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相互拖欠货款,是困扰国有企业的一个突出问题。近两年,国有重点煤矿由于煤炭货款被严重拖欠,造成资金极度紧张,使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职工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对此,煤炭部在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出台了“不付款不发煤,不给商业汇票不发煤,不还欠帐不发煤”的“三不原则”。实践证明,这是——
解决企业间货款拖欠的有效途径
王森浩
“三不”原则是逼出来的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煤炭产品是由国家统配统销。当煤炭企业伴随改革的步伐走上市场后,面对许多新的矛盾,老观念、老办法不灵了。形势逼着你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煤炭行业实行的“三不”原则,是逼出来的。
长期以来,煤炭购销一直实行银行托收承付的结算办法,货款回收的主动权不在煤矿。过去,用户拖欠煤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1993年年初,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国有重点煤矿开始出现用户大量拖欠货款问题,而后迅速向中部地区发展,波及到所有煤矿,成为影响煤炭企业经济运行最突出的矛盾。1993年初,用户拖欠国有重点煤矿货款92亿元,1994年初上升到201亿元,10月末上升到292.6亿元,相当于半年的销售收入没有收回。有的煤矿货款回收不到20%,每天连最低需要的1/3都达不到。企业资金异常紧张,带来一系列问题。
一是简单再生产难以维持。不少煤矿无钱购买生产急需的材料、配件,物资储备降到最低点,无钱上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生产得不到基本的保证。1993年国有重点煤矿设备更新和大修理费少提8.35亿元;设备更新改造完成率和设备大修分别比1992年下降14.8%和7.7%。国有重点煤矿的安全欠帐,1993年末达14亿元,1994年末又增加到20亿元。
二是影响煤矿生产的后劲。煤炭生产的基本要求是采掘并举,掘进先行。如果开拓掘进跟不上,出现采掘接续紧张或失调,几年后产量将会下降。由于资金紧张,有的煤矿已出现了这样的苗头。据统计,1993年至1994年9月末,因资金紧张造成国有重点煤矿开拓进尺非正常减少13万米。
三是一些煤矿长期欠发职工工资,一部分职工生活水平下降。在94个国有重点煤矿(矿务局)、321万职工中,1993年末有70个矿务局欠发工资15.6亿元,涉及251万人。1994年末,拖欠工资的矿务局仍有50个,总额达到22.1亿元,涉及158万人,平均欠发3个月。有的企业自1993年以来一直拖欠,最多的欠发6—7个月的工资,给职工生活造成很大困难。
企业有还款能力
煤炭行业推出的两项改革及“三不”原则,就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商品交换规则,在流通领域采取的有力举措。
煤炭行业实行的两项改革和“三不”原则,初步效果已经显示出来。
实行“三不”原则,有利于约束企业的不合理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煤炭企业货款被长期大量拖欠的原因尽管很复杂,但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市场秩序不规范,缺少有效的约束和保障是分不开的。现在,拖欠别人货款的企业没有还款的积极性。因为欠款比向银行贷款好得多。贷款要经批准,要付利息,拖欠货款是不付利息的,等于无偿占用别人的资金。正因为“拖欠有利”,有能力还款的企业也不愿还。有的甚至用拖欠的货款搞基本建设。实行“三不”原则后,许多煤矿在签订和履行购销经济合同时,严格依法办事,不按合同付款,不予发煤。对拖欠货款的用户,不制订还款计划,不签新的合同,没有合同一律不发煤。这对于规范生产、销售秩序起到重要作用。从国有重点煤矿去年11月开始实行的情况看,已经初见成效。11月份货款回收54亿元,比1—10月平均月回收34亿元增加11亿元。12月份货款回收达到69亿元,又比11月增加15亿元。今年1月至3月,销售金额149亿元,实收金额141亿元,煤款回收率为94%。总的看,越欠越多的势头得到控制,基本做到了新的货款不欠,旧欠货款逐渐下降。
这一段的实践,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没有因为煤炭企业实行了“三不”,而使国民经济运行受到影响;二是对拖欠煤款的大户,过去煤矿主要领导登门讨债,对方往往以没钱为由拒绝还款。而实行“三不”原则后,欠款户有钱还了。这说明,企业还款的潜力是有的。按市场规则办事,相互拖欠问题可望大大缓解。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实行“三不”原则,有利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煤炭企业在清收陈欠煤款中发现,一部分被长期拖欠的货款难以收回,将形成坏帐、呆帐,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这些拖欠煤款的用户,有的破产了,有的解散了,有的名存实亡,最后连债主都找不到。约有8500多万元的欠款属于这种情况。
在市场机制还不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滞后的情况下,实行“三不”原则,不仅可以确保货款回收,保证起码的公平交易,而且可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实行“三不”原则,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将资源流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效益好的企业。从拖欠货款企业的情况看,有些是由于经营方向不适应新形势或产品质量差、不适销对路,导致产品滞销,亏损严重,资金紧张,难以偿还债务。实行“三不”原则后,哪家企业有钱,就可以优先保证供应,这实际上是对效益好的企业的支持和保护。而对那些产品不对路、效益差的企业,则可以促进其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要,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对于那些无力经营、难以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可以促其破产或转产。