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4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舞台与银幕)
专栏:

  亮出一个伟大的灵魂
李万武
锦州市歌舞话剧团演出的话剧《张鸣岐》的最后一句台词,是张鸣岐女儿雪松对着舞台上父亲的雕像讲的:“老爸,你是一颗小草,人们说你高,那是因为你长在高山上。”高山是人民的意象。在整出戏里,雪松是以张鸣岐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问者的形象出现的,她的这句台词,是她走进父亲那真实而伟大的灵魂之后道出的一句结语,接着这句台词的是终场的经久掌声。这表明,观众对党和人民的好干部张鸣岐的理解,与雪松对自己父亲的理解达到了动情的共识。
这首先是这出话剧精神定位上的一大成功。《张鸣岐》是唱给人民公仆的深情赞歌,它同时作为对廉政的“诗意”呼喊,道出的是所有因祝愿党兴国兴而仰慕公仆和企盼廉政的人们的心底之声,不仅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而且有相当强的情感冲击力。这是舞台演出之一幕:正当张鸣岐心系群众的安危而在汹涌水浪中走向他生命终点之时,作为张鸣岐生命意义和价值追问者的雪松,在舞台一角大声提醒父亲不要再往危险的前方走了,张鸣岐毅然回答:“我不去看看群众,心里没有底呀……”雪松问:“值得吗?”张鸣岐说他没想过是否值得,“只觉得应该”。雪松急着追问:“应该的事情太多了,大家都能做到吗?”张鸣岐激愤了,甚至是使出了整个生命的力气喊道:“应该的事情都不去做,那我们还有希望吗?”全剧场的观众都能感受得到这句激愤之言的分量,它就像舞台上同时响起的那声带闪的惊雷。随着一排无情的恶浪袭来,这句话也就成了张鸣岐用自己的生命作代价,留给他无比爱恋着也无比焦虑着的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震撼人心的警告了。每演至此,剧场在刹那间的出奇静穆之后,总是出现雷样的掌声。静穆或许是人们的灵魂还在震颤,掌声则是人们对张鸣岐的警告所发出的心灵回应,是心灵对心灵间的认同和默契。从文化层面说《张鸣岐》又是一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正气歌。一个时期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精神文化的渐入,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的集体主义为宗旨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被一些人斥为“压抑个性”的“传统、陈旧”文化,于是以追逐个人享乐和贪欲为目标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风气,把我们社会生活许多领域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寡情、冷漠、昏暗乃至残酷起来。人民公仆张鸣岐是为众人而殚精竭虑和献出宝贵生命的人,他是因为不标榜自己就是“唯一”,不以“我只为我自己”作人生信条,才赢得了人心而被人们由衷敬重着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张鸣岐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生动象征,他让人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性质的精神文化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精神文化的强大对抗力量。
话剧《张鸣岐》的另一重要成功,是这出戏的个性的艺术特色与由它的较高精神定位而生成的深刻蕴含之间的匹配和熨帖。对于一出纪实性的话剧来说,真实性既是它的优长,又是它的局限。因此,剧作家在享用优长的同时,还必须具有克服局限的足够艺术智慧。《张鸣岐》没能提供出贯穿性戏剧冲突,恐怕就是“真实性”的局限所致。但是,这局限却也“逼迫”剧作家走出了习见和庸常,而获得一种既能准确把握表现对象,又能鲜明体现剧作家个性特色的艺术灵感。于是有了这出戏目前这样新鲜的舞台气象:紧紧围绕着深入发掘张鸣岐心灵世界的戏路,用无场次的结构形式,把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象征乃至荒诞等多种艺术手段,挥洒自如地拢于一戏,使整出戏既多姿而又严整,既活泼、生动而又深邃、凝重,硬是朝局限要来了自由。比如,张鸣岐在沈阳当副市长时,曾主动申请放弃副市长候选人资格,以便让另一位候选人当选。导演使用这段素材时,采用了传统情节剧绝对无法采用的表现手法,即让主人公和家人一起,先后在竞选或获胜或落选这样两种假定情境中两次袒露心态,通过这样把张鸣岐确实有过的思想活动在舞台上“立体化”和具象化起来,便把人民公仆张鸣岐在官职个人得失面前那种以事业为重、以他人为重的宏大情怀,新颖别致和富有感染力地敞给观众了。一个真实而伟大的灵魂就在多种艺术手段自如转换和辉映中感人地敞亮在观众的心灵里了。(附图片)
剧照:张鸣岐(左,孙丹魁饰)微服私访与车夫交谈。


第10版(舞台与银幕)
专栏:

  《中国电影新动态》开拍
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一部弘扬民族文化,宣传发展中的中国电影事业的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国电影动态》,日前开机拍摄。
这部每周一集,每集30分钟的专题片,将对全年投拍的160部左右的影片中的精品进行及时地宣传报道。该专题片既有现场采访台前幕后的导演、演员,介绍他们的戏里戏外的生活,也介绍一些现代电影拍摄技巧,捕捉摄制现场的精彩镜头,通过“友好往来”、“影人追踪”、“在过去的银河中”、“电影小知识”、“精彩镜头剪辑”等栏目,力图在创作者与观众间架起一座心桥。
该片由观众熟悉的电影演员朱时茂主持,由中国五洲传播中心、北京泛太平洋娱乐公司联合拍摄,香港电视台、卫星电视台也将播出。
(文一)


第10版(舞台与银幕)
专栏:

