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体育)
专栏:

  精神状态不同效果大不一样
——徐寅生评说世乒赛
本报记者汪大昭
今天下午,当第43届世乒赛大局初定之时,刚刚当选为国际乒联第一副主席的徐寅生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了对大赛的总体印象和对中国选手表现的评价。
徐寅生说,团体赛的结果表明,女子还是亚洲占上风,中国实力最强;男子的强队和强手欧洲居多,中国队虽然夺回冠军,但技术上没有六七十年代那样的优势,特别是直板选手登顶的困难更多。不过,像丁松这样在世界乒坛削球打法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坚持并发展了攻守结合技术,难能可贵。他的攻击能力在这些年打横板削球的选手中是最强的,既表现出技术实力,又显示出信心和勇气。
徐寅生认为,中国乒乓球队有强烈的求战求胜欲望,不怕落后,不服输。同样的人打同样的球,精神状态不同,效果大不一样。瑞典老将瓦尔德内尔,至今保持着发球绝招和手感好、判断清晰、心理稳定的特点,很值得中国选手学习。
徐寅生说,中国队赛前预计夺取三四项冠军,现在的势头很好。大家都盼望男子单打有新突破,因为那座奖杯中国队已失去多年。至于“中国队不可能拿到全部冠军”的说法,徐寅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希望我在赛前的这种估计是错误的。”
               (本报天津5月12日电)


第4版(体育)
专栏:

  “打虎上山”
——记中国乒乓球男队的三位小将
本报记者陈昭
在品尝胜利果实的时刻,比沉甸甸的金牌更为可贵的是一批年轻的小将挑起了中国乒乓男队的大梁,他们擒龙伏虎,令世界乒坛为之震惊。
我最喜欢的格言:付出超人的代价,就能有超人的收获。
              ——刘国梁
19岁的刘国梁今日一人枪挑两员大将下马,一位是在男团决赛中独拿中国队两分的瓦尔德内尔,一位是白俄罗斯后起之秀萨姆索诺夫。
刘国梁右手直拍,传统的中国近台快攻打法。面对老瓦这个庞然大物,他暴风骤雨般地攻击先声夺人,拿下两局。瓦尔德内尔不愧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力扳两局。决胜局中,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刘国梁打得聪明机智,改用反胶接老瓦发球,从而使前三板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刘国梁1992年时以直拍横打技术曾让多少名将闻之色变,然而稚嫩的他此后一度陷入了低谷。今日他又一次崭露锋芒,标志着他的成熟。
我最喜欢的格言:有信心不一定能赢,没信心一定会输。
                     ——孔令辉
20岁的孔令辉力擒上届冠军盖亭和瑞典新锐卡尔松,为中国队在男单半决赛上扫除了两只拦路虎。
一贯以打法不讲理著称的盖亭,今天遇到了不怕不讲理的孔令辉。两人厮杀,天昏地暗,你胜一局,我再捞回一局。孔令辉两面起板,抢拉在盖亭前面。在对攻中,第五局盖亭终于顶不住了。21∶8,孔令辉使咄咄逼人的盖亭全失了往日盛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孔令辉的致胜之道。
再战卡尔松,孔令辉气势不减,以3∶1击败对方。这位来自黑龙江的小伙子长相文静、清秀,然而当他长剑在握,却成了令每一位对手都胆战心惊的“大煞星”。
我最喜欢的格言:人生能有几回搏。
                      ——丁松
新闻人物丁松今日报了两“仇”。一是将去年打败他的佩尔森以3∶2淘汰出局,一是将刚刚击败马文革的波兰选手布拉什奇克轻描淡写地“扫地出门”。
佩尔森不惧削球,丁松胜得不易。但丁松毕竟不是去岁的丁松,佩尔森尽管顽强应战,但在气势如虹、“报仇”心切的丁松面前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三名年轻的中国小将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闯入男单四强,令人们看到了中国乒乓球的希望。正可谓,满园春色关不住,数枝红杏出墙来。
(本报天津5月12日电)
(附图片)
刘国梁击败瓦尔德内尔,仰天长啸。 本报记者 陈昭摄


第4版(体育)
专栏:

