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5-06-15

1995-06-15新闻联播 文字版

跑调

第10版(副刊)<br/>专栏:金台随感<br/><br/>  跑调<br/> 过伟剑<br/> 曲儿唱得不准——两拍哼成四拍、停顿拖长音、低音吼成高声,谓之“跑调”。<br/> 跑调者,大凡三种原因:或先天缺乏音乐细胞五音不全;或哗众取宠赶时髦不会装懂;或缺乏自信怯场紧张卡了壳。对把本来优美动听的曲儿唱得乌七八糟的跑调者,说轻点是噪音,人们反感;说重点则是对音乐艺术的亵渎,人们厌恶。当然,若是自娱自乐故意“跑”它一调的,那又另当别论了。然而,现如今有种决非另当别论的“跑调”者,或气宇轩昂地耸立于繁华大都市,或花样百出频频露面于报纸、电台、电视屏幕上,或自命不凡地逢人便“唱”。谓予不信,兹举几例:<br/> 广州一明清建筑风格的宾馆顶端,傲然屹立一块大型霓虹广告牌,闪烁其词:“温馨的享受,中国的‘夜巴黎’”;千年古城苏州的河堤上,赫然写着要把苏州建设成“东方威尼斯”的标语。<br/> 报载:某户籍警投书报社,感叹现今假洋人太多,原来每年找该同志上户口的人中,总有一批“洋大人”,诸如张杨美子、田川秀子、李玛丽、刘约翰等等。<br/> 风靡传播媒介的“××时装,中国的皮尔·卡丹”、“××商业街,东方‘华尔街’”、“××发明人,中国爱迪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br/> 听了这些刺耳的“赞歌”,我辈不禁要问:中国的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中的瑰宝,干嘛非要用法国巴黎来形容中国历史的峥嵘?像贵州茅台、杭州丝绸、杨茂雕漆、王麻子剪刀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且驰名海内外的商标牌号还少么?何必“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免费替人家做广告?<br/> 把好端端的正宗中华民谣硬唱成了不伦不类的“洋曲曲”,如果属于先天五音不全那种,骂一句北京人损人最厉害的——“整个一个没文化”也就算了;倘若是那种寻求刺激亵渎中华文明,则要用世人皆懂的“崇洋媚外贱骨头”唾之。倒是属于面对太平洋缺乏自信的那种“跑调”,却要好好劝上一劝,说几句“掏肠子”的话。<br/> 且不说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也不说中国经济在突飞猛进;更不说奥运会、亚运会上中国国歌一遍遍奏响、国旗一次次升起……这些证明中华民族如雄狮猛醒的事实是有目共睹的。那么,要把苏州变成“东方威尼斯”是因苏州比不上威尼斯,想让古城苏州开开洋荤,沾沾洋名的光?还是想以此洋名吸引游客?其实威尼斯就是威尼斯,苏州就是苏州,各有各的极致。譬如姑苏那精雅的园林、幽深的小巷、撩人的弹唱、繁密的茶馆、柔婉的情调,哪一点又有威尼斯的影子?如果说把苏州冠以“东方威尼斯”是为了吸引中国人,恐怕像我等游客连半个也吸引不到,因为姑苏寒山才是梦中的“家园”。吸引外国人?人家就近去了真威尼斯,何苦千里迢迢到你这假威尼斯奔波?窃以为,苏州游人如织,决非趁你“东方威尼斯”而来,而是想领略一下苏州园林的纤巧,感受一下西施后人的气质,想追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境,想撞几下“姑苏城外寒山寺”里的大钟,再听一听“夜半钟声到客船”而来的。这就如同人们到了成都,肯定首先摆上一瓶四川老窖,甩了褂子光着脊梁吃顿麻辣火锅,而决不是弄一桌甜腻腻的苏州小食。反过来说,如果在威尼斯岸边矗立一个“西方的苏州”牌子,洋人能够接受么?<br/> 如此想来,中国人何苦借洋名壮胆?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种“调”跑多了,我们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br/> 把“调”唱准了,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让中国大步走向世界。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特色!

