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本报评论员
读了关于四川省射洪县经济迅速发展的报道,很受鼓舞。射洪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知难而上,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的精神,值得赞扬。
论条件,射洪县同四川许多丘陵大县一样,并不很好:远离大城市,资源缺乏,是多年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要想发展工业生产,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困难重重。但是,面对这种状况,有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一种是强调客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无所作为,时光流逝,面貌依旧。另一种态度,就是像射洪那样,开动脑筋,多想办法,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值得称道的是,国家对射洪并没有多少投入,射洪的工业都是靠他们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今日射洪企业显出勃勃生机,也是靠他们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焕发出来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若没有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若没有不改变落后面貌誓不罢休的精神状态,要取得像射洪那样突出的成绩是不可能的。
射洪县委、县政府领导不求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而是从长远打算,大抓基本建设,为将来的经济起飞夯实基础,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有些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是不能“吹糠见米”、短期内见到“政绩”的,很多是属于“耕耘”、“播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同时,有些项目也有一定的风险。搞得好,可为后任铺平道路,结出丰硕的果实;搞得不好,有可能埋下祸根,身败名裂。射洪县几届领导,不以个人得失为念,为子孙后代着想,敢想敢干,拦断涪江,历时数年,建成集发电、航运、防洪、灌溉和旅游于一体的螺丝池电航工程,为今日射洪经济的起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若没有一定的气魄和胆识,是很难上这样的工程的。这电站本身,也很能说明问题,它是记录射洪县领导功绩的一座丰碑。我们相信,射洪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思路决定出路”。射洪县的经验说明,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肯动脑筋,思路正确,真抓实干,总是可以克服困难,找到出路的。“心之官则思”。让我们像射洪县领导干部那样,开动机器,多动脑筋,多在发展经济上下功夫,多为老百姓办几件实事。这也是对领导干部应有的要求。


第1版(要闻)
专栏:

  走强农富民兴工之路
 盐城经济总量跃居苏北首位
打破农业大市等于经济穷市的公式,逐步缩小与苏南发达地区差距
本报讯记者章世鸿、李天扬报道:江苏省盐城市确立农字起飞、整体推进战略,走强农富民兴工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去年经济总量跃居苏北地区首位,乡以上工业增幅居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全市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66.4%,利税增长70.2%;财政收入增幅达66.5%,居全省首位,出现了收入高于支出的新局面。
盐城的起飞,震动了苏北,也震动了全省。长期以来,苏北常令人联想到落后与贫穷,尤其是80年代,苏南经济飞速发展,与苏北的差距越拉越大。
苏北依靠农业能不能增强经济实力?盐城人的回答很干脆:能!过去人们常说起这么个公式:农业大市=工业小市=经济穷市。盐城率先在苏北打破了这个公式。盐城的领导认为,农业是盐城的优势,绝不能丢。只有农业得到了稳步发展,才会有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社会环境,才能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积累。市里提出了要把盐城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优质粮棉基地的新目标,具体的做法是稳定种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优化区域结构。在此基础上,把发展多种经营作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全市近两年农业新增收入中80%以上来自多种经营,195个乡镇已有142个实现了多种经营人均纯收入达千元的目标。从事养殖猪、蟹、水禽、乌骨鸡的农民中,有些资产积累已达百万元,一批先行者已经走上了集约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国际化经营的路子。农民依靠农业致富、农村依托农业发展工业、政府依靠农业增加积累,盐城人以“农”字起飞,打开了广阔的天地。
苏北交通不便,基础薄弱,如何兴工?以某些产品、某些企业的突破带动整个经济的起飞。“燕舞”音响、收录机已经连续9年产销量居全国同行首位;“飞达”牌自行车普通飞轮挤进世界五强。今年3月,江苏省名牌认定委员会公布首批认定的113个名牌产品中,盐城市有9家企业的11个产品入选,名列苏北第一。
盐城市市长徐其耀对记者说,前些年盐城发展缓慢,根子就在于观念落后,观念落后导致经济落后。1992年7月,市委对全市干部提出了“言必谈经济、行必为经济、集中精力抓经济”的要求,告诉群众:政府的工作重点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鼓励农民想方设法快致富。方向指明了,群众的积极性也就充分地调动起来了,群众的创造力也就发挥出来了。


第1版(要闻)
专栏:

  岳阳重视培养农村领头人
 近三千村支书参加党校、农业院校培训
本报长沙6月11日电地处洞庭湖畔的湖南省岳阳市,近年来围绕经济建设,重视被喻为“头雁”的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取得实效。
岳阳市委从农村优秀党员和乡镇干部中选派了一大批政治素质好、年富力强、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人当村支部书记。近两年,岳阳市委对78%的村进行了党支部书记的调整配备,共选配村支部书记2443人。现在,全市3112个村支部书记,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8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7%。
该市采取县委党校集中培训、选送到农业院校进修和派赴先进富裕村参观或跟班学习等形式,对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全面培训。华容县南山村党支部书记柳议君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出了一套省工、节粮、节能池塘生态渔业养殖办法,全村40多个示范户采用这一办法,经济效益提高了两倍多,户均增收3000多元。目前,已有近3000村支书参加了培训。(殷陆君周立耘)


第1版(要闻)
专栏:

  经济上台阶 干部下基层
 山东十年下派干部十三万
本报讯记者贾建舟、武卫政报道:“经济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山东省坚持选拔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到条件艰苦、经济落后的地方挂职锻炼,十年来累计下派干部133480余人,目前仍有1万多人在基层工作。
1985年以来,山东省各级党委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挂职形式:“平行挂职”,被选派的厅级干部到地市挂副职,处级干部到县(市、区)挂副职。1985年,全省采取这种形式下派到基层工作的干部就有11000多名;“低职高挂”,选派那些条件比较成熟、近期可进领导班子的后备干部,到基层挂任比原职高一级的领导职务。1985年和1992年,先后选派42名年轻干部到基层低职高挂,目前已有30多人担任了高一级领导职务;“高职低派”,厅级干部在市地挂副职派到县里工作,处级干部在县(市、区)挂副职派到乡镇工作。1994年,从省直机关选派的1010名干部,全部安排在全省9个市地52个财政补贴县和省里确定的改革开放试点县,帮助欠发达地区改变经济面貌;“横向挂职”,即在东部经济较发达的6个市和西部经济欠发达的6个地区之间,对口进行干部交流。“下派承包”,除少数干部在县(市、区)乡镇平级挂职外,其余大部分干部安排包村、包企业、包专项技术,一包三年。
为做好下派干部的管理工作,省里统一制订了《下派干部守则》,对下派干部在基层的学习、考勤、组织生活、廉洁自律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使下派干部真正做到人上岗、心到位、蹲得住、干得实。
聊城地区和德州市,过去习惯于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自1985年大批干部相继下派后,经济面貌明显改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截至1994年底,这两个地、市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887元和1148元。


第1版(要闻)
专栏:

