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走科技兴区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力吉
内蒙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域辽阔,资源富集,对外经济联系的地理位置也比较优越,经济发展的潜力很大。
建国40多年来,纵向比较,内蒙古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横向比较,特别是与发达省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的几十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需要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的发展思路、战略和规划,走出一条具有我区特点的发展路子,其中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走科技兴区之路,则是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内蒙古经济发展基本上是沿袭了一条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粗放型增长道路。产品初级化、技术装备差、生产工艺落后、经营水平低下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发展。以我区优势产业农牧业为例,虽然粮食人均占有量在全国居第三位,牲畜总头数居于全国首位,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水平,但生产水平不高的矛盾仍很突出。要解决这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进步。另外我区经济基础薄弱、财力紧张,资金再投入能力比较弱,依靠国家短时期的大量投资也不现实,外延发展为主已经没有出路,而依靠科技进步、挖掘现有的潜力,则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捷径。内蒙古的科技实力也比较雄厚,全区现有国有自然科学独立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62家,非独立科研机构已发展到200多家,民营科技型企业800多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48.7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34.4万人,全区科技人员占人口总数的比例接近全国先进水平;具有一定的综合科技能力,其中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高技术、农牧业技术、稀土高新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强优势;科技和经济的结合逐渐紧密,科技进步对工、农业总产值贡献份额达到30%左右,已经成为我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和新的生长点。实践证明,我们只要紧紧抓住内蒙古科技、经济的基本特征,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重点,大力发展和繁荣我区的科学技术事业,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就能为我区的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我们要继续重点解决好“增强意识、转化成果、优化机制、培育人才”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强化全民的科技意识,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从总体上看,全区整体科技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们要通过科技宣传和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努力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使全区各族人民、广大干部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特别是各地区、各行业的党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要努力学习科技、了解科技、重视科技,不断增强科技素质,在认识上、行动上自觉地“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其次是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关键的环节,是显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针对我区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规模小、覆盖率低的矛盾,下一步我们打算重点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做文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率,特别要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专利技术的开发,提高科技成果推广的覆盖面和规模效益,使之不仅出成果而且出效益。力争用3—5年的时间使我区目前30%的科技转化率提高到50%以上,推广率由现在的15%提高到30%以上。
三是优化科技运行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科技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按照科技自身的规律,建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型体制。根据内蒙古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面,要力争做到在“稳住一头”的前提下,重点抓好“放开一片”的工作,使放开的一片为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做出贡献。我们要通过转变职能,建立和完善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强有力的导向与激励机制等措施,建立起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机制,为我区科技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是积极培育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为科技经济发展积蓄后劲。目前我区人才资源存在潜在危机,人才外流和人才引进严重失衡,科技后备力量不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在全区倡导和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同时为他们创造科技工作的必要条件和环境,努力造就一支跨世纪的优秀科技队伍,以不断满足我区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冬抓暖夏抓房四季抓食堂
——大连理工大学精心搞好后勤工作见闻
本报记者张书政
大连理工大学从改革后勤保障体制入手,坚持“冬抓暖,夏抓房,一年四季抓食堂”,使师生员工教学、科研、学习无后顾之忧。学生给校长写信称赞校园生活:“冬天是热乎的,夏天是凉快的,环境是幽美的,心情是舒畅的。”
黄海之滨树绿花红时,历时4个半月的北方冬季采暖期结束了。从教学楼到学生宿舍楼及职工生活区,飞出一封封表扬信,对冬季供热表示满意。该校连续4年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采暖先进单位。
入夏后,校房产维修部门立即抓房屋维修、新屋建设。房产部门职工提着小油桶,挥动油刷,油漆着一栋栋教学楼和宿舍楼的门、窗,有的楼内房间也粉刷了,旧房的屋顶、厕所维修了。基建部门忙于建房,在大公街新建的24层家属住宅楼,主体已建到20层;在凌水街校部新建的4栋万余平方米的教学、科研用楼,有的在打基础,有的拔地而起。
建筑风格别致的7个学生食堂和1个教工食堂,每日要供万余名学生和近千名教工就餐。各食堂均用电子计算机售饭菜,就餐者手持“磁卡”,边选饭菜,边通过分机往卡上输入餐价。万余人一日三餐,每餐半小时即可售完。操纵主机的白衣女士说,学校去年投资140多万元,安装了自动化售饭系统,改造了食堂房屋、炊具等。现在,就餐人数及餐费情况能够顿清、日结,有利于伙食成本核算,还避免了过去使用内部饭、菜票的“跑、冒、滴、漏”现象。
各食堂均有高、中、低3个档次的饭菜,每档饭、菜各有4个以上的品种供选择。此外,还有小炒部,可以点菜现炒;设有小菜部,出售各种小菜、凉菜、咸菜、啤酒、饮料等。每次午、晚餐的主食,有米饭、饺子、锅贴、馅饼、小笼包子、油饼、面条、稀饭、蛋糕等等。
500克米饭和500克馒头的价格都是1元钱,油条是2元钱500克。每个食堂都挂着两块小黑板,一个写着本食堂饭菜价格,一个写着市场的米、面、副食、蔬菜价格。这也称得上明码实价啦!