心中的歌

第10版(副刊)<br/>专栏:<br/><br/>  心中的歌<br/> 铁木尔·达瓦买提<br/> 生命<br/> 面对这漫漫宇宙,生命只是过往的商队,<br/> 毕生也不是永恒常存,而是人世的客人。<br/> 为了接待这位嘉宾,餐布我已铺上,<br/> 不过只是些粗米淡饭,实在不成敬意。<br/> 呵,我的花季不曾和春天幽会就匆匆过去,<br/> 等秋天来临,兴许悲伤的心灵会得以慰藉。<br/> 不,别胡思乱想,铁木尔你要时刻乐观,<br/> 生命的本源就是不断拚搏、创造和进取。<br/> 我把心灵的宣言变成为决心的腰带,<br/> 系紧它奋进,还有什么遗憾会留在心里。<br/> 一九六七年春天<br/> 柔巴依<br/> 别舍不得多为人们做些好事情,<br/> 洪福幸运也不会陪伴你从始至终。<br/> 总有一天你也会衰老虚弱,<br/> 到头来一味责备自己又有何用。<br/> 你做好事,人们会给以回报,<br/> 纵使欠下此情,还会有公道。<br/> 但是,你绝对不可作恶多端,<br/> 这会现遭报应,休想赖掉。<br/> 如果不能实现胸怀的理想,<br/> 生命也不过只是虚度年华。<br/> 谁不知空许的诺言分文不值,<br/> 关怀赐福给人们会誉满天下。<br/> 是非好坏兴许开始就能分清,<br/> 这是人们的一种观察的本能。<br/> 花蕾初绽即可知果实的收成,<br/> 倘若你不相信,不妨问问园丁。<br/> 如果三心二意,心不在焉,<br/> 纵然年迈,行事亦如顽童一般。<br/> 倘若你能摆脱这一顽症积习,<br/> 人们无须责备你身上某些弱点。<br/> 一九九三年五月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第10版(副刊)<br/>专栏:<br/><br/>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br/> 郭同文<br/> 在风光旖旎的大海之滨,我望着宛若千军万马的滔滔海浪,不由得想起了青岛解放时,人民解放军高唱着军歌,行进在迎军大路上的情景。那时,我在初中读书,手持小彩旗,欢呼在夹道欢迎的人群中,第一次听到排山倒海般的高昂曲调:“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革命的歌声多嘹亮”……<br/> 不久,音乐老师教会了我们全班同学唱这支歌。点起了我心中的一盏灯,胸中的一团火。<br/> 1956年夏,在青岛举办了全国首届少年运动会。那时,我是山东大学中文系学生,应邀到会做记者工作,还兼做由京莅会的艺术家的向导。这天下午,大会秘书组的同志对我说:“军歌曲作者郑律成由北京来,准备到会采访和体验生活。今晚,你先陪他游览一下栈桥。”这意外消息,使我欣喜若狂。<br/> 夜晚的栈桥浮光万点,如银河铺地。在这横深入海440米的长桥上,左右两旁那根根灯柱高擎着盏盏球灯,像盛开的朵朵红荷。我和著名音乐家、国际主义战士郑律成并肩走在长桥上,心里如同此时的大海一样——正是满潮。<br/> 我说:“由您作曲的军歌,是在解放后我学会的第一支歌,也是我最喜爱的一支歌。”<br/> “为什么呢?”他问。<br/> 我望一望茫茫海水说:“这支歌‘背负着民族的希望’。青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次沦陷在日本军国主义统治下,受尽了民族压迫。不知有多少人死于侵略者屠刀下,不知有多少人饿死在街头。就拿海港码头工人来说,长年受苦役,一旦染病,就被强迫‘隔离’,断绝水、饭、药。有一年港内伤寒病流行,仅5号、6号码头就这样被折磨死300多工人,都被抬出扔到海里。是亲人解放军打败了日本侵略军,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后又解放了青岛,所以青岛人民特别热爱解放军,特别爱唱军歌。”<br/> 他点点头道:“我和诗人公木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来到了延安。1939年7月,在‘七七’事变两周年时,我们二人怀着抗日救国、奋勇杀敌的豪情,写下了《八路军大合唱》,共由六首歌曲组成。八路军战士们高唱着这些歌,奔赴前线,与敌人浴血奋战。其中的《八路军进行曲》传唱最广,唱到抗战胜利后,改名为《解放军进行曲》,唱到建国后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br/> 我们一边说着,一边走着,不觉来到长桥尽头的回澜阁。这如长虹卧波的回澜阁,被万顷碧波簇拥着,如同在大海的怀抱里。站在阁前,郑律成望着与这琼楼玉宇、翼然如飞的海上建筑物隔水相望的琴岛,望着琴岛上的壮丽灯塔,高兴地说:“塔上红灯是这样亮、这样美,映照海中,红光碧海,美不胜收。”<br/> 我笑道:“这正是‘琴岛飘灯’,是青岛十景之一。这灯塔是各类船只进出青岛港的航标。夜海茫茫中,召唤着远航归来的海轮和渔帆。”<br/> 说话间,只见一艘潜艇浮出水面,向军港缓缓驶去。接着由远方驶来了六艘鱼雷艇,迎着灯塔,列队整齐地向着琴岛的方向开来。这时候,海风吹过,滔声阵阵,军歌嘹亮……<br/> 37年之后,1993年夏,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大学教授、83岁高龄的军歌词作者公木来青岛参加学术会议。我作为青岛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有幸陪他披着月光同登青岛大学图书大楼。<br/> 在背山面海的大楼上,我激动地对公木先生介绍说:“这座图书楼是依山而建,这山就是九峰并列的浮山,当年日本侵略军在这里杀害过抗日爱国志士,而浮山的花岗石是肉红色的,人们说,这是烈士鲜血染红的。耸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巨石,就是浮山花岗岩。开采花岗巨石时,解放军战士们曾高唱军歌来到这开采场……”<br/> 公木先生听到这里好像顿受激发,挥笔写下了刚劲的大字:<br/> 时空无穷极自然,<br/> 永生天地有大美。<br/> 然后签写了他的笔名公木和原名张松如。望着满头银发的军歌词作者,耳边仿佛响起了“向前向前向前”的歌声。50余年来,这支歌不仅鼓舞着人民子弟兵全军将士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而且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整齐步伐”,“向前向前”,建设社会主义美好家园。这震动寰宇的壮丽歌声,融会了中华民族伟大进程、改革开放的节奏之中。我也越来越体会到“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对每一位战士、对中华民族每一位热血儿女有何等分量、何等感召力!

凝望“巨人”

