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荷兰印象:狭小而广阔
何刚
“物以稀为贵”。荷兰什么东西最少、最珍贵?是土地。荷兰太小了,如果把它变成一个正方形,一边才长200多公里,如果沿边界和海岸线修一圈高速公路,开车几个小时即可跑一圈。几百年来,荷兰人深感土地不够用,所以才一代接一代地努力填海造地,以至于1/3的土地是填出来的。这也就是那句名言“上帝造世界,荷兰人造荷兰”的由来。
然而,如此小国机场之大、道路之阔却令人吃惊。首都阿姆斯特丹的斯希普霍尔机场面积250多万平方米,而且还将扩建约33万平方米,其客、货运输量位居世界第四。有必要建这么大的机场吗?机场客户部主任说,荷兰地理位置极其优越,所以,有无发达的交通网络,就成为能否推进荷兰经贸活动的关键一环。尽管荷兰土地珍贵,对建设交通设施用地还是得慷慨一点。
目前荷兰占欧共体跨国公路运输的40%,鹿特丹港20多年来一直是世界第一大港,最高年吞吐货物量达3.1亿吨,斯希普霍尔机场年客流量2350万人次、货运量82.5万吨,这都得益于其发达的立体交通网。
尼德兰民族素有重商贸的传统,为了商贸也要舍得用地。离鹿特丹港口不远,新建起一片“欧洲贸易园”,中国、韩国、马来西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心相继在这里落成。将各国开设的贸易中心汇集到这片650多万平方米的区域内,便于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集中成片开发,节省基建费用。在1.2万平方米的中港发展有限公司大楼里,我们见到了提出这个设想的贸易园主席施托普先生。他说:“我只希望更充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而不至于造成浪费。”
荷兰的园艺是把土地用在刀刃上的又一个成功的例子。地少种粮食不合算,荷兰就集中发展价值较高的蔬菜和鲜花种植业。荷兰共有1.1亿平方米的温室,用于种植蔬菜和鲜花,在世界鲜花市场上,荷兰一家就占60%以上。在北荷兰省占地72万平方米的阿斯梅尔鲜花拍卖市场,走在花车汇成的花海里,我再次感叹荷兰人以狭小的空间开创广阔事业的气魄。
科学有序地利用国土,已经成为荷兰人的自觉意识。我们访问过的人无不强调,他们的国土狭小,土地应得到最合理和最充分的利用。多年以前,荷兰就制定了土地开发总体规划大纲,1924年、1938年、1954年和1985年,荷兰又先后通过4个土地开发法案,规定土地开发的法律程序和监督机制;1965年生效的城市建设规划法确立了以市政府为主、由当地居民监督表决的城建规划程序。中央土地开发委员会、水土利用局及荷兰居民组成的区域开发委员会形成多层次土地开发管理机构。荷兰经济部的官员对记者说,荷兰国土利用是相当合理的,耕地占26%,草地占34.5%,花卉园艺占3.6%,工业用地仅为1.3%,住宅占地5.6%,湖泊河流占9.1%,森林面积8.8%。土地法规和相关的管理监督机构无疑是荷兰国土开发得以合理、有序进行的主要保证。
土地的珍贵自然把环境保护提到相当高的位置上。主人特意安排记者访问了世界最大的环保公司——荷兰DHV公司及其污水处理厂,其污水处理能力之大和处理过程现代化程度之高令人惊叹。公司董事介绍说,环保产业化首先得益于荷兰人强烈的国土保护意识。这种保护尤其体现为荷兰人对国土的美化。全国约47%的土地都披翠带绿、鲜花遍野。从阿姆斯特丹去海牙的公路边,几步之隔就是保护完好的大片森林。当地人说,这是荷兰风光最美的一片自然林。正是怀着对其珍贵国土深厚的感情,荷兰人用多年辛劳换来了连绵的牧场、如海的鲜花、浓密的森林、发达的交通网和整洁有序的城市和乡村。
荷兰得之不易的国土以及极具发展眼光的国土开发利用的思路,使1400万荷兰人生活在仅4.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而不显得人海汹涌。这个西欧小国在国土保护、开发和充分有效利用等方面反而为许多地大物博的国家提供了样板,不由得使人心生敬意。
