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社会观察

四代人,世纪之交的对话
本报记者卢小飞
老、中、青、少济济一堂,年长者已经70多岁,最小的代表才9岁。从来没有哪一次会议像第3次全国少代会这样让你怦然心跳,思想的火花在几代人之间跃动着、磨擦着、碰撞着,老一代的思想沉重却不失深邃,新一代幼稚却异常机敏,构成了世纪之交的一次有趣的对话。
夏令营的话题并没有完
1994年初,草原夏令营的磨难教育话题被国人广为议论着,它引申出今日已被普遍接受的素质教育,并被确立为国家规范化的教育思想之一。少年远征队、北极村冬令营、登山夏令营……媒介不断传播着那些令人瞩目的新闻,中国大地上出现一批甘愿经受磨难的少年,并发展为1.3亿少先队员参与的雏鹰行动。记者看到山西朔州市小学生洪乐在住地填写的心愿卡:“让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把每天的零花钱和压岁钱攒下来,捐给那些山里的孩子。”类似的心愿卡有许多,说明雏鹰行动是何等地深入人心。
资深的少先队工作者沈功玲告诉记者,在最早开展雏鹰行动的上海市,素质教育已经被量化为可资操作的“争章”活动。12个系列的48枚奖章里,小自家务劳动,大到技术选修科目乃至社会服务,几乎囊括了人的成长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她说:“高分低能的问题讲了多年,道理谁都明白,但为什么解决不了?关键是要用一种机制来代替考试指挥棒。”
按照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的思路,雏鹰行动最终要与国际接轨,形成一整套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少人跟记者提起,连克林顿在竞选演说中都要强调自己获得过16枚童子军奖章,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看重少年时代的素质锻炼。然而,这项工作落实起来依然困难重重。
一些中老年代表指出,新倡导一旦成为“群众运动”就容易流于形式。从40年代起就从事少先队工作的段镇说,现在自上而下的活动多,但孩子主动自发的活动少。雏鹰行动是素质教育,但绝不能像搞运动似的,要细水长流,常抓不懈。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张先翱教授说,社会参与少儿教育的趋势非常好,但某些夏令营只面对极少数孩子,却向企业拉许多赞助,张张扬扬颇有广告媒体之嫌。他呼吁今后这类活动不要只面向少数人,而应让广大的少先队员都来参与。
不愿当风筝的孩子们
6月3日下午的“跨世纪小主人论坛”发言踊跃,一些孩子敏锐得让人吃惊。山东文登市实验小学的刘红芳第一个走上讲台,她说:“我们是雏鹰,但许多辅导员仍然把我们当做风筝,不舍得撒手。‘百见不如一做’,很多事大人看起来很困难,但我们自己动手却很容易就解决了。”上海市田诚中学的张慧星说:“我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地方的雏鹰活动都是辅导员包办,雏鹰行动要自主、自动,不能成为算盘珠行动,拨一个动一下。”
当陕西省的严正同学提出要“解放我们的头脑和双手”时,会场形成一个高潮,无数小手高举,发不上言的孩子急得跺脚。有的提出“应该解放我们的时间”,有的提出“实行愉快教学法”,有的提出“少先队活动应该自治”。
面对孩子的问题,全国少工委副主任孙寿山平静地说,雏鹰羽翼未丰,不能高飞,有辅导员的帮助,风筝不仅可以上天,还能飞得很高。这有什么不好?小代表里也有赞成的,山西太原市的李莎参加过少年远征队,她说:“做跨世纪的小主人,不应该离开老师和家长自行其是。”
小主人不该是小大人
如前所述,小孩子们常常从自己的视角提出一些让大人咋舌的问题。河南漯河市11岁的赵婷提出要“走出手拉手的误区”,她说,在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捐款中,很多同学互相攀比,捐款多的看不起捐款少的,捐款少的觉得没有面子。很多小代表参与了这个讨论,指出有的同学捐出自己的衣物,是指望家长再给买新的。结论为“手拉手不是单纯的捐款活动,是心灵的沟通”,是“通过小窗口,了解中国国情这个大世界”。
