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北极科考行

  闯过“剪切带”
本报记者孔晓宁
“冰情极坏!我们今天走到北纬89度,又折回3分……急需飞机来帮助察看前方冰况!”当地时间4月29日晚,一个坏消息借着无线电波,传到中国北极科考队设在雷索柳特的基地。
次日,天空乌云密布,飞机无法起飞。5月1日晨,机场上空一片蔚蓝,飞机朝着地球顶端的广袤冰盖中心疾飞。
可怖的碎裂
经过近9个小时的飞行,我们接近科考队员所在位置。
白雾在舷窗外匆匆掠过,太阳像只长了毛的大绒球。忽然,飞机降低高度,擦着海面飞行。我们惊奇地发现,一周前完整如盖的冰面,发生过一场可怖的碎裂!蜘蛛网状的裂缝,布满冰面。大大小小的冰块,杂乱无章地推来搡去。有的冰块碰撞处凸起了高高的冰脊。
刚刚跃过大片碎冰,便见雪地上出现一支小队。飞机在冰面降落,窗外一群身着红色御寒服、眼戴墨镜的勇士,一齐撑开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黑烟与怪响
在严寒和困境中奋力拚争的队员们,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刚刚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一幕。
4月29日,6级“白毛风”,劈头盖脸向队员们扑来。队员们行进中连呼吸也感到困难。
临近中午,周围冰裂缝明显增多。正前方与背后,各有一股漏斗状乌云,直接天际。担任向导的美国著名极地探险家鲍尔·舍克,见状眉头紧锁。他凭着丰富的北极旅行经验断定,这种漏斗云,是由于大片海水露头,水汽释放空中才得以形成。说明在黑烟腾起处,正在发生剧烈的冰裂。他建议考察队立刻从北纬89度后撤至88度57分处扎营。
白夜,传来沉闷的冰裂声。这声音,初听像海啸,继而如闷雷。踩上较小的冰块,便会感到脚下冰面在晃动。队员们似乎觉得,自己犹如坐上了一只小舟,在大海中摇摆。
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赵进平根据丰富的海洋学知识推测,考察队已经踏入一个危险的“剪切带”。在脚下海洋深处,有两股洋流交汇。它们之间的摩擦、撞击,引发表面冰层的碎裂。当晚,冰上队员第一次发出了求援的消息。
次日晨,有的队员用仪器一测,考察队所在冰块,一夜间居然往回飘移近2公里。又知基地飞机无法起飞,每个队员心中,都像灌满了铅。
察看地形,向北,向西,均为绝路,朝南,也行不通,唯一可行的通道,是对着东南方向,绕过一条宽长的裂缝。
朝着与目的地几乎相反的方向,在茫茫风雪中,队员们深一步、浅一步地滑行了8公里,终于抵达冰缝顶端。又继续向北猛赶。这一天,经过10多小时马不停蹄的急行军,行进27公里路程。至晚间,队员们终于摆脱了冰缝的魔影。
严酷中的执著
刚刚穿越“剪切带”的队员们,模样比一周前已有明显变化。他们的脸黑了,那是阳光灼烤的结果。
赵进平博士脸上已瘦了一圈,晚间休息时,他还要完成各项考察项目。为了获得海水的温度、盐度与流速,他每次要冒着风险,站在冰裂缝旁,把尼龙绳拴着的仪器,放入300米的深水中,然后分层取样。仅拉绳收回仪器,每次得拉900下。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的冰盖上,我们站上一小会儿,便冷得索索发抖。可他一次取样,得在严寒中操作4至6个小时。
“这次北极考察,比我以往去南极及历次海洋考察都困难,也比我想象的艰苦,可我一定会坚持到底。”赵进平握着记者的手,爽朗地说道。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一条既治穷又治愚的大道
——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开展科普培训调查纪实
周林
编者按:这是一篇令人鼓舞的好文章。宁蒗是一个少数民族占大多数的高寒山区边远县,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已有一多半农村劳动力掌握了一两门实用技术,有95%的农村基层干部掌握了两三门实用技术,干部群众信赖科技,自发建立77个专业技术研究会,“电脑农业专家系统”也在这里“落户”。这说明,依靠科普开发智力,不仅可以治穷还能治愚,只要各级领导对此有明确认识,坚定地走下去,就一定会振兴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处于高寒贫瘠地带的民族地区,能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一条摆脱贫困的路子?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10年奋斗的历程,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
10年科普路,带来生产生活的历史性变化
宁蒗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滇西北高寒山区。全县有彝、普米、傈僳、纳西、汉等民族和摩梭人,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77%。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形态处于奴隶制社会和封建领主制社会,有的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原始社会末期残余的痕迹,社会发展程度低,大量沿用游耕游牧、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人民生活极度贫困。解放后,通过民主改革,各族人民政治地位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文化却发展十分缓慢,进入80年代中期,大部分仍然处于“吃粮靠返销,穿衣靠救济”的状态,在全县17万农村人口中有12万未解决温饱问题。
怎样才能使宁蒗群众尽快摆脱贫困?
