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青海省都兰县岩金堆浸试验场场长沈辉,从西安地质学院毕业到昆仑山区工作整整十年,他领导的试验小组,使岩金堆浸技术获得成功,开拓了青海开发黄金的新路。新华社记者王精业摄


第1版(要闻)
专栏:短评

  关键还是观念转变
读了“萍乡煤矿活了”的报道,令人十分鼓舞。事实说明,我们国有企业能够搞活,一定要搞活。在这个问题上,任何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的论点,都是不可取的。
讲困难,萍乡煤矿一大堆,但在困难面前,他们不等不靠不要,走自己的路。一条从传统经济模式摆脱出来,走向市场经济的路。
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使我们某些人的传统观念相当根深蒂固。办事情,看问题,眼睛向上,一切都依赖国家。资金短缺,伸手向国家要;劳力不够,找国家调配;机构臃肿,不去精简;产品不对路,不去改变;市场开放,不去开拓。越靠越死,越死越靠。
萍乡煤矿刚开始也是抱着这种态度,但是,一旦观念转变,机制转换,就绝路逢生。由此可见,观念的转变是搞活企业的关键。
不靠国家输血,靠自己造血,这是观念的大转变。
打破铁饭碗,自己找饭吃,这是观念的大转变。
把眼睛只盯在煤上,改到盯在市场上,这是观念的大转变。
…………
萍乡煤矿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观念变了,办法来了,机制变了,一个衰老的矿井变得生机勃勃。
我们的国有企业正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转换是艰难的,也是痛苦的,但却是大有希望,大有前途的。观念转变得越快,越主动,早转早主动,晚转变就被动,愿大家从萍乡煤矿的经验中得到启示。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情与国策
新华社记者冯瑛冰杨宁
科教兴国,中国新时期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发表,迅速传遍神州,波动四海。这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国策,其影响必将延至千秋。
   面对现实的抉择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重大决策,指明了民族自醒自强的必由之路,顺应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反差极大:一方面正在迎接21世纪的文明曙光,一方面陈腐的封建迷信还在泛滥;一方面电脑取代纸笔,一方面仍在刀耕火种;一方面卫星上天,一方面儿童失学……
公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尽管经过近十几年的努力,全国共扫除文盲6000多万人,使15岁至40岁的青壮年人口的文盲率降至7%以下;每年培训青壮年农民400万人次左右,岗位培训职工3000多万人次;其他成人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每年也都有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人结业,但是,统计表明,每5个中国人中,仍有一个文盲;而全世界每4个文盲中,就有1个中国人。
列宁早就说过:在一个文盲众多的国家里,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完全可以说,教育跟不上,科技发展就会困难重重。
正是出于对国情的深刻了解,邓小平同志响亮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明确指出“教育是基础”。如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正是对邓小平同志这两个英明论断的全面体现和落实。
追根溯源,发展迅速的国家最初都是从教育起步,解决了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再一心一意靠科技兴国。
   科教,双向驱动
每个人最初的科技知识,主要都是从学校获得的。学历越高,获得的科技知识就越多越深。用国家科委一位负责同志的话说:学校教育是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技思想、培养科技思维的主渠道。
教育对科技的促进,最直接的是培养人才。据统计,近十几年间,我国教育系统共为国家输送了上千万名合格的科技人才。同时,日益完善的成人教育体系,为在职人员的知识、技术更新和深造提供了有力支持。著名科学家、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概括道: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另一方面,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院校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是科技队伍中的一支重要方面军。据韦钰介绍,目前,全国已有800多所高校程度不同地开展科研,参与研究开发的人员达24万。这支多学科、多层次人员结合的生力军,承担的国家科研任务,约占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60%,占“863”高技术课题的30%,占科技攻关的15%,占国家重点推广计划的30%,占火炬计划的18%。他们获得的奖项分别占全国同类奖项总数的1/4至1/2。
教育从多方面促进科技。反过来,科技又深刻地影响教育的发展。首先,科技不断进步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最显著的要数电化教学的普及。其次,科技不断进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或者改写教科书,或者带出新学科。教学不讲科学知识,不追踪最新科技成果,就要误人子弟了。最典型的是计算机的发明和教育,它被认为是21世纪人的基本生存本领。邓小平同志多年前就曾强调: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相辅相成,双向驱动。科技和教育,就是这样密切相关,不可偏废。
   立足于兴国大业
