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生产饲料磷酸氢钙新工艺开发成功
本报讯记者梁小琴报道:“年产1万吨饲料级磷酸氢钙新工艺”,由四川联合大学、四川汉源化工总厂共同开发成功,日前通过了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农业部的鉴定。该成果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地在万吨级生产装置上使用化学降镁新技术,将磷矿中镁的含量由3%—6%降至0.5%,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高镁中低品位磷矿为原料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饲料级磷酸氢钙,工艺技术达到国际水平。(梁小琴)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就医用药指南》出版
本报讯由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型医药信息工具书《中国就医用药指南》首发式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等领导出席。
《中国就医用药指南》编委会主任由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担任,编委均为各省、市卫生厅局主管医疗工作的厅局领导。
该书设有中英文目录、汉语拼音索引、药品名和疾病名索引,具有信息量大和实用价值高的特点,便于微机数据处理。(艾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华罗庚铜像在中国科大落成
新华社合肥6月14日电(记者郭庆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一座半身铜像12日在中国科技大学物理教学楼前落成揭幕。这是在科大校园内继郭沫若、杨振宁之后,树起的第三座科学家的铜像。这座华罗庚铜像由江苏美术学院吴支超副教授设计并制作。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奠基人和现代数学教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从中国科技大学1958年创办以来一直担任科大数学系主任,后来又长期担任科大副校长,为科大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医院从90年代初开始抽调10多名医务人员,组成流动医疗小队,跟着牧民东迁西移,为他们体检治病。5年多来,在牧民放牧点上给400多名患者进行了体检治疗。
新华社记者 白斯古郎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缩短平均住院日资金设备不增加
北大医院“赚”了三百张病床
本报讯记者艾笑报道: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简称北大医院)以提高医疗质量效益为目标,通过缩短“平均住院日”这一综合技术经济指标,改革医院内部管理,使医院效率明显提高。
北大医院是一所有80年历史的大型全科医院,吴阶平、严仁英等一批学识渊博、医技精湛的当今名家,就出自这里。1992年7月,作为卫生部的试点,在这儿开始了城市大医院质量效益型运行机制的改革探索。
当时医院面临的问题是,机构设置和服务布局不合理、补偿机制未理顺以及卫生设施、技术潜力等资源浪费和效益不高。
“平均住院日”指标,是衡量医院有效利用卫生资源、评价医院医疗质量和经济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发达国家平均住院日为5至7天,我国城市大医院为23天左右。
北大医院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突破口,在制定改革措施时,首先强调不脱离三点原则,即:有利于提高全院各部门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分配制度必须有利于医院发展、科室建设、病人利益和职工利益;体现多劳多得,个人劳动效益对集体(医院)有相应效益,个人的责任风险承担也与集体的责任风险承担相对应。
为保证工效指标制定得科学严谨,北大医院首先从分析影响平均住院日的因素入手,对1991年内外科系统10个病种的数千份病历,进行了比较、测算和论证。以此作为依据,使指标订得扎实公正,保证改革的实施,既积极稳妥,又无大起大落。
与这一改革方案配套的还有一系列具有约束力的保障措施。如在质量监控方面,为避免盲目追求缩短平均住院日而忽视医疗质量的倾向,制定了相关病种的入出院标准,成立了质量控制检查小组等措施。
改革措施实行后,首先的变化是工作效率大提高。在检验科,原来肝功能澳抗检查3至5天出结果,现在两天内出结果。特殊检查预约时间由原来的两周至两个月,缩短为3天至两周。在医护质量的提高上,以1993年1至6月为例,手术合并症比1992年同期下降了27%,院内感染率下降了53%。现在,北大医院的平均住院日,从1992年的21.7天,降至1993年的17.6天,1994年的17.1天和今年一季度的16.4天,是在国家毫无资金、设备和人力的投入下完成的。它的效益相当于在现有的1200张床位基础上又增加了300张病床。                
编者的话
有关部门算过一笔帐:如果全国县级以上医院都缩短住院日两天,每年就可多收治病人400万,相当于新增床位17万多张,等于现有床位规模扩大10%,医院每年可多收益19亿元,病人的直接费用可降低3.31亿元。这是一笔多么可观的效益帐!
