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杨春贵
什么叫社会主义?这是一个长期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在人们的思想上存在许多的混乱、误解甚至曲解。林彪、“四人帮”鼓吹所谓“贫穷的社会主义”,有的人欣赏所谓“平均主义的社会主义”,许多人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如此等等。至于在具体工作中,常常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某些具体做法当作社会主义本质而认为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必须坚持的情况,就更多了。邓小平同志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排除了一系列错误观点,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根本,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它告诉我们:
(一)只有用唯物史观来观察社会主义,才能科学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诸种社会形态之间的区别,在本质上是生产方式的区别。当然,在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方面,它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认识这种区别也是重要的。但是这种区别毕竟是由生产方式的区别所派生出来的,是由生产方式的本质所决定的。只有抓住生产方式的本质,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和根本。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话,就是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前面两句话讲的是生产力,中间两句话讲的是生产关系,最后一句话讲的是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讲生产方式的本质,当然不能不讲到生产力。有人说,所有社会在其上升时期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怎么能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呢?这是一种抽象谈论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事物的本质都是在具体的比较中显现的。当我们说所有社会在其上升时期都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时,是相对于被它所取代的那个社会制度而言的;同样地,当我们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时候,乃是相对于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难道社会主义在本质上不应当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吗?不应当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吗?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它就没有资格取代资本主义。能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决定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东西,决定社会主义是否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邓小平同志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只有到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能说我们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所以,谈论问题一定要具体分析,不能抽象议论。如果抽象议论,邓小平同志讲的第三句话、第四句话也不能成立。因为原始社会也没有剥削、没有两极分化,你怎么说这两句话是社会主义本质呢?显然,邓小平同志不是在同原始社会比较,而是在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资本主义比较,认为它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这里我附带说一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与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是一致的。不能咬文嚼字,说五句话中没讲公有制、按劳分配,就说它们不是社会主义本质。消灭剥削,不就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吗?这里也有一个完整、准确理解的问题。其实邓小平同志在好几个地方都讲到社会主义原则要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要联系起来读,融会贯通,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
(二)只有用辩证法的观点去观察社会主义,才能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首先要有联系的观点,把邓小平同志的五句话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把握。单独讲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别的不讲,那就会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纯就越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可是这种又高又纯的公有制在现阶段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又怎么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呢?所以,离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不能正确理解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那就会把社会主义看作纯粹道义的概念,而不是科学的概念。其次,要有发展的观点。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上,它的实现程度是有差别的。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历史的原因,做到这一点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现在只能在发展速度上比资本主义快,而不可能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同样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消灭剥削,但这也是一个过程,我们已经消灭了剥削制度,这就在消灭剥削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但是,现在还不能完全消灭一切剥削现象。因为我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为了更好地完成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的任务,我们目前还需要有条件地利用某些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也就是说,还需要有条件地允许某些剥削现象的存在。这样做,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从而有利于最终消灭一切剥削现象。因为彻底消灭剥削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基础的。从辩证法的发展观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另一方面又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在调整生产关系上,一方面要坚持公有制,坚持消灭剥削这个大方向,另一方面在现阶段又不能盲目求纯。按照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我们的目标已经确立,而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过程。我们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最后充分地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样,才能既防止右的错误,又防止“左”的错误。
