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平凡的高尚
——怀念曹辛之先生
柯文辉
曾接到一张名片,头衔多达三十。曹辛之先生的名片仅用刚劲的行书签名而外,只有地址电话号码,朴素,亲切,不愧装帧大家风格突出的小设计。我将此片做书签夹在先生的诗集里,当做他为人的缩影,一如南洋诗翁潘受的佳句:“平生履历无夸处,但重头衔一字人!”大写的人,平凡而又高尚的风采,在亲朋故旧记忆的屏幕上留下永生的微笑,谁说他离开了我们?
七年前的中秋,他和王子野先生在美术馆走廊上碰到我,便一同坐下小憩。曹公说:“中国书籍装帧很幸运地受到鲁迅翁指导,献身这门艺术的人为数不少,但在美术出版部门仍是‘少数民族’。有的艺术家如富于开拓精神的陶元庆已经为后辈淡忘。王老要你编辑几册《装帧家列传》,建议每人写传略及创作经验一万字,你写2000字评论,附上彩图四件,黑白图多一点,健在者由所在单位出资2000元,去世的由王老和我另行设法解决,把历史真相与宝贵经验传下去,让同行有点奔头,要关心人啊!”
我向二老提出知识资金两贫乏,难以胜任。
“我们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大国,书籍艺术很能反映民族气质,要有大国风度,堂堂大气,耿耿正气,承前启后,传播东方文化强烈的个性,培养后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是大技,不是雕虫小技,需有一批有志有才的艺术家去奋斗,你不该畏缩不前,怕难是自私!”曹公一向谦和,这回非常严峻,王老支持他的批评,同样不留情面,令我在愧疚中感到前辈人的厚爱,背如芒刺,心沐温泉。
“我的作品平平常常,极少用绘画手段,想突出宋体汉字丰饶的文化底蕴,字大醒目,避开广告味,删去多余的装饰,你要多提意见!”
“您是元老,我不懂什么……”
“不对,第一代书籍艺术家钱君匋还健在,我是30年代末才入伍的设计者,何况钱老在治印上是我的老师辈!”曹公一激动就有点口吃,脸色变得微红,显得年轻十来岁。“要写文章表彰苦求书卷气与民族个性的书与画,让读者接受。批评一些虽有才气却追求豪华而不顾读者负担,以繁琐纤弱为美的人;批评单纯模仿日本工艺,港台市民趣味,滥用所谓‘美女’照片的庸俗之作!”自惭不曾按照他的嘱咐写出掷地有声的评论,但先生那股诗人的热情,令我没齿难忘。回顾他从20岁创办文艺刊物《平话》至1985年主编的《诗书画报》,为长者和同时代人设计的大量书面,可谓言行一致,雅不避俗,以雅乱俗,雅以导俗,取得很卓越的成就。即使在印刷条件很差的重庆、上海,他编的《全民抗战》、《新创造》、《中国新诗》,除了内容反映大众呼声之外,刊物的封面、题头、尾花、插图、文字编排都经过思考,故而整体效果出色,拥有读者。
曹公多才多艺,出于尊敬同情工人的繁重劳动,他用劳动号子的谐音“杭约赫”做笔名,发表诗集《撷星草》、《噩梦录》、《火烧的城》、《复活的土地》,活跃于40年代文坛,后来又出版诗选《最初的蜜》,受到艾青好评,就版式而言,天头很高,标题落地,连标点符号的运用也跳出俗套,全书面目秀劲清新。作为三种诗刊的编者,培养过好多新秀,园丁的汗雨没有白流。他刻的笔筒臂搁,古拙自然,把废弃的竹根变成精致的艺术品。70岁之前,朋友求治印,无不欣然奏刀,钱君匋称他的印是“雍穆浑厚男低音”,出入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乔大壮诸家,自成一格,带点装饰美。他多次说:“这点艺术个性恰好是印家毛病之一,而我不想自拔,辜负许多大好时光!”我曾在周颖同志(聂绀弩夫人)家见到曹公揭裱的王献之《十三行帖》,整旧如新,虽系票友,手段不让老艺人。他在任何一个领域的成就,都够我们苦学一生而望尘莫及。
曹公诲人不倦,对登门求教者,总是亦师亦友,和蔼可亲。他走得非常突然,我总觉得他到异国讲学去了,并不相信他已离开人间,仿佛有一天他还会大笑破门而入,为我念诗,谈印,也还带点口吃……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无意于感而自感
汪玉春
在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许多为人传诵的艺术珍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作品朴实自然,不事雕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情,遗于言表之外。”
后曾被人誉为“明文第一”的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这篇散文以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为主线,追忆了与此有关的人和事。项脊轩,不过是“室仅方丈”的“百年老屋”,只“可容一人居”。然而,就是通过对这样一间小屋的记叙,作者描写了一个大家族的分崩离析,追忆了自己同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作者落笔平实淡泊,似随意写出,却饱含着浓重深厚的感情色彩。在文中,老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和盼孙成龙的殷切心情,全都跃然纸上。
朱自清的作品也使人有同样的感受。试读朱自清的《背影》吧!人人都有父亲,父亲的背影时时可见,似乎谁也没有想到这寻常背影还有什么好写的。但是到朱自清笔下,他父亲“那胖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却平添了无限感人的力量。在那短短的一千五百多字的散文中,既没有深奥的哲理,更没有华美的文词,为什么却使人久久难以忘怀呢?原因就在于作者以最诚挚的态度抒写了人生中那极其平凡的一幕。
文学艺术创作贵在以情感人。古来如此,今天亦然。只要有真情,即使作者无意于感人,人们也会自然而然地从作品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这就是所谓“无意于感而自感”的道理。但是,在时下的文坛、影坛、舞台和荧屏上,却有不少没有真情的作品和表演。譬如一些演员那手持话筒、声嘶力竭的演姿,那“爱得死去活来”、“让我一次爱个够”等歌曲,那动辄死啊活啊的夸张描写,让人反胃口;一些电影、电视剧中那荒唐离奇的情节,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无缘由的武打;一些诗歌、小说中令人难读难解的新词怪词的堆砌。这些东西的共同特点就是缺乏真实的启人良知的感情,而把“自作多情”作为点缀物来哗众取宠。这样做,怎么能收到感人的效果?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大约还要到文学艺术家的思想上去寻找。仅以文学创作而言,文学作品是客观现实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作家对于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依靠先天的本能,而是社会实践的结果。正如俄国作家契诃夫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所说的那样:“如果我是医生,那我就需要病人和医院;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事实表明,生活出激情。有了激情,作品才感人。而现在一些作者鄙夷深入生活,或浅尝辄止。他们生活素材的仓库里空乏得很,思想苍白得很。他们的任务,似乎就是坐在书斋硬写。这样“硬写”出来的,岂能是生活底蕴丰厚的好作品?由此看来,提倡文学艺术家深入生活,熟悉生活,提倡创作要有真情实感,要朴实自然,在目前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这是作家和作品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


