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绿色食品·新的希望①

  一片崭新的领地
——我国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述评
本报记者刘鲜日
1990年,农业部向社会发布并推出我国第一批绿色食品,人们以好奇的目光关注着它。5年过去了,绿色食品不负众望,已由起初的125种发展到目前的630余种,社会供应量已达到600多万吨,占到全国食品总量的0.6%。
   初步形成一个产业
绿色食品,即安全、营养、无污染、无公害的优质食品。这种食品的生产过程与一般食品的区别在于,它是将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营养学、卫生学等多种学科的原理综合运用到食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以达到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系统工程。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出自最佳生态环境”。
据绿色食品工程的组织实施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介绍,1990年以来,已在全国30个省市设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确定了绿色食品环境监测及环境质量评价机构,并在全国分区域委托了9个食品监测机构,逐步建立并推行了一整套“从土地到餐桌”的绿色食品全程质量控制系统;制定并颁布执行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和规章,并将“绿色食品”标志作为我国第一例产品质量证明标志在国家工商局进行了注册。
目前,全国各省市已有近300家企业在进行着630余种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开发。绿色食品的原料作物面积已从1990年的近60万亩拓展到目前的800万亩,占到全国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0.3%左右。另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介绍,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已达28个,并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设立了一批绿色食品专销连锁店、仓库和配货中心,使生产、储运和销售逐步有序地连接起来。   
愈加广阔的市场
前几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超级市场陆续向消费者推出印有特殊标志的全绿色包装食品时,大多数人只是感到惊疑和不解,真正掏钱购买的人寥寥无几。现在,绿色食品却越来越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1994年年初,上海举办了一次绿色食品展销会,顾客总数达到18万人次,不到一个星期销售商品71万公斤,销售额达460万元;还接受订货近400万公斤,达2500万元。连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到此参观后都感到十分惊讶:“真没想到!”
国家一家权威机构经过调查发现,以下三种人可望把日常消费食品的大部分提升到绿色食品的档次:一是收入稳定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了解绿色食品的含义,出于对自身健康的长远考虑,愿意多花点钱消费绿色食品;二是在国内旅游、暂住或定居的部分外国人,以及少数回国华人,他们中不少人有食用绿色食品(生态食品或自然食品)的习惯;三是追求时髦的富裕阶层,他们虽有部分人并不了解绿色食品,但却最具购买能力。对此,有人做过测算,这三批人如果全国有1000万,若每人每年消费2000元绿色食品,便会形成200亿元的市场需求。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专家曾就市场问题专门在西欧一些国家和日本、美国等地做过调查,他们认为,我们的绿色食品有充足的理由把国际市场作为一个大的目标。在德国,每年的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相类似)消费达60亿马克(相当于200亿元人民币左右),有98%需要进口;在欧共体其他国家,每年需要进口的有机食品达140亿马克(相当于460亿元人民币左右)。根据这种情况,有关专家做过估计,全世界每年的绿色食品消费量将超过300亿美元,即可能形成25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
   如何抓住历史机遇
我国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市场现状,是我国绿色食品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现实基础,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良性结合是历史赋予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的使命。业已加入“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作为绿色食品工程实施的组织者,对我国绿色食品发展充满了信心,该中心主任刘连馥介绍说,绿色食品的开发已被列入国务院《中国21世纪议程》,成为21世纪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案领域中的重要行动之一。
