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防治荒漠化:我们共同的责任
荒漠化被喻为“地球的癌症”,是人类的灾难,防治荒漠化的呼声已经在世界各国响起。第49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6月17日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和林业部把今年6月定为“全国防治荒漠化宣传月”。为了让读者了解世界和我国荒漠化现状及防治情况,本报从今天起陆续以“防治荒漠化:我们共同的责任”为题发表一组文章和报道,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关心和重视。——编者
  荒漠化:全球的生态灾难
(一)
全球荒漠化情形已经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和理解。目前,全球荒漠化的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约9亿人受到荒漠化的摧残、影响和威胁。
荒漠化在全球范围内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到本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可耕地。
在人类当今面临的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而对于生活在已经荒漠化地区的人们,荒漠化带来的是悲惨的命运。在非洲萨赫勒干旱荒漠区的21个国家中,80年代干旱高峰期有3500多万人受到影响,1000多万人背井离乡成为“生态难民”,死亡、疾病和伤残困扰着数以百万计的难民。
荒漠化带来贫困和社会的不稳定,它已不再是一个生态的问题,而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现在,每年全世界荒漠化带来的直接损失达420多亿美元。    (二)
人类同荒漠化的抗争伴随着荒漠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充满成功与失败的悲壮的过程。
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着中国,因为中国在阻止荒漠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围绕着治沙,在中国北方的风沙线分布着一些治沙研究所和实验站,常年同沙漠打交道的中国科学家,已经取得了多项珍贵的科研成果,中国大面积植树和再造林以及沙区开发治理等成功技术和措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榆林出现人进沙退、和田成为沙漠绿洲,都是治沙的成功典型。
埃及、伊朗、毛里塔尼亚、以色列等国也在防治荒漠化中取得了一些成功。埃及通过引水工程,增加了有效灌溉的土地,在尼罗河两岸发展了干旱地区灌溉农业,开发了五个绿洲。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在增加着沙漠边缘地带的植被,阻止沙丘移动。以色列人则在利用沙漠方面借助高效率地使用水和太阳能,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沙漠农业。
从防止荒漠化到改造利用荒漠化土地,各国的成功实践表明,人类有能力征服荒漠化。
(三)
从迄今为止的实践来看,防治荒漠化的真正困难因素,与其说是技术的,不如说是资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资金的严重缺乏,制约着全球防治荒漠化的进程。荒漠化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更有些国家处于沙漠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须依靠国际间技术的合作和资金的援助。从70年代开始,伴随着荒漠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加剧,国际社会加紧了防治荒漠化的合作。
1977年8月29日至9月9日,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联合国荒漠化问题会议,产生了一项全球共同行动的综合的和协调一致的方案。
面对日益加剧的荒漠化进程,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有各国首脑参加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将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
环发大会以后,经过1年多的谈判,形成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这是防治荒漠化领域第一个全球性公约,它意味着人类共同行动同荒漠化抗争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附图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中国向荒漠化宣战
本报记者周泓洋
1993年5月5日,一场特大的沙尘暴,席卷了我国西北四省。几十米高的沙墙吞噬了一切,留下了一串悲惨的数字:死亡85人,受伤264人,失踪31人,直接损失5.4亿元。
沙尘暴,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一种特有的气候现象,它是荒漠化对人类生命威胁的一种直接形式。然而更多时候,荒漠化是在不易察觉中威胁我们的生存。就在我们谈论荒漠化的此时,那些细小的沙粒,正悄然侵入着我们脚下的土地。
三分之一国土受到荒漠化威胁
从新疆到黑龙江,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到科尔沁沙地,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分布着12块沙漠和沙地,它们绵延成北方万里风沙线。与此同时,在豫东、豫北平原,在唐山、北京,在鄱阳湖周围,北回归线一带,也分布着2350万亩的风沙化土地。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全国沙漠面积就达153.3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5.9%,而荒漠化土地,更占到全国国土的1/3。
