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恒安杯巾帼风采散文征文

  价值
姚彩霞
城市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街道两旁树荫葱郁,鲜花吐芳。赵袁园脱下白大褂,步态轻捷地赶往邮局——将近一年了,每月拿到工资后赵袁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远在革命老区平山县西柏坡乡燕尾沟村的孤女任亚梅寄去100元钱。
1994年正值国际家庭年,石家庄市妇联组织了一次“城乡家庭手拉手”活动,50个居住在省会石家庄的城市家庭,与革命老区平山县西柏坡乡挑选出的50名家境贫寒但品学兼优的10岁左右儿童结对儿,进行城乡互访,让老区的孩子走出大山,感受现代化在大都市的发展进程,让生活优越的城市“小皇帝”走进大山,面对贫穷落后,体验艰苦,磨练意志,增长见识。这一活动历时月余,于1994年7月8日画上了圆满句号。正是这次活动使赵袁园一家与任亚梅结下了不解之缘。
任亚梅年仅10岁,从小失去父母,与76岁的老奶奶相依为命。不幸的生活遭遇使这位小姑娘具有了坚韧的毅力和丰富的感情世界。她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照顾老奶奶,并承担起大部分家务和农活,小小年纪一双手上已磨出了硬茧。将小亚梅接到家中的赵袁园,握着那双小手,心被震撼了。她带小亚梅去青少年宫看女儿张寒练习舞蹈;她带小亚梅去动物园;她带小亚梅去商场,给小亚梅买了书包、笔、本子、文具盒,还有小亚梅做梦都想拥有的布娃娃……一个母亲能给予女儿的,赵袁园都想让小亚梅得到。
赵袁园与丈夫都是医院的医生,是名副其实的工薪阶层,比起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他们的生活还很“底层”。然而比起任亚梅的生活来赵袁园说那是天堂。一个医生想帮助一个老区的儿童求学,拿不出8万10万乃至更多的钱,但每月100元钱她挤也要挤出来。
老区的面貌要得到根本的改变,靠的仍是老区人民的后代。只有其后代掌握了科学知识才能最后甩掉老区贫困落后的帽子。老区的未来是属于任亚梅们的。
当小亚梅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关心和疼爱的滋味时,那根敏感的情感之弦被深深拨动,她扑进赵袁园的怀里哭了……赵袁园的眼睛也湿润了。她搂着小亚梅像是教导女儿:孩子,好好学习,将来供你上大学!
国际家庭年随岁月的脚步渐渐远去。“城乡手拉手”活动也已成为过去。然而赵袁园与任亚梅的故事却随着活动的结束而有了美丽的开始。
小亚梅在西柏坡乡希望小学被评为三好学生,赵袁园喜不自胜,她买了课外读物寄给小亚梅以资鼓励。小亚梅为了照顾年迈的老奶奶,不得不告别希望小学,辍学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山村。赵袁园得知这一情况,焦虑不安,彻夜难眠。她与丈夫商量,小亚梅品学兼优,学业不能半途而废,但是老奶奶也需要人照顾。为了解除小亚梅的后顾之忧,他们决定每月从工资中拿出100元钱寄给亚梅,作为请人照顾奶奶的费用和她的学习费用。并亲自到燕尾沟村与有关部门协商,以期尽快使小亚梅回到希望小学……当小亚梅重返希望小学读书时,这个受尽磨难的小姑娘已经从心目中认定,赵袁园夫妇就是她的再生父母。她跑到菜地里摘下自己亲手种植的青椒、西红柿要送给省城里的亲人,以特殊的方式表达着老区儿童的一片感激之情。
100元钱对于挥金如土的大款,充其量只能作为一次小费显示自己的富有和满足某种虚荣心,而对于一个山区的孩子,它可以支撑起他的全部精神生活和理想。小亚梅靠着赵袁园每月寄的100元钱支撑起生活的信念,依靠这种信念,她的人生之途虽然坎坷崎岖,但她的脚步将会更加坚实、坚定。
也许这就是100元钱的真正价值。
(作者单位:石家庄《女子文学》杂志社)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但愿种田不要种出“鬼”来
胡玉柱
今年春播时节,湖北有的农民遭了殃。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月十三日报道:湖北省安陆市一万多家农户,播用八点五万公斤劣种,导致五万亩稻田发芽率极低,使这些以种稻谷为生的农民忧心如焚。
无独有偶,又据《法制日报》四月二十五日报道:湖北恩施地区一百八十人倒卖稻种,他们炮制、高价倒卖给农民的“优质杂交”稻种四万公斤,竟取得农技部门的质量合格证明,堂而皇之牟取暴利,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二千多万元。
“民以食为天”。我们善良、勤劳的农民兄弟,“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从土里刨食吃”的农民,他们唯一的谋生渠道是田地;唯一的竞争是往田里倾洒汗水,他们年复一年、无怨无艾,无愧为我们的“衣食父母”,而当今假冒伪劣之患使他们在劫难逃了。
在深谙民情、收视率极高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里,我见到了面对绝产、大幅度减产、有衣食之虞的忧愤交加的农民。其中湖北安陆一位朴直的老农一吐心声:“我种了一辈子田,如今种出鬼来了,下到田里的种子不发芽……”
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假种子使农民在绝产的田头痛哭失声,能归咎于农民“不辨良莠”、“一时不慎”吗?!
当如山如潮的假冒伪劣商品被压路机轧毁又被付之一炬时,下到地里的假种子如何处置呢?那滚滚火光、缕缕青烟能烧光除尽“拜金主义”这个恶魔吗?能唤回谋财害命奸邪们的人性良知吗?!
假如“种田的都种出鬼来……”“下到地里种子都不发芽”,那时将“成何体统”呢?
但愿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未雨绸缪”……
但愿今后这“鬼”越少越好。