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许多学者认为,这一方面表明了对科技、教育的重视,一方面对科技、教育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必须立足于兴国大业,更自觉、更直接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们在诸多学科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然而我们的科技在工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却仅有发达国家的一半。
我们的许多骄人的科研成果,仅仅是一篇论文、一本专著、一个奖项,没有变成产品、变成效益。据介绍,现在全国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平均不足30%,不少院所、高校只有1%—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们的差距,不仅在科研水平,还在推广应用,还在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等等方面。
当前,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关键是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千方百计使其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一项成果,仅仅停留在鉴定、评奖阶段,只是完成了一部分,还没有发挥出“第一生产力”应当发挥的作用。
立足兴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急难问题,就是科研课题,就是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也必须占领世界科技的最前沿,但更应该为12亿人口大国的国计民生殚精竭虑。如果农业搞不好,企业效益上不去,老少边穷地区不能尽快脱贫致富,国家何来兴旺发达?因此,一定要正确地、科学地处理好面向经济建设与提高科技水平的关系,继续贯彻“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该稳住的坚决稳住,该放开的彻底放开,不仅在实验室,更在高墙大院以外的广阔天地里大展身手,建功立业。
教育也必须如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经济建设一靠科技进步、二靠提高劳动者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提高劳动者素质,也就是提高生产力。而要提高劳动者素质,教育是最具规模、最有效的渠道和手段。这就要求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搞好学校教育、基础教育,还要面向更广大的人群;不能仅仅满足于教书育人,还要更加直接地切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想方设法促进科技发展、提高劳动者和全民素质。
科技和教育,这众望所归的两翼,只有紧密地插在经济躯干上,并且强劲地舞动起来,国家才能振兴,民族才能腾飞。(本报有删节)


第1版(要闻)
专栏:

  萍乡煤矿活了
本报记者刘燮阳
要说企业难,难不过江西萍乡煤矿。
萍乡煤矿是个百年老矿,地质构造复杂,煤层储存条件差,开采已97年,资源萎缩,产量下降,企业包袱沉重,全局3.5万多职工,离退休人员高达1.2万多人,占1/3以上;伤、病、残职工占职工总数的10%左右。过重的负担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负债经营,年年亏损,最高时一年亏1.3亿元,煤炭部曾把这个矿务局列为全国煤矿重点困难户之一。
然而,当你今天走进这个矿区,无论是在井下还是井上,到处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矿工精神振奋,生产蒸蒸日上。
产量:在资源萎缩的条件下,千方百计挖掘潜力,一直稳定在280万吨左右,月月超额完成生产计划。
工效:从多年徘徊不前的原煤每工0.722吨,上升到0.911吨,提高26.31%。
效益:1993年亏损从1.30亿元降到6529万元,1944年又降到4826万元,今年头4个月又有大幅度下降,许多单位已出现了扭亏为盈的可喜局面。
人均收入:从1992年2800多元,提高到5000多元。
一个衰老煤矿能够做到起死回生,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扭亏增盈工作会上,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荐。煤炭部部长王森浩曾到萍矿作过深入调查,在高度评价该矿的经验时说:“从萍矿看到了煤炭工业的希望。”
   观念大转变
在传统计划经济的模式下,我国的煤矿一直依赖国家输血过日子,煤矿只挖煤,不讲经济效益,出了煤,亏了国家补,亏多少,补多少,小亏小补,大亏大补,越亏越补,越补越亏,形成了亏损—补贴—再亏损—再补贴的恶性循环。
1992年底,国家对国有重点煤矿提出3年内逐步减少亏损补贴,以后不再输血;与此同时,放开煤价,让企业走入市场。在煤矿面临重大历史变革之时,萍矿被确定为1993年首批减亏试点补贴单位。
减少亏损不再补贴,这对面临困境的萍矿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3.5万多职工眼看要断奶绝粮,1.2万多离退休人员生活如何安排,萎缩的资源如何开采……矿务局局长陈庆禄为此焦虑万分。他带着数万名职工的恳求,跑到北京向中央有关部门请求继续“输血”。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听取了陈局长的汇报,对萍矿的困境十分同情,但同时告诉他们:现在各行各业都很困难,家家煤矿都几乎亏损,你们这么大的煤矿,一年要补亏上亿元,国家怎么背得起啊!国家负债累累,经济搞不上去,你们企业也活不了呀!现在,进入市场经济,你们不能再等靠要,要靠自己去冲。
回答是坚定的,但也是真诚的。陈局长回到萍乡,把中央有关部门的精神向局领导班子作了详细的传达。领导班子一连讨论了好几天,围绕下列3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萍矿还活不活?能不能活?怎么活?