  国际乒联将积极推广乒乓球运动
正酝酿对现行规则做某些修改
新华社天津5月12日电(记者李靖、刘其中)国际乒联执行副主席乔治·赛贡今天在这里表示,国际乒联今后将竭尽所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推广乒乓球运动,提高其技术水平,把更多的人吸引到乒乓球台旁边来。
赛贡是今天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作上述表示的。他说,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让更多的人接受这项运动,让更多的中年人接受这项运动,让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接受这项运动。”目前,奥运会只设男女乒乓球单项比赛,未设团体项目。
今年56岁的赛贡是尼日利亚人,是非洲乒乓球联合会主席。在日前举行的国际乒联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执行副主席,负责联合会的发展事务。
他说,在中国,乒乓球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在其他国家,打乒乓球的人还不很多。在有些国家,青少年中打乒乓球的很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往往转而去打网球或高尔夫球。
赛贡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设法筹集更多的资金,举办更多的比赛,重奖获胜的运动员。”他认为,在这方面,足球界的作法应当借鉴。赛贡认为,资金困难也是阻挠乒乓球运动在发展中国家普及的主要原因。
这位国际乒联的官员还认为,在技术方面,应当设法增加乒乓球员比赛时对攻的次数,多打些回合,以便进一步提高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为此,”他说,“国际乒联正考虑对现行比赛规则做些修改。乒联主席哈马隆德有这种想法,前任主席荻村先生生前也曾提出过类似的建议。”


第4版(体育)
专栏:

  世乒赛花絮
▲在孔令辉与盖亭激战中,人们突然发现坐在场边指导孔令辉的竟是许绍发。这位原中国男队主教练笑着说:“今天中国队教练分兵把关,人手不够,我是友情‘客串’。”许教头指挥有方,隔代弟子孔令辉受益匪浅。
▲混双韩国李哲承/柳智惠对中国孔令辉/邓亚萍的比赛刚要开始,裁判突然发现双方队员均穿白色球衣,于是让其一方换颜色,但哪一方都不愿换。裁判只好掷硬币判决。韩国队运气不好,只得出场换球衣。
▲男单1/4决赛开始,波兰选手布拉什奇克刚要发球,主裁判发现他球衣背后的号码是681,不是记分牌上显示的682,不管布拉什奇克怎样解释,裁判认号不认人,直到找出682的号码布换到背后,才准许开战。(二昭)


第4版(体育)
专栏:

  中央电视台“世乒赛烽火台”节目受欢迎
本报讯中央电视台在第一套节目每晚10∶40开播了“世乒赛烽火台”专题报道节目,该节目以直播的形式将当天的赛事精选、人物专访等向全国播放,受到观众欢迎和好评。


第4版(体育)
专栏:

  名副其实“三连冠”
——王涛刘伟混双夺冠小记
本报记者郑红深
上届世乒赛混双决赛,王涛/刘伟战胜了韩国的刘南奎和玄静和,第二次夺得这个项目冠军。本届世乒赛,中国队又安排他俩配对,他俩也立志要夺三连冠。他们二人一右手一左手,配合十分默契。他们此次一路过关斩将,显示了其混双项目上的霸主实力。实力不如他们的队友邓亚萍/孔令辉,当然也希望夺得赫杜赛克杯,以使邓亚萍有希望实现奥运会和世乒赛的大满贯。
今天的决赛,让王涛/刘伟出了一身冷汗。第一局他们是从危险的边缘上夺回来的(24∶22)。第二局从10平打到15平,双方各不相让,最后王涛/刘伟以21∶18小胜。第三局邓亚萍/孔令辉见大势已去,无心恋战,比分差距才拉大。
赛后新闻发布会上,王涛/刘伟在回答今天是否真刀真枪地打的问题时,王涛肯定地回答:“今天是决赛,当然是真打,不可能也没有理由要照顾谁。”刘伟说:“今天夺得了混双三连冠,我特别高兴,也许这是命运为我在混双项目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本报天津5月12日电)
(附图片)
王涛/刘伟登上混双冠军领奖台。 本报记者 王霞光摄


第4版(体育)
专栏:

  别样心情
本报记者许立群
角逐女子单打四分之一决赛的八员大将皆是炎黄子孙。尽管其中有人不是代表中国队,但那黄皮肤和黑眼睛却是永难改变的血缘烙印。
面对中国队一号主力邓亚萍,原国家队名将、现加拿大选手耿丽娟几天来的威风不知哪去了,痛痛快快地以○比三败下阵来。
中国台北队的陈静碰上了湖北老乡乔红,似乎有点抹不开情面打。而乔红却憋足劲要打进决赛,结果自然是乔红得胜。
中国台北队的童飞鸣与乔云萍的争夺算是最激烈的。双方咬到第四局,童飞鸣一下子咬不住了,没了斗志,被关在半决赛门外。
中国队大大松了一口气,进入半决赛的四人都是我方队员,女子单打金牌已稳入囊中。
记者问童飞鸣为什么后来发挥失常,她说:“原来我也是中国队队员,现在代表别的队上场,又是在国内比赛,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这些我赛前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可是一上场,不知为什么还是觉得心里别扭。特别是第四局的时候,我看见我以前的教练张燮林坐到了场外,我的心一下子更乱了。我想输就输吧。”
(本报天津五月十二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