面对侃侃而谈的孩子,大人们感到不大自在。固然是后生可畏,然而,在小孩子成熟得让人难以置信的同时,社会上无数的少男少女却依然以大男孩大女孩自居。小孩子肩起了沉重的责任,而许多成年人却毫无责任感,这种错位折射出社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部长李启民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少先队员,从当大队辅导员至今已经干了40年少儿工作。他认为,现在许多孩子太过于成人化了,比较起来,50年代的孩子比他们生活得愉快。为什么时代前进了,人民生活比过去富裕了,而当代的孩子却活得沉重了呢?少儿教育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用成人的一套强加于孩子显然是不合适的。还是应该提倡解放孩子的思想、双手和时间,使之充分自主地为自己的成长发挥作用。家庭、社会和成人们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自主生存的环境。21世纪是高科技的时代,它需要的是道德、文化、身体和心理素质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关于少先队队歌的问答
笔者已离队30年了,此番重温少先队队歌时,禁不住热泪沾襟。这首歌原是电影《英雄小八路》的插曲,那时的孩子们普遍喜爱它。唱起它,便自然联想到影片中福建前线的小英雄;唱着它,我们度过了少年时代。以后,它出现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后来又成为少先队队歌。这首歌的历史背景本来是很好的革命传统教材,但今天多数孩子却都不知道它的来历。在少代会上,我问了许多孩子,他们都摇摇头。后来,我委托“知心姐姐”在会场上向260多名少先队代表提问,只有湖北宜昌市的胡嘉岷、云南大理州的朱明强和上海市的李俊举手表示知道。李俊遗憾地告诉我,她很想看这部片子,但却看不到。至于在这首歌之前,还有郭沫若做词的另一首具有历史意义的队歌,全场少先队员几乎都不知道。这本是一件小事,但记取历史不从小处入手,说教又有何用呢?
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本报去年曾围绕此问题发表过一组文章,与会不少代表对记者说,这是一个大胆而又尖锐的命题。
74岁的吴芸红是与会的长者,做了一辈子少先队工作。当年从事地下少先队工作时的艰苦,带给她的是一种愉悦的回忆。吴老是40年代新少年报上的“咪咪姐姐”,算是“知心姐姐”的“鼻祖”,曾经在白色恐怖时期收到过数百封小读者的来信,她每信必复。她说,少先队工作有很多好的传统,如少先队的组织作用和辅导员细致的引导式教育,在“考试万能”和“金钱至上”等思潮对校园的浸染下,如何发扬这些优良传统,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说,孩子接受信息的程度与成年人有直接关系,在新形势下,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基本路线确定的目标去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首先要改造成人世界中一切不利于下一代成长的环境。传统的教育思想遇到的挑战,商品文化带来的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短期行为,以及中国家族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民族教育思想正处在十字路口,面临着选择和重建。当此关头,教育应该与家庭、社会形成一股合力,而教育内部形成合力更是当务之急。
少代会的话题仍在继续,全民族都在关心并努力寻找着有中国特色的少年成长之路。(附图片)
上图:向国旗敬礼。左图:参加第三次全国少代会的少数民族小代表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张志刚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善把“灾害”变“机遇”
——辽宁盘山县委书记徐敬富一席话
本报记者段心强
徐敬富,47岁,大专文化。1981年起先后任大洼县法院院长、常务副县长,1991年调任盘山县县长,现任县委书记。
去年,我们县遇到建国以来最大的自然灾害,但财政收入仍达到6300万元,比历史上最高的1993年增长40%多;全县人均收入达1914元,比历史上最高的1993年还增长500元。
为什么大灾之年取得这么好的效益?一句话:责任感使我们把特大自然灾害当成大机遇。去年夏天,丰收在望,谁知突然普降暴雨,位于下游的盘山县13条河流闹灾,35万亩土地被淹,大片玉米被拦腰折断,农田、通讯、水利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坐等上级救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不行。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应为人民多谋福利,于是就从灾害中寻找机遇:多年来我们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可旧的种植习惯处处设障,磕磕碰碰进展很慢。现在庄稼被刮断了,冲走了,无牵无挂,是推广蔬菜大棚和养蟹的好机会。果然不错,几年没办到的事去年一下子办到了。全县蔬菜大棚猛增到6万亩,稻田养蟹达到10万亩。比如蔬菜大棚在棠树乡一直推不开,去年秋后一下子搞到100万平方米,人均收入1000元。
