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改革热点纵横谈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思考
王明权
目前,我国金融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立按市场规则运作的商业银行体系,是我国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
建立现代意义上的规范的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商业银行的内涵因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而有所差别。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是指以盈利为目标,专门从事存款、贷款和资金结算业务,具有信用扩张功能的金融机构。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是把资金使用权当作商品买卖,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之一,以存、放、汇为主业,它以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为手段,全方位经营各种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业务的金融企业。现在,商业银行的内涵与外延已远远超出它过去的特定范围,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所提供的业务比过去要广泛得多。
建国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淡化了商业银行具有的特征和职能,而仅仅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中担负一定资金监督、管理职能的会计和出纳机关,实质上成了计划和财政的附属物。这种状况,到了80年代才开始逐步发生变化。但到目前为止,我国银行从总体上看,其本质还未摆脱行政机关的特征,长期以来形成的第二财政功能还未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就是目前已形成的以交通银行为代表的九家商业银行,和国际上现代商业银行相比,也还存在相当的距离。因此,要使我国银行完成商业化改造,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就必须借鉴国际商业银行界通常的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塑造出现代意义上的规范的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商业银行。这种商业银行是一种性质明确、产权清晰,在法律上真正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利润为主要目标之一,经营业务全方位展开的经济法人实体。这种经济法人应当是在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防范风险为重点,以追求利润持续、稳定增长为目标,坚持以下几个特征:(1)具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和完整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2)实行严格的产权约束和产权制衡,拥有法人所必须具备的独立法人财产权,对经营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现代公司法人所有权制度;(3)根据市场需要开展经营活动,能够成为市场经济中合格的市场主体;(4)以“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为其经营原则;(5)以实现利润的持续、稳定增长和把风险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为其基本经营目标;(6)按市场导向和市场的区域定位来设置分支机构。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对商业银行一般经营准则的界定,并不是要否定其在经营方针和业务特色上的多样性。商业银行在组织形式和业务特色方面不存在统一的模式。一个丰富多彩的多样化的商业银行群体的出现,将会有助于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按照商业银行一般经营原则规范商业银行的运作,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突出地显示出来,其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具有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其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着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左右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渠道,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来增减与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商业银行通过资金的商业化经营,引导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市场性融资体系中将会起到基础性的决定性作用;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将会直接影响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总之,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及货币资本的特殊企业,是现代经济生活的中心,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神经中枢,它担负着融通资金、稳定金融、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强化管理,提高资产质量,走集约化经营之路
把国有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现有商业银行,是我国今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交通银行而言,目前面临着改革与业务发展的新机遇。去年,交通银行实行了法人体制的改革,完成了由多法人体制向一个法人体制的转变,在依据《公司法》修订的《交通银行章程》基础上,形成了比较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形式。在业务发展方面,交通银行重新组建8年来,各项业务快速、健康发展。信贷资产质量保持优化,呆滞、呆帐贷款始终控制在3%以下;资本金按稳健经营的要求逐年增加,同资产总量的增长保持了适当比例。交通银行目前已确立的经营方针,是把业务发展的重点放在国际业务、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与统一法人体制相配套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严密的内部风险防范和资产质量监控制度,确保金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结构优化、利润增长的发展目标。
为确保交通银行经营目标和方针的贯彻实施,我行制定的内部策略是:树立“存款立行、质量兴行、以法治行”观念,强化人才意识,高效、精干,走科学管理和集约化经营之路。具体要求是:
追求利润持续、稳定增长。交通银行对利润的追求,要始终保持在低风险上合理的资产结构,在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基础上的合理收益;不能只讲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必须兼顾长短期利益的平衡;必须遵守国家的经济金融政策和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坚持在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的前提下,追求自身的效益。
合理配置资金、规模、人力、机构等经济资源,把有限的资源投到业务发展潜力大、效益好的地方去。
以优化资产质量为本,通过精选基本客户,寻找合理有效的市场定位。金融资产质量是维系商业银行的生命,因此,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提高资产质量,坚持稳健经营,以期使资产的风险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
牢牢树立人才意识,聚集一大批素质好、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人才。要建立科学、合理、高效而又充满活力的体现存优汰劣自然法则的机制,不断淘汰不合格人员,以造就一支思想好、年纪轻、作风硬、业务精的职工队伍。