(三)只有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去研究社会主义,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在发展中。实践达到什么水平,我们的认识也就达到什么水平。这种认识是否正确,不能以现有的书本为根据,而应当以实践的检验为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就是根据实践的检验,舍弃了长期误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而实际上并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例如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并不具有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就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至于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许多误解,更需要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去加以修正。例如,认为坚持“一大二公”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坚持大体平均的分配方式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拉开差距就是资本主义,如此等等。实践证明,这些都是不正确的。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具体做法可能是正确的,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违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不能不加分析地把以往的做法都看成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即使是正确的做法,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做法,也不能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们的真理性是有条件的,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也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我们应当以实践为基础,清理以往附加到社会主义名义下的本来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步走向科学化。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决定》

  切实加强对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王克玉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的素质,是我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之一。为此,必须大力加强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加强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对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键在人”。干部队伍的素质如何,决定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世界观、人生观从根本上决定着干部的人生追求、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干部德才素质的基础和支撑。每个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把人生价值的实现同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自觉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才能激发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才能以高尚的人格力量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带领广大群众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图伟业。
加强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干部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又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严重侵蚀着干部队伍的肌体。在这种情况下,是坚持共产主义大目标永志不改,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勤奋工作,还是只关心自己的得失、荣辱,为个人的实惠和小家庭活着,这是对每个干部最现实、最严峻的考验。在这个考验面前,应当说,大多数干部交出了合格答卷,孔繁森、张鸣岐等先进人物就是杰出代表。但毋庸讳言,确有一些干部在腐朽思想的冲击下追名逐利,弄虚作假,追求享受,有的甚至在“糖衣炮弹”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堕落成可耻的蛀虫和罪犯。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出了毛病。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筑牢拒腐防变的精神堤坝,在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进攻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加强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从建党之日起,就始终重视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问题,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做合格的共产党员。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对要不要强调世界观、人生观改造问题,在部分干部中存在模糊认识。有的认为改造世界观、人生观的提法过时了,该抛弃了;有的把它同解放思想对立起来,认为讲思想改造影响改革开放;有的认为提改造世界观是对干部个性的束缚,等等。由此导致一些地方在干部教育工作上,对世界观改造问题不重视,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这一现象亟需改变。要明确重视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是党的优良传统,越是改革开放,越要旗帜鲜明地强调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改造。
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重点
世界观,就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共产党人的人生观,是把个人的苦乐、荣辱、生死,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前,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其核心问题和根本目的,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树立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正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色情关和人情关,拒腐防变,经受住各种考验。教育的重点是:
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教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夺取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的行动指南,又是领导干部改造世界观、人生观的强大思想武器。能否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是对每位干部世界观和人生观最现实、最直接的检验。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结合起来,把党性锻炼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人生追求同强国富民的宏伟事业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为官一任,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建一方文明,保一方平安。
理想信念的教育。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党的领导干部实现人生价值的崇高目标和前进的动力源泉。有了对远大理想和美好未来的追求,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个人的名利就看淡了;反之,就会目光短浅,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一些人之所以在权力与金钱的考验面前败下阵来,原因就在于此。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把追求远大理想与实现现阶段历史任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把实现宏伟目标与正确理解、贯彻党的具体政策统一起来,把坚韧不拔的信念与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统一起来,在脚踏实地追求人类最高理想的实践中,提高人生的境界和品位。
