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记者述评

  市民粮供面面观
本报记者周泓洋

 去年下半年以后,全国部分城市恢复使用已经告别历史舞台的“城镇居民粮油供应凭证”。据记者调查,其使用范围主要是大中城市的城镇居民、大专院校、部队等。中小城市则很少恢复使用粮证。
我国使用粮票、粮证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的边区政府。解放以后,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延用到80年代中晚期。随着粮食的逐年丰收和购销制度的改革,象征粮食短缺的粮票,其作用也日趋减弱。1992年,粮食购销体制又一次改革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宣告了粮食票证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谁知,刚刚过去2年多时间,粮证又以另外一种形式重新出现在部分城市居民的手里。

吉林省政府3月1日下令,从3月12日起,全省城镇居民、部队、大专院校学生的粮食采取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定量凭票供应。标准是每个城镇居民每月供应成品粮9公斤。其中大米2.5公斤,面粉3公斤,玉米?3.5公斤。加上其他杂粮3.5公斤,每人每月供应粮食12.5公斤。食用油(豆油)每人每月0.5公斤。价格规定,标准米1.74元/公斤,特二粉2.12元/公斤,这两种粮食执行原来的价格标准;标准粉1.80元/公斤,粗粮、精玉米?1.44元/公斤;豆油按照成本价格加上10%的加价率出售,成本价8元,则每公斤豆油的供应价格为8.8元。吉林省同时还由省物价局、粮食厅、监察厅等数家单位组成物价监督机构,每10天统一调度一次价格,以确保粮油供应价格的相对平稳。
湖北省的武汉、黄石等城市,去年年底恢复使用粮本。中小城市及县城依旧是市场供应粮食。粮本供应的范围主要是大专院校和部队,价格规定为早稻米1.36元/公斤。山东省于年初在济南、青岛、潍坊等几个大中城市开始使用粮本供应城镇居民的口粮。湖南年初恢复使用城市居民粮油供应本,规定每个城市居民每月平价供应粮食10公斤。
辽宁省去年底在全省范围更换了“购粮卡”,调拨了一批大米,以1.84元/公斤供应市场,并且可以使用1995年12月的面粉票证,提前一年在1994年春节期间购买豆油,价格为8.4元/公斤。

城镇居民粮油供应凭证重新登台亮相,居民们反应如何呢?湖南省的一位同志说:粮证今又来,风韵不再存。
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位居民说:“本子是发了,可很少有人使用。用本子在粮店里买粮,粮价是比市场上低一点。大米1斤能便宜一、两毛钱,可米质差!粮店里的好大米3.4元/公斤,市场上价格也差不多是这些。本子发下来,对心理起些稳定作用,实用价值不大。”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的一位居民从消费者的角度说:“湖北省有很多城市发了粮本,但是老百姓基本不用。大专院校的学生可能吃本子上的米。我们家的楼前楼后,卖米的农民围着楼转,价钱稍微贵一点也愿意,因为米的质量好,也方便。”
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位居民从粮食流通渠道谈了自己的看法:“福建产粮区也恢复了粮本,我看主要是为了限制一些粮贩子从当地粮食经营部门套购粮食贩卖。粮本可证明购粮人是自己消费而非倒卖。粮食地区间的差价太大,如果盲目流动,价差所形成的巨额利润(其中包含政府给居民的财政补贴——记者注)就流进了粮贩子的腰包。用粮本购粮,在一定程度上倒是起到了限制粮贩子的作用。”
黑龙江哈尔滨的一位居民从维护市场秩序、平抑物价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想法:“说实在的,老百姓理解政府的一番苦心,市场物价太高容易引发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不过,粮本发了以后,老百姓反应平平。除了生活的确困难的人家,一般的并不在乎。”
记者通过有关渠道了解了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等8个没有实行票证的城市居民对粮本的看法,他们认为:
一、生活条件好了,没有必要为几毛钱的差价去买孬米吃。上海的一位居民说:“上海曾经用粮油凭证买油,现在大家已不使用这个凭证了。因为,很多人家已吃瓶装的精炼油。”
二、粮本的重新实行是政府为确保城市部分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是为老百姓着想,对低收入者起到了心理安慰作用。

以上情况告诉我们,近来出现的粮证现象和过去的粮票本质是不同的。首先,目的不一样。过去是用来对粮食进行纯计划性的分配,粮票几乎是市民口粮供应的全部;现在主要目的只是用来稳定市场价格,保护低收入家庭的利益。其次,发放的范围不同。再次,作用也不一样,目前这种粮证使用范围是有限度的。不过,这种现象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可供我们对我国粮食问题进行进一步考察和研究。