灾难来临,干部到第一线带领群众抗灾排难,是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改善干群关系的好机会。我们紧急动员,组织全县村以上干部全部出动,到抗洪第一线,到救灾现场,和人民一起战胜自然灾害。为了保护甜水乡几个村庄和2.5万亩稻田、1.5万亩盐田、5000亩蟹田,我们100多名干部日日夜夜守着围堤,7天7夜没有合眼,水漫大堤都没撤退,最后保住了价值1.3亿元的财产。人心都是肉长的,老百姓见干部拚死拚活地干,流着泪说:“老八路又回来了。”正因为这样,去年受这么大灾,至今没有一个逃荒的,没有一个上访的,大家安居乐业。(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马玉林求才
张冀
初见马玉林,不明白这个年轻的企业家为何看上去却更像个书生。然而,他在商海已经遨游了10年,而且取得了巨大成功:10年前的2000元原始资金,如今已增值到上亿元;荣登大连宝路集团董事长宝座,并被评为大连市杰出青年企业家、大连市优秀青年、大连市劳动模范、辽宁省青年突击手标兵、辽宁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在奋斗和成功的实践中,马玉林悟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道理:天下凡事业有成者均唯人才是举。马玉林的“特殊名片”上有一行字特别引人注目:“最需要的是:人才、人才、人才”。他说,先进设备只为生产一流产品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企业要发展,关键要有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管理。当他得知一位从国外学习彩色印刷技术的专家刚刚回国时,便多次登门拜访,使这位专家欣然前往效力。几年来,宝路集团聚集了一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优秀人员。集团先后买过9套标准较高的商品房,全都分给了科技和管理骨干,而董事长马玉林至今还住在采光不佳又不通煤气的一间半房子里。
宝路集团大量引进人才,使企业管理水平上了台阶。他们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对每位员工的责、权、利的指标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制定了行为标准化、施政网络化、议事民主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五化”综合程序,为集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马玉林在求贤才的同时,还自筹资金办学培育人才。他认为,教育是关系到祖国未来的事业,也是当前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事业,自己应为国家和社会尽点力。1993年,宝路集团投资250万元,创办了“大连宝路私立中学”,建筑面积达8700平方米。马玉林明确提出,宝路中学不办所谓的“贵族学校”,要以社会效益为主。为此,他提出要创造一流的办学条件,组建一流的师资队伍,探索一流的管理模式,要求一流的教育质量。学校的收费标准比上海、沈阳等地同样的学校低一半。集团聘请大连市教育界的老领导为高级顾问,聘请市内重点中学老校长出任校长,决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优秀人才。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精于同“对手”合作的人
——记荣事达集团公司总经理陈荣珍
本报记者王启明刘杰
陈荣珍的“精”,是令中外客商大为折服的,尽管有时不免让人为之光火,但他说:“没办法,我是共产党员,必须让事业不断发展,怎样有利于企业我就得怎样干。”
1986年,陈荣珍从合肥锅炉厂调至处在困境中的原合肥洗衣机总厂。老陈默不作声地观察了解,然后决定“引进改造”、“借船出海”。他从日本引进一套模具和关键设备技术,又与上海洗衣机总厂合作,借“水仙”牌子去闯市场。