新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上一块漂摇的绿洲。这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和田人民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由于风沙的逼迫,1949年以来皮山和民丰两县城已两次搬家,而策勒县已搬迁了3次。
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旗潮海乡,60年代还是一个上交粮食的先进乡,平均亩产粮食200公斤。而现在,潮海乡已面目全非,全乡80%土地沙化,已成为人缺口粮畜缺饲草的贫困乡。
每天5.6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
在全国范围内,直接受荒漠危害影响的人口约5000多万人,“三北”地区有2亿亩农田受风沙侵袭,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有15亿亩草场因沙化产草量减少30—40%,800公里铁路和数千公里公路常年受到风沙威胁,数千座水库变成沙库。
荒漠化在推进,土地在退缩。荒漠化使大片大片耕地失去了耕种的价值。现在,全国每年因荒漠化减少耕地200多万亩。
荒漠化制约着广大沙区的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荒漠化造成的直接损失是45亿元。而专家们最近的调查和推算表明,全国每年荒漠化的全部损失高达207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沙区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67%。
令人担忧的是,尽管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荒漠化的治理,但荒漠化的进程不是在减弱而是在加剧。50—70年代,我国荒漠化土地平均每年以1650平方公里扩大,而80年代以来,荒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大210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每天有5.6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
造林种草,向荒漠化宣战
沙漠边缘的人们生存的过程就是一段人类与沙漠抗争的历史。我国沙区人民40多年征服荒漠化的艰辛而辉煌的实践表明,在荒漠面前,那些被荒漠化逐出土地的树木和草,或许是人类最有力的武器。
中国治沙事业就是从植树种草开始的。沙区人民用树木和草阻止荒漠的脚步。
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曾经让沙漠吞没了210万亩农田,6个乡镇421个村子被风沙压埋。
沙临城下,榆林人民与沙漠进行了40多年的搏斗,在无数次的失败与失望中造林不止。现在,1425万亩的森林出现在榆林的沙地上,森林覆盖率由40年前的不到1%上升到现在的38.9%。沙区治理面积达到68.4%。榆林,在风沙的紧逼下,靠树木不仅守住了“城”,而且扩大了绿洲的面积。
沙坡头,包兰铁路最危险的流沙地段。50年代中期,当包兰铁路修到这里时,林业部专家和固沙工人一起,摸索建造出“五带一体”的固沙防护林体系,建起了长160公里、宽700米的防护带,固住了沙漠的流动。沙坡头成为一个世界铁路的奇迹,世界治理荒漠历史上的奇迹。
1978年上马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揭开了我国造林治沙新的一页。经过16年的艰苦奋斗,三北地区共人工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达2亿多亩,一条绿色长城绵亘于北方万里风沙线上。
40多年治理荒漠的成绩令人振奋。目前,我国以治沙为主要目的造林保有面积达1.5亿多亩,1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从荒漠中新辟农田2000万亩。同时,1.65亿亩农田和1.34亿亩草原粮食产量和产草量增加10—20%。全国治沙工程启动以后,治理开发沙区面积达3366.6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治沙达1000多万亩。最近,在治理沙漠化方面,林业部提出一个新的目标——开展沙区综合治理开发,建设更多的沙漠绿洲。
然而,荒漠化治理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荒漠化扩大的趋势。治理的速度赶不上土地退化的速度,在许多地方,依然是“沙进人退”,北方万里风沙线,每年都在向南推移……
中国防治荒漠化的道路依然漫长而艰辛。(附图片)
(压题照片:草网格固定流动沙丘。林业部宣传办供稿)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绿色食品·新的希望①

  巨大的市场潜力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李福荣博士
任何新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从根本上取决于该产业的市场潜力,这一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兴衰的基本规律。因此,未来我国绿色食品市场需求的变动发展情况,是决定我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前景的关键所在。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的特征决定了绿色食品的生产开发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从国内市场来看,1978年以来,随着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我国人民以温饱为中心的必需品消费阶段已经结束。1984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500元,1988年超过1000元,1993年超过2000元,达到2111元。