第10版(副刊)<br/>专栏:大地星光<br/><br/>  凝望“巨人”<br/> 穆紫<br/> 史玉柱为自己的公司起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巨人”,虽然刚刚起步的时候,他其实渺小得很,寒酸得很,用以开发计算机汉卡的4000元,还是从父母那里借来的。在巨商巨富汇集如云的深圳、珠海,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如此气势如虹地举起自己的旗帜,在人们看来,不啻显得有些痴人说梦的意味。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而出现失败的结局则绝对不会让人吃惊。<br/> 这里的人们这些年来毕竟看到过太多离奇的人太多离奇的故事。似乎梦想美妙前景灿烂实力雄厚的人,有可能转瞬之间一切化为乌有。一些怀着单纯撞大运心理前来一试身手的人,有可能只是让铺天盖地的公司招牌中,仅仅多出几个动听的名字。一个塑造创业英雄的舞台,当然也需要不断更换角色的人跑龙套。于是,各色人等来来往往,如匆匆过客,人物与布景迅疾变换,上演着一幕幕交织着酸甜苦辣的戏剧。<br/> 然而,史玉柱成功了。短短四五年时间,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公司,奇迹般真正成了珠海企业中的巨人,成了中国计算机行业的巨人。依靠高科技的优势,史玉柱所创业的巨人高科技企业集团,到今年上半年,人员已经发展到1500多人,产值增长到5亿元,在全国建立了30多个分公司,今年销售估计要突破20个亿。而创造这一奇迹的,则是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几岁的清一色的年轻人。“巨人”成了珠海的骄傲,成了这个美丽海滨城市一处展示改革开放伟绩的人文景观。前来珠海考察工作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等,都曾走进那座蓝色大厦,亲眼看看这群梦想创造企业巨人的年轻人。<br/> 初次见到史玉柱,也许会感到失望,创造出奇迹的他,远非另外一些成功的企业家那样有一种豪迈气派,更没有刻意营造出的神秘感。他没有。瘦削的身躯显得有些单薄,走路的姿势一点儿也不稳健潇洒。当看到他为检查工作而匆匆穿行于充满现代化风格的公司走廊时,我甚至觉得他还是一位赶去教室上课的学生,而非一位领导着庞大队伍拥有亿万资产的企业家。是的,他依然还是一副学生的模样,戴一副眼镜,文质彬彬,不善言词,也不习惯使用手势加强语气。如果他再次回到母校,走在研究生同学中间,尽管他有将近1米8的个头,你也绝对不会首先注意到他。<br/> 然而,当同他深入交谈之后,人们不难发现,这位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的年轻人,温和的表面背后,其实隐含着一股刚劲。他似乎有着天生的经营谋略和市场敏感神经。他告诉我,1988年前后在深圳大学念软科学管理研究生时,他很少接触社会,主要是在校园读经济类的各种书籍。他在读书中得出一个结论,中国肯定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而市场经济,需要大量具有竞争性的企业,也必然会造就一批企业巨人。这一想法的产生,无疑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位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对于这位数学系的学生,最有诱惑的倒不是哥德巴赫猜想之类公式,而是经济管理,是企业创造。一旦他决定选择计算机作为公司开发的对象,他便把目光盯在了诸如IBM公司这样的世界计算机企业的巨头。从这一角度看,严密的数学逻辑训练,并没有完全消磨掉他身上的浪漫和幻想。重要的是,所有的浪漫和幻想,并非是天马行空似的狂人呓语,而是以务实、苦干和知识为基础的抱负。只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才有可能激发出人们这样的浪漫和幻想,并为它们变为现实提供了可能。史玉柱抓住了这个机遇,更难得的是他选择了珠海这样一个特区城市,使他的所有梦想和努力,有了一片广阔的天地。<br/> 我自己后来也觉得奇怪,第一次与史玉柱交谈,首先的话题并不是经济,更不是使巨人集团得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而是军事。<br/> 当巨人集团发展到去年的规模之后,我发现与军事有关的词汇、观念,愈来愈多地出现在集团的规划和史玉柱的讲话中。1995年集中拓展电脑、药品、健康品三大类产品的市场,这被称之为“三大战役”;遍布全国各地的分公司、经销部,被划分为华东、华北等8个方面军;总裁办公室的墙上,市场统计表的上方赫然贴着“军令状”三个大字;早在“三大战役”开始之后,所需要的机构已经组成,最高权力机构则是模拟军队司令部的总指挥部……在集团召开的动员大会上,史玉柱这样阐述自己的想法:<br/> “从公司发展来看,巨人和很多企业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并不是短时间内获取一些利润,赚一点钱就可以了。巨人有远大的目标,要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规模越大,目标就越高。从这个方面看,就要求组织一定要严密和完善。”他谈到了战争和军队:“干部锻炼有诀窍:战争年代年轻人担任军长、师长,领导几万人打仗的现象很普遍,但和平时期就没有这种现象。为什么?和平时期没有战争年代生与死的压力,缺少那种环境。……模拟战争年代的环境,制造一个小气候,结果非常成功,锻炼了一批干部队伍,许多年轻人两三个月迅速成长起来。”<br/> 我问他过去是否喜欢读关于军事的书,他说过去很少读,但最近一两年来开始注意读。他说经济当然不能按照军事化的思路去进行,但是军队管理有许多科学的经验,对于大企业来讲是可以借鉴的。当公司规模小时,可以不需要组织,组织多了反而影响效率,但公司大了,人员多了,就一定要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纪律。这样,能够提高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这样,才能长久掌握市场主动权,增强竞争性,立于不败之地。<br/> 显然,研究过管理经济的史玉柱,已经开始把视野从单一产品的开放,转到了系统管理的思索之中。有这样一串数字,让这位年轻人渐渐感到肩上的分量和对管理的忧虑:1994年10月前,巨人集团人员不到300人,到1995年2月达到1000多人,估计一年内会突破1万人……他必须警觉一切可能发生的漏洞,而任何一个管理上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难以想象的结局。他关注着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在他看来,这家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著名银行,在管理上早已是千疮百孔。正是管理的漏洞,为这次偶然事件提供了必然会发生的前提。如果不解决管理问题,巴林银行的寿终正寝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偶然事件只不过加速了它的死亡。<br/> 事业发展到今天,成为企业巨人的梦想,对于史玉柱和他的年轻伙伴们来说,似乎已经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彼岸。他比过去任何时候大概都清楚,这样的机遇不是任何人都能得到,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把握住。他当然不会迟疑,他愿意汲取所有领域所有世界大公司的经验,让年轻的“巨人”能真正步履稳健地突飞猛进,而不至于一夜之间由高山跌入深谷。<br/> 这便是年轻人的真正优势。没有自我陶醉,没有故步自封,没有老气横秋,也没有墨守陈规。他这样说过:“管理是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只要能有利于加强管理,任何领域的经验都可以借鉴和利用。不在于是什么管理模式,而在于随时根据现实状况调整管理方法。”这话说得有道理。模式是死的,而市场是活的,人是活的。活的人和活的市场相结合,才能保证企业的活。这也许可以帮助人们解读巨人集团迅疾崛起的秘密。<br/> 在巨人集团总部大厦,有一条“巨人走廊”。走廊两旁,放置着史玉柱心目中的巨人的雕像:孔子、秦始皇、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拿破仑、华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贝多芬、牛顿。他景仰他们,也愿意以他们的形象,来烘托“巨人集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当然,这位年轻人——中国计算机行业的一匹矫健的“黑马”,日日梦想着他的集团,真正成为企业界的“巨人”。