(附图片)
(题图:荷兰的郁金香种植地。邸抗非摄)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滑铁卢180年祭
孙维佳
今年6月18日是著名的滑铁卢战役180周年纪念日。1815年6月18日,在欧洲中部广袤的平原上,曾有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厮杀。交战双方在12个小时的激战中,相继投入兵力14万余人、数百门火炮和无数的马匹。最后,几至陷于绝境的同盟国联军统帅、英国人威灵顿公爵,以数万名士兵弃尸疆场的代价而得胜,败军统帅则是威武一世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
这场被史学家们称为“上世纪欧洲最具决定意义的一战”,因战胜方前沿行营驻扎地滑铁卢镇而得名,史称“滑铁卢战役”。
滑铁卢,距今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20公里,一座寂静的小城,依偎着一片茂密的森林。在穿城而过的公路旁,有一座二层砖石结构的小楼,上世纪时曾是南来北往商旅的客栈和皇家邮政的驿站。战前,威灵顿公爵将总参谋部设在这里。
出滑铁卢镇南行,便来到一片低缓的高地,当地人称之为圣—让山,位置正扼守着向南通往巴黎的大路要冲,也构成了小城的天然屏障。当年的战役便是从争夺这一高地打响的。
那一天,决战前的态势不能说对拿破仑不利:法军凭借人员和火炮的优势,摆成进攻的架势;威灵顿则将部队依缓坡地带一字排开迎战。
是日,通宵大雨过后,地面泥泞,上午阵地上大雾弥漫,拿破仑按兵未动,但对击溃威灵顿颇有信心。他曾以讥讽的口吻对部下讲:“威灵顿不是一个好的将领,英军也不是一支好的部队,要打败他们并不比吃一顿早饭更费事。”
11时许,天空放晴,法军在大炮凶猛的火力掩护下,向威灵顿左右翼防线猛攻。威灵顿则以火力的节约和冷静的调遣来对付法军的进攻,战斗持续了4个小时,威灵顿的防线依然没有松动。下午15时30分,拿破仑下令转而攻击英荷联军的正面防线。至17时,法军终于在敌军防线上夺下了一个关键性阵地,战局随之出现转机,威灵顿处境危急,一度只有祈盼天黑下来终止战斗。然而,正当双方伤亡惨重、拿破仑略胜一筹之际,普鲁士将军布吕歇尔所率的同盟国援军及时赶到,改变了战场上的力量对比。
威灵顿发起全线反攻,拿破仑见抗击无望,遂下令放弃战斗。历时12小时的滑铁卢战役结束了。拿破仑一生中的最后一仗,在明显掌握优势的情况下却失败了。历史学家们曾经这样评论:滑铁卢之战最终地结束了拿破仑这个传奇式人物的军事生涯和政治生涯,它本身又具有传奇与神秘的色彩,因而成为军事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笔下的永恒主题。
1826年,荷兰人在传说荷军统帅奥兰治亲王受伤处,建起了一座圆形土丘,在顶部花岗岩砌就的长方形基座上,雄踞着一尊重28吨的铁雄狮雕像。铁狮右前爪抓住一只象征世界的铁球,虎视眈眈地冷视着南方的法国,有威慑法军进犯之意。“狮子山”如今已成为滑铁卢古战场的标志。
狮子山下,众多的旅游设施中有一个别致的去处,这便是由画家路易·杜穆兰历时数年创作的环形全景画,它将历史推回到1815年6月18日下午16时,再现了那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
据说,当年威灵顿公爵在战后曾得到了新的册封,并在滑铁卢一带得到了世袭的封地。然而,说来也颇费琢磨,走遍滑铁卢古战场,却看不到一座胜军之将威灵顿公爵的雕像,而仅有的一座人物塑像再现的竟是败军统帅拿破仑的身影。雕像很小,那位法国皇帝双臂交叉于胸前,侧立着注视远方,面带一如既往的自信神情。鳞次栉比的旅游商店中出售的也多是与拿破仑有关的纪念品。滑铁卢——世界上唯一一个纪念败军将领的战场遗址,这本身便足以令人感到诧异和惊奇了。在这里,喜欢探究历史兴衰的参观者会产生遐想:究竟是什么力量将一度与拿破仑擦肩而过的胜利之神驱走?
