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书评)
专栏:

  展示外交官的风采
钱其琛
由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辑、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使节外交生涯》丛书将陆续同读者见面。这套丛书是由新中国的驻外使节各自撰写的精彩片断回忆汇编而成,史料翔实,丰富多彩,读后给人以启迪。我想它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经度过40多个春秋,我们祖国的整个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变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着重要影响与作用。自建国时起,新中国外交就同旧中国100多年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创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的新型外交。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建设任务的需要,经过多次调整、充实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路线和外交风格。40多年来,它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各种考验,坚决捍卫了我国的独立主权和根本利益,同世界上所有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爱好和平的国家与人民一道,为发展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新中国的外交队伍,是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另起炉灶”的方针和周恩来关于建立一支“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文装解放军”的要求,在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的悉心培育下,经过艰苦创业,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和成长起来的。这是一支在国际风浪中打不垮、冲不散的队伍,而驻外使节则是这支队伍的中坚。迄今为止,我国先后共派出500多名驻外大使,其中有的是跟随毛泽东、周恩来开创新中国外交的将军与外交家;有的是跟随邓小平同志开拓外交新局面的老外交战士;也有一些老同志正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率下,继续战斗在外交工作的第一线。我们的使节既是国家和政府的代表,又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他们远离祖国,四海为家,不畏艰险,不辞辛苦,恪尽职守,忘我工作,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各自岗位上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自己的无私奉献,积累了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当代中国使节外交生涯》丛书的出版有助于外交队伍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保留下来的一批珍贵史料,对青年们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也有重要意义。我热烈祝贺《当代中国使节外交生涯》丛书的问世。
(此文为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使节外交生涯》的序言,题目为编者所加)


第6版(书评)
专栏:

  《中国母亲》:一部文史融合的书
周劭馨
笔墨当随时代,深情凝注春晖。正当人们殷切期盼’95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隆重召开的时候,江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中国母亲》一书。
大家共同的体会:不管是从社会人生的,还是从文化情感的,不管是从现实的,还是从象征的意蕴,母亲,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都是一首唱不够的歌,唱不完的歌。当我们面对祖国,面对党,面对大地,面对黄河,我们要呼唤,我们要礼赞,要把内心最深的爱意,最高的敬意倾吐出来的时候,一下子所有的字眼都失去了重量,都失去了光彩,而唯独有一个词却不容选择地跳了出来,这就是——母亲。
母亲,巍巍如高山,浩浩如海洋,每一个人都有一位母亲,但又有谁能理解透母亲?正是在这种喟叹中,我们读到了《中国母亲》,它涵盖广阔地、聚精会神地、热情如火地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展示出母亲的世界,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部独特的大书!在这部大书里,有古典的母亲,有现代的母亲,有英雄的母亲,有普通的母亲,有睿智的母亲,有质朴的母亲,有出身名门的母亲,有出身微寒的母亲,有生活优裕的母亲,有命途多舛的母亲,有教儿爱国的母亲,有教儿革命的母亲,有教儿读书的母亲,有教儿做人的母亲,有注重育人环境的母亲,有注重以身作则的母亲,有为儿女献身正义事业而自豪的母亲,有为儿女的正义事业而牺牲自己的母亲……
这部为100位母亲列传的大书,是一部辉煌的历史,是一部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史。它从春秋战国到20世纪,构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统。但它是历史,又并没有完全成为历史,它同时又属于未来。书中洋溢着的精忠报国的精神,自尊自强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肩担道义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敬业乐群的精神,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可宝贵的元素,最有生命活力的元素,它铸炼着中华民族的禀性,中华民族的肝胆!石在火在,永远不灭!
这部文情并茂的书,又是一部颇有艺术魅力的纪实文学。它熔文史于一炉,以典型带史实,以白描传精神,情节生动,细节丰富,笔调凝练,文字优美。或意气昂扬唱大风,如写蔡和森、蔡畅的母亲,率先剪掉自己的旧式“巴巴头”,年过半百出国留学求新知;写陶承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时代激流,尽心尽意做革命的“娘姨”,笔下响惊雷,巾帼展英姿,撼人心魄,催人奋进!或满怀深情抒母爱,如写苏轼、苏辙的母亲,不许儿女伤害有益的花草虫鸟;写冰心的母亲,针线筐里总是放着一本书,落笔于寻常事,寻常语,却能在普通平凡处升华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格的感召力。《中国母亲》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使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得到了一次生动的审美展示,这是我们文学表现主旋律的一个新的硕果。
(《中国母亲》,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6版(书评)
专栏:书与人