  川中大县一枝花
——射洪县发展经济纪实
本报记者罗茂城
近几年来,地处四川腹地的丘陵大县射洪县经济发展迅速,令人瞩目。
在四川200多个县(市、区)中,有2/3地处丘陵地区,居住着全省人口的70%以上。这些县的最大特点是人多地少,资源缺乏,财政拮据。如何使丘陵大县尽快脱贫致富,这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射洪县的发展变化,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的思路与创造,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
真抓实干 再创辉煌
1994年,射洪县工农业总产值达25.4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工业总产值18.6亿元,增长46.1%。工农业之比,已由过去的2∶8变成7.3∶2.7。县级财政收入随之增长,近几年每年都以600万—1000万元的速度递增,去年达到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县财政收支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941元,比上年增长282元。全县80%的耕地实现保灌,50%以上的耕地可自流灌溉,常年可稳产高产。去年虽遇大旱,农业仍然丰产,猪牛羊肉总量进入全国百强县之列。
全县基础设施建设齐全,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现在全县能源以水电为主,年发电2.1亿千瓦小时,每年可向外售电8000万千瓦小时。村乡通电率为100%,属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达标县。公路四通八达,万门程控电话、长途光缆和大哥大、寻呼机联网已全面开通,可直拨国内外。教育事业发达,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743所,适龄儿童都能上学。工农业生产后劲十足,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对远离大城市、资源缺乏、国家没有多少投入的射洪县来说,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实属不易。
农业安民 工业富县
当我们问起射洪县这几年为什么能发生如此迅速的变化时,年轻的县委书记贺文说:“这主要是我们几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坚持贯彻农业安民,工业富县的结果。”
射洪人多地少,农业复种指数已高达267%。县领导认为,不抓好农业,难以稳定;光抓农业,发展潜力有限,很难脱贫。只有在抓好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才能安邦富县,摆脱贫困。
可是,发展工业,谈何容易。射洪地下无资源,电力又严重不足。前几年,全县只有6个小电站,装机容量仅1.46万千瓦,农业和现有工业用电尚不足,想新建工厂更成纸上谈兵。
“我们首先要解决电!”这是射洪县领导一班人的共识与呼唤。为了解决电力难题,射洪县几届领导不搞急功近利,而是作长远打算,号召全县干部群众集资出力,拦断涪江,修建总装机容量达4.7万千瓦,集发电、航运、防洪、灌溉和旅游于一体的螺丝池电航工程。该工程于1987年动工,历时4年多,终于顺利建成。电航工程的竣工,为全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作为县领导,要跳出县城经济范围来思考问题。只看本县资源缺乏,越看越信心不足;抬头看外面广阔市场,越看越觉得大有文章可做。”县长吴文明对记者如是说。
事实的确如此。射洪人为了解决自身资源不足的矛盾,纷纷走出射洪,“借地生财”,就是一大创造。射洪人在德阳市办了一个“射洪氮肥厂”,利用人家的气、电,生产碳氨、磷氨和尿素,每年可获利4000万元以上。他们与金川县合作,充分利用该县丰富的锂辉矿,建成了年产2000吨的碳酸锂,每年可获利1600多万元。
射洪人通过多年的努力,使全县工业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食品、纺织、电力为龙头的支柱产业,迅速崛起了化工、机电、印刷、医药、包装、建筑、服装等新兴行业。目前,全县有26个行业门类的330余个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98亿元,职工3.3万人,主要产品350余种,其中沱牌曲酒、皮革、床单、分割肉等45种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年创汇6000万美元。
此外,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去年产值达22.7亿元。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去年达175家,比上年增长250%,上交税费达2000万元,占县级财政收入的1/5。 “工业富县”,在射洪初步得到实现。
抓“大”放“小”搞活企业
去年夏秋之交,随着一阵清脆的锣声,已有30多年历史的射洪县饮食服务公司“清爽理发店”改姓易主,被简阳市一个体工商户收购改作糕点作坊。接着,私人企业主文映祥出资1000万元,购买了东方游乐场和射洪县酿造厂部分产权。一时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成了人们热门的话题。
“抓住大的,放活小的”。这是射洪县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实力与活力的指导原则。
所谓抓“大”,就是紧紧抓住龙头企业、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调整其结构,扩大其规模,促使其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占地1.5平方公里、年产系列沱牌名酒10万吨的沱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参股等形式,先后兼并了县玻璃厂、电子设备厂、糖酒公司,收购了遂州曲酒厂等企业,成立了“四川沱牌集团有限公司”,实力更为雄厚。去年,该公司完成工业产值4.1亿元,实现税利9520万元,成为射洪经济的支柱企业。沱牌集团公司的发展壮大,又带动了印刷、纸箱、玻璃、瓶盖、运输、商贸等20多家相关企业的发展,使一些濒临破产边缘的企业获得了生机。
近两年射洪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形成,不仅带动和促进了全县100余家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使企业集团自身的经济规模和效益大幅度增长。仅据已组建的沱牌、电力、纺织、化工四个企业集团的统计,去年总产值6.2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3.5%;实现利税1.37亿元,其中税金5533万元,占县级财政收入的52.1%。
所谓放“小”,就是放活小型企业,针对不同情况,分别进行“改、转、租、包、卖、破”。对国有小型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视其情况,有的改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合作制;对微利和亏损企业,或协议出售,或公开拍卖,进行有偿转让;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据统计,射洪县通过股份制改造、产权转让、折股出售等形式的改革,盘活了企业呆滞、沉淀资产5.5亿元,融资1.5亿元,不仅使县上丢掉了沉重的包袱,而且缓解了企业资金紧缺的矛盾,使某些企业的死资产变成了活资产。企业产权明晰以后,遏制住了一些亏损企业靠吃国有资产过日子的状况。职工已成为资产的所有者,大大调动了职工的工作自觉性和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后劲。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浙江早稻插种全部完成
浙江省1300万亩早稻插种任务近日全部完成。这是浙江省为夺取今年粮食丰收、扭转粮食生产连续几年滑坡的被动局面打的关键一仗。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江苏油菜籽产量超纪录
江苏省今年油菜籽丰收,总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92年有较大幅度的增产。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海南开展“再就业工程”
海南省对5万多名社会失业人员及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富余职工进行培训、转业、安置的“再就业工程”目前已全面展开。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广西安居工程取得进展
倍受百姓关注的“安居工程”在广西已取得一定进展。近两年广西共投资15亿多元,建成住房288万多平方米,有4.8万多住房困难户喜迁新居。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山西两万台农机忙麦收
在晋南平原数百万亩的麦海中,2万多台联合收割机和小型割晒机昼夜轰鸣,抢收小麦。山西省今年夏收“开机”一周,已收割小麦200余万亩,高潮时日进度50万亩。(均据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