题图照片为四川省汉源县稻麦轮作高产区黄洪安摄(附图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寿光菜农在美国
汪秀丽张鹏伟
山东省寿光市孙集镇潘家村农民杨志宏连闯面试、笔试、答辩“三关”,获得赴美输出种菜技术的资格。近日,他将和另外13位农民兄弟一道,远赴美国休斯敦经营“百事得”农场,开始他们为期两年的异域生涯。至此,寿光已有3批28位菜农远涉重洋,分别在洛杉矶、关岛、休斯敦从事蔬菜种植和技术指导。而最早把眼光瞄准美国的是“韭菜之乡”的马店农民。
1993年3月28日,马店乡10名菜农肩负着父老乡亲的重托,到洛杉矶郊区与当地一农场主合资兴办了面积30亩的“梅利蔬菜种植场”。洛杉矶的磷酸性红土不但含有大量的砂石,而且漏水、不保肥,这些农民凭着对蔬菜管理的拿手“绝活儿”,把从家乡带去的蔬菜种子大胆地种到洛杉矶的丘陵上。短短几个月时间,鲜嫩的西葫芦、豆角、黄瓜、芹菜、萝卜等陆续上市了,寿光菜终于走进了洛杉矶的超级市场。
无独有偶,半年后偏僻的关岛也出现了寿光菜农的身影。农民姜言水等一行3人开荒承包了15亩菜地,栽上了辣椒、长茄、豆角等,到去年底,他们光菜收入了5万美元。
这些远离故土的农民还搞了多种经营。马店农民为家乡承揽了摩托车零配件加工出口业务,并考察了装饰板材出口项目,开起了中国餐馆。关岛的寿光农民则把家乡的柳编、条编工艺品带到国外。
挑剔的美国人对无可挑剔的寿光菜农竖起了大拇指,对这些原本只会种菜、如今学会了开汽车、讲英语的种菜人不得不刮目相看。寿光菜农和寿光菜一道服了美国水土。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巧借外力
——江苏姜堰市淤溪镇素描
本报记者夏珺
江苏苏北里下河水乡,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名叫淤溪,位于扬州姜堰市(原泰县)西北部。淤溪巧借外力,重视科技,使经济超常规发展。近3年,淤溪镇的经济总量每年以70%的速度递增,199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67亿元,利税1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600元。
水中筑路
淤溪镇内沟壑纵横,是个典型的“无船不成行”的水乡小镇。封闭的自然环境把淤溪人拴在了这方水土上,也“拴”死了淤溪人的观念,不少人满足于家有余粮、住有瓦房的现状。
镇党委一班人认识到,要让淤溪经济腾飞,首先得打破封闭保守的观念。于是,在全镇展开了“苏南在腾飞,淤溪怎么办”的大讨论,使淤溪人认识到自己的差距,激发了奋起直追的心气。
“奋战3年,改善环境”。从1990年起,镇党委、政府动员全镇2.5万人民苦战三个冬春,积土80多万方,硬是从水乡泽国中筑起了三条贯通淤溪的公路;集资100多万元,将原来3米宽的干道拓为14米,铺就了与国道相连的柏油公路。接着,又多方筹资,开通了1000门程控电话,村村通上了自来水和闭路电视。祖祖辈辈以船代步的淤溪人终于上“路”了。
巧借“牌子”
淤溪是远近闻名的油菜产地。从资源上看,搞工业,却几乎没有什么优势。
“没有优势,可以借助别人的优势”。镇党委书记左明一个“借”字,道出了淤溪发展的真谛。
淤溪毗邻泰州,赫赫有名的春兰空调器厂不就是个现成的优势吗?他们千方百计,几经周折终于攀上了“春兰”这个高枝,与“春兰”联合上了一个空调配件厂。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着好棋。1989年投产时,产值只有100万元左右,短短五年,已发展到近亿元规模,壳体的产量占到“春兰”的50%以上。
“春兰”厂新上摩托车项目,淤溪人又“盯”了上去,请来能人,为“春兰”的摩托车生产仪表。前不久,仪表样机击败多家对手,获得“春兰”厂认可,不日将正式投产。无疑,这又是一块“肥肉”。
“借”字战略,如今已在全镇开花。28个镇村企业中,有25家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联营或协作关系,联营、协作的产值、利润占到90%以上。
诚借“脑子”
淤溪工业基础差,起步晚,若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很难赶上苏南的步伐。要想赶上去,就必须高起点,上那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淤溪人认准了就干,仅去年一年,就投入200多万元,购买了8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利技术。
淤溪与南京大学联合生产的条形码激光阅读器,乃国产第一家,该阅读器已经获得国家科委、物价局、内贸部、工商银行的联合认证。这个项目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淤溪人引以自豪。