戈壁恋

第10版(副刊)<br/>专栏:<br/><br/>  戈壁恋<br/> 张农科<br/> 有一天,儿子问我,戈壁滩是什么样?突然的提问,不禁使我怦然心跳。是啊,那曾经魂牵梦绕的戈壁滩,那苦苦涩涩的戈壁情结,那曾经常挂嘴边的“艰苦是财富”,怎么轻而易举地伴着平淡安逸的都市生活溜走了呢?<br/> 当一个人的命运必须与一块地域牵扯在一起的时候,忘却实在不能不算一种背叛。自责牵着思绪飞回戈壁,飞回往事。<br/> 刚从中学课本中读完“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悲壮的唐诗,我便登上了西行的列车。那远去的城市和青山绿水成了车后飘离的尘土,车轮和着戈壁大风吞吐着神秘的节拍,向着戈壁深处轧出了坚定的走向。戈壁,第一次以干燥灰黄的神情坐进了我的瞳孔。<br/> 站在戈壁滩的天空下,放眼四望,一切都那么遥远,那么空旷。接站老兵那干裂的嘴唇,还有那被漠风吹得粗糙发皱的脸,似乎用手抹一下就能掉下一层皮。望着远处马车轱辘似的夕阳正沉入大漠,想到那裸露的哨所,原来就是我16岁恪守戈壁的风景。一种新鲜环境里的心理感受,一种被着力夸张的精神激情,已经无法掩盖事实上的艰苦环境。风折腾脚下的沙石和着茫然、悲凉的旋律在心头鼓噪起来。<br/> 有一天,连队指导员郑重宣布带我们去戈壁滩的幸福村,据说这是营盘新成员的必修第一课。我默默地勾画着戈壁上的幸福村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境界。<br/> 仍然是灰黄的沙石,仍然是干燥的黄土,堆起来的一座座坟茔,这便是幸福村了。神情凝重的指导员,默默告诉我们,这里幸福着几代边防军人。那座紧挨着老坟边的一堆新土里掩埋着的是第一代戈壁人的儿子,据说一个月前,他在大风里为了保护兵器天线,永远地幸福在这里了,幸福在父辈的身边。惊鸿一瞥,心壁上也就有了一尊永恒的群雕。老兵们说,只有当你伫立幸福村,你才会明白,戈壁人为什么要在人生的旅途中,把如花的青春交给茫茫戈壁;只有当你听一听那如诉如泣的戈壁风,你才能知道戈壁人在抵御的岂止是艰苦的环境。这里的分寸、默契和奥秘只有戈壁人自个才能揣摩,才能把握了。<br/> 想起在戈壁的生活经历,最最不能忘记那个湖。戈壁是缺水的,可它偏偏拥有一片小湖(其实是一汪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到哪里去的积水)。老兵第一次带我去时,让我十分惊叹,一边是干得发裂的河床,一边却是泛着青洌洌微光的湖面,干裂的戈壁与小湖的交界处长着一排奇壮的胡杨。老兵并不知道这汪水儿的真正名字,但并不怀疑它就是一个湖,也不会忘记告诉我更早的老兵们的故事。据说那年7月,戈壁骤起的狂风卷走了一位执勤的老老兵。昏天暗地的戈壁滩,老老兵辨不出归途。走呀走,整整走了一天,爬了两夜,喝完了尿,吃完了青果,忽然眼前呈现了一片烟波,那是救命的水。待到众人找到他,奄奄一息的老老兵兴奋了,这里有湖,这里有水。从此,这汪水就成了湖。老兵带我来到湖边,深沉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袋,抖出了五颗血红血红的豆儿。老兵告诉我,这就是文学中常说的相思豆,再过几个月他就服役期满,将回福建老家了,把这豆种在这里,要经常来侍弄一下,到来年开花结豆了,一定给他寄去一粒。望着老兵那高深莫测的凝眸,我心里头一怔,憨憨的戈壁老兵,你的内心世界竟如此豪放、含蓄、浪漫、深沉。那五颗血红的豆儿,指向太阳,在湿气充足的土壤里膨胀、萌芽、破土,果然长出了羽状复叶,小叶儿长长的,可终究没有开花,没有结果。直到今天,我实在没有资格去轻薄地嘲笑老兵对植物生长环境的无知。<br/> 反差和艰苦的环境,可以打破生活的平淡。设防的戈壁滩和不设防的戈壁人的灵魂时时都让人感受到一个强大的场。这个场曾经助我用稚嫩的身躯抵御过戈壁滩对我无数次的恐吓;这个场曾教我拿起心笔,写我充盈的人生。在这个场里生活,这就必须得奋斗,必须得拚搏。<br/> 消沉了,我们就去看花。一种墨绿色枝干,丛生在沙滩,东一簇,西一簇,散发着苦味,却荣幸地被大家命名为“戈壁军花”的牛心脖子。原因很简单,花虽苦,据说经蜜蜂一采,酿出的却是上等的蜜。多么简单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呵。<br/> 寂寞了,我们就去看兄弟。红柳依依,那是戈壁军人亲爱的兄弟,它不求任何理解,用忠诚抹去奋斗的血和泪,用微笑傲视自然的残酷和严厉,用血性来证明不懈的追求。听风儿吹得柳叶沙沙作响,让心去感受一种透明,尔后便会无怨无悔地踏着沙石归去。<br/> 离开戈壁滩,我生活到了都市。戈壁滩的苦不再那么直接面对着我。常常因沉醉在依一盏明灯,捧一杯香茗,听一曲音乐的都市生活里而忘却了艰苦的过去,安逸、悠闲抑制了许许多多的冲动。<br/> …………<br/> 儿子一声无意的提问,督我再次想起了戈壁,想起了戈壁上的那群人。我满怀感恩之情地,又一次慷慨激昂地对儿子说那句溜走的老话:“艰苦是财富”!再去接受戈壁风绵绵不歇地传递着艰苦环境的砥砺,挖掘自己渐渐蜕变的微茫虚妄的灵肉吧。

大地书讯

第10版(副刊)<br/>专栏:<br/><br/>  大地书讯<br/> △蔡洪声的中短篇小说集《情缘》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br/> △刘文凤的散文集《红衣》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br/> △孙玉川的散文随笔集《珍藏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春酣图(图片)

第10版(副刊)<br/>专栏:<br/><br/> 春酣图(中国画)冯顺义

山那边还有一道梁(图片)