从北大医院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出,抓住缩短平均住院日这个龙头,立足于医院内部挖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医院现有的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对解决我国当前不断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与国家卫生投入和补偿不足的矛盾,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需要指出的是,缩短平均住院日必须尊重科学规律,缩短的程度与医院的内部条件关系密切,不能盲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学界人物

  物竞天存争朝夕
——杨振宁博士访谈录
本报记者温红彦陈杰
杨振宁,一个让炎黄子孙自豪的名字。他赢得科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是缘自他和李政道博士于1956年发现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规律”。但他对20世纪物理学的另一贡献“杨振宁——米尔斯规范场论”,恐怕未必广为人知。正像相对论于爱因斯坦,规范场论于1954年的提出,确立了杨振宁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奠基人的地位。
历久弥真,再获桂冠。由于这一“给人类对宇宙间基本作用力和自然规律提供了理解”的巨大贡献,杨振宁博士于前些时候同时获得两项科学大奖——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和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颁发的鲍威尔奖金。
当我们日前采访他时,杨振宁博士正下榻在天津喜来登大酒店。他此次是专程为颁发天津市首届“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而来。该奖项“旨在让动手能力强的青少年脱颖而出”。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重获科学大奖使杨振宁的名字再次成为炎黄子孙骄傲的象征,而能荣获由杨振宁倡导的青少年发明奖,更是年轻人奋力追求的梦想与光荣。天津大学校长李光泉教授说得好,“在大力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我们不能不为杨振宁博士这种高瞻远瞩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所叹服”。
振兴中华要靠振兴科学教育
“最近我在报纸上、电视里,看到中国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非常高兴。提出这一兴国战略是当务之急的事情,也说明中国对科学教育的巨大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杨振宁博士开宗明义,谈了他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看法。
“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起步晚于西方,可近百年来科学发展非常之快,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但也毋庸讳言,中国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差距,要了解落后的根源,须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一张杨振宁博士在澳门三巴炮台的留影,仿佛把我们拉回到明末科技落后的年代。杨振宁说,科学史家研究公认,在13世纪以前,中国科技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从明朝时期,西方科学文化突起,中国一步一步地落伍了。那时满人从东北打进关来,明朝政府急需的大炮是从遥远的澳门运进的。澳门当时已被葡萄牙占领,因此等于是从葡萄牙引进了中国人自己发明的火药技术。杨振宁指着照片说,“我站在三巴炮台上,几百年的沧桑变化,让我浮想联翩。炮口对着的方向,就是中国的珠海,而我脚下的炮台,过几年后也要回到中国。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历史事件常常记在心中,那么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前途会多一些掌握”。
杨振宁博士的讲话,朴实简练而寓意深刻,娓娓道来而令人感奋不已。讲到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他说,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假如一定要说它有个诞辰,最好应定为1687年,那是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出版完他的划时代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一年。《原理》把人类带到一个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自然界的规律可用准确的量化的语言来描述。这使得17世纪的欧洲飞速发展起来。
“事实上,《原理》的结构完全是照着希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结构写的。比牛顿出版《原理》早80年,在中国已经有人翻译《几何原本》了,翻译者一个是外国传教士,叫利玛窦,一个是徐光启。他们翻译了前六章,把西方科学思想第一次引入中国。今天我们所用的一些术语,如几何、直角、平行等,都是他们两位最初翻译的。”
“《几何原本》共十三卷,直到1857年,后几卷才被一位叫李善兰的中国人翻译出来,其间再无重大科技思想引入中国。所以到了鸦片战争,中国已完全不能同西方抗衡了”。他还讲到“夷夏之辨”、“西学中源”,找出了中国抗拒引进西方近代科学的思想根源。
“沉痛的历史令人时时反省”杨振宁说,1895年中国创办北洋大学,后又设立南洋公学,创办京师大学堂,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以兴国力,振奋民族精神。还大批派出留学生,到1906年,派出留学生已达万人,这些措施对中国20世纪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无数历史事实再次证明,拒绝接受先进科学技术,中国就落后;振兴中华,要靠振兴科学教育。”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是关键所在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长足进展,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迈向科技发展的前沿,百年屈辱所造成的自卑心理慢慢消除。”谈起新中国,杨振宁博士目光炯炯,露出激动的神情。他不止一次地在各种场合说过,了解新中国是激动人心的经历,中国仍然贫穷,但前往访问的人会为其精神所感动,他们会发现,她是最复杂而又最简单,最古老而又最年轻的国家。正是基于对故国的眷恋,杨振宁博士自1978年第三次访问中国之后,几乎每年都到中国来,对于加强中国与国际科技交流,“肩负着特别的责任”。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状况要比从前任何时期都好。什么缘故呢?因为中国的科技在世界上占了一席之地。但不能就此满足,世界各国都在向高科技进军,今后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及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是极有远见的”。