  兰州好戏进京来
应文化部邀约,兰州市三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携五台戏将于5月中旬在北京演出。它们是,兰州市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大型舞蹈诗《西出阳关》、兰州市豫剧团演出的历史故事剧《日月图》、兰州市秦剧团新编历史剧《唐太宗嫁女》和两台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的秦腔、豫剧优秀传统折子戏。其中的三台大戏曾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的入围演出和祝贺性演出,并赴上海、杭州、南京和兰州本地城乡巡回公演,受到观众的称道。(晓力)


第10版(舞台与银幕)
专栏:

  情结千千为廉政
陈君
由陕西省纪委和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等单位合拍的八集连续剧《情结千千》,带来了一股强劲的西北风,看了令人感奋。
《情》剧从某省电力系统纠正农电乱收费入手,顺藤摸瓜,一案带多案、直到最后查出身居高位的腐败分子。该剧的成功之处在于编导没有陷入案子中,而是打破“一人一戏”的戏剧模式,运用散点式的戏剧结构,在广阔的生活天地里努力发掘具有艺术张力的内容,展示出现代生活的丰富和复杂。编导巧妙地通过人物的人际关系和感情纠葛,连结起具有不同内涵的重场戏,在明快的节奏中构成全篇。剧中主人公张宏伟与直接领导纪委于书记的关系,与自己儿子、女儿、妻子的家庭矛盾,与腐败分子陈万全和犯了错误的好友宋财的交锋,还有与陈的私生女朱丹娜的冲突等等,这些人物关系辐射社会的不同层面,它们以其所负载的不同领域的不同生活,生动地反射出全党全社会呼唤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领导干部应牢记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时代内容。
创作者为了使这样一部主题严肃的作品达到一定品位并具有可看性,在镜头运用和细节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如于、马、陈三个老友相会,一起唱起了俄罗斯民歌《一条小路》,三人中先是腐败分子陈万全走在前面,导演有意识调动,让他唱着往回走,于是成了于书记在前,这一个调度,强调出正面人物的地位,并暗示出人物关系的变化。又如剧中小华要出国了,竟高兴地将父亲按在床上胳肢,这样的洋溢着生活情趣的细节随处可见。创作者没有跟着情节跑,忙于交待故事,而造成一种生活气息浓郁的艺术氛围,去感染观众有所思有所悟。
该剧在主题开掘的度上也把握得很好,虽然抨击了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但却催人向上。正像主题歌《愚公的故事》唱的那样,只要上下共同监督努力,腐败是一定会得到惩治的!


第10版(舞台与银幕)
专栏:

  走向成熟
——记梅花奖获得者杨凤一
童古丽珂
1993和1994年间,一出中国京剧《中国公主杜兰朵》,轰动了遥远的亚平宁半岛。这出由中意两国戏剧家合作的京剧,在意大利8个城市共演出了56场,场场爆满。而女主角杜兰朵的扮演者杨凤一,也因其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功夫不凡倾倒了意大利观众,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公主”。
杨凤一这位青岛姑娘,1982年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成为北方昆曲剧院的一名青年演员。她勤奋好学,先后排演了《天罡阵》、《霸王别姬》、《三夫人》、《挡马》、《村姑与小姐》等剧目。她虚心向前辈学习传统的表演技巧,一招一式细细揣摩。作为刀马旦演员,已过而立之年的杨凤一,仍在苦练基本功。即使在酷暑,她扎着大靠走圆场,一练就是100圈;翻高难度的跟头,一练就是半天。
除了演出昆曲、京剧剧目,杨凤一还在屏幕上塑造过许多人物形象。也许正是得益于广泛的涉猎,其艺术素质有了多方面的提高。她在继承传统戏曲表演风格的同时,在人物塑造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解和创新。她以为,刀马旦不是杂技、也不是竞技表演,它之所以成为戏曲的一个行当,应在“戏”上做文章。她通过把握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使戏曲人物的舞台形象更厚重、更具感染力。
去年年末,杨凤一个人专场演出在北京举行,演出了《赠剑》、《村姑小姐》、《天罡阵》三个风格不同的剧目。杨凤一为观众塑造了三位性格迥异的女主人公。《赠剑》是一出青衣应工的传统剧目,杨凤一作为刀马旦演员,演此剧松弛大方,一招一式颇具大青衣风范。《村姑与小姐》是根据普希金散文改编的现代昆曲剧目,虽然只演出了片断,但充分显示了杨凤一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确功力非凡。而大轴戏《天罡阵》是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也是杨凤一常演常新的保留剧目。她的圆场功既有速度又稳当,扎大靠两圈翻身又快又圆,很见功夫。人物的精神状态表现得很有深度和分量。一位老艺术家看了杨凤一专场演出之后说,这场演出展示了演员的功底和风采,也体现了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在杨凤一身上看到了中国昆曲的希望。
在大量的舞台实践的同时,杨凤一还经常在报刊上撰文介绍民族的传统艺术、介绍自己表演体会和感想。去年她还应邀为北大学生、研究生及留学生做了多次专题讲座。
日前,杨凤一走向成熟,有幸成为第1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她十分珍惜这一荣誉。她说她将为继承和发展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更加努力地练功、拍戏、思索、进取。(附图片)


第10版(舞台与银幕)
专栏:

1993年,一位名叫阿不都尼亚孜的维族儿童孤身流落广州,广州日报的新闻工作者闻讯后发起为小阿不都寻亲的义举。千百万羊城百姓和新疆人民纷纷献出爱心,终于使小阿不都回到了数千里之外的亲人怀抱。日前,根据这一真实故事改编,由珠影公司和广州日报联合拍摄的故事片、《广州来了新疆娃》刚刚完成,即获得第6届少儿电影“童牛奖”,片中扮演阿不都的维族儿童那比江,第一次上银幕,便荣获优秀儿童演员奖。该片由王进执导,张力维、徐东方饰演男女主角。(文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