  时代的呼唤
——孔繁森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巡回报告综述
新华社记者陈雁
阵阵掌声,行行热泪,一场场孔繁森事迹报告会,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天山脚下、云南边陲,震撼着一个个聆听孔繁森事迹报告的人。
尽管孔繁森事迹报告团在各地的停留都很短暂,报告会的时间也不过两三个小时,但是,孔繁森同志的事迹、孔繁森同志的精神,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
震撼人心的报告
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组织的孔繁森事迹报告团,继四月八日在人民大会堂给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市各单位及驻京部队做首场报告之后,相继应河北、山西、河南、陕西、辽宁、吉林、广东、福建、云南、浙江、江苏、上海、新疆、四川等十四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解放军部队和高等院校的邀请,在全国各地巡回做报告二十三场,直接听众近六万人。
党中央十分重视孔繁森事迹的学习、宣传活动,四月二十九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丁关根、尉健行等领导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孔繁森事迹报告团成员。江泽民指出,孔繁森同志是我们全党的楷模。我们要像当年学习焦裕禄、学习雷锋一样,大力开展学习孔繁森同志事迹的活动。
中组部、中宣部作为这次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者,从报告团的每一篇报告,到在全国各地的巡回报告路线,都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精心的安排。两部领导多次指出,孔繁森同志的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一定要组织学习好,宣传好。
各地对孔繁森事迹的学习和宣传活动也都非常重视,争相邀请孔繁森事迹报告团到本地区或本单位做报告,争相索要孔繁森事迹报告会的门票,甚至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抢票”的场面。尽管许多干部群众早已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了解了孔繁森同志的事迹,但他们仍要求参加报告会,希望再听一听孔繁森同志的感人事迹。不少省市由于场地有限,而恳请听报告的人又太多,不得不临时增开分会场。
报告团在河北做报告时,全省十一个市、地全部设立了分会场,约有一万多名党员干部在分会场收听收看了报告会实况。山西、陕西、辽宁等省的电台、电视台均对报告会作了现场直播,辽宁在全省十四个市及所属县区和省直一百七十多个厅局单位设立了会场,参加收看的总人数约在十万人以上。吉林电视台对报告会进行了实况转播,全省九个市州有二千七百多名领导干部和一百二十万党员在收看点收看了报告会实况。报告会在广东省委礼堂举行时,连走廊都坐满了人,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清远等几个市的领导也专程赶来参加。当不少单位得知在深圳只有一场报告时,强烈要求增加场次。尽管报告团在云南只做两场报告,但全省通过现场直播收听收看报告会的党员、干部、群众超过一百万人。浙江举行报告会那天,杭城大雨滂沱,数千名机关干部、部队官兵、高校师生和各界群众全部冒雨按时抵达会场。江苏省为配合报告会的举行,在南京举办了《孔繁森同志事迹展览》。报告会在上海举行那天,驻沪部队二百多名军官很早就从市郊各处赶到会场,提前两小时列队等候在门口。四川省用三个电视频道转播报告会实况,收看的县以上干部和党员达三十二万人。
无论报告会在何处举行,无论听众年长年轻,到会者无一不被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所感动,场场都是报告团成员在台上流着泪讲,干部、群众在台下流着泪听……不少干部、群众说,这么好的报告已多年没有听到,这种热烈的场面也已多年没有见到。
照彻灵魂的镜子
孔繁森同志的事迹为什么能如此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许多党员干部指出,这是因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们不仅需要物质财富,更需要精神财富。孔繁森同志的事迹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宝贵精神财富。特别是在当前人民群众对党风意见比较多的时候,孔繁森同志的事迹为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在人民群众中树起了丰碑,同时也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信任的桥梁。
报告团的成员告诉记者这样两件事:一次是在北京,有一位出租车司机认出了报告团团长次仁卓嘎,立即连声说:“你们讲得太好了!我们老百姓就喜欢这样的干部。”还有一次是在西安,一位企业家在公共场合遇见了报告团成员,忙走上前对他们说,孔繁森同志的事迹,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这样的干部越多,我们的国家就会发展得越快。这两位群众的话,表明人民衡量我们的领导干部合格与否,就是看他能不能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感人,核心就在于他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人民,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不少党员都曾激动地对报告团成员说,孔繁森同志的事迹,就是一堂生动的党课,听一次灵魂就会净化一次。河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杨国春说,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抬头。而在孔繁森同志心中,只有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对每个党员都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 