第10版(副刊)<br/>专栏:<br/><br/> ▲山那边还有一道梁(木刻)李建春

跑调

第10版(副刊)<br/>专栏:金台随感<br/><br/>  跑调<br/> 过伟剑<br/> 曲儿唱得不准——两拍哼成四拍、停顿拖长音、低音吼成高声,谓之“跑调”。<br/> 跑调者,大凡三种原因:或先天缺乏音乐细胞五音不全;或哗众取宠赶时髦不会装懂;或缺乏自信怯场紧张卡了壳。对把本来优美动听的曲儿唱得乌七八糟的跑调者,说轻点是噪音,人们反感;说重点则是对音乐艺术的亵渎,人们厌恶。当然,若是自娱自乐故意“跑”它一调的,那又另当别论了。然而,现如今有种决非另当别论的“跑调”者,或气宇轩昂地耸立于繁华大都市,或花样百出频频露面于报纸、电台、电视屏幕上,或自命不凡地逢人便“唱”。谓予不信,兹举几例:<br/> 广州一明清建筑风格的宾馆顶端,傲然屹立一块大型霓虹广告牌,闪烁其词:“温馨的享受,中国的‘夜巴黎’”;千年古城苏州的河堤上,赫然写着要把苏州建设成“东方威尼斯”的标语。<br/> 报载:某户籍警投书报社,感叹现今假洋人太多,原来每年找该同志上户口的人中,总有一批“洋大人”,诸如张杨美子、田川秀子、李玛丽、刘约翰等等。<br/> 风靡传播媒介的“××时装,中国的皮尔·卡丹”、“××商业街,东方‘华尔街’”、“××发明人,中国爱迪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br/> 听了这些刺耳的“赞歌”,我辈不禁要问:中国的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中的瑰宝,干嘛非要用法国巴黎来形容中国历史的峥嵘?像贵州茅台、杭州丝绸、杨茂雕漆、王麻子剪刀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且驰名海内外的商标牌号还少么?何必“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免费替人家做广告?<br/> 把好端端的正宗中华民谣硬唱成了不伦不类的“洋曲曲”,如果属于先天五音不全那种,骂一句北京人损人最厉害的——“整个一个没文化”也就算了;倘若是那种寻求刺激亵渎中华文明,则要用世人皆懂的“崇洋媚外贱骨头”唾之。倒是属于面对太平洋缺乏自信的那种“跑调”,却要好好劝上一劝,说几句“掏肠子”的话。<br/> 且不说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也不说中国经济在突飞猛进;更不说奥运会、亚运会上中国国歌一遍遍奏响、国旗一次次升起……这些证明中华民族如雄狮猛醒的事实是有目共睹的。那么,要把苏州变成“东方威尼斯”是因苏州比不上威尼斯,想让古城苏州开开洋荤,沾沾洋名的光?还是想以此洋名吸引游客?其实威尼斯就是威尼斯,苏州就是苏州,各有各的极致。譬如姑苏那精雅的园林、幽深的小巷、撩人的弹唱、繁密的茶馆、柔婉的情调,哪一点又有威尼斯的影子?如果说把苏州冠以“东方威尼斯”是为了吸引中国人,恐怕像我等游客连半个也吸引不到,因为姑苏寒山才是梦中的“家园”。吸引外国人?人家就近去了真威尼斯,何苦千里迢迢到你这假威尼斯奔波?窃以为,苏州游人如织,决非趁你“东方威尼斯”而来,而是想领略一下苏州园林的纤巧,感受一下西施后人的气质,想追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境,想撞几下“姑苏城外寒山寺”里的大钟,再听一听“夜半钟声到客船”而来的。这就如同人们到了成都,肯定首先摆上一瓶四川老窖,甩了褂子光着脊梁吃顿麻辣火锅,而决不是弄一桌甜腻腻的苏州小食。反过来说,如果在威尼斯岸边矗立一个“西方的苏州”牌子,洋人能够接受么?<br/> 如此想来,中国人何苦借洋名壮胆?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种“调”跑多了,我们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br/> 把“调”唱准了,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让中国大步走向世界。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特色!