进一步健全机构建设。机构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交通银行在国外发展的需要。要积极发展外向业务,加强海外分支机构网络的建设,拓展国际空间和海外业务,广泛开展国际金融联系和合作。要努力发展横向业务,建立以银行本体为核心,融合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在内的、拥有较全的附属机构和功能齐全的金融集团。要尽量减少纵向延伸,不随意铺“摊子”和向下延伸机构。
注重银行商业化的进程与其他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套和衔接,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于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社会经济各方面的问题往往会在金融领域集中体现出来。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立按市场规则运作的商业银行体系,必须使银行商业化进程真正能够与外部条件配套衔接,对于作为改革试点的一批商业银行,应在看到旧体制影响的同时,看到新体制的众多因素目前已形成并与这些银行产生相互的作用,看到对外开放的巨大影响,从而考虑以新的监管方法和调控政策,允许其率先与国际惯例接轨,不断改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
要进一步转变行政管理职能,解决好行政管理部门与银行的关系。管理的方式要从直接管理逐步转变为用经济办法和法律手段实施间接管理。
要解决好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中央银行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履行宏观调控的职能。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票据法》等法律来确定,这是保证商业银行按市场规则运作的重要外部条件。
要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融资体制。对国家的中、长期投资项目,应有政策性的投资开发银行来承担,把现在的国有专业银行与此在业务上分开。
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应割断与银行的血缘关系,转变为一种新型的商业买卖关系。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银行和企业真正摆脱各种社会和行政职能,轻装走向市场。


第9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统一思想认识治理通货膨胀 “反通货膨胀理论与对策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财贸经济》编辑部日前在京联合召开“反通货膨胀理论与对策”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70多篇。与会70多位专家学者就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走势和对策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点
专家们认为,从1993年至今的新一轮通货膨胀有4个显著特点:
从整体特征看,具有来势猛、涨幅高、持续久的特点。来势猛表现在从1992年下半年到1993年3月的短短几个月中,零售物价指数就超过了两位数;涨幅高表现为从1994年2月开始,零售物价涨幅超过20%,到同年10月达到25.2%;持续久表现为从1993年3月至今,零售物价指数超过两位数的月份已整整两年之久。
从品种结构特征来看,经历了一个先生产资料价格后消费品价格轮番上涨的过程。特别是“农”字号的商品价格上涨幅度相对强劲,主要是三个系列产品:以粮食为基础的整个副食品价格;以棉花为原料的纺织品价格;以化肥为重点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从地区特征来看,明显地表现出地区传递的特点。一般说,我国几次物价上涨是先城市后农村、先沿海后内地,物价涨幅城市高于农村。如1992年物价上涨率城市高于农村3.5个百分点,1993年城市高于农村1.6个百分点。但是,从1994年4月开始有了变化,当月涨幅农村高于城市0.3个百分点,涨幅差逐月扩大,到今年2月,城乡涨幅差扩大到了5.9个百分点,即农村物价上涨22.6%,而城市物价上涨17.7%。从总体涨幅上看,内地普遍高于沿海地区,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不含西藏)涨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共有18个地区,其中内陆省占13个。
从性质特征来看,这一轮物价上涨具有结构性调整的因素,也有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两者互相交错,互相推动。
通货膨胀的成因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投资规模过大、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是这一轮通货膨胀形成的根本原因;产业结构失衡,特别是农业转轨加剧了农产品短缺,是这一轮通货膨胀的突出原因;改革力度加大,基础产品价格结构性调整和企业工资性收入增长过快,导致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所积累下来的成本推动加快释放是重要原因。1990—1993年四年中,结构性价格调整总金额达2000多亿元,1994年就达600亿元,是改革措施出台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
市场管理滞后是不可忽视的原因。现在全社会90%以上的各类产品价格放开,但价格调控手段和体系不完善,特别是立法跟不上,乱涨价、乱收费、流通秩序混乱,对这一轮物价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使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有了更为直接的连通机制,外资的增长,国家外汇储备的急剧扩大,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渠道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致使货币供给量的过快增长更难抑制。
以国有企业债务危机牵动的银行与企业之间、居民与银行之间的债务,使政府在高通胀与低失业或低通胀与高失业之间的选择更加困难,通胀的长期性特征更为明显。
通货膨胀的走势
专家认为,今年和去年相比,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有几点差别:一是今年一般不再出台新的调价措施,与去年价格、外汇、税制、工资、财会制度的改革共同推进物价上涨的情况有重大区别,可以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二是全社会投资需求将继续有所控制;三是中央、国务院对农业问题非常重视,农产品供应偏紧的问题可望缓解;四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可以用来调节供求的余地比较大。有的专家还认为,今年是这轮物价上涨的收缩期。从去年11月起至今年2月,呈逐月下降的趋势。只要今年中央既定的宏观调控政策真正到位,再加上农业不遇到特大自然灾害,物价指数控制在15%以内是有希望的。
也有的专家分析了不利的一面,认为去年物价上涨的滞后影响将推动今年物价上升;同时,公众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下降。从思想认识上看,各地追求超高速发展的劲头仍然很足,中央政府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仍会碰到种种阻力,这些都需要认真对待,绝不能掉以轻心。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通货膨胀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要彻底摒弃通货膨胀“无害论”和“难免论”,认清它的危害性。
其次,抓总量平衡,一手抓控制需求,一手抓增加供给。要抓住控制需求这个总闸门,管好三个分闸门,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消费基金增长和财政支出。要非常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第三,要强化价格管理,充分发挥粮食储备、物资储备、风险调节基金等经济调控手段的作用,同时还要运用法律手段,坚持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监控制度以及反暴利法的贯彻实施。
第四,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通货膨胀要综合治理,治标和治本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企业、市场、宏观三位一体的综合配套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要注意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外资、外汇以及相关问题,尽量减少外部因素对国内经济,特别是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林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