大连理工大学用于抓暖、抓房、抓食堂的后勤生活经费,按规定,每年拨款只有1500多万元,这与现在的总投入相差“一大块”。主管学校后勤工作多年、已年近花甲的副校长徐福勤告诉记者:“我们靠改革后勤工作的体制找到了解决这‘一大块’的出路。”
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他们撤销了属于机关性质的总务处及下设各科,改变了“花钱—要钱—没钱”的财务管理状况,逐步建立起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后勤机构。他们把伙食科改为饮食服务中心,房产科改为房产基建维修服务中心,并确立了与后勤机构相适应的“承包—创收—服务”的财务制度。
校长助理、校后勤部主任王连生兴奋地说,我校后勤体制改革带来了新气象:一是认真“节流”,各单位千方百计地保质量、降成本。采暖服务中心到抚顺、阜新等几个煤矿采购优质煤、低价煤,节省采暖费70.2万元。饮食服务中心也把采购点移到产地或大市场,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了伙食成本。
二是积极“开源”,各单位“以创收养服务”、“以外养内”。管理16栋学生宿舍楼的西山小区生活服务中心,去年利用寒、暑假期间接待外单位会议及旅游团体等搞创收,净收入61万元,他们从中拿出22万元上交学校后勤,另拿出10万元搞西山小区的绿化、美化工程。
三是探索教学、科研、师生生活和后勤工作在经费上互保互补的新路子。车队曾是校内“耗钱大户”,125台各种车辆每年要耗掉有关税、费、油钱共计400多万元。如今,车队与社会合办驾驶学校,又承揽客、货运输任务,去年净赚40多万元,除解决车队人员的奖金、洗理费等开支外,给学校后勤上交20多万元,并给车队留下自身发展基金。校托儿所过去每年要学校负担9万多元。自前年成立幼教服务中心后,向社会开放部分床位,一分钱的补贴也不吃了,而且靠自身创收解决了70多名幼儿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工资等项开支。车队、托儿所每年节省下来的400多万元经费,有力地补充了学校抓暖、抓房、抓食堂的费用。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远征北极的壮举书写科学的史章
中国北极科考队凯旋
本报北京5月11日讯记者魏玉琴报道: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一行带着踏冰卧雪、飞洲越洋的风尘和丰厚的科学考察成果于今日下午胜利归来。首都机场鼓乐喧天,各界代表和家属把考察队员们团团围住,鸣鼓乐、送鲜花、披红绸、献红领巾,盛情欢迎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插在北极点的中国科学考察队员。
这次考察活动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第一批考察队员于今年3月31日从北京启程,经纽约赴加拿大,4月23日开始进军北极点。在美国(95)北极探险队协助下,经过13天艰苦卓绝的跋涉,考察队于当地时间1995年5月5日晚9时55分(北京时间5月6日上午10时55分)沿西经70°线安全到达北极点,胜利完成了本次考察活动的野外观测与采样任务,为今后继续开展北极科学考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领队位梦华代表全体考察队员激动地说:“我们考察活动的成功是因为我们背后有祖国、有这么多朋友作坚强后盾。我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非常感谢炎黄子孙的团结奋斗,共同对世界作出贡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迎科技大会展世纪宏图

  新疆科技攻关棉花连年丰收
本报讯记者祝谦报道:棉花已成为新疆第一支柱产业,总产值达100余亿元。新疆棉花单产、总产与品质的提高,得益于科技攻关的成功。其增产的科技含量占70%左右。
新疆曾是一个缺棉区,1949年,产棉仅10.2万担,人均1.2公斤。去年产棉达1650万担,人均1.1担。如此显著的变化,与大规模科技攻关密不可分。“六五”期间主要以引进地膜、培育良种、实行化控、叶面施肥为主,使在40公斤上下徘徊不前的棉花单产,直线攀升到75公斤。从此,新疆棉花不仅自给有余,还成为全国外调棉的大区。“七五”以来,科技攻关的主题是棉花的品质。新疆棉花的“高糖低弹”,一直影响其出口创汇能力。通过近10年的科技攻关,新疆棉花的糖度和弹性指标,均达到了国际标准,棉花已成为新疆出口的主导产品。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国766家报纸自办发行
报纸自办发行协会在洛阳总结10年经验
本报讯5月8日至10日,全国报纸自办发行10周年庆祝大会暨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协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河南洛阳召开,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165家报社的300多名代表就报纸多渠道发行体制的改革和报社如何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搞活自身经营进行了总结。
10年前,洛阳日报社率先实行自办发行,到今天,全国自办发行报纸已发展到766家,占全国报纸总数的1/3以上,其中以地市级以上党报为主体的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协会会员单位200多家,占地市以上党报的70%。