心中的歌

第10版(副刊)<br/>专栏:<br/><br/>  心中的歌<br/> 铁木尔·达瓦买提<br/> 生命<br/> 面对这漫漫宇宙,生命只是过往的商队,<br/> 毕生也不是永恒常存,而是人世的客人。<br/> 为了接待这位嘉宾,餐布我已铺上,<br/> 不过只是些粗米淡饭,实在不成敬意。<br/> 呵,我的花季不曾和春天幽会就匆匆过去,<br/> 等秋天来临,兴许悲伤的心灵会得以慰藉。<br/> 不,别胡思乱想,铁木尔你要时刻乐观,<br/> 生命的本源就是不断拚搏、创造和进取。<br/> 我把心灵的宣言变成为决心的腰带,<br/> 系紧它奋进,还有什么遗憾会留在心里。<br/> 一九六七年春天<br/> 柔巴依<br/> 别舍不得多为人们做些好事情,<br/> 洪福幸运也不会陪伴你从始至终。<br/> 总有一天你也会衰老虚弱,<br/> 到头来一味责备自己又有何用。<br/> 你做好事,人们会给以回报,<br/> 纵使欠下此情,还会有公道。<br/> 但是,你绝对不可作恶多端,<br/> 这会现遭报应,休想赖掉。<br/> 如果不能实现胸怀的理想,<br/> 生命也不过只是虚度年华。<br/> 谁不知空许的诺言分文不值,<br/> 关怀赐福给人们会誉满天下。<br/> 是非好坏兴许开始就能分清,<br/> 这是人们的一种观察的本能。<br/> 花蕾初绽即可知果实的收成,<br/> 倘若你不相信,不妨问问园丁。<br/> 如果三心二意,心不在焉,<br/> 纵然年迈,行事亦如顽童一般。<br/> 倘若你能摆脱这一顽症积习,<br/> 人们无须责备你身上某些弱点。<br/> 一九九三年五月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第10版(副刊)<br/>专栏:<br/><br/>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br/> 郭同文<br/> 在风光旖旎的大海之滨,我望着宛若千军万马的滔滔海浪,不由得想起了青岛解放时,人民解放军高唱着军歌,行进在迎军大路上的情景。那时,我在初中读书,手持小彩旗,欢呼在夹道欢迎的人群中,第一次听到排山倒海般的高昂曲调:“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革命的歌声多嘹亮”……<br/> 不久,音乐老师教会了我们全班同学唱这支歌。点起了我心中的一盏灯,胸中的一团火。<br/> 1956年夏,在青岛举办了全国首届少年运动会。那时,我是山东大学中文系学生,应邀到会做记者工作,还兼做由京莅会的艺术家的向导。这天下午,大会秘书组的同志对我说:“军歌曲作者郑律成由北京来,准备到会采访和体验生活。今晚,你先陪他游览一下栈桥。”这意外消息,使我欣喜若狂。<br/> 夜晚的栈桥浮光万点,如银河铺地。在这横深入海440米的长桥上,左右两旁那根根灯柱高擎着盏盏球灯,像盛开的朵朵红荷。我和著名音乐家、国际主义战士郑律成并肩走在长桥上,心里如同此时的大海一样——正是满潮。<br/> 我说:“由您作曲的军歌,是在解放后我学会的第一支歌,也是我最喜爱的一支歌。”<br/> “为什么呢?”他问。<br/> 我望一望茫茫海水说:“这支歌‘背负着民族的希望’。青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次沦陷在日本军国主义统治下,受尽了民族压迫。不知有多少人死于侵略者屠刀下,不知有多少人饿死在街头。就拿海港码头工人来说,长年受苦役,一旦染病,就被强迫‘隔离’,断绝水、饭、药。有一年港内伤寒病流行,仅5号、6号码头就这样被折磨死300多工人,都被抬出扔到海里。是亲人解放军打败了日本侵略军,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后又解放了青岛,所以青岛人民特别热爱解放军,特别爱唱军歌。”<br/> 他点点头道:“我和诗人公木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来到了延安。1939年7月,在‘七七’事变两周年时,我们二人怀着抗日救国、奋勇杀敌的豪情,写下了《八路军大合唱》,共由六首歌曲组成。八路军战士们高唱着这些歌,奔赴前线,与敌人浴血奋战。其中的《八路军进行曲》传唱最广,唱到抗战胜利后,改名为《解放军进行曲》,唱到建国后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br/> 我们一边说着,一边走着,不觉来到长桥尽头的回澜阁。这如长虹卧波的回澜阁,被万顷碧波簇拥着,如同在大海的怀抱里。站在阁前,郑律成望着与这琼楼玉宇、翼然如飞的海上建筑物隔水相望的琴岛,望着琴岛上的壮丽灯塔,高兴地说:“塔上红灯是这样亮、这样美,映照海中,红光碧海,美不胜收。”<br/> 我笑道:“这正是‘琴岛飘灯’,是青岛十景之一。这灯塔是各类船只进出青岛港的航标。夜海茫茫中,召唤着远航归来的海轮和渔帆。”<br/> 说话间,只见一艘潜艇浮出水面,向军港缓缓驶去。接着由远方驶来了六艘鱼雷艇,迎着灯塔,列队整齐地向着琴岛的方向开来。这时候,海风吹过,滔声阵阵,军歌嘹亮……<br/> 37年之后,1993年夏,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大学教授、83岁高龄的军歌词作者公木来青岛参加学术会议。我作为青岛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有幸陪他披着月光同登青岛大学图书大楼。<br/> 在背山面海的大楼上,我激动地对公木先生介绍说:“这座图书楼是依山而建,这山就是九峰并列的浮山,当年日本侵略军在这里杀害过抗日爱国志士,而浮山的花岗石是肉红色的,人们说,这是烈士鲜血染红的。耸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巨石,就是浮山花岗岩。开采花岗巨石时,解放军战士们曾高唱军歌来到这开采场……”<br/> 公木先生听到这里好像顿受激发,挥笔写下了刚劲的大字:<br/> 时空无穷极自然,<br/> 永生天地有大美。<br/> 然后签写了他的笔名公木和原名张松如。望着满头银发的军歌词作者,耳边仿佛响起了“向前向前向前”的歌声。50余年来,这支歌不仅鼓舞着人民子弟兵全军将士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而且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整齐步伐”,“向前向前”,建设社会主义美好家园。这震动寰宇的壮丽歌声,融会了中华民族伟大进程、改革开放的节奏之中。我也越来越体会到“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对每一位战士、对中华民族每一位热血儿女有何等分量、何等感召力!

凝望“巨人”