随着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也迅速提高,全国人均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75元,惊人地提高到1993年的1148元,提高近6倍。从食品消费方面来看,现在我国城乡居民的营养水平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热量摄入部分已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中国人热量摄入标准,也超过我国生理学会测定的中国人对热量的合理需要量(2400—2600大卡)。因此,我国食品消费上的吃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并且在满足温饱有余的基础上,新的食品消费特征将不可阻挡地出现在我国人民的生活中,这就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本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后,国民的消费观念将会不断发生变化,对食品的需求不仅仅是结构的多样性,而且日益注重食品的质量,尤其是关注食品的安全保障。因此,无公害污染的绿色食品将会在国民的食品消费中占居越来越大的比重。
目前,在我国的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居民食品消费中,绿色食品的消费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增长势头就是明显的例证。1994年年初,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绿色食品宣传展销会,顾客总数达18万人次,商品销售总量710吨,销售总额460万元,商品订货量3810吨。据有关部门对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调查,90%以上的消费者能接受绿色食品,而79—84%的消费者则希望能很快购买到各类绿色食品。由此可见,只要我们的绿色食品生产开发企业不断拓宽产品的花色品种,并根据市场需求状况适时调整产品的生产开发结构,绿色食品肯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国居民消费中的主流食品。
从国际市场来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无污染安全食品的消费需求,随着各国的经济增长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例如,1990年原联邦德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为22320美元,有机食品占食品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左右,1993年,原西德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3650美元后,有机食品占食品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便提高到1.8—2.0%;1989—1994年,瑞典的人均国民收入为21570美元,其有机农业在全国农业生产中所占的份额为2%;1989—1994年,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为23810美元,其有机食品占食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达4.8%。因此,此类食品在发达国家有很大的消费市场。据统计,欧共体各国有机食品的消费量目前约占世界有机食品总产量的3/4。但是,不少发达国家目前对有机食品的需求量已大大超过本国的生产能力,这意味着要从别国大量进口此类食品,例如英国目前的进口量占国内总消费的比重为80%,德国为98%。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理应在如此巨大的国际市场中占有相当的份额。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出口中却长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品种档次太低,质量较差,安全优质性能较为缺乏,远远不能适应国际市场要求。同一种产品,由于品种、质量的差别,我们所能售出的价格往往只相当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几分之一甚至有许多产品因此被迫退出国际市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绿色食品恰恰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趋势,有着较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等待开拓,今后在标准体系的制定和管理上注意和国际市场接轨,我国绿色食品的出口量肯定会迅速增长。
强大的市场需求必然会拉动绿色食品的生产开发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并促进绿色食品的产品结构不断趋于合理,由此带动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尽快形成,促进绿色食品事业再上新台阶。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荒漠化”和“沙漠化”
一九九四年联合国第四十九届大会通过了一百一十五号决议。宣布:从一九九五年起,每年六月十七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为什么将过去常用的“沙漠化”一词改为“荒漠化”?原因有二:其一,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七日,联合国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五轮会议,将多年来各国学者的研究、争论统一起来,把荒漠化定义为: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其二,“荒漠化”英文为“Desertification”,中文解释“沙漠化”无法涵盖其译意。