新闻出版署有关领导和全国报协发行委员会给大会发来贺信。贺信说,大会总结我国报业自办发行10年来的经验,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在加强队伍建设,巩固现有发行阵地,进一步扩大协作联网等方面认真研究总结,有利于自办发行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会上,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协会对1993—1994年度全国107个报纸自办发行先进单位、128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会议还选举产生了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协会第二届领导机构。(孟繁六黄勤章)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迎科技大会展世纪宏图

  乐清农业顾问作用大
本报讯记者袁亚平报道:由农业高级顾问推荐提供的科技项目,正在浙江省乐清市实施,并已经夺得高产丰收。
乐清市为了促进发展“一优两高”农业,自19G由于盲目自信,自己两年来只顾埋头不断地写文章,写出来就投,投罢再抓紧写,没回音也不要紧,心想总会有一篇被独具慧眼的编辑看中……两年的功夫,虽写了许多文章,却一篇也没发表。要是这段时间我多看些书,多比较一下,找一找自己作品中的毛病,在学习和思考中提高,该多好哇!
写到这儿,我想起了托尔斯泰的名言: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就越小。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迎科技大会展世纪宏图

  北京采用专家系统管理小麦
本报讯记者蒋建科报道:小麦何时灌溉,何时施肥效果最好,本应由科技人员决定。如今,京郊的农技人员只要轻击几下键盘,计算机就立即告诉最佳方案。北京的小麦单产从全国第26位跃居首位后,又迎来了小麦管理计算机化的新时代。
目前,该专家系统在京郊主要产麦县联网运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效果。去年,由专家系统控制的20个试验点中,有6个点亩产500公斤以上,10个点亩产450—500公斤,4个点亩产400—450公斤,全部平均亩产468公斤。比相同地块前3年平均产量增产16.6%,比全市小麦单产提高18.6%。而平均每亩物质投入成本降低7%。今年试点已增加到75个,合计面积21170亩。
专家们认为,这套系统能实现小麦因地制宜、因苗管理,要加速推广。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十六位以色列专家来华授课
中以农业培训中心受欢迎
本报讯以色列农业部长雅各夫·楚尔在访华期间,专程前往北京农业工程大学,视察建立在那里的中国—以色列国际农业培训中心。这个培训中心曾被誉为是“中以农业合作的典范”。
中以国际农业培训中心成立于1993年,由我国农业部与以色列国农业部、外交部共同创办。培训中心的任务是引进和吸收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经验,为我国及周边发展中国家培训高层次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培训中心成立以来,已先后举办了“现代灌溉技术”、“农产品收获后加工技术”、“温室生产新技术”三期培训班,第四期“畜牧工程技术”培训正在进行之中。学员反映,培训班讲授的课程新颖、实用,十分切合我国目前的需要。开班以来共有16名以色列知名专家教授前来授课,为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农业教育、生产、科研及技术推广部门培训了各类技术人才120名,同时以色列还向学员提供了3个奖学金名额前往以色列接受进一步培养。(王珠珠王之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理工大学董事会成立
本报北京五月十日讯北京理工大学董事会今天在京成立。北京理工大学董事会由与该校建立有密切合作联系的兵器、国防、电子、机械、航空、航天等部门的有关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等董事单位组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倪志福、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和朱光亚,以及前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李强受聘担任校董事会名誉董事长。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张俊九任董事长。(苏青)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护理技术知识大奖赛举办
本报北京五月十一日讯记者艾笑报道:为迎接五月十二日的国际护士节,中华护理学会今天举办了“北京坤龙杯护理新业务新技术知识大奖赛”。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今年国际护士节的主题是:“妇女健康,护士铺路”。这一主题是与今年九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相呼应的。在京的中央级、市级及厂矿区县医院的六十多支代表队参赛。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鲜花献给北极科考队员
5月11日,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凯旋抵京,在机场受到首都群众的热烈欢迎。右图为女青年向科考队领队位梦华献花。左图为同机归来的本报随队记者孔晓宁。 王长江 徐建中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