讨论是严肃的,争论是激烈的。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一定要活下去,不靠神仙和皇帝,只有靠自己。
陈局长是个老煤矿出身,曾在井下工作多年,对煤矿的生产十分熟悉。在讨论中,他想起了这样一件事。
矿里有一个采煤班组,一共16人,真正在第一线采煤的只有两人,其余14人都是辅助工,而距离国有矿不到0.5公里的乡镇煤矿,同是16人,辅助工只有1人,15人都在第一线挖煤。前者2人“养”14人,后者15人“养”1人。论技术,国有煤矿大大高于乡镇煤矿,论设备,国有煤矿超过乡镇煤矿,为什么国有煤矿成本高于乡镇煤矿,赢与利的症结,就在这里。
这一鲜明的对比,使领导班子豁然开窍,传统的经济模式,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头重脚轻;传统的经济模式,用人多,效率低,成本高;传统的经济模式,大锅饭,铁饭碗,职工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要活就得改革,改革先得从减人提效开始。
以往,减人是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由上而下,心中无底,上面叫减多少,下面就减多少。这种减人的办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阵风过去,人员又增加了。这次减人,反其道而行之,先由下而上算帐,各单位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市场,并参考价格和效益,测算出年度销售额,并据此算成本,再根据成本的承受能力确定单位成本中的工资含量,从而确定能用多少人就安排多少人……多一个不用,少一个不行,采用这种办法,各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收入,谁也不愿多用人。他们把这种办法叫做“倒算法”,逼上市场。
减人,谈何容易,它牵涉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它关系到整个矿务局的安定团结。这一刀开得好,起死回生;开得不好,后果严重,领导班子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稳步前进,先从白源矿开刀。
   从白源矿开刀
白源矿是矿务局下属的一个中型煤矿,原设计能力为45万吨,拥有1700多名职工。从1991年投产以来,因地质条件变化过大,从未达到过设计能力,年产煤炭只有8万多吨,原煤工效每工0.54吨,年年亏损,一年亏损额高达1300万元,企业已到了倒闭的边缘。
按“倒算法”计算,这个矿每吨原煤市场价大约115元,除掉劳保、电力、材料等费用,工资含量为吨煤25元,全年生产原煤20万吨,提留工资500万元,按1992年该矿自定的人均收入5000元计,白源矿应用工只有1000人。
只用1000人,意味着700人要下岗,减掉1/3还多,减这么多人,刚开始,谁也不相信,人们抱着观望的态度。有的工人说:我活为萍矿人,死为萍矿鬼,谁敢减我。有的干部说:我吃了一辈子皇粮,哪里没有“官”做……针对以上情况,矿领导反复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
一个秋风爽爽的日子,陈局长来到了白源矿,他向全矿职工来谈心里话,1700双眼睛盯着他,整个矿静悄悄的。在广播筒中,他既讲上岗的艰难又讲下岗的必要,既讲上岗人员的责任又讲下岗人员的出路……时间在不断的提问、回答、再提问、再回答中悄悄流逝。抱着“进了矿上门,就是矿上人”的观念准备与局长大大理论一番的职工们渐渐明白了:国家有难处、企业有难处,与其捆在一起死不如放开各自生。过去一个人的活3个人干,3个人的饭5人吃,越吃越穷,越穷越亏,谁也吃不饱,还不如先让一部分人真正干起来,其余的人另谋生路。
改革开始了,仅仅在陈庆禄局长进京求助的3个月之后。在白源矿,3张桌子一字摆开,根据“倒算法”推算出白源矿所需1000名职工,就要在这3张桌子产生。前来应聘的职工十分踊跃,他们心里明白,今天的桌子摆的不是形式,而是平等竞争自愿上岗。一切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不到3个小时,所需1000名职工全部与矿上签订合同,因种种原因未能上岗的人员在领取60%工资的同时,进入局内劳动力市场,由矿务局统筹安排。
应聘的职工重新上岗了,工作不再按旧机制运行,定岗定员,实行计件工资,效率与效益挂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单位与单位之间,实行矿票制度,等价交换;领物领料,采取模拟付款,自负盈亏;矿长拿出风险抵押金,全矿盈了,重奖;亏了,扣风险抵押金,就地免职。
这一新机制,给白源矿带来一片生机。过去,工人下午2点半下井,在井下工作不到3个小时,就上井了;如今,在井下,干到晚上12点还不愿上井,多出一吨煤,就多拿一份钱呀!
