粉,热烟雾机和常温烟雾机施药技术等。
节能省水灌溉技术。主要是针对我国的水资源匮乏,灌溉管理水平较低,用水浪费严重的状况,因地制宜地推广节水型农业灌溉技术,如低压管、混凝土管,水泥沙管,塑料管道输水技术代替水渠输水,可使灌溉水利用率达95%左右,比土渠输水提高30—40%,节约灌溉水50%。
2.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
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就是针对旱地农业生产特点,通过机械技术措施与传统旱作农艺措施的有机结合,挖掘旱地农业生产潜力。主要技术内容有:
深松、深耕技术;虚实耕作法;大沟播、小沟播技术;免耕贴茬播种技术;重镇压技术。
3.秸秆、根茬粉碎还田技术
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就是将作物秸秆粉碎,就地均匀地撒于地表,并随深耕翻入地下20厘米以下;根茬粉碎还田技术就是利用根茬粉碎还田机将根茬就地粉碎,均匀地与土壤搅拌在0—10厘米的土层中。这两项技术都是把农作物的副产品还入土壤,腐烂分解,培肥地力,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合理循环利用,促进农作物增产。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引良种应因地制宜
编辑同志:
近年来,每到备播季节,农民兄弟便千方百计购买优质种子。笔者给农民兄弟提个醒,引良种应因地制宜。
良种由于遗传特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不同品种有不同的适用区域,种子在甲地丰产,到乙地就不一定丰产。去年,我乡有6个村82户农民引种某学院培植繁育的稻种,造成1002亩水稻绝收,损失60余万元。因此,选购良种时不仅要谨防假冒伪劣,也应注意良种是否适宜本地种植。希望种子经营部门多引调一些适合本地种植的良种。
河南省正阳县大林乡刘国升陈健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小杂粮也应推广良种
编辑同志:
近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较大变化,营养丰富的小杂粮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大多数农民已意识到种好小杂粮同样可以赚大钱。然而,大多数小杂粮品种退化,产量偏低,品质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农民想适时更换新品种,却又很难买到适宜的优良品种。
希望有关部门像当年推广杂交水稻那样,及时组织、引进、培育、普及优质高产小杂粮品种,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满足城乡居民改善膳食结构的需要。
江苏省宿迁市保安乡政府张杰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黑龙江垦区实施科学种田,扩大水稻、玉米种植面积,二百五十三万亩水稻全部实行旱育稀植,玉米移栽四十七万亩,地膜覆盖八十二万亩,占总种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一。据专家预测,今年粮食可望增产六亿公斤。图为垦区女职工在进行玉米移栽。 汤富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