党的宗旨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应是领导干部的人生宗旨。党的宗旨教育要同干部的思想挂钩,做到言行一致。应当重申,要当共产党的干部,就要奉行党的宗旨,不谋私利,多作贡献,少取报酬。共产党人可以有个人的幸福和享受,但这种幸福、享受都源于为人民服务的奉献之中。
艰苦奋斗教育。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党的领导干部应有的精神品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传统美德也遇到了挑战。有人认为经济建设已取得很大成就,无需艰苦奋斗了;有人认为贪图安逸享受是人的天性,再讲艰苦奋斗已不合时宜了;还有人认为提倡艰苦奋斗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由于这些错误论调的影响,导致一些干部讲排场,摆阔气,追求奢侈豪华。邓小平同志说过:“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我们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艰苦奋斗是成就任何事业所必须的精神,失去艰苦奋斗的精神必然导致事业的失败。领导干部应树立无产阶级的苦乐观和幸福观,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做到工作环境好了,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变;职务升了,艰苦创业的作风不能变;待遇高了,勤俭节约的精神不能变。如果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过是我国古代封建士大夫的道德追求,那么共产党人就应是这种道德追求的真正实践者。
制度和纪律教育。制度和纪律是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领导干部应成为遵守制度和纪律的模范。但是有些干部却认为,所谓制度和纪律都是用来约束别人的,而不是约束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的;有的把权力与制度纪律对立起来,认为权力越大,“自由度”就越高,越可以不受其束缚;有的甚至把不受约束的权力当作人生目标来追求等。由此导致一些领导干部缺乏应有的制度意识和纪律观念;有的在自己管辖范围内无所顾忌,为所欲为;有的甚至忘乎所以,以身试法。应当使每个干部懂得,高度的制度意识和纪律观念,是领导干部应有的品德和必备的素质;不受约束的权力与自由,于人于己有百害而无一利;追求无约束的自由,是人生的误区,必然走入歧途。一定要自觉地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恪守党的各项纪律和准则,特别是“四个服从”和各项廉政纪律,把自己的言行规范在法律和纪律的范围内。
为了使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必须改进和加强党校教育。各级党校不仅是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课堂,而且应是加强党性锻炼、改造世界观、人生观的熔炉。应当把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贯穿到所有班次、专业,亦有机地结合到所有知识的传授之中。干部管理部门应及时了解干部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情况、表现情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改造的情况,并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树立起来的。没有与工农的感情和对基层的深刻了解,没有艰苦环境的磨练,难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要引导和组织干部到基层,特别是到条件艰苦、工作难度大的地方和岗位经受锻炼,认识社会,改造和提高自己。
要切实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管理。上级组织要坚持好同下级领导干部的谈话制度。发现干部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积极地、大胆地、一针见血地进行批评教育,决不姑息迁就,做到早打招呼,早提醒,防患于未然。要健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谈心制度,引导班子成员开展认真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让大家通过正常的思想交流,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克服缺点,校正言行,增强党性。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经常性监督。在干部的选拔使用上,既要重才更要重德,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根本问题,重视干部的思想作风问题,从而对广大干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第9版(理论)
专栏:

  文化发展中的三种类型
俞吾金
近年来,文化发展的领域已拓展得非常之宽了,各种问题的讨论也不断地向纵深发展,然而文化界能够提供出来的高质量的成果如此之少,这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与我们在观念上和实践上未深入探讨并区别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元型、多元型和主导型这三种文化类型有关。
我们这里说的“一元型”,是指排斥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类型。这种文化类型又有“软”“硬”之分。“软的一元型”仅仅在理论上排斥不同的文化价值,在实践上则认可它们的存在;而“硬的一元型”则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实践上排斥其它文化价值的存在。这种一元型文化模式在“文化大革命”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尤其是“四人帮”大搞文化专制主义,使整个文化事业一度陷入百花凋零的可悲局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排斥多元文化价值的一元型模式逐渐为“多元型”的文化模式所取代。这种多元型的模式对各种文化价值的存在和发展取宽容的态度。显然,作为对一元型文化模式的反叛,它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可是我们发现,它在发展中趋于另一个极端,即对各种文化作品和文化见解不敢批评,一讲批评,就害怕被人指责为搞文化专制主义。于是乎,严肃的批评让位于庸俗的恭维,各种粗制滥造的文化作品通行无阻、纷纷登场,甚至有的辞典抄袭者竟大言不惭地在电视观众前谈论所谓“趋同论”,仿佛抄袭乃是一种美德。
这种无批评的多元型文化模式是否有利于我们文化研究的展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认为,这种排斥严肃批评的多元型文化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形式化的、虚假的多元型。从表面上看,它似乎公正地维护着每一种文化价值的存在权利,实际上,它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专制主义,它是为那些无价值的、甚至是负价值的文化作品和文化见解争取生存空间。历史和实践一再告诉我们,没有严肃认真的文化批评,文化事业的繁荣是根本不可能的。试以俄国文学为例,要是没有像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杜勃留波夫斯基、赫尔岑这样伟大的批评家,俄国文学的繁荣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为文化发展计,停留在这种虚假的、无批评的多元化状态中是不行的;同样地,返回到那种与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相对立的一元型文化状态去也是不行的。
那么,文化发展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呢?我们的看法是:应当大力提倡批评意识。当然,这里说的批评决不是那种“文化大革命”中的打棍子式的批评,而是平等的、充分说理的批评。批评的目的不是整人,而是活跃我们的文化研究的气氛,增强我们的文化鉴赏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文化产品的质量。通过这样的批评,可以确立起一种新的、我们称之为“主导型”的文化模式。什么是主导型的文化模式呢?这种文化模式既承认多元文化价值的存在和发展,又倡导积极的、平等的批评意识,通过这样的批评来确立一种主导型的文化价值,这种主导型的文化价值并不是主观的、随意确定的,它应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发展趋向的客观的价值导向。由于这种主导型的文化价值是在批评中形成起来并向前发展的,所以它不同于那种排斥多元文化价值的、定于一尊的一元型文化模式,它既博采众长(包括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又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批评意见,并从对现实世界的本质发展趋向的领悟出发,不断地修正自己、提高自己,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健康的范导作用。


第9版(理论)