过去,工人在井下,看到上百元的金属支架扔掉了,没人去拾,如今,丢了一根洋钉,一块废铁,都要拾起来。
过去,干部在机关一杯茶,一支烟,如今,深入井下,抓生产、抓落实,和工人心往一处想,科室人员由95人减至39人,机构由25个减至9个,砍掉近2/3。
全矿的生产扶摇直上,由年产8万吨猛增到20多万吨,工效从每工0.54吨提高到0.92吨,去年,扭亏为盈,上交利润60万元,人均收入6816元,矿长得到重奖。
白源矿这一刀开得好,立即在高坑、巨源、安源等矿全面推广,刀刀都开得成功,个个起死回生。
    把眼睛盯在市场
长期以来,煤炭工业从上到下,都是把眼睛盯在煤上,只挖煤,不经营其它。因此,有人把煤炭部称为“挖煤部”,矿务局称为“挖煤局”。煤越挖越少,成本越来越高,亏损越来越多,路子越走越窄。
从1992年开始,萍乡矿务局的领导,放开了视野,不但把眼睛盯着煤,还盯着市场。他们大搞多种经营,把分流出来的1.2万多人,推向市场。
——以党委副书记张金城为首,到阿尔及利亚承包灌溉工程,一去就是3年,挖煤的人到国外去修地上工程,得心应手,工程进度快,质量好,多次受到外方业主的称赞,为国家赚取不少外汇。
——他们以客车生产为龙头,生产高档豪华旅游客车、汽车空调和汽车附件。他们生产的“安源牌”大轿车,已有200多辆奔驶在上海滩上。1993年产值近亿元,已跻身于全国同行业前10名之列。
——他们投资2000多万元,捷足先登,在海南岛桂林洋建立了美丽的度假村,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他们利用煤矸石在高坑、安源两个矿建成两座坑口电站,每年发电上亿千瓦时,利用煤矸石几十万吨,创利千多万元,分流人员1000多人。
——他们大搞第三产业,将原来的招待所改造成集住宿、饮食、娱乐、购物于一体的黑天鹅宾馆,一年纯利润收入达300万元。
——他们还引进外资,在高坑建立以轻化、加工、出口为主的工业园。去年,已与香港沛怡实业有限公司合资建成了华怡鞋厂和华怡革品厂。还与台商合作建立人造皮革厂。
挖煤的人,从狭窄的道路上走出来了,分流出来的人员不是包袱,而是财富。他们在新的舞台上,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施展才华,显示本领,屡建奇功,一些煤黑子成了经理、成了老板……全局的多种经营涉及机械制造、建筑建材、水泥厂等产业。拥有几十个骨干企业,生产的产品200多种,总产值8.5亿元,其中多种经营达5.2亿元,占60%以上。
萍乡煤矿挖煤人活了,衰老的萍乡煤矿活了!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主席同佛得角总统蒙特罗会谈
双方愿共同努力把两国关系提高到新水平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同佛得角共和国总统安东尼奥·马斯卡雷尼亚斯·蒙特罗举行会谈,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看法。
江泽民首先用中国一句古话“相知无远近,万里可为邻”来欢迎他的客人。他说,蒙特罗总统来自遥远的非洲最西部,相信这次访问将推动两国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
江泽民指出,中佛间存在着传统友谊。建交近20年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不断加强,两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相同和相似的看法。中国对中佛关系的发展感到满意。他说,中国十分重视发展同包括佛得角在内的非洲国家的关系,愿同佛得角共同努力,把两国关系提高到新水平。
蒙特罗说,进一步保持和发展佛中之间业已存在的良好关系是佛得角始终不渝的愿望。他说,佛得角高度评价中国在发展本国经济方面所作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中国的发展经验值得了解和借鉴。
在谈到两国经济技术合作时,江泽民说,长期以来中佛两国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目前中国正在改革对外援助方式,今后对外援助主要是帮助受援国建设当地需要、又有资源的生产性项目,这类项目的建设和经营可以采取双方企业合资、合作的方式进行。中国鼓励本国企业到佛得角投资、开展合作,这种合作潜力大、形式灵活,相信会收到良好效果。江泽民还说,中佛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合作也是有成效的,在佛得角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为增进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政府愿同佛得角政府继续开展这方面的合作。
特罗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给予了包括佛得角在内的非洲国家许多宝贵的援助,而且这种援助的目的一直是促进非洲国家自身的发展和团结。佛得角政府和人民从中国的帮助中受益很多。他还表示,佛得角希望进一步加强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
蒙特罗特别指出,佛得角政府一贯认为,台湾回归祖国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江泽民对佛得角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表示赞赏。
蒙特罗在谈到非洲形势时说,非洲国家目前正致力于发展经济,加强相互合作,佛得角将为非洲真正实现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江泽民强调,近年来非洲形势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国际形势的巨变确实给非洲带来了不少新问题。中国赞赏佛得角奉行睦邻友好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高度评价佛得角在为维护非洲团结、促进非洲一体化等方面所作的努力。中国愿意加强与包括佛得角在内的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合作,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同努力。
在友好的会谈中,两位领导人还介绍了各自国内的情况。