法国文豪雨果曾就滑铁卢一役慨然写道:“拿破仑这次获胜,可能吗?我们说不可能。为什么?由于威灵顿的缘故吗?由于布吕歇尔的缘故吗?都不是。如果拿破仑在滑铁卢胜利,那就违背了19世纪的规律。一系列的故事早已在酝酿之中,迫使拿破仑不再有立足之地。情势不利,由来已久。那巨人败亡的时候早已到了……”
无疑,滑铁卢首先是一个战争的悲剧,是数万士兵鲜血与白骨浇铸的祭坛。
滑铁卢同时又是一个巨人命运的悲剧。与法国大革命时期反封建的拿破仑相比,称帝后的拿破仑逐渐走上独裁、侵略、扩张的道路,失败是必然的。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世界无烟日”追思
高爱民
如今,“要健康,不要吸烟”的“反烟”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仅仅停留在“请勿吸烟”一类警语上,似有落伍之势。颁布禁烟法令的国家迅速增加,1986年实行戒烟法的国家仅有46个,到1993年业已过百。
在全球,吸烟有“蒸蒸日上”之势,令世人担忧。烟草带来的危害健康、污染环境和导致火灾等恶果,使有识之士、社会团体、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纷纷参与并组织“反烟”运动。
世界卫生组织曾于50年代在荷兰召开了第一次全球性“反烟工程”会议,名为“世界吸烟与健康大会”。它以鲜明的立场,首次在世界打出了反对吸烟的旗帜,并全力推广开来。“大会”每4年举行一次,后来改为2至3年一届,大会的名称也改为“世界烟草或健康大会”。
去年10月10日至14日在法国巴黎举行了第九届大会,有102个国家的1300名代表出席。大会作出了积极而明确的决议,它的突出特点是:首先,第十届大会由发达国家移至发展中国家举办。申办国有芬兰、葡萄牙、土耳其和中国。投票表决后,中国获得了申办权。1997年8月24日至28日,在中国北京将看到世界“反烟”大会的盛况。其次,呼吁和敦促各国实施控烟国际策略。第三是大会主席同与会者以正式及私人信件形式通知德国、英国、荷兰3国的首相或总理,这些国家妨碍实施欧洲联盟内烟草广告条例的行为是国际丑闻。中欧及东欧各国政府应贯彻控制烟草国际战略。第四是准备并签订一项“控制烟草国际公约”并禁止免税烟草,建立全面性、长期性解决烟草的国际策略。
今年5月31日是第八个“世界无烟日”,主题为:“烟草与经济”。
“世界无烟日”是从1988年开始的。国际社会每个成员在同一时日,参加全球性的“反烟”活动,以引起世人的共同关注。
“世界无烟日”的主题体现了纲领性、延续性、针对性和现实操作性的统一,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世界无烟日”头两年的主题是以同情、关怀和规劝的方式告示大众,如“劝阻吸烟”、“妇女与吸烟”;1990—1992年上升到“青少年不要吸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吸烟”、“工作场所不吸烟”;之后则向对反烟运动影响大的卫生和传媒部门提出了职业性的社会责任,如“卫生部门和卫生工作者反对吸烟”、“大众传播媒介宣传反对吸烟”。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以身作则,而且必须以鲜明的立场去反对吸烟。
今年“世界无烟日”的“烟草与经济”这一主题,把世界“反对吸烟”的运动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它提示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要忽略了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呼拉舞与历史变迁