  构筑自己的世界
袁勇麟
提起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总是令人悠然神往,发思古之幽情。从公元前472年越王命范蠡筑城始,南京已经历了2400多个春秋。最近,江苏老作家艾煊推出新作《金陵梦华录》,精心勾勒出了南京这座“金陵帝王州”的独特风貌。作者凭吊胭脂井,游报恩寺,观夫子庙,上中华门,说玄武湖,怀小仓山……那六朝的兴废,秦淮的风情,很容易唤起我们心中那种温暖润泽的诗意感。
素有“艾江南”之美誉的艾煊,长期生活在江南,歌于斯,吟于斯,“他总是以江南作为自己文学的活动舞台,太湖山水、黄山烟雨、竹林茶乡、水上人家、金陵古都、山乡水城。风景是江南的,人物是江南的,语言是江南的,这使江南的读者有一种亲切感,使不是江南的读者有一种新鲜感。”(海笑语)著名作家高晓声也说过一段趣事:在许多年不接触文学作品之后,1979年他读了艾煊的散文集《碧螺春汛》,深为那种真切、细致、清新的笔墨所感动,竟认为艾煊的散文成就高于小说。他的老父亲1979年读《碧螺春汛》时,已81岁,是土生土长的苏南人,而且研究过语言和韵律,看过之后,忽然问他道:“艾煊也是苏南人吧!”高晓声因和艾煊阔别20余年,也忘记了,想了一想,居然也回答说:“只怕是的。”他这个错误的回答,可算是对艾煊散文的称赞,只此一句话,便把艾煊的祖籍从安徽搬到苏南来了。因此,由艾煊用精致的美文来抒写江南风情,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艾煊名篇《辉煌的六朝灯火》,写作者乘船夜游在莽莽苍苍的长江上,目睹两岸万盏灯火的壮观景象,恍然回到历史上深具文化创造的六朝时代。那时的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一大批文化巨人,如范缜、陶渊明、王羲之、顾恺之等等,都云集于此,像一盏盏亮闪闪的灯火,辉耀于紫金山幕府山之上,扬子江秦淮河之滨。全文气势恢宏,意境开阔,因此,范伯群教授认为:“《辉煌的六朝灯火》一文统领全书,就像作者登上钟山之巅,俯瞰南京的十代皇朝的兴衰,很有历史的深邃感和穿透力。”
艾煊的散文以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为主,反映了一个文化背景深厚的心灵。他认为散文就其神韵,“可叙可议可颂可咏可叹”,就其取材,“可人可物可中可外可古可今”,遐思万里,驰骋千年。而且他以为散文走向传神的境界,实际上是和每个人的知识积累、艺术修养、个性、气质、美学观点有关。因此,他依仗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富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文化散文,满蕴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艾煊酷爱他生活了40多年的南京,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大自然的光影,人世间的沧桑,都在他敏感的心灵里激荡起阵阵涟漪。但是,艾煊并非仅仅铺陈自然风光,或只给作品增添文化习俗的藻饰花絮而已。他说过:“每至陌生处,常先浏览地方风物志,了解乡史、城史,了解该地昨天和今天的继承联系。这些,仅只是了解此乡此城的历史背景、环境风貌,并非下笔为文的素材。若据此为文,则易流于内容呆滞,思想死板,语言滥调陈腔。”因此,他总是凭借山水风物以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放笔到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信马由缰,纵横驰骋,熔山川风貌、历史故实、文化习俗于一炉,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构筑了一个智、情、趣相统一的“文化散文”的艺术世界。


