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美术)
专栏:画坛人物

  庞希泉的画
卢光照
庞希泉君要开画展,希望我写点文字,我乐于从命。
画到一定程度,开个画展,一是听群众说短道长,择取有益部分作为滋补提高创作水平,再是展示自己呕心沥血作出的成绩,未曾虚度光阴,不枉从艺一场。
希泉196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北京日报当了30多年的美术编辑。1987年在日本举办个人画展。1988年参加由中法两国在北京举办的“中外名画及艺术品展览”;作品《晴雪》(猫)在北京苏富比国际拍卖行主持的中外名画及艺术品拍卖活动中以高价被收藏家收藏了,90年代初创作了《百猫图》(长卷)、《九鹰图》等。仅此数端,即可知其成绩不小。
我看画展,往往以个三原则定优劣,即格调是否高雅,气韵是否生动,功力是否深厚。格调高雅是根本。一幅画倘格俗,韵俗,气俗,笔俗,图俗,余二者再佳,亦不足登大雅之堂了。我尝与论画者说:格俗之画,画得越好,也就越坏。话虽有点过火,但的确是这个道理。
希泉的作品,最让人欣喜的就是笔墨不俗,亦叫格调不凡。端庄大方,不耍花哨,清雅袭人。犹如常与兰竹为伴,把人也熏陶得高洁了。“俗”与“不俗”只一字之差,然欲由俗做到不俗,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若无多方面的学问涵养,高尚的人品道德,是绝难济事的。古人云,人品即画品,就是这个道理。希泉于公勤恳而不潦草,与人交热诚而不拉扯,勤学苦练而不矜狂,求名取利而不争夺,师长舍短而不诽人,故其画超凡脱俗,自成气候。
我见希泉的画,始于70年代在北海公园一次展览会上。展览不算小,连着几个展室。墙角挂的一幅《猫》特别引我注目,不由得拨开观众,径直走到画前仔细观看,这时我才知道这个画家叫庞希泉。希泉画的猫,笔墨粗犷而有韵味,姿态憨厚还有乖巧,造型不那么拘于形似,也不是一般画猫那样把毛都“撕”了出来,像则像矣,兴味索然。他画的猫,似与不似之间,突出一个“神”字,大大的眼,茸茸的毛,乖巧可爱,不由你不多看几眼,想起来也觉得有味。这就是“画”的魔力。过目即忘的画不是好画。
希泉在近年绘画磨练中,兼致力于开拓画境,创造出一些装饰性的作品,与写实性的作品大异其趣,已初见成效,颇富巧思。随着岁月增长,加上锲而不舍的韧劲,眼看他功力日增,画得益发浑厚,沉甸甸地有了重量,大可玩味了。试以鹰为例,过去画的不仅造型有前人痕迹,用笔用墨也在探索中。现在已日趋成其气候。所以说,中国画除了笔墨上的能力外,画家自身的人品修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附图片)
鲲鹏展翅图(中国画)庞希泉