潞潮
居住在夏威夷岛屿上的波利尼西亚人以能歌善舞而闻名于世。早在17世纪,当来自“文明世界”的西方传教士首次登上夏威夷群岛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尽管那些裸露着上半身的当地人仍然生活在石器时代,可是夏威夷的宗教文化却足以与古罗马和古希腊文化媲美。正是这个古老的波利尼西亚文化孕育了夏威夷的呼拉舞。
关于呼拉的起源有着各种动人的传说,佩丽与荷依阿卡姐妹的故事就是伴着世世代代呼拉舞的说唱流传至今的。
传说佩丽的双亲是万物的创造者,而佩丽则是产自其母口中喷出的一股火焰,因而被视为火山女神。据说至今仍然有人会遇见佩丽的化身。常有旅游者被告之,如果碰见一个神奇的老太婆或是个年轻美貌的女郎在路边向过路人请求搭车或是讨香烟的话,千万不能拒绝,否则会大祸临头。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旅游者从火山参观点捡溶石回家作为纪念品的话,会激怒火山女神佩丽,必然会得到恶报。因此夏威夷每年都能收到从世界各地寄回来的火山溶石。
与佩丽相反,荷依阿卡则心地善良。她能歌善舞,被视为呼拉舞的创始人。传说她是佩丽把一枚卵放在腋下孵出来的,后二人以姐妹相称。但她们却因同时爱上了一个部落的王子而反目。后人把这个曲折的爱情故事编入呼拉舞的伴唱词中,一直流传至今。
现在的300多首伴歌实际是一种当地宗教信仰的赞美词。由于各部落的信仰不同,所以呼拉伴唱词所赞颂的神也是五花八门,有山神、战神、海神、森林之神等等。可以说呼拉舞是当地人祭神的一种艺术形式。夏威夷每年都要举行呼拉舞“奥林匹克”大赛。开赛前,参赛者们都必然先到佩丽的火山口举行仪式,载歌载舞,献上鲜花、果品和杜松子酒,以求火山女神保佑。
在夏威夷历史上,围绕着呼拉舞的生存展开过一场基督教与当地宗教之间的持久战。19世纪中叶,当夏威夷女皇卡阿呼玛奴开始进行宗教改革,向一些古老的信仰挑战时,大批基督教传教士们从美国东岸蜂拥而至。最初几年由于当地人的抵制,他们收获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教士掌握了当地语言,便开始向当地宗教发起攻势,而呼拉舞则是他们的突破口。在他们眼中,呼拉舞是一种“低级文化”的代表,表演者裸露着上半身是对上帝的“亵渎”,伴奏的歌声和乐器是一种“噪音”等等。
传教士们最终从卡阿呼玛奴女皇那儿看到了希望。女皇由于遭到第二任丈夫死亡和被第三任丈夫抛弃的连续打击,便转向基督教以求得到解脱。1825年,她正式宣布放弃对一些当地神的信仰,同时开始以“禁黄”为由把一些呼拉舞伴唱词打入冷宫。到1831年,传教士们宣称2/5的当地人已经皈依基督教。
然而呼拉舞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特别是在远离教堂的部落。1872年,卡阿呼玛奴女皇死后,呼拉舞开始复兴。
夏威夷历史上最开明的皇帝大卫·卡拉卡瓦在1874年登基后,呼拉舞又重新为皇室所接受。卡拉卡瓦极力推崇西方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结合,在他的加冕典礼上既有华尔兹舞也有呼拉舞。皇帝本人还亲自创作呼拉唱词和编导动作,并且提倡把西方的乐器,如吉他、小提琴等用于呼拉。总之,卡拉卡瓦当政的16年是呼拉舞复兴的全盛时期。