有关专家认为,1995—2000年,是我国绿色食品事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不断扩大开发规模,到2000年,绿色食品的产量应占全国主要食物生产总量的2%左右,绿色食品原料类产品的种植面积要占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31%;使我国绿色食品的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左右;二是到本世纪末建成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储、运、销一条龙的完善的销售网络。到2000年,使我国绿色食品在我国食品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到2%;三是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保障体系,尽快建立健全绿色食品专用有机肥、生物农药、无公害污染抗旱剂、天然保鲜剂、添加剂等专门的生产基地;四是建立全国绿色食品人才培训交流中心,定期培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并建立全国绿色食品信息交流网络,为绿色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及有关机构提供各类信息。
    开栏的话(编者)
吃蔬菜中毒,吃活鱼死人,吃水果拉肚子……诸如此类的事情时有发生。原因何在?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进而形成对食品的污染。1990年起,农业部开始推行中国绿色食品工程,试图寻求一条解决经济、社会、环境、人类之间良性循环的途径,我国的绿色食品也由此面世。绿色食品究竟对人类意味着什么?目前在我国进展如何?我国的绿色食品有什么特点?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绿色食品,在我国农业的地位怎样?从今天起,本版开设“绿色食品,新的希望”专栏,向读者介绍有关情况。              
 ——编者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饥饿”的土地在呼唤
——农村土地“暗荒”现象不容忽视
李长君宋丽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土地暗荒的原因和形式有:
管理粗放,耕地效益大幅度下降。近几年,一部分有经商能力的农村“能人”和走出家门“闯天下”的年轻人,或举家出动、或单枪匹马进城经商,外出打工,形成“丁壮弃陇亩,竞相务工商”的局面。但他们又舍不得抛弃承包田,只好农闲时在外务工经商,农忙时返家收、种,平时的管理(浇水、施肥、治虫、中耕除草等)跟不上,产量和效益必然下降。
投入不足,土地缺肥,形成恶性循环。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近几年农民积造农家肥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农家肥越积越少。一些贫困户因“囊中羞涩”,拿不出足量的资金购买化肥,再加上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向土地投入的积极性下降,使土地不能“饱餐”。而那些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根本没时间,且又不愿受累积农家肥,只好大量地向田里堆施化肥,致使土壤含肥量单一,比例失调,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
缺乏科学种田技术,单纯种粮,综合效益低。目前,在一些偏远乡村仍有部分农户因缺乏科学种植技术,还是按照老习惯,春种玉米秋种麦,产量不高,经济效益又低。更有个别农户更换良种意识不强,上年种啥还种啥,自然不能获高产。
盲目调整种植结构,“背篙撵船”,不见效益。个别乡、村领导,不是深入全面地作市场调查研究,科学预测,结合实际调整种植结构,而是上边号召啥、或看到市场上啥价高就强求农民发展啥。而不少农民也抱着“人家种啥咱种啥”的随大溜态度,形成“大呼隆”发展现象,结果是“背篙撵船”,种啥啥价跌,粮食没种好,也不多收益。
土地调整频繁,农民不敢投入。现在,仍有个别村组动不动就调整土地,致使一些农民不敢投入。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乡、村要正确引导,采取反租承包、有偿转让、折价入股、统一调整等形式,使进城居住或务工经商农户的土地流转到“种田能手”手里,培植专业大户,创办股份农场,科学种田。同时,协调转包户合理负担农业税、建勤工,保证务工经商人员的口粮供应,解除其后顾之忧。
二、切实稳定农村土地政策,调控好农资和粮食价格,让农民吃下“定心丸”,激发他们种粮的积极性。
三、要配备好农村基层组织,为农民选好“带头人”。同时,要加强基层干部的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理论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民发展生产的“好帮手”。
四、县、乡政府要协助农技、农机、植保等职能部门建好服务组织,搞好技术培训,送技上门,加大科技投入的速度和力度。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唤醒农民的品牌意识
黄土
甘肃秦安县所产红富士苹果个大色艳,香甜可口,果形正,糖度高,令林业专家赞赏不绝。但是,由于产品在外尚无名气,一时较难打下外省市场。于是,不少农民外销苹果时,借用的是颇有名气的邻省陕西礼泉苹果的名义。
无独有偶。《人民日报》2月15日报道了山东海阳北部山区王家后村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做法。这个村的苹果在1992年无锡召开的全国红富士评比会上夺得第一名后,村党支部书记立即到工商部门为产品注册一个响当当的商标:“皇家”牌红富士。利用新闻媒介大张旗鼓地宣传,还把“皇家红富士新闻发布会”开到了新疆、深圳、北京。皇家红富士因此声名远扬,畅销全国18个省区,远销欧洲、南亚8个国家和地区。