第12版(副刊)
专栏:巾帼风采散文征文

  三访邓雅琴
君子兰
第一次去访邓雅琴是在1992年春节前。
那是邓雅琴到新乡育才幼儿园任园长刚好一年的时间。那一年,正赶上春节前下大雪。临近年关,人们忙忙碌碌都在采购年货,学校早已放假。我想,平时忙得马不停蹄的邓雅琴,可该有个歇脚的机会了。
听说她一上任就把个育才幼儿园弄得红红火火,在一年的时间内,园内精神面貌来了个大改观,很使一些人吃了一惊。当时我就怀疑,那么一副瘦骨嶙峋的肩膀,咋能挑起这重担?
谁知,邓雅琴的三把火,还真把个育才幼儿园烧出了名气。个中甘苦不必细言,女人想干一番事业,又要干得出色,那心血和泪水不知浸透了几多个不眠之夜。
我在电话里找过她,也总是抓不住她的行踪。幼儿园里的人讲:园里正在搞改建安装暖气,邓园长哪里坐得住?
几次相约扑空后,更增强了我寻邓雅琴的决心。所以,就有了雪天的造访。大雪飘飘洒洒直下了三天三夜依然纷扬不止。也许,邓雅琴一家三口正在乐享天伦。
北风呼啸,寒风刺骨,我在邓雅琴家门口足足徘徊等待了两个小时,直等得手脚麻木,却依然不见归人。
后来得知,那天邓雅琴找领导去了。她正在为改造设施安装暖气到处跑经费呢。她在和领导谈话时,硬是让7岁的儿子顶风冒雪在门外站了一个多小时。她一时竟把儿子忘了,心中只记着园里800名幼儿。儿子当天夜里就病了,邓雅琴心疼得哭了一场。做母亲的,她心酸内疚。可一想到经费问题有了眉目,心里又感到自慰了。听说有人问她:“难道公私就不能两全吗?”她答:“也能;可有时候不能。”
第二次去访邓雅琴是在1993年的暑假里。听说她又是假期没歇,正忙着盖楼呢。我在施工现场找到了她。只见她着一身白色衣裙,正在烈日下和几个施工队的人说话。汗珠儿沿着她的额头直往下淌。她远远地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算是打过了招呼。我正准备过去和她寒暄,谁知,一眨眼工夫,人又没了影儿。我诧异,邓雅琴是朵云?
听说,经费不够,她又跑钱去了。
后来,路上巧遇,邓雅琴匆匆地告诉我,育才幼儿园始建于50年代初,校舍已破烂不堪了;她还说,自建园从未盖过一栋家属楼。有很多老师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临到退休依然住在50年代修建的小趴趴房里,夏天漏雨,冬天钻风。所以,她上任后就发了誓:“新居不起,何以安心?”我听了竟联想到了霍去病的气魄。
第三次去访邓雅琴是在1994年的六一节。到幼儿园后方知,她带队上北京去参加全国幼儿体操比赛了。办公室主任张兰玉告诉我,这是河南省唯一的代表队。不久便听到佳音,新乡市育才幼儿园荣获全国幼儿基本体操二等奖。
三访而未能畅谈,以致对邓雅琴的事迹所知有限。只知她任幼儿园园长后,该园连续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她个人也连续被评为省、市劳模,德育先进个人和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不久前,她园里一名教师告知我,园里40名教师已乔迁新居了。但有一次她的儿子小杨鑫见了我说:“阿姨,我很想吃妈妈做的红烧肉,可是,她现在再也没功夫给我做吃了”。我安慰他:“以后什么都会有的。”
(作者单位:河南新乡广播电台)


第12版(副刊)
专栏:

  大地书讯
△《谢先云诗选》和他的另一本新诗集《穿越远山》由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
△纪鹏的第一本诗评集《诗林漫步》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文)
△关纪新与朝戈金合著的《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已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同)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北普陀影视基地启用
位于北京南郊南宫村的北普陀影视培训基地,日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由南海实业发展公司与中电高科技电视发展公司等合作建设的这座影视基地,总面积三十万平方米,建有明清街、影视村、北普陀寺、梅园、雪芹祠等十八处景点,是一个集影视培训、影视拍摄、会议接待、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竣工之前,该基地已成功接待过《天桥梦》、《今生今世》、《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剧组的拍摄工作。
(言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