到了1898年,蔗糖农场主联合商人们推翻了帝制,并竭力促使美国大陆与夏威夷的统一。呼拉舞作为当地文化的代表,又遭到被否认的厄运。
呼拉舞随着夏威夷的历史发展而起伏,它顽强的生命力来自这块孕育它的土地。今天岛上的年轻人,特别是女孩子,把进入呼拉舞训练班看作是长大成人的必经之路。正如日本女孩要学插花和茶道,夏威夷岛人也要求他们的后代从小就开始学跳呼拉。
关于呼拉舞的来源说法不一,有人说它源于印度舞。事实上,呼拉舞的真正创始人是从太平洋各地移至夏威夷岛的移民们。与印度和许多东南亚国家的舞蹈相似,呼拉舞最注重舞者的眼神和手的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表达了某种特定的意义。据专家们说,只有懂得当地的语言,才能领悟到每个舞姿的真正含义:翻滚的海浪,飞溅的瀑布,细细的雨丝和震耳的山风……
今天,夏威夷岛上到处都能听到呼拉的歌声,看到呼拉的舞姿。呼拉的表演者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呼拉将必然与这块美丽的岛屿一样永世长存。
(附图片)
(题图:夏威夷岛上的少女在表演呼拉舞。潞潮摄)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堵车途中卖花人
郭美春
曼谷市堵车的路上是小贩们异常活跃的地方。在车丛的缝隙中,有举着皂刷擦车的,有肩挂大布袋卖报的,也有叫卖水果、花生、糕点以及鲜花的。
泰国因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能以发自内心的微笑来迎接天下客,而被世人誉为“微笑之国”,但唯独见不到堵车途中小贩们的笑容,想必是由于小贩们终日奔走在被烈日烧烤得滚烫的路面上,身处充满汽车废气的浓烟中,在随时都会快速起动的车流中担惊受怕,而难以露出笑容吧。
在众多的小贩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卖花人。白天卖花的多数为成年人,他们提着长长的竹竿,两头挂满了用彩带编织成的花环,挨车兜售。有些卖花人是残疾人,他们一手支撑着拐杖,另一只手拿着用透明纸包着的艳丽的玫瑰,艰难地在车丛中叫卖。他们把成堆的花束放在马路边,卖掉一束后,就飞速地跳跃着去取货。一些妇女则在路边屋檐下,边编织花环,边指使着年幼的子女冒险走到马路中间,去敲击停在路上的小车的玻璃。看着孩子们蹒跚地行走在群车之中,实在令人担心。
黄昏来临,华灯初上时分,卖花的则多数是一些放学的孩童了。这时常可见一些理着小平头、瘦骨嶙峋的小男孩,穿着宽大的、长过膝盖的T恤衫,抱着花束,穿梭在车丛中。当红灯亮起,他们便飞快地奔向刚刚停下的车辆,而那些梳着童花头的小女孩,亦毫不示弱地奋勇冲向前。到了深夜,大多数小贩都已回家了,唯独那些没有卖完鲜花的孩子们还奔走在华灯下的车丛中。马路上闪烁着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在明亮的光柱下清晰可见袅袅上升的浓烟,大街上弥漫着积聚了一整天的呛人的废气。每每见到这些不戴口罩的卖花童贩,深夜还在废气下奔走,难以克制心中的怜悯之情,只要他们向我走来,我就会毫不踌躇地买下当夜已无暇欣赏的花束,闻着那芬芳迷人的花香,看着卖花童因生意成交而露出纯真和满足的笑容,心中便会荡起一丝快慰。
一次,赴宴夜归途中,我刚从一女孩手中买下一束洁白的茉莉,一个理着光头、脸色苍白、瘦弱的男童又手持鲜花气喘吁吁地向我们的车奔来,当他看见我胸前已抱着茉莉花束时,就狠狠地顿脚,懊丧地向下挥动手臂,那失望的目光,使我至今难忘。以后每想起此事,总会责怪自己,为何那晚不再买一束小男孩的花呢?