广东省的同志认为,孔繁森同志事迹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震撼力,是因为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民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道德观方面,我们找到了一个坐标,这就是“孔繁森精神”。
人们从孔繁森身上看到了我们党的光荣传统,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希望,看到了人民心目中的好干部的形象。孔繁森三个字,连接着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一种时代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机结合,一种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就是孔繁森事迹的魅力所在。
孔繁森的事迹、孔繁森的精神,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照彻了人们的灵魂,为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昭示了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
“用孔繁森的精神好好洗刷自己的灵魂。”这是河北省委办公厅一位老同志在听完报告后说的一句话。有一位河北省政法委的同志听完报告泣不成声,他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这样两句话:“孔繁森同志的事迹太感人了。新时期的干部必须像他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山西省政协主席郭裕怀流着泪听完了报告,他说,孔繁森想的是什么,我们有些干部想的又是什么,只要对照检查一下,是要脸红的。山西忻州地委书记赵风翔说,孔繁森是地委书记,我也是地委书记。从他的事迹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吸取了精神力量。
随着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孔繁森同志为榜样,对照检查自己已成为越来越多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沿着英雄的足迹
由孔繁森事迹而引发的思索,已在许多党员干部身上化为了具体的行动。
“全家都支持我去西藏工作。我的女儿对我说:爸爸,你要像孔繁森那样去建功立业,越是艰苦越要去。年过古稀的父亲对我说:有这么一个好机会,你要像孔繁森那样做人,做事情。”这是福建省进藏干部叶康勇在与孔繁森事迹报告团成员座谈时说的一番话。
报告团巡回报告期间,正值全国各省选拔调藏干部、落实援藏项目。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深深感动、激励了广大干部,各地报名进藏的人数都大大超过了以往。
在孔繁森同志的家乡山东省,申请进藏工作的干部已经超过4000人;在经济发达的广州市,报名进藏的干部多达1900名。福建省今年要选派22名干部到西藏林芝地区工作,消息传开后,不到半个月,报名应选干部已达近千名。他们中有地厅级领导,有县处、科级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也有曾在西藏工作多年再次要求进藏的同志,还有志愿到西藏去“比翼双飞”的夫妻。调藏干部工作由过去的动员变成了选拔,甚至有人托人说情要求进藏工作。 
陕西省和河北省与西藏阿里地区是干部对口支援单位。这两个省的进藏干部在听完了孔繁森事迹报告后,均在座谈会上表示,到西藏后要像孔繁森同志那样,同阿里人民一道开发、建设阿里,用实际行动向孔繁森学习。
一些有援藏项目的省市,更是积极行动起来,加紧落实。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要求全省对援藏工作进行一次认真的检查,对河南省承建的援藏项目要增加人力物力,追加必要的资金,保证高标准按期完成。福建省副省长王建双表示,福建支援西藏的项目,一定要保质保量保时完成,人不够加人,钱不够加钱。
在孔繁森精神的感召下,全国各地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事例:领导干部争相到艰苦地区去工作;富裕地区主动支援贫困山乡;部队官兵决心扎根海防边陲……
深圳市在学习孔繁森同志的热潮中,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开展特区与老区心连心活动。目前,全市已捐出一大批助学资金,仅市直机关的干部职工就捐出800多万元帮助失学儿童,另有22个单位将援建22所小学。
雷锋生前所在团的官兵,不仅要求自己从思想上向孔繁森同志看齐,而且立即付诸行动。团党委认为,孔繁森的事迹是雷锋精神的再现。学习孔繁森同志,就要时刻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浑河抚顺市区段长年污泥淤积,河水污染严重,市有关部门准备对河道进行清淤。雷锋团领导得知后便主动请战。400多名官兵冒着寒风和小雪施工,共清除污泥2000多立方米,受到地方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扬。
上海东方航空公司营运部货物处,捐款17900元,托报告团带回阿里,用于资助失学儿童。陕西的企业家来辉武表示,准备捐款10万元,为阿里地区兴办一所希望小学。
孔繁森事迹报告团的巡回报告结束了,但孔繁森同志的事迹却将为人们永久传颂,孔繁森同志的精神将长留人间。
时代呼唤孔繁森精神,人民需要更多的孔繁森。


第1版(要闻)
专栏:

武汉长江二桥
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下游12公里处的武汉长江二桥工程历时4年,于近日全部竣工。该大桥是一座双塔双索面钢筋混凝土斜拉公路桥,全长3227米,宽26米,主跨为400米。它的建设规模居世界同类型桥梁第二位。 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