10年来,县委和县政府领导坚持把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放在重要地位,走治穷与治愚相结合、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的道路,对干部和群众进行生产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智力开发工作。到1994年,全县共办基层干部、党员、复员退伍军人、回乡知识青年及各种专业技术农民培训班4744期,受训人数达36.8万多人次。全县近9万农村劳动力有一半多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其中13697人被授予农民技师、农民技术员等职称,70%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党员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带头人。全县科技示范户已达6200多户,占农村总户数的16.5%。
随着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的大大提高,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力度得到加强,生产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县粮食产量从1985年的4625万公斤,增加到1994年的6202.5万公斤,增产34.1%。乡镇企业产值从1985年的294万元,增至1994年的2767万元,增长8.4倍。全县的贫困面,从1985年的70.6%,下降到1994年的36.2%。一些长期习惯于游耕游牧、搁荒轮作的农民逐步定居、定耕,全县2.6万户山区农民搬入了新居,生产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把别人行之有效的科技知识学过来,为我所用”
目前宁蒗的干部群众在谈到科普培训、提高素质的作用时,交口称赞县领导抓到了点子上。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民族老干部何光明说:“像宁蒗这样一个发展水平较低的民族县,科技工作主要是科普工作。我们没有时间和人力、财力把一个项目从研究发明开始,从头做起。我们主要是把别人行之有效的科学技术学过来,为我所用。这是走直路、费时少、见效快,是条一本万利的好路子。”
为加强农村科普阵地的建设,他们在充分发挥现有教育机构(如农职校、农广校、农函大、农机校、初中后加一年职业教育等)作用的同时,建立起16所乡镇科普文化学校和107个行政村科普夜校,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工作。他们最近还对全县近9万个劳动力的文化结构和培训情况按户、按人建立了卡片档案,要求到2000年每户至少要有一个劳动力达到农民技术员的水平。
开展科普培训需要经费投入。一开始县领导就决定县财政每年拨款10万元用于科普培训。加上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全县每年用于科普培训的经费在30万元以上。10年累计达320多万元。一些科技人员说,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科普经费少得可怜,有的县一年只有几千元,而宁蒗一年有30多万元用于科普培训,确实是有眼光之举。
实用技术培训给彝家人带来了力量
科普工作促进了科学种田,同时也使宁蒗的干部群众在观念上发生了变化。
县科协秘书长兼县人才管理办公室主任成国正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地处海拔3000米以上的烂泥箐乡调整作物结构,人均种植一亩高寒油料作物兰花籽。开初由于经验不足,耕作粗放,平均亩产仅50多公斤。1994年举办了7期培训班,组织农民学习兰花籽高产栽培技术,使全乡5000亩兰花籽平均亩产提高到91公斤,比原来增产20.5万公斤,而该项科普培训费仅花2500元。扣除增产措施增加的费用,其科普效益比为1∶150。
宁蒗县在开展科普培训中总结了一个指导原则:“选准一个项目,推广一项技术,培训一批人才,开发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10年来,他们重点抓了以下项目:
“白色革命”,即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全县推广面积已达7.14万亩,水稻薄膜育秧占育秧面积的62.5%,玉米地膜覆盖占种植面积的45.2%。地膜覆盖是高寒山区一种有效的增产措施。从推广到现在累计增产粮食7364万公斤,价值9573.2万元。
“绿色革命”,即在冬闲地上增种一季绿肥。绿肥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节省化肥施用、扩大蜜源、增加牲畜青饲料供应,都有好处,并可解决果、粮争肥,人、畜争粮的矛盾。目前,全县已推广8万亩,年产鲜草约1.12亿公斤。
电脑农业。在省民委和省科协的支持下,运用“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对玉米、水稻、苹果、烤烟四种作物实施科学栽培。1992年开始试点,1994年已推广到152个自然村4176户的16388亩作物上,全年共增加产值190.8万元,省民委投入实验、示范经费为10万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19.1。
宁蒗依靠科普开发智力,在与不利的自然条件相拚搏中取得的种种业绩令人钦佩。但是宁蒗的县领导并没有感到自满。他们认为,全县贫困面还很大,提高各族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推进各项基础建设还任重道远。他们已经制定出本世纪最后六年的奋斗规划:要求在本世纪的最后几年,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使全县农民生活水平达到温饱线,实现粮食自给、财政自给,各项建设都有一个新的飞跃,以崭新的面貌跨入21世纪。(附图片)
山西运城市王过村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已被改造成了2300亩层层梨园。许多农民自费进城入校学农艺,在村里掀起了学技术热,全村出了不少农果土专家,技术和汗水换来了致富的甜果。霍玮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委发出通知
六·一:让孩子们过好自己的节日
本报北京5月3日讯记者王娜梅报道: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为组织好1995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庆祝活动,今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就有关事项发出通知。