同样是为打开销路,所采取的措施却大相径庭。它提出了一个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中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要唤醒农民的品牌意识。目前,农村品牌意识淡薄,还很少有农民想到为自己颇有特色的农产品或土特产品注册一个商标,从而为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创造条件;有的乡镇企业搞出了一个颇有市场前景的产品,不是打出自己的品牌,而是“借”别人的牌子,为他人的品牌做嫁妆;有的乡镇企业有了畅销产品,自认皇帝女儿不愁嫁,很少想到借助现代传媒去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去创自己的名牌。这类问题在我国北方和内陆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一个好的品牌无疑就是一棵摇钱树。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在引导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对农民进行现代商品经济意识的启蒙教育,破除墨守陈规、小打小闹的小农意识,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勇敢地打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去创自己的名牌。只有这样,农村的商品经济才有可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市场动力,农业的商品化进程才会大大加快。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省报传真·福建日报供稿

  回望春插冷思索
魏章官
抓粮也要打基础
福建省早稻插秧已经结束,记者近来跑了一些地方,发现几个问题,值得冷静思索。
现在抓粮呼声高,但要落到实处。农民说,工业成片开发,先搞“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抓粮也要搞成片开发,也应打基础。
龙海市浮宫镇就在打基础上下功夫。去冬今春,镇里投资115万元,把4.5公里长的海堤险段填宽加高,砌成石坡,防浪护田;15条总长20公里的渠道进行清淤砌石,使之畅通防漏保灌;3个村1000多亩盐碱田实行分级灌溉排碱改造,以提高单产。如此抓粮,就抓到点子上,也鼓起农民的劲头,无须多催耕,全镇只5天就插完秧。
    领导下田抓什么
今春,福建各级领导下村下田催耕催种比往年多了,对农民是个鼓舞。但说实话,现在不是以前吃“大锅饭”搞“大呼隆”需要催出工的年代。因此,现在领导下去主要不是催进度,而应为农民解难题,搞服务。
某地公路边一片田地上,记者见到催耕的当地领导拍拍一位农民肩膀:“好好干!”可在不远处,一位农民靠双肩拉犁耕地,艰难前行,却不引起注意。我想,领导如能帮他弄头牛来耕地有多好。可是,现在一家一户种点责任田,养牛为耕田不上算,所以养牛少了,牛租也高,有些农民不愿拿钱租牛。是否可考虑一个村扶持一两户,养一两群耕牛。
一位种粮专业户反映,他种100多亩田,分散70多处,都是转包他人的。如此零散,界限不清,犁田时把别人田犁了,收获时雇人割稻也难分清谁的稻。如能把田调整连片发包,就好了。如此等等,都是领导下去应该抓的。
还有,不少干部反映,想经常下乡下田,但差旅费太少。现将闽南一位农业部门领导说的一段话实录如下:本部门干部每人每月旅差费包干38元,下乡一天伙食补贴3元。下面即使不收住宿费,一个月也只能下去12.66天,剩下大部分天数只能呆在办公室看报、喝茶。现在农业干部下乡热情很高,可干部争下乡,结果谁都怕谁多吃补贴,干脆大家一起下去一起回来。
在福建北部山区,处于第一线的乡镇农业干部更因为经费不足,而难下村下田。有的自嘲说:“远看像讨饭(穷),近看像烧炭(被太阳晒黑),坐下一谈才知道我工作在农技站。”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二十项农业重点推广技术⑨

  水产增产增效技术
为落实到2000年我国水产品产量在1993年1820万吨基础上再增产1000万吨的规划目标,今后6年内主要推广以下6项水产增产增效技术:
1.水产养殖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在全国沿海及主要内陆养殖区域进行对虾、鲍、甲鱼、鳜鱼、鳗鲡、河蟹等名优水产品养殖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开展淡水鱼暴发性鱼病防治技术的推广。使对虾养殖产量恢复到正常年景,淡水鱼及其它名贵品种减少产量损失80%以上。
2.高产优质高效水产养殖技术。在我国北方和西部水产养殖新兴地区选择200万亩池塘推广模式化池塘养鱼高产技术,推广甲鱼、鳗鲡、河蟹、花鲈、罗氏沼虾、鳜鱼、牛蛙等淡水名特优品种;在全国沿海推广养殖梭子蟹、石斑鱼、牙鲆、泥蚶、海湾扇贝、魁蚶等名优海产品。
3.稻田养鱼增产增效技术。重点在西南、中南、华南、华东和东北地区推广垄稻沟鱼规范稻田养鱼工程1000万亩,进行鱼、蟹等名优水产品与稻、萍、菇、菜等多元复合结构养殖。
4.宜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在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域采取宜养则养、宜增则增、增养结合等方式,推广网围、网栏、网箱“三网”养殖技术;在河滩地、低洼盐碱地抬田挖塘20万亩,推广精养高产技术;在沿海滩涂推广鱼贝等名优水产品的养殖增殖技术。
5.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淡水鱼加工综合利用技术、贝类及中上层鱼加工增殖技术,以推动淡水鱼类养殖发展和适应市场需求。
6.渔机仪器、网具更新应用技术。在我国南方和北方池塘养鱼主要地区,进行高度自动化、机械化养鱼高产示范;海洋渔业作业推广新式虾拖网和笼捕渔业等;推广应用渔船专用通信设备和GPS卫星导航定位仪,提高海洋捕捞安全作业效率。
以上水产技术推广项目养殖增殖面积共约1700万亩,总增产水产品415万吨。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无棣种田户养畜户草肥互换
本报讯今春以来,山东省无棣县农村有1200个种田户主动与1100个养畜户订立草、肥互换协议,春耕先由养畜户赊给种田户肥料投田改土,秋后由种田户以草料抵肥给养畜户偿还。这样一来,既解决了种田户春耕用肥,增大了有机肥投入量、节省了资金,又解决了养畜户短缺饲草的后顾之忧,扩大了饲养规模。