第6版(书评)
专栏:新书短评

  文化人的情结
韩亚君
一个古老的民族,不仅有它悠久的历史,还有着它那长期积淀下来、令人艳羡的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为炎黄子孙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一片蕴藏丰富的海洋,也是一片群星璀璨的星空。月朗星莹之时,举头远望,天幕深邃,星河灿烂,不禁忆起那些曾为民族文化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们:鲁迅、郭沫若、瞿秋白、茅盾、朱自清、徐悲鸿、郁达夫、蒋光慈、庐隐、萧乾、萧红、萧军、石评梅、朱湘,以及胡适、梁实秋、徐志摩、林语堂、戴望舒……也许这其中的一些人在政治观点上有所差异,甚至对立,但在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发扬上,却从各自的角度,不同程度地做出了他们的贡献。最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名人情结”精品书系,立意想从这样一些文化名人的身上,通过对他们情感世界、生命历程的细腻描写,来折射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深邃海洋。
与以往的人物传记不同,这套丛书选择的是一个新颖而独特的角度,即注重情感世界的开掘 。也由此,决定了作品的风格:优美,深情,文采斐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丛书的体例,采取上、下篇的写法。上篇重笔描摹文化名人们的生活、事业和情感;下篇是夫妇、恋人之间的两地书,谈人生,谈社会,谈理想,谈追求,谈日常生活,谈身边琐事,谈爱……每一篇都是美文,自然动人。
这套丛书的作者,或为国家或省属社科院方面的专家、学者,或为国内高等学府的专门研究人员。这些作者,往往兼有学者的渊博,以及作家生动感人的文笔,如此,保证了作品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又具艺术美感的独特之处。
(《名人情结丛书》,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第6版(书评)
专栏:丛书概览

  女性笔下的世界
钱满素
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即将在京召开之际,也许您更想了解一下外国妇女的文学创作,《蓝袜子丛书》正是为了满足中国读者的这一需要而编译出版的。同时,它也向世界妇女表明了我们对她们的了解,为促进各国妇女的沟通、交流和友谊尽一份心。
18世纪中叶,一群英国妇女倦于惯常的玩牌闲聊,决定改设文艺沙龙,以娱心智。被邀的学者名流中不乏寒士,有位植物学家兼诗人穿不起时髦的黑丝袜,不得不着蓝毛袜前往。“蓝袜社”由此得名,蓝袜子在英语中亦成为女才子的雅号或戏称。两个多世纪过去了,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艺术,世界妇女都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妇女不仅闯入了原先男子一统天下的文坛,女性从事创作也终于蔚成风气,成就令人瞩目。
《蓝袜子丛书》堪称外国女才子丛书,这首先表现在它的规模宏大。全书共分10卷,以国家或地区分类,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俄罗斯,东欧,南欧、阿拉伯,德语国家和拉美等。每卷约30万字左右,总字数超过300万。如此大型的外国女性文学丛书在国内外也是少见的。
其次是这套丛书的系统性。国内介绍过的外国女作家也不少了,但往往不成系统。本丛书试图在弥补这一缺憾上作一尝试,每卷都按时间顺序收入十几位乃至几十位作家的作品,它们大都是该国或该地区的代表性女作家在反映女性意识方面的代表性作品。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其背景,每位作家附有一篇小传,凡是节选的作品皆附全书内容梗概。每卷前言综合介绍概况,勾勒出该地区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发展及其在文学上的表现,读者可以从中大致了解她们的心灵解放历程,她们的苦恼与期盼,奋斗与追求。
丛书遴选的标准为名家名作,虽以女性意识为线索,却并不以一家之言为准,反映层面不拘一格,充分注意到作品的艺术性。丛书所含体裁以小说为主,兼收诗歌,散文,书信等,尽可能让读者领略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些作品从敏锐的女性视角来观察思考社会和人生,以丰富多彩的流派形式来表现纷繁的女性体验,具有女性文学的独特魅力,其中半数以上为新译。
(《蓝袜子丛书》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6版(书评)
专栏:书味斋