专栏:改革热点纵横谈

  “授权经营”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贺阳
近两年来,不少地方加快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步伐,即由政府或国有资产管理局授权一批原企业主管部门(包括专业主管局和总公司)经营其管辖的国有资产。这样,从形式上看,被授权的单位就由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或准行政管理部门),变为经营国有资产的企业。对这种做法,各方面看法不尽一致。在我看来,“授权经营”作为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一种改革方式,要使其达到预期的改革目的,在操作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求实的态度,防止“一刀切”。
要明确授权经营的目的
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看,授权经营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淡化对企业的行政管理,强化资产经营管理,为政企分开创造条件。传统体制下的企业主管部门,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对所属企业履行着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党群工作管理以及行业管理等多种职能,被企业称为“婆婆”。企业主管部门存在并行使职能,是我国政企不分、政府部门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突出表现。这种状况不改变,企业就根本不可能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授权经营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组织和职能的实质性改变,把过去那种对下属企业人、财、物,产、供、销以及其他活动几乎无一不管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变成主要经营国有资产的营利性企业。随着企业主管部门的逐步淡化和消亡,政企分开将得以实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真正变为“无上级的”企业。
第二,明确产权主体,为进一步划清产权边界创造条件。产权边界清晰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必要前提。在淡化对企业的行政管理的同时,必须强化产权约束。授权经营之后,被授权的单位实际上具有双重身份:对政府,它是受委托的国有资产经营者;对由其控股(包括全资)的企业,它又是被授权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这样,下面企业的出资者所有权就有了比较明确的产权主体,所有者的责任、权力和利益也就比较容易明确起来并使之相对称,这对改变以往那种几个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齐抓共管”,但是谁也不负完整的最终经济责任的状况,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第三,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为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济创造条件。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原则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组建以产权为主要纽带的企业集团,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企业以至社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自身的性质、目标和职能所限,政府的企业主管部门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组建企业集团方面的作为是极其有限的,过多的行政干预也不利于经济目标的实现;被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企业在这方面则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追求经济合理的目标出发,利用自身作为受委托的所有者代表的职能,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上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要合理确定被授权公司的类型
从一些地方的实践看,被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公司,有的叫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有的叫做集团公司,有的叫做总公司,有的称为集团总公司。尽管名称五花八门,但是就其职能而言,往往看不出多大的区别。
被授权经营的公司属于控股公司。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控股公司有两大类型,一类叫做纯粹控股公司,另一类叫做混合控股公司。纯粹控股公司是指那些除了对公司控股、获取收益并再投资之外,本身不从事其他生产经营业务的控股公司;混合控股公司是指那些除了控股、收益及再投资外,自身同时也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控股公司。
按照两种控股公司的分类,很显然,国内一般讲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属于纯粹控股公司;而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集团公司,则一般属于混合控股公司。当然,我们并不一定非要套用国外的名称,但是,按照职能对企业加以归类还是必要的。
在对原企业主管部门进行授权经营并相应改变其性质和职能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授权后的公司类型。一般来讲,那些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生产过程之间联系紧密、对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要求较高的行业,比如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等等,应该更加优先考虑组建企业集团,相应地授权集团公司去控股。而对那些客观上需要众多企业充分竞争的行业,如生产小商品的轻工业,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等行业中的国有企业,则一般可以考虑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去控股。应该看到的是,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讲,企业集团的经营应该而且必须是多元化的,作为控股公司的集团公司,其控股的子公司不可能仅仅限于某一个特定的行业。对我国来讲,作为控股公司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应该是综合性的而不是行业性的,普遍授权行业性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会带来不少弊端——特别是在新旧体制转轨的时期。
上面对被授权公司类型的讨论,只是就最一般的原则而言的,至于在实际运作中具体选择哪一种,还要根据每一个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加以具体的分析,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刀切”。
要注意控股公司同行政性公司的区别
被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公司,要特别注意防止搞成行政性公司的变种。控股公司同行政性公司(总公司)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组织性质不同。控股公司是自身拥有资本、具有经营能力的名符其实的法人企业;而行政性公司实际上是履行政府职能的行政部门或准行政部门。
第二,目标不同。作为企业,控股公司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目标,即追求盈利和资本增值,集团公司还追求市场占有率等等;行政性公司除追求经济目标之外,还追求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这是由其性质决定的。
第三,职能不同。控股公司的职能主要是经营资本,作为混合控股公司的集团公司,除了经营资本之外,同时还经营其他业务;而行政性公司则一般自己不开展经营活动,它的主要职能是对其所属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以及行政、社会事务实施管理。
第四,同下属企业的关系不同。控股公司同其子公司之间的联结纽带,主要是产权纽带。母公司和子公司作为法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没有也不应该有什么“一级法人”、“二级法人”之分;但是由于母公司在子公司的资本中占居了控股的地位,因此它可以通过子公司的董事会控制子公司。这完全是一种经济关系。行政性公司同其所管辖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则是行政隶属关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