这对于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三不”原则作为煤炭流通领域的一项改革举措,目前正在贯彻执行中。从初步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要把这项举措贯彻到底,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首先,煤矿的各级领导还要转变观念,看准了的,就大胆地闯。其次,需要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再有,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依法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健康的市场秩序。特别是对煤炭工业这一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强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立法,把煤炭的产、运、销纳入法制轨道,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通过必要的协调和干预,解决煤炭流通领域的种种无序现象,形成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促进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为煤炭工业部部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发展区域化支柱产业
舒惠国
围绕区域化支柱产业,以农业生产项目为龙头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在基本稳定现有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从本地资源和基础条件出发,面向市场,确立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使一个地区的许多农户生产同一种产品,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衔接起来以形成规模,成为相对集中有相当的规模和较大批量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基地。
我国农业劳动力众多,人均耕地较少,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也有一定的容量。以农户为基本单元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约束性。但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围绕区域化的生产优势,依靠基层组织,把千家万户的生产组织起来,统一规划,发展区域化的商品生产规模,就能够挖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蕴藏的巨大潜力。
经过15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量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化的新时期,农村经济出现了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式,围绕发展区域化支柱产业推进规模经济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例如江西省临川县温泉乡六岭村,走的就是把服务送入千家,把万户引入市场的路子,通过“公司加农户”经营服务组织,使全村生猪生产形成了规模,他们实施的“千百万”工程(即年出栏生猪1万头,产值超过1000万元,利税超过100万元)已初见成效,1993年生猪规模经营效益占农民收入的50%,实现了农民人均收入和集体收入大幅度增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确立发展区域化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提高农业的专业化、产业化程度,并在实际工作中,按产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形成规模,能够促进农村资源、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并吸引农村外部生产要素流向农村,从而有效地加强农业的自我积累、自我补偿、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变农业比较效益低的不利地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发展区域化支柱产业形成规模经营,需要求加强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一定的扶持。通过扶持专业大户生产,组建产加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逐步实现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
一是鼓励支持农村专业大户,并让他们在农村示范带头,专业大户一出现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加快农民致富步伐,树立了榜样。他们是当前农村中最具有活力的生产经营者,是农村规模经营的示范者。他们可以带头实行专业化经营,率先通过土地的依法有偿转让、转包和开垦“五荒”等方式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通过各种形式吸收农民共同参与开发经营,并为农民提供多种信息技术和良种,带动周围的农户从事专项生产。