  命该享受
刘庆邦
这里说的享受,不是指享受物质的东西,而是精神的东西,说白了就是读好书。
好书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拿吃的东西作比,一道公认的珍馐美味,对某些人来说不但不能享用,连看一眼都排斥。某些人对待好书的态度也有类似的情况。
《红楼梦》,在我国可算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好书,有的人偏偏读不下去。70年代中期,和一群干部在某矿蹲点参加劳动,我问一位宣传部长读过《红楼梦》没有,他说没有。我大为不解,说他身为宣传部长怎么可以不读《红楼梦》呢?他问我《红楼梦》有什么好,我说好处说不尽,只有去读才能领会得到。在他的要求下,我把珍藏的《红楼梦》借给他读,可是他把我借给他的书弄丢了。直到后来《红楼梦》作为内部图书开始出版发行时,他把单位分到的一套《红楼梦》赔给我了。
我还认识一位名牌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大学生,祖上是书香门第,他也不爱读《红楼梦》。谈起这件事,他又惭愧,又遗憾,还表示对自己不能理解。他多少次试图硬着头皮把《红楼梦》读下去,都没有成功。
这两个人的好处是他们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读不下去就实话实说,不像有的人,听说什么书好,他本来读不下去,或者读得一鳞半爪,却跟着瞎起哄,仿佛是该书的天下第一知音。这样的人只能是糟蹋好书,比不读书的人还糟糕。
现在我不大劝人读书,能不能享受好书,是一个人的命,是天性使然,勉强不得。天生喜欢读书的人,你不让他读,他偷着摸着也会读的。生来不爱读书的人,你把他埋在书堆里,打着骂着让他读,也没用。还拿吃的东西作比,如果他没有口福,再好吃的东西对他来说也是白搭。如果没有读福,再好的书也与他无缘。
我常常想,作为一个识字的中国人,如果一辈子连《红楼梦》都不能读一遍,真是太亏了,连死都不能瞑目。反过来说,一辈子能静静地、贴心贴肺地把《红楼梦》读上几遍,真是莫大的享受,天大的福分。
我初次听到读书界这个说法时,不大理解,还觉得有些可笑,认为书是人人都可以读的,便人人都在界,难道还有界内界外之说吗!事实证明我错了,读书的事的确存在着一个坛,一个界,这个坛那个界不是谁想入就能入的,有的人读了好多书,说不定仍在界外,而有的人只读过一部书,或许他已是界中人了。即使同在界内,又分上界中界下界等不同层面,读书大有学问。我对读书界是越来越尊敬了。
影视业的发达,挤占了读书人好多时间,以致有的人以为有电视看就够了,书可以少读或者不读,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我个人的体会,看电视和读书是两码事,两者不可互相代替。电视上得到的是形象的美,外在的美,直观的美;读书读到的是文字的美,意会的美,深远的美。看电视得到的美感是从外到内,引导美感的是视听感官;读书得到的美感是由内向外,无限生发,生发美感的是内心。看电视是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容易使人懒惰;读书是主动求索,容易使人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等等。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些,看了电视,并不忘拿起书本。


第6版(书评)
专栏:

  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粹
欧阳忠
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粹》分为《小说粹》、《诗歌粹》、《文粹》、《戏曲粹》,主编者均为学者和专家。
《小说粹》收入了短篇小说160篇,首篇署名为“佚名”的《燕丹子》,压卷之篇是清初著名学者、小说家李渔的《十二楼》中的《夺锦楼》。全卷的时间跨度约1500年,基本上囊括了我国古代短篇的精品。
《诗歌粹》是一本为弘扬优秀文化遗产而选注的古典诗歌读物。本书选录标准是:一、选录历代脍炙人口的名篇;二、照顾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流派具有特色的作家作品;三、大家、名家适当多选;四、酌收内容无害但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作家介绍,除述其生平思想外,还简明论析其创作成就,以帮助读者了解其全人。
《文粹》收了我国古代的优秀散文,也包括了序跋、游记、辞赋、书信及公文等,这些也自然应列入“散文”之中。《文粹》实际上也可以算做“散文集粹”。现在有人把散文称之为“美文”,这说明散文确实要“美”,要做到一个真正的美字,这不仅要求作家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更要求作家要有思想意境的修养。《文粹》基本上包括了我国古代的散文名作,而且加上了注释和译文及评点。这都给《文粹》增添了色彩和通俗性。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粹》中的《戏曲粹》也是引人注目的。它收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16部戏曲。“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在我国蓬勃兴起,二三十年代,我国的戏剧艺术大师们如欧阳予倩、田汉等人就将这16部经典中的多部改编成话剧(当时称为“文明戏”)搬上舞台,深受观众的欢迎;解放后还将《桃花扇》等改编成电影。