第10版(副刊)<br/>专栏:大地星光<br/><br/>  凝望“巨人”<br/> 穆紫<br/> 史玉柱为自己的公司起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巨人”,虽然刚刚起步的时候,他其实渺小得很,寒酸得很,用以开发计算机汉卡的4000元,还是从父母那里借来的。在巨商巨富汇集如云的深圳、珠海,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如此气势如虹地举起自己的旗帜,在人们看来,不啻显得有些痴人说梦的意味。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而出现失败的结局则绝对不会让人吃惊。<br/> 这里的人们这些年来毕竟看到过太多离奇的人太多离奇的故事。似乎梦想美妙前景灿烂实力雄厚的人,有可能转瞬之间一切化为乌有。一些怀着单纯撞大运心理前来一试身手的人,有可能只是让铺天盖地的公司招牌中,仅仅多出几个动听的名字。一个塑造创业英雄的舞台,当然也需要不断更换角色的人跑龙套。于是,各色人等来来往往,如匆匆过客,人物与布景迅疾变换,上演着一幕幕交织着酸甜苦辣的戏剧。<br/> 然而,史玉柱成功了。短短四五年时间,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公司,奇迹般真正成了珠海企业中的巨人,成了中国计算机行业的巨人。依靠高科技的优势,史玉柱所创业的巨人高科技企业集团,到今年上半年,人员已经发展到1500多人,产值增长到5亿元,在全国建立了30多个分公司,今年销售估计要突破20个亿。而创造这一奇迹的,则是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几岁的清一色的年轻人。“巨人”成了珠海的骄傲,成了这个美丽海滨城市一处展示改革开放伟绩的人文景观。前来珠海考察工作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等,都曾走进那座蓝色大厦,亲眼看看这群梦想创造企业巨人的年轻人。<br/> 初次见到史玉柱,也许会感到失望,创造出奇迹的他,远非另外一些成功的企业家那样有一种豪迈气派,更没有刻意营造出的神秘感。他没有。瘦削的身躯显得有些单薄,走路的姿势一点儿也不稳健潇洒。当看到他为检查工作而匆匆穿行于充满现代化风格的公司走廊时,我甚至觉得他还是一位赶去教室上课的学生,而非一位领导着庞大队伍拥有亿万资产的企业家。是的,他依然还是一副学生的模样,戴一副眼镜,文质彬彬,不善言词,也不习惯使用手势加强语气。如果他再次回到母校,走在研究生同学中间,尽管他有将近1米8的个头,你也绝对不会首先注意到他。<br/> 然而,当同他深入交谈之后,人们不难发现,这位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的年轻人,温和的表面背后,其实隐含着一股刚劲。他似乎有着天生的经营谋略和市场敏感神经。他告诉我,1988年前后在深圳大学念软科学管理研究生时,他很少接触社会,主要是在校园读经济类的各种书籍。他在读书中得出一个结论,中国肯定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而市场经济,需要大量具有竞争性的企业,也必然会造就一批企业巨人。这一想法的产生,无疑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位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对于这位数学系的学生,最有诱惑的倒不是哥德巴赫猜想之类公式,而是经济管理,是企业创造。一旦他决定选择计算机作为公司开发的对象,他便把目光盯在了诸如IBM公司这样的世界计算机企业的巨头。从这一角度看,严密的数学逻辑训练,并没有完全消磨掉他身上的浪漫和幻想。重要的是,所有的浪漫和幻想,并非是天马行空似的狂人呓语,而是以务实、苦干和知识为基础的抱负。只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才有可能激发出人们这样的浪漫和幻想,并为它们变为现实提供了可能。史玉柱抓住了这个机遇,更难得的是他选择了珠海这样一个特区城市,使他的所有梦想和努力,有了一片广阔的天地。<br/> 我自己后来也觉得奇怪,第一次与史玉柱交谈,首先的话题并不是经济,更不是使巨人集团得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而是军事。<br/> 当巨人集团发展到去年的规模之后,我发现与军事有关的词汇、观念,愈来愈多地出现在集团的规划和史玉柱的讲话中。1995年集中拓展电脑、药品、健康品三大类产品的市场,这被称之为“三大战役”;遍布全国各地的分公司、经销部,被划分为华东、华北等8个方面军;总裁办公室的墙上,市场统计表的上方赫然贴着“军令状”三个大字;早在“三大战役”开始之后,所需要的机构已经组成,最高权力机构则是模拟军队司令部的总指挥部……在集团召开的动员大会上,史玉柱这样阐述自己的想法:<br/> “从公司发展来看,巨人和很多企业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并不是短时间内获取一些利润,赚一点钱就可以了。巨人有远大的目标,要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规模越大,目标就越高。从这个方面看,就要求组织一定要严密和完善。”他谈到了战争和军队:“干部锻炼有诀窍:战争年代年轻人担任军长、师长,领导几万人打仗的现象很普遍,但和平时期就没有这种现象。为什么?和平时期没有战争年代生与死的压力,缺少那种环境。……模拟战争年代的环境,制造一个小气候,结果非常成功,锻炼了一批干部队伍,许多年轻人两三个月迅速成长起来。”<br/> 我问他过去是否喜欢读关于军事的书,他说过去很少读,但最近一两年来开始注意读。他说经济当然不能按照军事化的思路去进行,但是军队管理有许多科学的经验,对于大企业来讲是可以借鉴的。当公司规模小时,可以不需要组织,组织多了反而影响效率,但公司大了,人员多了,就一定要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纪律。这样,能够提高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这样,才能长久掌握市场主动权,增强竞争性,立于不败之地。<br/> 显然,研究过管理经济的史玉柱,已经开始把视野从单一产品的开放,转到了系统管理的思索之中。有这样一串数字,让这位年轻人渐渐感到肩上的分量和对管理的忧虑:1994年10月前,巨人集团人员不到300人,到1995年2月达到1000多人,估计一年内会突破1万人……他必须警觉一切可能发生的漏洞,而任何一个管理上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难以想象的结局。他关注着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在他看来,这家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著名银行,在管理上早已是千疮百孔。正是管理的漏洞,为这次偶然事件提供了必然会发生的前提。如果不解决管理问题,巴林银行的寿终正寝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偶然事件只不过加速了它的死亡。<br/> 事业发展到今天,成为企业巨人的梦想,对于史玉柱和他的年轻伙伴们来说,似乎已经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彼岸。他比过去任何时候大概都清楚,这样的机遇不是任何人都能得到,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把握住。他当然不会迟疑,他愿意汲取所有领域所有世界大公司的经验,让年轻的“巨人”能真正步履稳健地突飞猛进,而不至于一夜之间由高山跌入深谷。<br/> 这便是年轻人的真正优势。没有自我陶醉,没有故步自封,没有老气横秋,也没有墨守陈规。他这样说过:“管理是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只要能有利于加强管理,任何领域的经验都可以借鉴和利用。不在于是什么管理模式,而在于随时根据现实状况调整管理方法。”这话说得有道理。模式是死的,而市场是活的,人是活的。活的人和活的市场相结合,才能保证企业的活。这也许可以帮助人们解读巨人集团迅疾崛起的秘密。<br/> 在巨人集团总部大厦,有一条“巨人走廊”。走廊两旁,放置着史玉柱心目中的巨人的雕像:孔子、秦始皇、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拿破仑、华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贝多芬、牛顿。他景仰他们,也愿意以他们的形象,来烘托“巨人集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当然,这位年轻人——中国计算机行业的一匹矫健的“黑马”,日日梦想着他的集团,真正成为企业界的“巨人”。