杨振宁博士认为,科教兴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是关键所在。其中有四个方面是起主导作用的:一是资金;二是有训练的人;三是良好的科研风气;四是进入市场。“占有市场非常重要,今天我参观了中美合资天津海泰实业有限公司(宝坻开发区的一个制造镍锌电池的高科技企业),就是高科技产品占有市场的一个例子。我深信,中国在下世纪竞争中必将成为科技大国,对此我充满信心。中国在20世纪发生了很多事情,内忧外患,解放后反右、文革,剧烈地震荡中国社会。然而,多少困难中华民族都跨越过去,因此,展望中国的前途,没有理由不抱以乐观。”
他称现在中国正处在面向21世纪的历史转折点,民族振兴系于科教振兴,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杨振宁博士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访问中国时写的一首诗,最能体现一个急民族之所急的炎黄后裔的迫切心情,最能展示一个探索宇宙真理的伟大物理学家的宽广胸怀:
…………
尘寰动荡二百代,
云水风雷变幻急;
若问那山未来事,
物竞天存争朝夕。
(附图片)
上图为杨振宁博士沈犇画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销毁一批假劣药品
本报北京6月14日讯今天上午京郊金盏乡东村的旷野里,2256箱(约合人民币300万元)假劣药品,当场被付之一炬。
在“北京市销毁假劣药品现场会”上,记者翻看那些包装足以乱真的头孢氨苄青霉素片,原来里面是阿斯匹林。一旁的药检人员道出个中缘由:价钱上,“氨苄”1元1片,阿斯匹林1分1片。
据北京市卫生局长朱宗涵介绍,愈是常用的急救药、疗效突出的名牌治疗药,制售假劣药品的犯罪分子愈易涉足。朱宗涵说:“对那些胆敢以身试法的不法分子,我们的态度是绝不姑息迁就。”
据悉,今年北京市药品监督部门已制定了外埠药品进京销售的审批和管理办法,以配合国家《药品管理法》的推行。(吴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首座高温气冷堆动工兴建
本报北京6月14日讯我国核反应堆家族又添新成员——第一座高温气冷堆今天上午在清华大学核能研究院浇灌了第一罐混凝土,计划2000年建成投入运行。
10兆瓦高温气冷堆是我国863计划的15个重大项目之一。它是一种安全性能好、能够提供高温热应用的先进反应堆,其一回路气体出口温度可达950摄氏度,是目前世界各类反应堆中工作温度最高的。这种反应堆高效经济,还可用于热电联供、稠油热采、石化工业等领域,是迄今公认的唯一能提供高温核工艺热的多用途核能源。(温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简讯

  简讯
▲浙江省金华光大信用社日前捐资50万元设立“光大金融奖励浙江师大优秀学生基金”,旨在奖励浙江师大优秀学子,激励学生勤奋学习。(陆文明)
▲农业部近日确定了第二批全国“绿色证书工程”试点县52个,至此,全国共有102个试点县,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袁学志)
▲辽宁省凤城市鸡冠山镇政府认真解决偏远山村学生入中学难问题,在离镇中学30公里的沙子岗村设初中班,使困难村学生入学率达到100%。(申咏英王国富)
▲北京武警清河19支队医院中医科主任张志凌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癫痫病取得成功,已为近万人解除了病痛。从下月起,该医院将为病人提供两个月的义诊。
▲国家科委日前决定7月底在烟台市举办首届环渤海科技成果博览会,把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最新成果汇集到烟台,向环渤海地区大面积推广。(文新)
▲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主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信息研究中心和《国际人才交流》杂志社承办、吉林省吉林市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协办的“安居杯外国人在中国”摄影展6月14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共有120幅作品参加这次展出。(白苗)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陕西改善“两院”院士工作条件
本报西安6月14日电记者孟西安报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能说空话,要办实事。为了调动科技人员,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工作积极性,省政府已采取3项措施,改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在陕院士的工作条件。”这是陕西省省长程安东日前在省政府召开的培育新兴产业会议上说这番话的。
陕西省政府采取的这3项措施是:由省上每年拨给在陕“两院”院士每人3万元,作为工作经费补助,经费开支由院士本人决定;“两院”院士享受副省级医疗保健待遇;由省外事办公室为“两院”院士办理两份公务出国护照,以便院士出国、出境进行科技交流活动。
这3项措施,是省政府领导于去年6月提出,今年年初已全部落实。全省13名“两院”院士全部享受了这种待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吴冠中获“创意和成就奖”
本报讯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日前获得了法国轩尼诗公司颁发的1995年度创意和成就奖。
轩尼诗创意和成就奖设立于1993年,旨在表彰在创新方面有成就的中国艺术家,此前,我国著名电影导演谢晋、著名作曲家杜鸣心曾获此殊荣。吴冠中先生年轻时曾就读于巴黎美术学院,回国后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后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马丽君)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黑龙江又发现野生东北虎
据新华社哈尔滨6月11日电据《黑龙江晨报》报道:5月15日上午9时许,饶河县马架子林场职工徐荣政、徐荣章在海拔801米的大顶子山北山接近山顶处发现一只东北虎。目击者是在远处看到这只东北虎的,估计身长1.8米左右,体态稍胖,毛色黄中透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