二是培植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通过量多、质优、价廉的产品,进一步开拓市场。要把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的形成同市场建设结合进行,有一个主导产业,就建设和发展一个批发或专业市场,并创造条件,向期货市场发展;同样,建一个市场,就要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达到产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植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要注意发挥传统产业和产品的优势,也要吸收引进和开发新的产业,信息要广,思路要宽,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向高层次发展,进而形成县域经济的规模经营。
三是提高专项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建立“实体加农户”等现代农村产业组织,引导农民实行规模经营。组建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体系,从各地经验看比较好的形式是:公司加农户、生产企业加农户,服务体系加农户,甚至基地加农户、专业户加农户等形式。这些公司、生产企业、服务体系同千家万户的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双方形成利益均等、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使农民与公司和生产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并保证相应的配套服务,农民种、养有指导,生产过程有服务,销售产品有门路,销售价格有保护,农民生产同一产品可以减少市场风险,使得原来的生产户之间的竞争变成规模联合的优势。
四是抓好基地建设,通过基地源源不断生产出各种专项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经济格局。优化专项产品布局,要避免一哄而起,低效益重复。在具体措施上,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适当的行政手段,正确引导和管理,发展一项见效一项;在发展步子上,坚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找准容易突破的产业或产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作者为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下功夫把“蛋糕”做大
——培植地方财源的几点思考
王克英
实行新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后,地方政府的财政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果还像过去那样单纯围着收收支支切“蛋糕”打圈子,不抓生财之道,不想法子把“蛋糕”做大,路子就会越走越窄。
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税体制,对地方财源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从我们的实践看,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抓财源建设:
(一)通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稳固基础财源。湖南是农业大省,在新财税体制下,农业税源对地方财力的影响加大,特别是农业特产税更是一块“发面”,因此,农业也是财源建设的根基。抓兴农生财,必须把握多种经营这一重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合理开发农业资源,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特、新、稀等附加值高、商品率高、利税率高的产品和产业。
(二)通过调整工业结构,优化主体财源。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原则,把改组、改造、改制结合起来,下决心“治散、治小、治差”,下大力“调整、调高、调大”,根据财力着重扶持一批高附加值、高利税率的支柱产业集团,集中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和拳头产品,培植一批财源大户,促进全省工业结构的优化和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壮大支柱财源。坚持大发展与大提高并重,大力发展“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乡镇企业,调整区域布局和产业组合,努力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改变现在“铺天盖地”小企业多,“顶天立地”大企业少的状况,形成一批效益高、贡献大的企业群体。
(四)通过开发新兴产业,培育高效财源。注意跟踪国际现代科技发展动态,加速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扶持高科技产业,提高全省经济发展的质量,努力形成面向21世纪的高效财源。
(五)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新兴财源。重点发展旅游、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建筑和服务等行业。
(六)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拓宽补充财源。加快市场建设,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生产经营场地,依法保护各种经济成分平等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参股、贷款或贴息等形式,扶持一些生产型、科技型私营企业大户,以提高规模效益。同时,搞好政策导向和优质服务,加快发展一批管理水平、效益水平较高的“三资”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加税源。
