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文化广角)
专栏:金台随感

  文学和积木
孙焕英
文学和积木,一个是有文化的大人的事情,一个是幼稚的小孩子的事情;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物质:它俩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不知近年来从何日开始,文学和积木联系到一起了:第一,它们都属于玩活:玩积木,玩文学;第二,虽然它们玩得新奇,变幻无尽,但拆开来一看,就是那么几件东西。
比如说,有人得悉了一些伟人生前的几件故事。据此,便可以写出一本《×××的ABCD》。写出来一看,行情不错,于是,又来了一本《×××的DCBA》。你看,这不是像垒积木了么?比这还有高级的,不是题材的搬运,而是文章的码砌。混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写了那么几十篇文章。写文章太清苦了,得想点儿办法。于是,就凭这么点儿现货,一会儿在这家出版社出个《自选集》,一会儿又在那个出版公司弄个《精选集》,这里参加个“系列”,那里混入个“丛书”……几十篇的文章,可以倒腾出十个八个集子,你说这文学积木玩得多精彩?
以上这些积木玩的,因属“个体”,只能算小玩。要说大玩,大概要推印刷出版部门了。几本名著,几个名家,翻过来,倒过去,套书变集成,大本变袖珍,横排变竖排,校注变释译——出版社变成了版出社,文学编辑变成了版本设计!
为什么近年来文学界不少人热衷于玩文学积木呢?可以说是文学队伍的浮躁,可以说是商品大潮的冲击,归根结底,还是名利使然。虽然就那么点资本,但通过玩积木,可以变成著作等身的大家名人。一篇文章,拿一次稿费100元,拿10次就1000元。这个帐还用算?谁说所有作家都在盼望著作权法?如果真的实施著作权法,这文学积木,还能如此这般地玩下去么?
文学变积木,是文学的异化;文学积木虽然玩得花哨,但那是文学的虚假繁荣,或曰泡沫文学。玩文学积木者,虽然有术,但却无功,更是无益。我敢说,文学积木的玩家,虽然能多出几本书,虽然能多挣几块钱,但他们终究不能建造起真正的文学大厦。如若不信,等着看,用不了三年五年,他们的作品便会上特价书架或去地摊上“优惠”处理。


第10版(文化广角)
专栏:艺文短波

  韩愈杯散文大赛笔会近日在孟县举行
最近,韩愈杯征文大赛办公室邀请部分作家在韩愈的家乡河南省孟县举办了笔会。与会作家们拜谒了韩陵韩祠,在韩愈的家乡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进一步了解了老百姓心中的韩愈,了解了韩愈家乡的历史和现实生活,激发了创作的灵感和热情。(晓雨)


第10版(文化广角)
专栏:大地

鱼趣(中国画)张辰


第10版(文化广角)
专栏:热点透视

  关于“文化环境”
艾斐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到处高楼林立、广厦兀矗,餐饮店、服装店、化妆品店和各种各样的竞技、娱乐场馆鳞次栉比。这当然是令人欣羡的事!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番景象,却又不能不使人感到忧虑,那就是相对说来文化场所和文化设施的日渐趋于蹇陋和萎顿。
漫步于全国许多城市的街头,不仅难以找到一间为公众开设的文化阅览室,而且即使要找到一个竖立于街头的阅报栏也已经相当困难了。就连原有的一些文化场所和阅览设施,也纷纷改建为游艺室、歌舞厅,乃至时装店和冷饮摊。不少书店已经由卖书变成了卖货。许多图书馆已经多年不购进新书或很少购进新书了。个体书报摊点虽然遍布街头,但由于纯赢利目的的驱使,他们所经营的书、报、刊,虽然不一定是“黄”的,但却基本上不是“雅”的,像《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之类报刊,就从来不属于他们的经营范围。
显然,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或可认为是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追求的畸化。
文化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然而,文化并不是天外来客和自然赋予,它是相应的文化环境的产物,它生成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文化环境,并因此而不断地促进文化环境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完善、丰富与发展。
文化环境是文化的母体。文化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上——不论从“大文化”、“中文化”和“小文化”的意义上说,都是这样。人的文化素质的获取和提高,主要仰赖于文化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日趋完善。文化环境对人的文化素质素养的形成与提高,虽然有多种渠道和方法,但最主要、最基本的莫过于灌输和熏陶。灌输,就是教育和自觉地学习;熏陶,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渗透和感染。这两种方式都很重要,但熏陶所波及的范围显然更广泛,所产生的影响显然更巨大。因为熏陶常常是在接受者非自觉的情况下于不意之间发生作用的。这就是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这就是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得以提高、全社会的文明意识普遍得到强化的重要基础。大诗人歌德在谈到年仅20多岁便崭露头角的法国文学史家约翰·雅克·昂贝尔的成才原因时,曾深有感触地说道:“请您设想一下,巴黎这样一座城市:一个大国最杰出的人才都聚集在同一个地方,在每天的交往、斗争和竞赛里,互相切磋,彼此提高。世界上自然和艺术的各个领域里的精华都成天在那里供人公开观赏;还试想一想在这样一个世界首都里,每走过一座桥或一个广场,就令人回想起过去的伟大事件,甚至每一条街的拐角都与某一历史事件有联系……这样一想,您就会明白,像昂贝尔这样好的人才,在这样充满着聪明智慧的环境里成长起来,24岁的年纪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歌德谈话录》)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才成长、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了。人类社会已经超越了原始型、原料型的阶段,而变得越来越仰赖科学、技术和文化了。据粗略统计,现代社会中60%以上的产品和产值,都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社会文化因素的直接产物。与此同时,现代文化因素的增殖速度和增殖量也极快、极大,每年大体上是以20%的速度和比例递增着。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10年中新形成的科学文化因素,就要超过以往2000年的总和。实际上,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重视文化科学的社会化,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科学的大环境、大气候、大潮流和大趋势。
相比之下,我们似乎蹈入了一个不应蹈入的消费误区——对吃喝玩乐和穿戴化妆的消费热情已高于对文化的消费热情;营造物质生活的投入和实绩已远远多于和大于营造文化环境的投入和实绩。
这种反差,不啻令人焦灼和深思!