第12版(副刊)
专栏:

  邻居
赵恺
久住平房,初上九层很有些“高处不胜寒”。一层三户,一户空关,邻居就只有一个人了。
一墙之隔五年,彼此不详姓氏。邂逅楼道也只莞尔一笑伫足侧身谦让以示礼貌,其它,就一无所知也无意知晓了。
也有互助。比如帮对方提点过多过重的东西,比如扫地时连邻居门口一起带过,比如有陌生声音喊门就主动张望一下意在防盗。仅此而已,还多是顺便。
去年一个冬天没见邻居也没在意。直到春节前搬来新人,才意识到老邻居搬走了。引起一点惆怅,也只是浅浅的、淡淡的,第二天就忘却了。
春暖花开,北京举办一个书法展览,作者是我仰慕已久的李先生。买票难、车船挤、食宿贵、灾祸多,近几年我是愈加不敢出门也不愿出门了。这回,李先生的展览征服了我,我咬牙奔了车站。舟车辗转,旅途劳顿,玄奘取经般地来到中国美术馆,还有幸赶上了开幕式。嘉宾云集,名手如林。仪式由一位艺坛名家主持,说完请作者讲话,站到麦克风前面的,竟然是我的老邻居。
他在观众中发现了我,一讲完话,就离开麦克风向我走来。
倒是我先开口:“是您?”
邻居还是楼道邂逅一般莞尔一笑:“您来了?”
之后,我们双手紧握在一起,仿佛第一次见面。


第12版(副刊)
专栏:五光十色

  鼓子秧歌
志斌
九曲黄河的下游,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淌金流银的黄土地。就在这片沃土上,商河鼓子秧歌,这个黄河母亲的骄子,以其粗犷豪放的舞姿、铿锵有力的鼓声名扬海内外,为养育他的黄河母亲增添了光彩。
历史上的黄河像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泛滥成灾。地处黄河北岸的山东省商河县的历史的重要篇章,就是这一带人民在与黄河灾害的搏斗中用自己的血汗写成的。
战胜黄河是沿黄人民的夙愿。当一度驯服了这匹野马的商河人民为求得来年的风调雨顺,他们便情不自禁地拿起瓢盆、棍棒、簸箕、雨伞等日常生活用具跑到大街上手舞足蹈起来。有的还模仿着战洪水的雄姿,这就形成了鼓子秧歌的原始舞蹈。而后,经过一代代地加工、整理、去粗取精,瓢盆换成了手鼓,雨伞换成了彩伞,棒棍被装饰得五颜六色的彩棒所代替,才发展到了今天这样气势磅礴、潇洒飘逸的民族舞蹈形式。
从鼓子秧歌的扮相来看,其中占大多数角色的鼓手们,大都黄衣黄裤黄头巾,舞动起来自然形成了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不息到大海的壮观气势。记得有一次鼓子秧歌要到外地演出,一位服装专家为鼓子秧歌队员设计了一套红色服装,老艺人们见了这新颖别致的服饰直摇头:“不行,出不来那格调。”鼓子秧歌该出什么调,为什么要以黄色为主,其中的道理便不言而喻了。
商河鼓子秧歌的阵图和规定动作繁多,现在的就有一百零八种。常见的有街筒子、力杀四门、双龙出水、闯王进京、龙摆尾、八条街、老虎斗牛、海底捞月等等,可以说是千姿百态。而一个动作就表现了其特定的思想内涵。国内商河鼓子秧歌的研究者们大都认为鼓子秧歌是山东的特产,其动作主要表现了山东大汉勇猛顽强的精神。在商河鼓子秧歌的一百零八个阵图中,可以找到许多与黄河有关的阵图,如双龙出水、龙摆尾、海底捞月、旋海眼、嘶马蜷蹄、大八叉、大乱场等。这些场子很容易使人感到当年黄河浊浪狂涛、咆哮肆虐,人们万众一心抢险抗洪那激昂悲壮的场景。
早在五十年代,就有多位专家到商河进行搜集整理,对其进行研究加工。六十年代初就被纳入全国民间舞蹈教材,至今北京舞蹈学院还把商河鼓子秧歌作为民族舞蹈的必修课。有关部门把商河鼓子秧歌列于山东三大秧歌之首,并称其为汉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一九五五年和一九八○年两次代表山东参加全国民间舞蹈汇演均获优秀奖,一九八九年《中国舞蓉城之秋》、一九九○年香港《喜庆有余》、一九九二年沈阳中国秧歌节、一九九四年《中国舞三峡之夏》等多次演出都得到艺术界和广大观众的热情赞扬。去年九月商河鼓子秧歌在济南作为山东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的压轴戏,第一次以千人的阵容参加演出,数百面金鼓撼动了中外宾客的心。商河鼓子秧歌永远与黄河母亲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第12版(副刊)
专栏:

飞来懿妍秀中华(中国画)王明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