(七)通过管好盘活地产、房产、资产,发掘潜在财源。政府通过对地产一级市场的管理,清理整顿土地隐形市场,促进地产二级市场的开发与搞活,实行国有土地有偿出租和转让,通过商品房开发,国有房地产经营,增加地产和房产收益。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国有收益流失,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财源建设是实打实的工作,实就实在最终要看效益、看利税、看财政入库。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都把本级财源建设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摆到应有的位置上,下大气力去抓。从长远来看,应当制订切实可行的近期和远期规划,突出重点项目,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不能抓一段,丢一段,更不能变来变去,有始无终。从当前来看主要是抓好几个关键措施,使财源建设落到实处。
政策导向。省委、省政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于去年8月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严格财政管理的决定。对全省财源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首次提出了“经济发展看效益,效益提高看利税,利税增长看入库”的标准。现在,这个标准已开始成为各级各部门目前财源建设的共识。
抓资金投入。在筹集财源建设资金方面,我们总结提出了18条路子。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条。第一,进一步巩固和使用好财源建设基金。第二,扩大开放,吸引外资。第三,发展储蓄,增加银行贷款。第四,加强税收工作。第五,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第六,强化财政周转金管理。第七,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造和改组,盘活企业固定资产;搞活企业资金存量;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增强其促进经济和保值增值的功能。第八,规范和拓展财政信用。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耕海牧渔 水中捞金
宋修武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古老相传,《长恨歌》中所说的“海上仙山”,就是我们山东长岛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长岛经济高速发展。1985—1994年的10年间,全县的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等翻了两番多。1992年山东省正式命名长岛为“全省第一个小康县”,1993年跨入了“全国农村综合势力百强县”的行列。
为什么长岛能在10年内由原来的穷海岛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富裕县?根本原因就在于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开放,确立并全面实施“耕海牧渔”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
一、从实际出发,实现主导产业的转换。在渔业生产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单纯的海洋捕捞,实际上是“靠天吃饭”。从1985年开始,我们在积极发展捕捞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生产,走“以养兴渔,以渔兴岛”,“耕海牧渔”的新路子。我们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向海洋养殖的深度进军。在初期阶段,以养殖海带为主,我们称之为“水中捞铜”;后来,转向以扇贝为主的海水养殖,我们称之为“水中捞银”;近年来又掀起了以鲍鱼为主,贝藻珍鱼综合立体养殖的“水中捞金”工程。同时,被称作“钻石工程”的海洋食品、海洋药物研究和生产已开始起步,现已开发出6个系列、30种产品。到1994年,全县养殖总面积已达6万亩,整个列岛周围70万亩水域已形成广阔的“蓝色牧场”。长岛4万多人口,在仅有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拓展出70万亩的海洋国土,养捕了20多万吨的水产品。
二、根据渔业生产的需要,采取适合现代化渔业生产特点的新机制。1984年长岛县将集体渔业资产统统下放,分散经营。一个时期内,渔民的生产积极性曾得到很大发挥。但当海上养殖捕捞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分散经营,势单力薄,养殖去不了深海,捕捞出不了远海,只能望洋兴叹,无法适应“风险大、投资大、协作性强”的现代渔业生产。为此,从1988年起,我县进一步深化改革,先后推行了“调整增加集体提留比例,明确界定产权关系,恢复发展集体渔业资产和两权分离的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1993年以来,渔村又因地制宜地推行了资产承包和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避免了“大锅饭”、“大撒手”两种弊端,在有效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渔民个人生产积极性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结合点。1988年以来,渔村集体积累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6年积累的总和是1989年前30年积累结余总和的两倍多,人均拥有集体性固定资产6000元以上的村占90%以上,渔村经济从此走上了积累——发展——再积累——再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引进外资和国外技术,发展外向型渔业。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外向型经济和骨干、名牌带动战略,先后建成或改建的拥有直接出口权或达到外贸出口标准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占70%,引进国外先进技术30项,设备50多台(套)。产品增值率和出口换汇率分别提高了40%以上。由于对外开放促进了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县有18种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其中扇贝、海带、海胆、鲍鱼、对虾、赤贝及经济鱼类享誉全球,产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资企业”自营出口创汇每年都在1000万美元以上。还与国内20多家开放口岸和大公司建立了经贸关系,将6000多吨水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同时,在美国、加拿大注册了两个水产企业,组建了远洋捕捞船队,分赴西非和南太平洋开展捕捞作业。到1994年,全县“三资企业”已发展到64家,合同利用外资3000多万美元。当年“三资企业”自营出口各种水产品4453吨,创汇达到2334万美元,全县人均创汇530美元,居全国县级之首。
