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副刊)
专栏:歌台舞榭

  西出阳关都是情
冯双白
自古以来,在文学艺术作品里的西域大多是狂沙割面、荒无人烟、奇风异俗、泪绝关山之地。
自1979年大型舞剧《丝路花雨》上演以来,西域歌舞大多给人曼妙曲折、欢情激越、精致古典、丝管悠悠之美好印象。
甘肃省兰州市歌舞团近日上演的大型舞蹈诗《西出阳关》却给了我们全新的艺术感受。在被称为“散点式”的结构里,点布着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10个舞蹈篇章,大变前人之调,我读出了这样的题目:西出阳关都是情!
古道,在现实中联系着历史,在历史中联系着文明。古道繁忙的时候,自然产生故事,刀光剑影,恋人离情;古道冷寂的时候,又引发伤感,天地悠悠,沧然涕下。舞蹈诗《西出阳关》的开篇之作“古道”舍去了那些容易表现和容易出彩的古道故事和戏剧冲突,用高架平台将舞台分隔为两个表演空间,一高一低,一前一后;又用一个简洁而单纯的动作贯穿始终。如此制作,是用纯净表现丰富,用单一涵盖万象,很恰当地点出了古道那平淡、从容中透出的历史壮阔和无可改悔的性格。
这是以一当十的诗家写法,担得起舞蹈诗的名分。
青灯、僧衣、黄卷、凉席,内藏了多少岁月的苦寂,又掩盖了多少青春的萌动。在无数文艺作品里代表冷寂和皈依的“青灯”,被舞蹈诗中的一群童僧包围了。西域宗教文化里极富玄妙神秘色彩的象征物与那些凡尘未染的童心之间,既构成了强烈的冲突,又在纯一境界的追求层面上达到了奇特的统一。舞蹈的结尾处,孩子们诵经困倦,一一睡去;此时,观众的心里的“青灯”却格外的明亮起来,这青灯因了童心的闪烁而富有异样的光彩,整幅画面变成中国西部文化至纯至朴之特性的浓缩。
这是静中生动、动中归静的诗家构思,是舞蹈诗应备的品格。
一声嘹亮的啼哭,穿破大漠的夜幕。女人,体验着痛苦而幸福的时刻;男人,惊呆于嫩稚而顽强的浑响。“大漠”是《西出阳关》里非常动人的一幕。生死交替,天道使然。但是让生命之轮旋转在荒荒大漠,它就格外灿烂。编导和舞美师所设计的由驼峰围成的圆心,既是篝火,又是心帐;既是现实,又是理想。为了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舞蹈之影出现又隐没在火光、夜雾里;当清晨最冷的风吹来的时候,男人们用身躯和臂膀构起帷帐,舞台的表演浓缩成一个透亮的红点。就在万象归静的时刻,母爱和父爱合奏出生命的交响。
这是奇幻出彩的诗家的联想,是舞蹈诗应有的性情。
在当代舞蹈史上,《西出阳关》是继《丝路花雨》之后中国西部歌舞的一个重要收获,体现了一种新鲜的舞蹈创作思维方法。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在艺术上追求以简胜繁的创作风格,在编舞上运用主题复唱的手法。在立意上避开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以华美和袅娜为特征的舞风,而是在单纯里叙写人性,在简约中勾勒人生,在造像时注重生命情调;最重要的是——在多层空间里寻求丰富的人情。
风情、风俗歌舞在中国的流行已经有十多年了。从创作的角度说,其成功者多在风俗与奇情上做出好文章。《西出阳关》别出一路。它并不在奇异上多用力,而是突出西部文化之凝重、质朴的性格和只有在大漠才格外鲜明的生命的张力。整场演出里当然还有可细致加工之处,有的舞段尚未精纯,舞蹈的妙境还未充分显现。但是,一般来说,以奇风异俗取胜是风情歌舞求得成功的捷径。相比之下《西出阳关》的编导们有自己的自觉的艺术追求。他们在古道、战场、大漠、莫高窟等等地方,都更注意对人性和人情的深度挖掘,艺术上是抱定决心要与众不同。这份自觉与自信,带给我们一个处处充盈着西部人性情的艺术天地。
别了!“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望:西出阳关都是情!(附图片)
《西出阳关》大漠舞段