戈壁恋

第10版(副刊)<br/>专栏:<br/><br/>  戈壁恋<br/> 张农科<br/> 有一天,儿子问我,戈壁滩是什么样?突然的提问,不禁使我怦然心跳。是啊,那曾经魂牵梦绕的戈壁滩,那苦苦涩涩的戈壁情结,那曾经常挂嘴边的“艰苦是财富”,怎么轻而易举地伴着平淡安逸的都市生活溜走了呢?<br/> 当一个人的命运必须与一块地域牵扯在一起的时候,忘却实在不能不算一种背叛。自责牵着思绪飞回戈壁,飞回往事。<br/> 刚从中学课本中读完“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悲壮的唐诗,我便登上了西行的列车。那远去的城市和青山绿水成了车后飘离的尘土,车轮和着戈壁大风吞吐着神秘的节拍,向着戈壁深处轧出了坚定的走向。戈壁,第一次以干燥灰黄的神情坐进了我的瞳孔。<br/> 站在戈壁滩的天空下,放眼四望,一切都那么遥远,那么空旷。接站老兵那干裂的嘴唇,还有那被漠风吹得粗糙发皱的脸,似乎用手抹一下就能掉下一层皮。望着远处马车轱辘似的夕阳正沉入大漠,想到那裸露的哨所,原来就是我16岁恪守戈壁的风景。一种新鲜环境里的心理感受,一种被着力夸张的精神激情,已经无法掩盖事实上的艰苦环境。风折腾脚下的沙石和着茫然、悲凉的旋律在心头鼓噪起来。<br/> 有一天,连队指导员郑重宣布带我们去戈壁滩的幸福村,据说这是营盘新成员的必修第一课。我默默地勾画着戈壁上的幸福村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境界。<br/> 仍然是灰黄的沙石,仍然是干燥的黄土,堆起来的一座座坟茔,这便是幸福村了。神情凝重的指导员,默默告诉我们,这里幸福着几代边防军人。那座紧挨着老坟边的一堆新土里掩埋着的是第一代戈壁人的儿子,据说一个月前,他在大风里为了保护兵器天线,永远地幸福在这里了,幸福在父辈的身边。惊鸿一瞥,心壁上也就有了一尊永恒的群雕。老兵们说,只有当你伫立幸福村,你才会明白,戈壁人为什么要在人生的旅途中,把如花的青春交给茫茫戈壁;只有当你听一听那如诉如泣的戈壁风,你才能知道戈壁人在抵御的岂止是艰苦的环境。这里的分寸、默契和奥秘只有戈壁人自个才能揣摩,才能把握了。<br/> 想起在戈壁的生活经历,最最不能忘记那个湖。戈壁是缺水的,可它偏偏拥有一片小湖(其实是一汪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到哪里去的积水)。老兵第一次带我去时,让我十分惊叹,一边是干得发裂的河床,一边却是泛着青洌洌微光的湖面,干裂的戈壁与小湖的交界处长着一排奇壮的胡杨。老兵并不知道这汪水儿的真正名字,但并不怀疑它就是一个湖,也不会忘记告诉我更早的老兵们的故事。据说那年7月,戈壁骤起的狂风卷走了一位执勤的老老兵。昏天暗地的戈壁滩,老老兵辨不出归途。走呀走,整整走了一天,爬了两夜,喝完了尿,吃完了青果,忽然眼前呈现了一片烟波,那是救命的水。待到众人找到他,奄奄一息的老老兵兴奋了,这里有湖,这里有水。从此,这汪水就成了湖。老兵带我来到湖边,深沉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袋,抖出了五颗血红血红的豆儿。老兵告诉我,这就是文学中常说的相思豆,再过几个月他就服役期满,将回福建老家了,把这豆种在这里,要经常来侍弄一下,到来年开花结豆了,一定给他寄去一粒。望着老兵那高深莫测的凝眸,我心里头一怔,憨憨的戈壁老兵,你的内心世界竟如此豪放、含蓄、浪漫、深沉。那五颗血红的豆儿,指向太阳,在湿气充足的土壤里膨胀、萌芽、破土,果然长出了羽状复叶,小叶儿长长的,可终究没有开花,没有结果。直到今天,我实在没有资格去轻薄地嘲笑老兵对植物生长环境的无知。<br/> 反差和艰苦的环境,可以打破生活的平淡。设防的戈壁滩和不设防的戈壁人的灵魂时时都让人感受到一个强大的场。这个场曾经助我用稚嫩的身躯抵御过戈壁滩对我无数次的恐吓;这个场曾教我拿起心笔,写我充盈的人生。在这个场里生活,这就必须得奋斗,必须得拚搏。<br/> 消沉了,我们就去看花。一种墨绿色枝干,丛生在沙滩,东一簇,西一簇,散发着苦味,却荣幸地被大家命名为“戈壁军花”的牛心脖子。原因很简单,花虽苦,据说经蜜蜂一采,酿出的却是上等的蜜。多么简单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呵。<br/> 寂寞了,我们就去看兄弟。红柳依依,那是戈壁军人亲爱的兄弟,它不求任何理解,用忠诚抹去奋斗的血和泪,用微笑傲视自然的残酷和严厉,用血性来证明不懈的追求。听风儿吹得柳叶沙沙作响,让心去感受一种透明,尔后便会无怨无悔地踏着沙石归去。<br/> 离开戈壁滩,我生活到了都市。戈壁滩的苦不再那么直接面对着我。常常因沉醉在依一盏明灯,捧一杯香茗,听一曲音乐的都市生活里而忘却了艰苦的过去,安逸、悠闲抑制了许许多多的冲动。<br/> …………<br/> 儿子一声无意的提问,督我再次想起了戈壁,想起了戈壁上的那群人。我满怀感恩之情地,又一次慷慨激昂地对儿子说那句溜走的老话:“艰苦是财富”!再去接受戈壁风绵绵不歇地传递着艰苦环境的砥砺,挖掘自己渐渐蜕变的微茫虚妄的灵肉吧。

大地书讯

第10版(副刊)<br/>专栏:<br/><br/>  大地书讯<br/> △蔡洪声的中短篇小说集《情缘》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br/> △刘文凤的散文集《红衣》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br/> △孙玉川的散文随笔集《珍藏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春酣图(图片)

第10版(副刊)<br/>专栏:<br/><br/> 春酣图(中国画)冯顺义

山那边还有一道梁(图片)

第10版(副刊)<br/>专栏:<br/><br/> ▲山那边还有一道梁(木刻)李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