10年来,长岛经济转上了外向型轨道,95%以上的产品实现了商品化,30%的水产品出口国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作者为中共山东长岛县委书记)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用好价格调节基金
丁耀民
李鹏总理在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坚决控制物价上涨幅度,这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李鹏总理的讲话,其意义非常深远。
我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也是江西省的钢铁工业基地,城市人口20多万,1983年恢复为省辖市。我市副食品的自供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副食品生产受自然条件气候变化的影响,生产不够稳定,波动性大。在市场价格放开的情况下,价格不断上涨,尽管政府每年都拿出相当一笔经费平抑副食品价格,但由于财力有限,不能一一解决。近几年来,我们根据中央的有关指示精神,建立了价格调节基金,及时运用调节基金,平抑物价,稳定市场,探索了一条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新路子。1994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3004元,比上年增长34.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34元,人均增收411元,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增长10.4%,但是,城市零售物价总指数和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两项主要指标上涨幅度,均处于全省最低水平。今年1—2月份,我市价格指数上涨幅度比去年回落了1.8个百分点,仍然居全省最低水平。
我市控制物价上涨幅度取得较好成绩,除了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宏观调控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正确运用价格调节基金,较好地控制了物价的快速上涨。市政府在1989年就成立了价格调节基金管理小组,并明确规定,价格调节基金由税务部门随同税收一起按月征收,分季统一交市物价局。不管财政上遇到多大困难,都不能动用价格调节基金,真正使基金专款专用。
在价格调节基金的使用上,我们的做法是“平、扶、控、贷、滚”五个字。
“平”。即平抑副食品市场临时性、突发性价格的暴涨暴落,平抑国庆、中秋、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市场的主要副食品价格,平抑人民生活必需的副食品价格。去年,我市共拿出55.85万元基金平抑副食品市场价格,其中组织蔬菜部门元旦、春节及灾期调进蔬菜,并按低于市价的20%销售,对豆腐进行长年补贴、对市场其它副食品,采取了淡补旺不补的办法,减少了市场菜价的波动。
“扶”。即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扶持生产发展。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购买议价尿素转平价供应给菜农;(2)扶持菜农打井、维修渠道,增加蔬菜有效灌溉面积;(3)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去年,市政府从价格调节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兴建了千亩蔬菜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4)灾期购买菜种,无偿送给菜农抢种救灾。去年蔬菜受灾期间,我们购买了白菜、萝卜种子,无偿送给菜农抢种。8月中旬由于抢种的小白菜、萝卜等大量上市,扭转了市场菜少价扬的局面。8月份鲜菜价格指数由7月份的162.8%回落到111.0%,回落了51.8个百分点,效果非常明显。
“控”。即对市场出现的价格暴涨进行限价。去年一季度,我市统装肉价格每500克在3元至3.5元之间。二季度上升到5元,三季度继续攀升,上升到每500克6元以上。第四季度,为了稳定肉价,我们采取适当降低国有食品公司肉价的办法,由每500克6元降到5.8元,其降价亏损从基金中解决,较好地稳定了肉价。今年以来,市场肉价稳中有降,目前统装肉价降到了每500克5.3元至5.5元之间。
“贷”。即利用价格调节基金,采取无息贷款的方式支持企业进行“菜篮子”工程建设,发展生产,先后分别支持豆腐厂设备改造;豆制品厂淀粉生产线改造;酱菜厂扩建改造;肉联厂新建速冻蔬菜生产线,农科所扩建速冻蔬菜菜源基地等8个改造项目。加快了“菜篮子”基地的建设步伐。
“滚”。即将积累的价格调节基金以不同的方式取得利息,使其增值并滚动使用。几年来,价格调节基金从无到有,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万元,同时取得利息57.44万元,增强了调控市场的力度。
我市建立价格调节基金之后,由于使用正当,不仅减轻了财政负担,稳定了市场物价,而且有力地保证了价格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了政府调控市场的综合能力。  (作者为江西新余市市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以迎接’96度假休闲游在海南拉开序幕。图为全省唯一五星级标准的寰岛泰得大酒店开业半年即获得了四项指标第一名。
本报记者徐建中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