通知要求今年通过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活动,继续在全社会倡导树立“爱护儿童,教育儿童,为儿童做表率,为儿童办实事”的公民意识,切实帮助基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精神。通过一系列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对广大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儿童了解5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辉业绩,了解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民族牺牲和历史贡献,培养儿童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通知要求进一步贯彻实施《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确保中期目标的实现。庆祝活动要以基层为主,同时要确保安全,消除各种危险隐患,严防发生伤亡事故。
通知特别强调让贫困地区的儿童和处在特殊困难境地的儿童过好节日。要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城乡儿童手拉手、红领巾助残等活动,弘扬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风尚,为边远贫困地区的儿童送温暖。
通知最后要求加强对今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等有关法律、条例和规定的宣传。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冀北有所“巴掌小学”
杨海洋王幸子寇占文
这是一所全国少见的学校。
它坐落在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潘家口库区的独石沟乡,四面环水,满目峰峦,由于只有5名学生,加之简陋窄小的校舍,故被人称为“巴掌小学”。
这5个学生每天要自己划船五六里路上岸,然后再爬到高高山顶上的学校上课。遇到风高浪急的阴雨天,他们只好绕行更远的山路。
1993年,当听到独石沟乡大东峪村小学的5个孩子因为没有教师失学在家的消息,也曾吃过失学之苦的乡妹子刘玉红毅然辞去月薪150元且管吃管住的工作,满怀爱心来到“巴掌小学”。虽然每月只有70元工资,她却担负着两个年级的语文、算术、思想品德、自然、体育、美术、音乐7门课的教学任务。遇有风雨天,她还要冒着危险撑船送孩子回家。
尽管办学困难重重,尽管只有3张课桌5个孩子,但刘玉红将“巴掌小学”办得有声有色。“课堂常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一日规范”、“作文竞赛”、“卫生评比”、“书法评比”、“我问你答”、“奖惩制度”等一应俱全。在教室的一侧墙上,“小小百花园”贴着5个学生的蜡笔画,充分表达出孩子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
与“巴掌小学”的艰苦条件和孤寂气氛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写在黄泥巴墙上的两行醒目的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就是目标”。这成了激励师生战胜孤独、寂寞和艰苦乏味生活的精神支柱。刘玉红老师说得好:“只要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再难再苦也值!”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辽阳街头书屋渐多
陈殿升
漫步古城辽阳,你会惊奇地发现,这里的个体书屋特别多。不管是繁华的商业区,还是普通的居民区,你都会看到名字很文雅的书屋杂陈其间。据不完全统计,辽阳这座只有50多万人的中等城市里,个体书屋竟有100多家。
据市文化市场的同志介绍,个体书屋的大量涌现是近两年的事。前几年,全市除了零星的个体报刊书籍摊外,基本没有个体卖书的书屋。因为全市仅有的三家国营新华书店都不景气,纷纷出租房屋、柜台,谁还敢去经营图书呢。可是,近两年,人们对健康的文化知识的需求变得强烈了,舍得在这方面花钱,特别是为了培养下一代,更是不惜重金投入。据“三味书屋”的营业员介绍,父亲或母亲领着孩子到他们这儿买书的比较多,而且是成套成套地买,一次就是百八十元。有一位40来岁的中年妇女,经常领着一个年仅六七岁的小女孩光顾书屋。这位妇女穿着很俭朴,通常是一身厂服,但给孩子花钱买书却毫不吝啬,大都买成套的绘图名著,如《世界童话名著》、《中国通史》、《诸子百家》等等,每套书都在60至70元左右。据营业员说,两年来,这位妇女仅在他们书屋买的书就值1000多元。
大概就是有这些渴求知识的人,辽阳的书屋才这么火。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国第三届药物依赖学术会议呼吁
不要滥建戒毒所
本报昆明电记者任维东报道:第三届全国药物依赖学术会议日前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举行。来自我国医药卫生、公安等部门及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泰国和香港地区的专家、学者和代表200多人出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由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主办,主要目的是交流各地的戒毒经验,介绍新的研究成果,探讨今后的戒毒工作,为国家和地方有效地开展戒毒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北京医科大学教授、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所长、联合国“麻醉品管制局”委员蔡志基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目前进行的戒毒工作总的看是好的,但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出现了滥建戒毒所的不良现象,还有的地方不经卫生部批准就制造和推销各种未经充分检验证明的所谓“戒毒药”,这是违犯国家管理法规的。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管理,予以清理整顿。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物
评价专家委员会成立
本报讯记者李仲春报道:中华医学会临床药物评价专家委员会日前在京成立。该委员会在国家有关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在中华医学会直接领导下工作。委员会由工作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组成。百余名专家委员会成员均是国内著名临床医药专家。专家委员会的总任务是为医药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咨询,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科学性指导,为提高群众医药卫生知识水平开展普及宣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