第6版(美术)
专栏:艺坛纵横

  画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何海霞
当今,我们是处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国画要发展,需要不断探索,竞争应当提倡。但是,竞争和探索,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民族。因为我们这个民族艺术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我们美术界,如今旧的观念逐渐淡薄了,新的观念在代替旧的观念。这其中必然会有种种尝试和探索,但让人觉得大都是形式上的照抄,而并不是心理上审美意识的变化。现在的画家敢于探索追求,接受外面的影响非常敏锐,这是长处,但是为什么作品还是不如过去老画家好,那是因为老的画家有一点可取之处就是思想比较净化,意念比较纯洁。现在的画家在他的创新和摸索中有一个失控的地方,那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难免会出来一些不正确思想。如向钱看、商品画等等,使他沉不住气,他所琢磨的是如何迎合当前的潮流。如今一些人追求的已不仅仅是吃饭的问题了,还有名与利,没名想出名,有了一点小名就想出大名,有了大名的想到达一个顶点。我想这是一个误区。
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没有商品意识,没有竞争,中国画就不可能提得更高。但令人觉得不安的是一些人只顾眼前。于是逐渐往形式上追求,把修养放在了其次。对于艺术有一点我认为是相同的,那就是功夫不辜负人,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我常和青年人谈起下点功夫问题。我把这个功夫分成两半,一个内功,一个外功。现在多注意外功,忽略了内功。外功就是画,是视觉上的效果。而内功是画家的个性的修养和学问的充实,以及对历史知识、国际形势和我国当前现状的了解。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应当把眼光放高一点。要有历史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没有历史使命感,就没有社会责任感。
我给自己撰了一副对联:“眼前莫负好时光,肯作余石润枯骨”。现在有些画家很迷茫,迷茫得不知道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不是什么地位,什么官,而是指你是个美术工作者,要本着自己的能力对社会尽到自己的责任。在这点上如今有些人想得比较少,值得人们深思。人说何海霞善变,那是因为我觉得要珍惜晚年,别倚老卖老,我们这个年纪不应该辜负时代,要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总想到要给人有点新鲜的东西。每一个画家都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一个追求,在这五年内达到一个什么目标。要耐得住寂寞,一年、两年、十年以后,再让人看看,从内容到形式,自己的探索路子究竟对不对。总之,作为一个艺术家,自己的所作所为,应该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对得起我们的时代。
(胡志红周瑞文整理)(附图片)
海上生明月(中国画)张文俊
蜀道景色(中国画)范保文
溪山春潮(中国画)杜根盛
雪浴兴安(中国画)于志学(这幅作品是于志学先生为海基会创作的)


第6版(美术)
专栏:

  天津美术学院作品选
周茂生
天津美术学院是一所具有多种学科的高等美术院校,设有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潢设计、服装染织设计、工业设计、美术教育等8个系;另有一所夜大学,一个研究所,计11个专业。学院十分重视教学质量与学术、艺术水平的提高,加强同国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教师队伍中,既有秦征、孙其峰、爱新觉罗·溥佐等经验丰富、艺术造诣高的老教师,也有相当数量在教学与艺术上颇有成就的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均比较合理的梯队。他们的创作,颇获社会好评。(附图片)
兰花清供(中国画)   霍春阳
剑兰  (版画)  高振恒
花落东君(中国画)   何家英
庆功会上(雕塑)    刘建强


第6版(美术)
专栏:

  画家独白——画魂与诗意
燕山客
“画中有诗”,是古人深得作画三昧的“要言妙道”。为达到这一高深意境,古人作画不仅仅局限于画得像,还倾注一番诗情,铸就一道画魂,从而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
以诗出题而记之,乃是我们老祖宗的首创,一幅《踏花归来马蹄香》,给人以隽永的回味,画面上的奔马竟是蝴蝶相随,这“万紫千红”的花是够香的了吧。一轴《野渡无人舟自横》,其无人的意境是一只麻雀立于橹上啁啁啾啾,这还会有人么!再如“深山藏古寺”、“竹锁酒帘旗”之类的诗意画作无不都留下想象的空间、跳跃的余地,有着夸张的笔墨,味儿就浓了。
应该说这是我们国画艺术的传统精华,是需要发扬光大的。但如今却有这么一种倾向,作画往往只追求“像”,却忽略了画中“诗意”的创造。因此,纵观不少画往往就少韵味余香,给人只有一种白开水的感觉。可以这样说,这种现象与创作者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涵养大有关系,他们往往忽略了画外功夫,只局限于素描,甚至充当“照相机”角色,如此作画,自然就谈不上气势与生动了,也就没有气韵和新意可言。
绘画的基本一条,一般来说,是应该讲究像的,牛不牛、马不马的“四不像”自然要贻笑大方。但是,绘画,特别是中国画的创作如果不追求一点诗意美、意境美的意蕴,也往往走进死胡同。“运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由此而思,我以为我们掌握画外功夫又是多么重要。没有艺术的底蕴,没有诗文的内涵,只会临摹描红,就不可能有好作品涌自笔底。
愿乞画家新意匠,丹青当有诗意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