第6版(书评)
专栏:出版社巡礼

  锐意改革出精品
——记浙江教育出版社
吴为
浙江教育出版社成立10多年来,坚持改革精神,力求多出精品,队伍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该出版社年均出书从初期的近百种增加到近年来的400多种,再版率高达70%,并有300多种图书先后在省级和中央级图书评奖活动中获奖,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引起国内外读书界的广泛注意。据统计,该出版社成立以来,印书总量已超过5亿册,成为一家有影响的地方出版社。
该社社长曹成章要求全社编辑职工要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图书的选题策划和编辑工作,瞄准图书市场,奋力开拓,调整优化选题,力求多出精品。他们适时地组织出版了一批学生用书,满足了学校教育的需要。他们更注重图书质量,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以高品位、多层次、系列化的出书特色赢得读者的信赖。近年来,出版社先后承担了列入国家辞书出版规划、国家新闻出版署“八五”出书规划、“八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和“七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等多项出书项目,如《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科学技术社会辞典》、《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等一批重点图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相当大的反响,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他们还坚持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出版了《职业指导系列读物》、《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丛书》、《学科教育学丛书》等一批教育理论探索和改革实践方面的专著与读物,并精心组织出版了一套义务教育教材,品种达几百种。这一举措,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首肯,也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多年来,出版高质量的工具书,一直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一个方向,该社出版的《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古文鉴赏大辞典》、《小学词语六用词典》、《科学方法词典》、《中学生百科》、《当代教师百科》等工具书,深受读者喜爱。该社的学术著作和知识读物的种类不断增多,填补了不少空白,不少图书在海内外图书市场上颇为看好,如《行为科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丛书》、《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荟萃》等都在海外出了繁体字版本。这些书除了供应大陆市场外,在台湾图书市场上也颇为看好。最近,在对外交流和合作领域有较大的突破,与香港空中英语教室杂志社合作出版的《大家说英语》发行后,反响很大,普遍受到读者的欢迎。为面向未来,浙江教育出版社还将推出《21世纪小小百科》等大型图书,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前一个时期,一些出版部门片面理解市场经济的特点,忽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忽视了精品的奉献,粗制滥造,甚至大量出卖书号。面对这种社会风气和压力,社长曹成章坚持认为,出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但决不意味着改变出版的基本属性,而是如何使出版的性质通过市场经济,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向市场经济转换,并不等于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在实践中,他们坚持高品位,系列化,多出好书,多出精品,为读者负责,为民族的文化和教育的繁荣昌盛负责。编辑和工作人员都自觉地认识到,既要面向市场,充分满足学校教育的需要,满足读者的需要,又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例如他们推出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科学技术社会辞典》等书都可称为精品,特别是《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连连获奖,畅销不衰,做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1995年,浙江教育出版社更上一层楼。第一季度共出书91种。在全国第三届优秀图书评奖中,该出版社的《中国教育大事典》获特等奖;《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获一等奖;《科学技术社会辞典》获一等奖;《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丛书》获二等奖;《职业指导系列读物》获三等奖。
今年,该出版社又有一批重点图书将奉献给社会,如《心理学百科全书》、《唐诗汇评》、《中国妇女教育》、《中国书院辞典》等,并在积极制定’95重点图书规划,为繁荣出版、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6版(书评)
专栏:大地书讯

  大地书讯
△顾浩的诗词集《金陵春草》已由南京出版社出版。
△徐长华译《澳新当代诗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岑献青著小说集《裂纹》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谭谈报告文学集《搏击》由湖南出版社出版。
△马连儒主编《五老诗词鉴赏》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白烨著《批评的风采》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汪景寿著《中国曲艺艺术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李德纯著《日本文学论稿》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王钦韶主编《审美关系论》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6版(书评)
专栏:

《兰窗诗论集》(钟敬文著)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封面设计:李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