雨季来临,难煞卖花人。曼谷的大雨常常下个不停。卖花人只有等待一天中不多的晴朗时刻,见缝插针地上街兜售。记得有一天也是夜归途中,因连日下了暴雨,路面积水成河,汽车不得不减速缓行,车群还往往被迫久久地停在十字路口的红灯下。此时,远远望见一个卖花女童迎面走来,湿透的黑色T恤衫紧裹着她瘦瘦的身子,一头湿漉漉的长发披散在肩上,她左手提着满满一篮怒放的鲜花,右手举着一束艳丽的玫瑰,目光里透着乞求,神态疲惫,克制不住地打着哈欠。那笨重的花篮里堆放着各种鲜花,细细一看,朵朵开足放尽。显然这些花朵是因连日暴雨而误了含苞待放时出售的好时机,难怪卖花姑娘迫不及待地轻敲车窗,乞求过路客赏光。我招手向她买了一束玫瑰,平时至少要三十铢才能买下的玫瑰,当夜只花十铢即可买到。见小姑娘接过钢币后,一再向我微笑,双膝下蹲,行着虔诚的谢礼,我恨不得买下她的大花篮。我立即帮她招呼邻车,一位小姐摇下车窗买了一大束茉莉,一位老妇买了一大把雏菊,卖花姑娘的目光里露出无限的喜悦,高兴得合不拢嘴,向买花人合掌行十字礼。
归途中,我想起泰国朋友的话:“泰国人大都笃信佛教,多数人乐于行善。”想必人们都是出于爱心,才纷纷买下那些即将开败的花束。以后听当地人说,卖花人都是贫民,尽管他们与香花日日相伴,但夜晚大多挤宿在臭水沟桥上简陋的铁皮屋里,有的则在流动摊位上铺块木板,摊条凉席,支起蚊帐过夜。他们的生活极其艰难。泰国的报纸上常刊载消息称,政府要下决心拆除桥上危房,让贫苦人住进新楼,愿这一天早日来临,愿卖花人的家里能真正飘溢起花香。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能力与学业并重
——德国人怎样教育孩子
徐步青刘华新
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但如何做到宽严适度,摆正能力与学业的关系,却是千古难题。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踏访了德国波恩市莱茵小学。
校长霍茨女士对记者说,办好教育的关键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果学校一味追求高分,学生学到的往往是“死知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就会被忽视。德国小学为4年制,1、2年级的学生每天上午上课,课时仅4小时,无需考试;3、4年级每天的课时为5小时,每个学期的德语课考试只需写两篇作文,数学考试仅有一二次,而且是开卷,艺术、体育、社会常识等课则根据平常的学习情况打分。低年级学生无家庭作业,3、4年级的学生家庭作业一般可在半小时至1小时内完成,内容不超出授课范围,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为了使学生对学习和校园生活产生兴趣,学校提倡课程、教材多样化。如小学一般每年举行一周专题课,高低班混合,园艺、生物、光学、烹调、缝纫、手工等专题课供学生自由选择。上专题课时,老师邀请行家或某些家长来学校讲课或表演。笔者采访时,适逢该校上专题课,一位家长用纸剪贴了许多小动物 ,拿幻灯机为孩子们放映,同时讲解一些简单的光学知识。有时老师让学生阅读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并就其中的某些“信息”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然后开展讨论并予以讲解。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社交能力,学校安排学生自己组织参观、聚会、体育竞赛等活动。老师还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启发和诱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如在教室养几盆鲜花,让学生学会浇水、施肥;两位小朋友因一点小事闹得不愉快,老师总是耐心听他们解释,直到双方和解。此外,老师从学生入学一直跟班到学生毕业,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了如指掌。
家长很少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子女身上。他们认为,盲目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是不现实的,因为不只是孩子,即使是成年人的能力都各不相同。成绩不佳不能算是坏孩子,孩子的成材还有许多非智力因素,如意志、毅力、性格、品质、动手能力、劳动观念等方面的训练。一位有3个孩子的母亲迈埃尔说,教育好孩子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宽严尺度不好掌握,不过身教重于言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求孩子做到的事,父母应当首先做到。小孩子天性好游戏,好模仿,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受夸奖,如果家长动辄禁止孩子做这做那,显然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当然也不能对孩子骄纵溺爱或有求必应。家长应因势利导,除了抓孩子的学习外,还应让孩子适当帮助父母做些家务事,如倒垃圾以及打扫庭院,教育孩子与邻居和同学友好相处,爱护公共设施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