第10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兰州五台戏晋京演出的启示
郭汉城
京华五月春意盎然,兰州五台戏晋京演出,为浓浓的春色又添异彩。
一个地处西北边陲的兰州市,一次推出大型舞蹈诗《西出阳关》、豫剧《日月图》、秦腔《唐太宗嫁女》和两台传统折子戏,气魄宏大,色彩纷呈,真有点让人目不暇接。党中央提出弘扬民族文化,要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兰州这五台戏弘扬了民族文化的精粹,使人精神振奋。
兰州的好作品是怎么诞生的?在我的案头有一本《兰州文化》(95专刊),我极有兴致地读了专刊中的30余篇文章,感触颇多。
目前,搞舞台剧创作是存在一定困难的。首先是缺钱,其次是缺乏各方面的人才,包括编、导、演、音、舞等。其实人才并非没有,但搞舞台艺术创作是个清苦的活儿,远不如从事唱歌、影视的收入丰厚,而且难度又大,需要有一种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奉献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兰州文化部门的领导调动了艺术家的积极性和创作热忱,于是困难排除了,戏也排出来了。
兰州党、政及文化部门的领导也是优秀院团的管理人才,他们有战略眼光,热爱事业,了解艺术家,又懂得现代经营管理之术。看了五台戏,读了党成德等同志的文章,我觉得兰州出好戏与他们的指导思想关系极大。首先是重视作品的质量,立志要创作高档次的艺术品。具体地说,就是发挥地域本土文化优势,挖掘内在文化意蕴,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时不忘丰厚的西北文化传统。这一特点在《西出阳关》的创作中表现尤为突出。这出舞蹈诗反映了西北特有的文化韵致,风俗、风土人情,创作者对于古老而又丰厚的西北文化充满了感情,又用现代人的审美加以观照,因此作品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体现了现代人的思考,具有一种现代美。
从两场戏曲传统折子戏,我们看到剧团、演员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所下的功夫。周桦在《花打朝》、《秦雪梅吊孝》中的表演和演唱,张兰秦在《五台会兄》和《见国太》中的唱做念,以及郭金芳演出的《小二姐做梦》和张建新演出的《哭坟》等,都可以看出演员有较扎实的基本功,所以在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时能得心应手。
有了好作品,于是也就产生了好人才,经济效益也随之产生了,剧团逐渐走入良性循环。再一点就是他们的实干精神——“说了就算,定了就干,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有了这样的胆识、气魄、决心和实干精神,出好戏,出人才,走出舞台艺术创作“低谷”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兰州地区僻远,环境不算优越,但是他们做出了成绩。我想兰州能做到的,推而广之,其他地区、单位也是可以做到的。