陈荣珍有自个儿的算盘:借牌经营只是个促销手段,关键是能腾出更多精力锤炼自己的队伍,夯实质量基础。到1992年末,合肥洗衣机总厂的六项主要经济指标综合排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其中利税总额、单台利润率、资金周转天数三个单项列第一。
之后,陈荣珍又使出两招:一是在引进设备中,对注塑模的质量问题大胆提出改进意见,外商极为赞赏,既维护了企业的合法利益,又拓宽了双方合作的领域。二是经过消化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企业上档次。规模扩大了,陈荣珍又果断地提出:“摘下借来的牌子,挂上自家的‘荣事达’。”
一年下来,“荣事达”在全国的知名度迅速上升,被中国消费者协会评为推荐商品,产值利税继续保持洗衣机行业领先地位。
陈荣珍和其他决策者对已取得的成绩并不满足,他们盯上了国际水准,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高科技产品。去年,他不但促成了以香港詹培忠总公司购买股权为形式的荣事达(集团)有限公司,而且又与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合作,成立了中日合资合肥三洋洗衣机有限公司。
作为荣事达的合作伙伴,日本三洋老板坦诚地说:“我到中国考察了不少企业,对优惠条件听到了不少,但谈到F/S(市场可行性分析)的只有陈先生,真是难能可贵啊!”经过9个月的紧张筹备,中日合资公司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投产,所生产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人工智能模糊控制全自动洗衣机,一问世就备受青睐。
荣事达与三洋的第二次握手,其间也有个小小的波折:在谁任总经理的问题上打住了车,最后陈荣珍爽快让步:“我们的目的在于学习更多的外国先进管理经验,总经理由日方担任更好。”过后他说:“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大地上,是拴在我这个桩上的牛,必将为我出更多的力。”日方代表说:“这个人的确精明,但也实在,他的目标远大,是理想的合作伙伴。”
在荣事达集团公司总经理的接待室里,有个很显眼的模型盘,陈荣珍常常很得意地向客人介绍他的杰作:在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购进的112亩土地上,已盖起了一幢幢气派的厂房,一批批高新技术产品正源源不断地从这里销往海内外。当然,络绎不绝的客人也会不断地询问:那座高18层、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科研大楼何时才能矗立在开发区呢?他总是认真地回答:“我得加快发展才行,一幢大楼就得上亿元,盖了大楼就不能上别的项目,共产党的原则,先治坡再治窝嘛!”(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心中有父老乡亲
赵兴林吕文
在汕头特区西北部的鮀浦镇,洪生凯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洪生凯是汕头市升平区第三医院院长、外科副主任医师。到这里做手术的,常常指名道姓要洪生凯亲自主刀,甚至外地病人也常常不顾路途遥远,专程来找洪生凯看病。
生在鮀浦、长在鮀浦的洪生凯,曾目睹乡亲们由于缺医少药被病魔折磨的惨状。1965年,他从部队退伍回乡,分配到镇卫生院当医生。他立志要用自己在部队学到的医学本领为乡亲们解除病痛,在农村医疗战线上一干就是30年。
洪生凯常说:“一个医生,要为病人解除痛苦,需要精湛的医术。”多年来,洪生凯孜孜不倦地在医学殿堂里钻研、探索。他积极参加各种进修和函授学习,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他除施行肝、胆、脾、胃、肠手术外,还大胆地向胸外科、骨外科手术进军,成为一专多能的医生。他撰写的多篇学术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其中《一万例输卵管结扎手术的临床体会》等6篇获优秀论文奖。
当医生期间,洪生凯走遍全镇16个村庄,给乡亲们送医送药。当院长后,他依然对病人一视同仁。他的座右铭是:“仁术济世,人命至重;不分贵贱,普施同人。”
洪生凯心里装着父老乡亲。1984年,医院开展了“三免、三先、一照顾”服务活动。对特困户患者免收诊金、免收治疗费、免收住院费;对危重急病人先诊病、先付药、先治疗;对困难者凭村证明给予住院半费照顾。这项活动坚持十年来,每年医院为此要减收近两万元。