无棣县地处渤海湾畔,位于黄河三角洲重点开发区,有宜垦荒地54万亩。全县现已开发荒碱地种粮、种草、植棉30万亩,其中垦荒20亩以上的大户已发展到1200多个。但是,有的垦荒户垦荒面积大,缺乏有机肥改良土壤,垦荒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降低。同时,养畜大户畜禽肥过剩,草料短缺,影响了饲养规模。为解决这对新矛盾,县、乡农牧部门于今春专门派出100多名干部下村户摸底调查,牵线搭桥,先后引导1200个种田大户与1100个养畜大户搞起农牧协作,并签订草肥互换合同。(张连成)
    编后
我国化肥使用量全世界第一,然而利用率却只有40%,比发达国家低了近一半。化肥使用过多过滥,一方面导致了化肥紧缺,价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导致地力急遽下降,增产受限。山东无棣县的做法,不仅减少了化肥用量,增加了有机肥,增产增效;而且通过草肥互换,大田秸秆得以过腹还田,节约了可贵的饲料资源,从而形成了农田和牲口棚之间的良性循环。该县通过经济手段,将种田户和养畜户组织起来,互惠互利。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东台市坚持统一供种15年
本报讯江苏东台市是国家优质棉和水稻良种基地以及杂交稻种出口基地。目前,全市稻、麦、棉、玉米、油菜五大主体作物已全部实现统一供种,年供种量1.2万多吨,覆盖面积220万亩,占相应作物播种面积的95%。
该市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品种的繁供特点,逐步健全完善了“育、繁、推一体化,产、检、供一条龙,省、市、县、乡分级司职”的良种繁育、推广、供种服务体系。全市常年建各类种子专业生产基地10多万亩,年产标准种子1.4万吨。
为堵塞乱引、乱繁、乱供的黑洞,该市建立了种子管理站,配备了近40名管理员;在农业部门和繁供体系内部健全了以品种、繁殖、质量、供种、价格等为重点的管理制度;特别强化了以“三证一照”为重点的种子市场管理。该市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使全市良种价格一直保持在全省较低水平。(傅庆明李秋生)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莱阳科技服务组织活跃
本报讯山东莱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近年来,该市为实现由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大农业格局的转变,加大了科技兴农力度,引导农民运用科技奔小康。为此,该市从完善队伍入手,发展了一批以科技为导向,以市场为目标,以产品开发为重点的农科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组织,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靠科技、科技连农户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全市共建立农、林、果、牧、渔各类服务组织1139处。
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建立,为实施科技兴农奠定了基础。这些组织围绕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技物结合的配套服务。全市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促进了农业的稳产高产。1994年,该市粮食总产达到45.45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13.8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王国政)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长清电工获养老保险
本报讯山东省长清县供电局1991年以来,先后为100多名工作表现突出的村电工办理了养老保险。
长清县共有1000余名村电工,他们工作条件大都比较艰苦,还承担着种好责任田的繁重劳动,半数以上已工作了20多年。长清县供电局本着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原则,及时颁布了《长清县农村电工养老金管理办法》,在村电工队伍中优先为省市县三级先进个人办理养老保险,其余村电工凡被乡镇供电站评为先进者,按工作时间结合本人年龄和本村情况,分别交纳不等费用,办理养老保险手续。
万德镇万北村村电工刘学明,20多年来,一直扎扎实实为村民服务,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村电工,成为供电局首批村电工办理养老保险的人。他激动地说:“我知道,只有好好干工作,党和政府一定会随时想着咱。”(马龙昌刘建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急盼“除草剂”编辑同志:
这几年来,农作物长势越来越好,但各种杂草也随之越来越多。一位农民诉苦说:去年他种了半亩向阳棚芹菜,由于向阳棚坡面较陡,人工除草易把芹菜铲掉,且费力费时。常常是芹菜和杂草齐头并进,致使收入减少了1/3。如今蔬菜、瓜果、甘蔗等经济作物的比例逐渐增加,天膜加地膜、保护地栽培、塑料大棚、小弓棚等技术已普遍用于农业生产,这就给除草带来了很多困难,群众往往望草兴叹。因此,呼吁科研单位、生产厂家,尽快研制生产大批化学除草剂,投放到农村,为广大群众解燃眉之急。 王合喜张国玉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浙江金华市婺东葡萄良种场今年从日本引进的鬼怒甘草莓新品种,具有易种、糖度高、风味佳、高产等特性,经济效益颇佳,年底可望推广给农户大面积栽种。
卢国良摄影报道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大寨田里春播忙
春播时节,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机声隆隆,为了提高蓄水抗旱能力,他们大搞科学种田,实行机耕机播,力争今年粮食大丰收。
任灵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