摩托车电脑多功能防盗报警器也是淤溪镇的一个绝活。这项专利技术是南京海流实用技术研究所的,曾获全国科技博览会金奖。技术人员为我们做了现场演示。这个报警器能识别是否盗车,车主人一般的挪动它不报警,但当强行推走、往卡车上抬、砸、撬锁时,甚至在剪断电路的情况下,它都会“呜哇呜哇”地鸣叫报警。这个产品即将在公安部的监制下走向市场。
如今方便面市场不景气,不少大厂都开工不足。但淤溪镇与中科院食品与营养研究所联合开发的康禾牌学生仔面,由于物美价廉、市场定位准而供不应求。投产至今刚10个月,销售额已突破4000万元。
这些新产品的开发都离不开人才。人才哪里来?还是一个“借”字,“借脑生财”。毋庸讳言,乡镇企业招聘人才少不了给票子、给房子、给位子。但淤溪人更重一个“诚”字,以诚相待。为了请摩托车仪表专利技术的拥有者来工程师,镇委书记、镇长亲自出马、三顾茅庐,不仅将他妻子工作、孩子入学安排好,而且连他住房装修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到。生产报警器的林工、学生仔面的高工等一批人才,都是淤溪人这样“诚”聘来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农民需要农机具小零件
近日下乡,农民们反映强烈的是跑上四五十公里路到县城,走遍大小商店、门市部,却买不到农机具小零件。据了解,生产厂家因利小而不愿生产。比如山地犁犁机、耙钉等零部件。买一张山地犁或耙子,只用四五十元钱,可只要坏上一个犁机或掉几个耙钉,这些机具就成了废品,只好花大笔钱买新的用,本来花几角就能重新使用的东西,却让农民花四五十元。希望生产厂家要为农民多想一想,尽快生产一些犁机和耙钉等农机具零部件。(赵绪林)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凤阳农民跻身上海市场
本报讯以首创农业“大包干”而闻名全国的安徽省凤阳人,如今大胆出击上海滩,在上海大市场占得了一席之地。他们与上海海洋石油服务总公司联合创办了海阳实业公司,接着又在上海石油期货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并在浦东投资100万元,兴建了凤阳张江码头,租借了上海龙华建材仓库和相关的火车专用线。去年以来,凤阳的大米、白面、小磨麻油及其它农副产品、建筑材料等,在上海的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有80多个运销大户和乡镇企业在上海市场找到了合作伙伴,并建立了自己的“基地”。(白礼华祁贵兴)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湘农闯广东
本报讯地处湘南边陲的革命老根据地蓝山县,充分利用毗邻广东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长途贩运为主的边境贸易。目前,该县拥有各种运输车辆3000多台,以农民为主力军的贩运队伍达5000余人。他们瞄准广东市场,广东人需要什么,就组织运输什么。成了活跃在湘粤公路干线上的不可小视的贩运大军。
现在,这支贩运大军每年贩运生猪150万头,木材2.5万立方米,楠竹110万根,还有大批家禽、蔬菜和水果等,年贩运总额达4.5亿元。(斯茅庚李锡友)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豫农富新疆
本报讯从河南到新疆吐鲁番盆地兵团直属221团场种地的70户农工,户年纯收入在万元以上,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吐鲁番盆地人少地多,生产力较落后。1992年兵直221团场率先到河南洛阳、新乡等地招收身体健康、35岁以下的种田能手来吐鲁番盆地开荒,并实行优惠政策,解决住房,头一年每月由团场给每人发150元工资,等到荒地变成良田有了经济效益后,再把土地租给农工。由于当地能很好地兑现优惠政策,这些农工把大片荒地变成了良田。
(姜晓明张淑萍)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烟农“六担心”
编辑同志:
目前正值烟叶育苗期,但有不少烟农对种植面积迟疑不决,心头有多种担心。
一担心升价降级。虽然1995年政府对中上等烟叶实行新的价格,但烟叶等级实行的是40级和12级交叉办法,压低一个等级就等于没有提价。二担心以券抵款。三担心代扣款项。有的收购单位代其它部门扣款,烟农最终所得寥寥无几。四担心有无优惠。前几年,政府对烟农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烟农担心今年提价后是否还实行这些优惠政策。五担心种烟利薄。由于烟叶的价格没有明显提高,烟的抗灾、抗病虫能力较差,生产成本又高,担心种烟没有种植辣椒等农产品效益高。六担心售烟不便。由于烟叶收购网点少,收购人员不足,烟农卖烟排队,少则等一天,多则等上两三天不足为奇。
河南省内乡县人民银行王海亭刘金鼎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潍坊:农民服务组
本报讯山东省潍坊市三元朱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农民服务的新路子,几年来先后建起7个农民服务小组,从购买种子到安排生活,扎扎实实地为村民服务。