会谈后,中佛双方签署了两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和两国政府关于对开发海洋渔业资源进行可行性考察的协议。江泽民主席和蒙特罗总统出席了两个文件的签字仪式。
会谈开始前,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仪式,欢迎蒙特罗总统来华访问。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外交部副部长田曾佩,中国政府陪同团长、化工部副部长贺国强等参加了欢迎仪式和会谈。
晚上,江泽民设宴款待了蒙特罗总统和夫人及其一行。
蒙特罗是应江泽民邀请于昨天上午抵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正式访问的。(附图片)
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仪式,欢迎佛得角共和国总统安东尼奥·马斯卡雷尼亚斯·蒙特罗来华访问。
新华社记者王忠家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俄罗斯萨哈林岛北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
江泽民李鹏致电慰问
新华社北京五月二十九日电五月二十七日晚、二十八日晨,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北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江泽民主席和李鹏总理今天分别致电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和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向俄罗斯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同情,向灾区居民表示诚挚的慰问,并表示相信,在俄罗斯政府的领导下,灾区人民一定能够战胜灾害,重建家园。


第1版(要闻)
专栏:

  工商行支持五万科技开发项目
建行今年新增科技贷款10亿元
本报北京5月29日讯为了改变我国科研经费一直依赖国家财政拨款的状况,工商银行自1984年起,累计发放科技贷款350亿元,贷款余额已达2002亿元,支持国家“火炬计划”、“技术开发”计划项目5.54万个。其中,有52172个项目已经投放,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252亿元,利税213亿元,创节汇35亿美元,并有3500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工商银行于1984年开办了科技开发贷款,拉开了金融界与科技界合作的序幕,为科技、金融、产业三位一体的经济态势形成,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龚萱)
本报北京5月29日讯建设银行今年将新增10亿元科技开发专项贷款,以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据了解,这项科技开发专项贷款,主要用于已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研成果推广计划”项目中的那些投入少,见效快,风险低,还款能力强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科技开发项目。目前,第一批的130个报审项目的评估工作正在进行。
建设银行自1990年起开办科技开发专项贷款业务,当年发放贷款2亿元。到1994年底,已发放贷款27.5亿元。
几年来,建设银行利用这项贷款,重点支持了1100余个科技开发项目,已发放的这些贷款将创产值150亿元;新增利税26.25亿元。(光轩)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京九铁路岐岭隧道铺轨
引起世人瞩目的京九铁路头号难点重点工程——岐岭隧道日前正式铺轨。岐岭隧道位于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乡,全长2536米,集溶洞、溶沟、断层、岩爆、黄胶泥于一体,号称“地质博物馆”。担负施工的铁18局、14局2000余职工,艰苦拚搏,运用一系列新技术,战胜了上百次塌方,制服大量涌水。(范建平)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中国名优机械电器展8月举行
中国名优机械电器交易会将于1995年8月5日至10日在温州名城“柳市中国电器城”举办。本届交易会以促进营销为主要目的,将展示我国机械电器产品与新技术。交易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批准,由中国机械工业供销协会、机械工业部工程建设中心、柳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李明)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黄石长江大桥主桥贯通
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黄石长江大桥,主桥梁体日前浇完最后一节混凝土,实现全部贯通。黄石长江大桥是我国纵贯东西,从上海到四川高速公路主干线上的特大型桥梁,实际投资超过5亿元人民币,它是我国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八百里秦川小麦夺得好收成
在大旱之年,关中小麦夺得了好收成。据预测,潼关县小麦较去年增产3成以上,西安和宝鸡接近大丰收的1993年。据陕西省有关部门介绍,整个八百里秦川小麦长势都不错,丰收已成定局;八百里秦川增加的产量可以弥补陕南、陕北的减收,全省夏粮总产将与去年持平或略增。(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渤海油田钻成花岗岩S形油井
世界第一口花岗岩地层“S”形、短半径降斜井,前不久在渤海油田获得成功。这口代号为“曹妃甸1—6—2DS”的石油生产井,位于渤海湾北部,井深2972米,在2617米井段,开始向东造斜,延长距离219米,造斜72度,从2936米井段又向西降斜,在36米的短距离内,共降斜38度,最大降斜达到每米3.3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