第10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为了一种永恒的渴望
——电视剧《无声的歌》观后
龚政文
《无声的歌》是一部情节简约而旨意深远的作品。在哑巴元宝和他的姐姐巧巧的故事中,最令我们动心的是一颗幼小的心灵是怎样的渴望读书、渴望上学、渴望文明、渴望一切善良而美好的东西,以及巧巧和其他人是如何千方百计满足这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渴望。于是,我们从《无声的歌》中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流俗的气质。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幼小时,我们盼望长大,盼望成熟,盼望拥有如大人一样的力量和智慧。我们向往一切新奇而陌生的东西。而学校,便成了这一切渴望的焦点。在整个二十世纪,新式学校对于中国大多数孩子、特别是出身社会底层的孩子来说,都是一座圣殿,一处精神的家园。那儿的老师如同圣人,从那里传出的读书声有如天籁,背着书包蹦跳着走向学校成为一种经曲梦想。
当元宝面对跃动的世界狂吼时,当他趴在窗台上使劲模仿读书的动作时,他急切的心情令人揪心。然而一旦读书的渴望被压抑,幼小的心灵便会遭受沉重的打击。元宝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或者读书,更加激发爱美向善的天性;或者失学,让愚昧把良知驱逐。这一信息明白无误地传达到了巧巧、苟老师和张校长那里。
想方设法满足孩子求知的渴望,为他们提供最起码的学习机会,把他们从蒙昧中解放出来,这是大人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不管是繁华都市的天之骄子还是贫困山区的懵懂少年,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不管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都有权利上学。这些正是《无声的歌》的编导所要特别表达的思想。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这部电视剧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博大的人道情怀。
剧中,为了元宝和腊梅能上学,从苟老师到张校长,从普通的湘绣女工到康副省长,都在行动着。给人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元宝的姐姐——巧巧了。这位纤细苍白的姑娘身上,放射出一种母性的光芒。事实上,由于母亲的早逝,她也的确承担了母亲的角色。在她瘦弱的肩膀上搁置了多么沉重的担子啊。父亲整日如石头般沉默寡言,弟弟野性未驯,频频闯祸。可是这没能把她压垮,反而成就了她外柔内刚的性格。她以自己的温柔、贤良、体贴感染着弟弟,鼓励弟弟作画,引导弟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了弟弟能像正常人一样上学,她千里迢迢来省城打工,下班后又到洗衣房干一份工作,东奔西走,累死累活……这是一种流贯于普通中国妇女身上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元宝和他姐姐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但它又的的确确发生在我们身边;在巧巧身上,闪烁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彩,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女性又并非绝无仅有。《无声的歌》在写实与写意的结合上把握得恰到好处。故事的叙述是温婉而从容的,许多地方点到为止,不作过分渲染。在这种从容之中流动着一份情感,一份淡淡的忧郁和急切的渴望相掺和的韵致。因此,《无声的歌》给人的艺术享受也是诗意、静美的,可以久久咀嚼回味的。


第10版(副刊)
专栏:

  “中国电影世纪奖”庆祝活动将举行
为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广电部电影局、北京市委宣传部和中国影协将在5月至12月联合举行“中国电影世纪奖”大型庆祝活动。作为世界电影的一部分,90年来中国电影在承载反帝反封建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这次庆祝活动将在对90年来的中国电影回顾总结的基础上,评出一批成就卓越的优秀电影艺术家予以嘉奖。评委会由陈荒煤、田聪明任名誉主任,丁峤任主任。庆祝活动将利用多种媒体广泛宣传中国电影的成就,普及电影知识。(文一)


第10版(副刊)
专栏:

  王静执导《双人雨伞》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编剧、导演王静继自编自导《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一剧获“飞天”一等奖之后于近日开拍另一部自编自导的30集电视连续剧《双人雨伞》。该剧表现了两代女人的事业、家庭、情感的经历,展示了中国妇女柔而不弱、自尊、自信、自强、自爱的精神风貌。该剧演员阵容齐整,有苗苗、王华英、梁丹妮、张英、范艳华等。该剧是由哈尔滨电视台等录制的。(沈军)


第10版(副刊)
专栏:

  《陈白尘生平与创作展览》在京开幕
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图书馆、江苏张家港市烟草公司主办的《东渡情·陈白尘生平与创作展览》近日在京开幕,首都文化界同时也召开了纪念陈白尘逝世一周年暨创作生涯七十周年座谈会。(文一)


第10版(副刊)
专栏:

  《小白龟》在京公演
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济南市儿童艺术剧团近日进京演出儿童剧《小白龟》,为首都孩子们献上一份节日的厚礼。该团是“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被誉为“校园里的乌兰牧骑”。(纪文)


第10版(副刊)
专栏:

  天津曲艺新人进京演出
去年成立的天津市曲艺团青年队,近日在京演出了一场曲种丰富的节目。该团演员大都为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毕业的佼佼者。(晓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