第10版(文化广角)
专栏:

  1995年第一季度
杂文“金台奖”获奖名单
一等奖3名:
既生瑜()生亮?肖勇 3.22
文化“嫁”给谁 熊家余1.5
啊,金钱豹   吴恭让2.13
二等奖6名:
说“奖”     袁堡屏1.16
想起鲁迅校对时 赵洪涛3.24
功夫在戏外   张垣 1.9
由对联想到门神 郭振亚2.20
今日善本安在哉 朽木 2.21
谢谢和“西西” 刘祖禹3.13


第10版(文化广角)
专栏:侨乡采风

  共唤春光上枝头
黄康俊
这是江门侨乡最具鲜明的特色之一——海内外乡亲携手共办公益事,共建精神文明家园。
昔日五邑穷,人们没书读,更没有一处像样的文化教育场所,只得被人卖猪仔出洋干苦力。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办一所自己的大学,成了海内外乡亲的一个共同心愿。1983年,时任江门市委书记的黎子流自立军令状:“宁可不吃饭,也要办起五邑大学”。此事传出,五邑乡亲和海外侨胞奔走相告。于是,一个内外合力,共创大学的壮举,首次写进中国教育史册——走进这风景如画的校园,但见任何一座建筑物甚至校门,都各个镶嵌着不同捐赠者的名字,诸如伟伦图书馆、陈瑞祺科学馆、台山五友楼、谭兆体育中心……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在称为全国最大的教学主楼,我们透过“捐资捐物芳名录”,得知捐赠额从2700多万到1万几千元不等,共达1.2亿元,热心人士从海内到海外逾5万多。
侨乡人以“面向地方,服务基层”为办学方针,设立12个教学系部,设本、专科33个专业,还成立夜大和函大,一个多学科、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具有侨乡特色的高等教育阵地已形成。更难能可贵的是,海外侨胞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使五邑大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学校同美、加、英、法、意、瑞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进行多种学术交流并取得了颇佳的成绩。这使常年大批来访的外国官员和专家为之惊叹。博茨瓦纳共和国总统马西雷先生在访问该校时大为感动,说:“中国江门好得很!中国华侨好样的!”
有人说,侨乡只有物质财富而缺精神财富,只有人办工厂商店而无人办文化教育。殊不知,在江门五邑,我们所到之处,无不为侨乡人和海外侨胞热衷于用有形的物质去锻造无形的精神财富的一项项义举激动不已。
台山——一个县级市,竟然划出一个占地达7万平方米占城区1/4的旅游景点来兴建“文化新区”——据称在全国目前尚属首例。这是一项令人叹为观止的浩大工程,其包括台山影剧院、文化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科学馆、电视大学和儿童服务中心等八大项目。无疑,这是海内外乡亲魂系故里情牵桑梓携手合奏的一曲千古绝唱。除台山影剧院为当地政府拨款兴建外,其它便是海外侨胞慷慨解囊的见证。当你徜徉在偌大一个花园般风景幽雅的文化新区,望着那一座座巍峨宏伟、典雅别致、各呈异彩的具有侨乡特色的建筑群落,看着那熙熙攘攘活跃在各个文化科学艺术天地间的人们,你一定会为今日的侨乡人感到欣慰和自豪,你更会为侨乡所独有的“一方风景”思索很多很多。你于是就不难理解:一个县级市,竟然拥有自己传统的“文化艺术节”;竟然主动无偿为上级兴建“海涛作家别墅”;竟然有侨胞妻继夫连续独自捐资数百万兴办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竟然拥有历史渊源的世界级画家、艺术家、文化名人……
我在著名风景区的圭峰山下,看到五邑的另一精神面貌——广东省二级甲等医院之冠的新会市(县)人民医院。这也是海内外乡亲共唤春光上枝头的又一见证。
这是一座花园式医院,是全市卫生系统的“文明窗口”,是“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但有谁知道,她在1985年才兴建,是当地政府在旅居美、加、港、澳等地爱国同胞资助下,以一流医疗设备和技术要求办起来的。侨乡从此结束了“重病送省城”的历史,光新会医院便成了当地危重病人抢救和医疗技术的指导中心,又成为中山医科大学和广东医学院等的教学基地。一位患急性重症肝炎的新西兰华侨,被医生从死神手中抢救过来后,撕掉立下的遗嘱,激动地说:“还是祖国的医生医术高明,医德崇高啊!”
今日侨乡,无处不春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