在洪生凯的操持下,原来被称为“医疗转运站”的这个乡级卫生院,而今已经拥有108张病床、119名医务人员,设备先进、服务优良,成为闻名的省级文明医院。医院发展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可洪生凯心里依然想的是治病先治院,廉洁行医。他提出在医院开展“做乡亲们的贴心人”活动。为了不让“红包”玷污圣洁的白衣天使,医院专设“退红包小组”,对无法拒收的红包,采取医院先登记收下,安定病人情绪,病愈出院再如数退回的办法。
廉洁行医,洪生凯身体力行,并成为全院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此举深得人心,受到乡亲们的一致称赞。洪生凯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市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知识分子,连续8年受到各种表彰和奖励。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白墙青瓦耀山川
刘金龙
今年“三月街”,在大理喜洲镇,我们走家串户,领略了白族民居古朴典雅的风韵。
位于苍山五台峰下的喜洲镇只有6万人口,历史上这里工商业比较发达,曾有“小上海”之称。富而建家,于是这里留下了许多具有白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居宅,如“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
走进一个个白家院落,仿佛走进了一个个文化艺术的殿堂。不用说古色古香、五彩缤纷的装饰,单是满庭满壁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就会让你目不暇接。山水、草木、人物、鸟兽、虫鱼等,大大小小,或方或圆,形态各异,形象逼真,有上百幅之多。房屋的客厅里面则悬挂着中堂、字画和楹联,散发着书香。
白家客厅门面通常用三合六扇格子门组成。格子门分为上下两节,下节雕以各种动物图案,造型朴实,概括洗炼;上节采用多层镂空的手法,底层为几何形的连续花纹,线条柔美,栩栩如生。工匠们还在青石板上雕刻虎皮花、芝麻花,在墙上装饰地带刻上皮条纹、寿字纹等,图案精美,做工精细,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巧。总的说来,白居结构属地道的东方建筑,讲究中轴线,经天纬地,南北方正,坐西向东。富于装饰性的门楼和高大的照壁为白族民居的重要特色。照壁全由石头垒砌,表面用石灰抹得平整洁白,上书“清白传家”、“紫气东来”、“秀甲天南”等,十分醒目。
白族民居是本厚厚的书,书法艺术只是其中的一卷。它还包容着许多其它内涵。
在宾川,在洱源,在大理,白族人都把建房当作人生的一件大事,建房时飘梁竖柱十分热闹,全村人几乎都要聚集在一起,堪称不是节日的节日。“一根大梁飘飘起,全家欢乐全家喜。”
白族是个渔耕的民族,在旧社会,只有少数上层人物和富商,能盖一进三院、四院,每院三四幢二层小楼的居宅,其他人谈何容易。普通人家想建房,则像燕子筑巢一样,今年买木头,明年备石料,上代人建主房,下代人建厢房,这样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在喜洲镇合作商店主任李志远家,他告诉我们,这所庭院已历时13代,现在和他住在一起的都是他的宗亲。他说,许多人都出去工作了,他的儿女也出去了,但他宁愿住在祖宅,守护着这座浸透了祖先汗水的宅院。
行家们从白族民居这本厚书中发掘出深厚的内涵。大理州文联副主席施立卓说,白族民居主房一般高于厢房,家主人一般住在主房。这说明过去白族人尊卑有别,主次分明,注重家庭伦理和大家庭。大理州民族文化研究室副主任施珍华说,白族民居以窗小防风,又以照壁反光,补采光不足,并且用风火墙将相邻房屋隔开,防风防火,反映了白族注重实用的传统。州文化局的负责同志则从文化学、美学的角度研讨白族民居,认为白族民居充分展现了白族重视文化教育、以白为美的传统。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白族民居的保护和利用也遇到很多问题。原有的建筑物年久失修,倒塌和损坏的较多。
从1985年起,大理市政府开始对白族民居进行了开发和利用,发展旅游业。大理市旅游局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投资90多万元,将董家院改造为田庄宾馆,接待游客。喜洲镇等单位投资10多万元,对严家院进行维修开发,陆续开办了三道茶、洞经音乐会、白族婚礼等旅游项目。从1992年至今,已接待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多游客。(附图片)
白族民居门楼王子荣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