一九九五年一月在纽约召开的第六次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大会期间,中国政府代表团正式向大会提出,“公约”中文本中使用的“沙漠化”术语不够确切,需要予以改正。一九九五年四月一日,联合国正式通知中国,“公约”中文本中使用的“沙漠化”术语用“荒漠化”替代。改正后的中文本也全部采用“荒漠化”术语。(慈龙骏)
(附图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喜闻太行炮声隆
季音
据报载:今年河北省着手大规模开发太行山。2月21日,石家庄赞皇县在太行山中段打响了用爆破法整地改造荒山的第一炮。接着,河北西部山区的临城、邢台、行唐、顺平等21个县市181个乡镇,也相继点火放炮。这太行山上的隆隆炮声,表明群众开发荒山的积极性起来了,这是十分值得欢迎的。
我国拥有很大面积可以开发利用的荒山;还有为数众多的荒地、荒坡、荒滩。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宜农荒地大约有5亿亩左右,宜林荒地有11亿亩左右。这“四荒”是一笔极大的社会财富。荒山可以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绿化祖国大地。荒地、荒滩有些可以改造成耕地,扩大我国的耕地面积。这项开发事业开展起来了,将能容纳大量城乡剩余劳动力,为他们开辟出一个勤劳致富的广阔天地,为社会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句话,开发“四荒”,是一件有益当代造福子孙的大好事。
群众开发“四荒”是有很高积极性的。80年代初,我曾经在福建仙游县访问过带头承包荒山的农民李金耀,他自筹资金,自聘人员,承包了一座面积达1200亩的荒山,举家到山上落户,干劲极大。当时尚处于拨乱反正时期,有少数干部还未能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认为此举有“走资本主义道路”之嫌,多方刁难。后来当地党委和福建省委支持了这个农民的大胆开拓精神,一座长年荒芜的山,终于变成了一个万木葱茏的林果场。
确实,要解放被“四荒”压抑着的生产力,首先还得要解放思想。当然,今天的情况与20多年前已经大不相同。过去那种高喊“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不让农民开荒的蠢事,大概不会再发生。但在当前新的条件下,如何以改革的精神加快开发“四荒”,仍然需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制定出有利于开发“四荒”的政策。这方面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目前迫切需要统一思想认识,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以利于这项事业的开展。
开发“四荒”是很辛劳的。要投入大量资金与劳力,而投入回收时间特别长,还有一定的风险,它实际上是一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因此宜于实行比其他开发事业更为优惠的政策。一定要使拓荒者有利可图,甚至有厚利可图。
最近报纸传来消息:“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河南桐柏县,不久前有1000多个企业富余职工、城镇居民和下岗机关干部,走进了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野岭,创建绿色企业98个,开发荒山、荒地4.8万亩。拓荒者队伍由农民而扩大到城乡富余劳力和其他有志者,这是一个可喜的进展。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土壤化肥速测仪问世
TFC—1型便携式土壤、化肥速测仪由北京强盛分析仪器制造中心研制成功。
北京强盛分析仪器制造中心是团中央与国家科委合作成立的专业生产农业科技设备的实体。TFC—1型便携式土壤、化肥速测仪采用进口先进电子集成电路、电脑处理数据,其体积为同类仪器的1/6,重量为1/9,测试结果数字显示,不需计算,比指针式仪器精度高8倍,比同类仪器和常规分析方法提高工效几十倍。该仪器特别适用于乡、村级使用。每台出厂价3560元。
中国青年科技发展中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肉类水分测试仪有售
编辑同志:
我们从贵报3月17日农村经济版“服务台”获悉,有读者寻觅能检测猪肉水分的检测仪器。我站就生产“URS—1型肉类水分测试仪”。此仪器体积小,携带方便,操作简便,效果直观。有需要者,请直接与我站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中路3段3号,电话:(028)6626211转3077
成都仪器厂仪器仪表检测站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新型粮食水分速测仪研制成功
GS—2型插入式粮食水分快速测定仪最近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电磁处研制成功。经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测试,该仪器对各种粮食含水量的测量误差均小于1%。
在粮食的收购和保存中,需要准确地测定其水分含量,而过去传统的水分测量程序复杂,并且测量时间长,不适用于现场快速测定。GS—2型粮食水分快速测定仪是为解决现场快速测量而研制的,它在电路设计、传感结构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该仪器体积小巧,外观新颖,测量时,将机体所附探头插入被测物中,立即可从显示屏直接读取被测物的水分含量,只需数秒钟即可完成测定。可广泛用于粮食的购销、仓储、种子、粮食加工和外贸等部门(也可用于茶叶及粉粒状物料的水分测量)。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从1990年开始大力发展连片围栏种植人工草场,仅1994年就完成了人工草场建设4894亩,为大量牲畜安全过冬提供了保证。图为中甸那帕海大草场。
本报记者 任维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