服务组由各种专门技能比较突出的农民组成。机电服务组刚成立的时候,村民正忙着建蔬菜大棚,玉米地急需耕播。机电组把全村的秋种包了下来,各户只管把玉米收回家,从秸秆还田到播种全由机电组负责。每年的苹果收获季节,生产服务组把准备好的包装箱分发到户,村民把苹果装好,服务组统一组织运销,农户不必担心卖难。科技服务组负责新技术推广,先后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32期,培训3500人次,普及推广了无公害蔬菜等13项生产新技术。农忙季节,一些农户全家在农田里忙,有时候劳累一天,吃饭冷一口,热一口,生活服务组办起大食堂,为农户炒菜做饭,并送到田头…… (瞿长福)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博望:“土地保姆”
本报讯在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的农业生产第一线,有700多名人称“土地保姆”的青年民兵正在为外出务工经商户、军烈属、民办教师等缺劳力户管理麦田、运肥耕地,使外出经商户、缺劳户与种田能手之间形成了新型的服务关系。博望镇的这批“土地保姆”由镇政府、武装部、民政所出面牵头组织,吸收有劳力、有农机、有技术的青年民兵参加。务工经商户与“保姆”立下合同,商定当年的收入不低于一般农户,增收部分对半分成,服务费一般在总收入的30%左右,其土地投资由被保户负担。“保姆”负责受聘户的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服务。也有少数属于打“短工”式的季节性服务。(李善喜王保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高青:田间帮工
本报讯在地处黄河岸边的山东省高青县,一种新的劳务形式——田间劳务帮工正在悄然兴起。农忙季节,许多青年人,或牵牛扛犁、或荷锄握镰,聚集在田间地头,向那些急需劳力的农民提供田间劳务。
近年来,高青县农民从事经商活动的越来越多,对种田常常难以兼顾。过去,许多人都是请亲戚朋友帮忙,付出的“人情费”比雇工费还多。针对这种状况,这个县的一些青年农民也开始在劳务市场雇请帮工。该县高城镇农民付学礼一家四口人,夫妻俩常年在城里经商,两个孩子上学,根本没时间侍弄地。从今年开始,付学礼便把自己的责任田交给别人代管,从而解除了后顾之忧。
目前,全县已有千户农民为经商户和无劳力户提供常年或季节性的有偿服务。(李学强窦昭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把菜种到国外去
泓洋
寿光菜农把菜种到了美国一事令人振奋。联想到以前曾报道过的东北农民承包境外土地种粮、中国渔民捕鱼北太平洋等消息,不禁为勤劳智慧的我国农民欢欣鼓舞。这些农民在国内是某一行业的致富能手、技术专家;到了国外,又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吃苦耐劳精神,赢得了当地人的称赞。他们的行为表明,中国农民正逐步走向世界!
寿光的农民把菜种到美国去,赚外国人的钱,凭的是一手技术、一份勤劳。在我国农村像这样的能人很多。当前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种要素市场,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正像中国需要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一样,这些发达国家,因为劳动力短缺,人才成本高昂,对我国丰富的、有经验、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必然会有强烈的需求。前段时间,这种需求表现为各种外国资本进入国内投资办厂。目前,出现了新的趋势,即我国的劳动力和有关技术人员直接到国外从事各种劳务。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各级领导应该辅以适当的政策引导,让更多的“寿光菜农”们走出国门,大步开拓国际市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内黄:浇灌服务队
河南省内黄县张龙、东庄等乡镇出现了浇地系列化服务队。他们自带水泵、电机、柴油机等机械,为一些农户浇地服务,十分热情。不管你的地块大小,不管路远路近,只要说一声,服务队就及时去浇灌。服务队解决了一些户的浇地难,使不少户及时浇了返青水。一些农民高兴地说:“这样浇地为我们解了难,花几个钱值得,俺们打心眼里高兴!”有机器的户也挣到了一些钱。
服务队中的王改彬,从浇灌返青水以来,已经浇了200多个小时,浇灌小麦近百亩,经济收入800多元。(杨喜彬)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棉田“绣花”
今年,河南夏邑县罗庄乡党委、政府在号召农民多种棉花的同时,大力推广地膜棉花种植技术,以促使棉花优质高产。图为该乡棉农正在田间破膜拣苗、加强管理。         董恒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