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美术)
专栏:名家书简

  扬长避短焕发青春
——王朝闻给江苏省文德中国山水画研究会的信
文俊同志:
来信收读,迟复为歉。原因一言难尽,并非人去茶凉,现在写信,处于双眼矇眬状态,希望耐心边看边猜。有时自己也认不得自己写的字了,只好对着前后文猜测。
你们成立文德山水画研究会,把专业和业余的山水画家组织起来,探索中国山水画家自强之路,即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创造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山水画,这是非常必要的一件好事。祝愿你们在探索前进的途中,获得自己也很高兴的成就。
在我看来,不论主客观情况多么复杂,二为的方向和二百方针必须坚持。也只有加强研究工作,才能觉得二为、二百对自己的爱好不是额外的负担。有必要研究中国书画的历史发展,了解内容、形式和风格的变迁所体现的艺术规律,以深入理解中国以及东方艺术的特殊本质,有必要研究西方古今的艺术,从比较中认识自己的特点,工作起来才更有信心。要了解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的现状(包括非中国书画以及非东方艺术的挑战),了解它们对中国当前的书画活动影响之积极性与消极性,以利于扬长避短,使中国的山水画真正焕发出自己新的青春。
中国书画从来都因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来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从贵省的扬州画派看来,单说画上题词这一现象,虽不是清初的创举,较之明代更早的元代显然是有巨大变化的。了解它们如何变化的原因,对于今天的山水画的构思、构图都有好处。
提到扬州画派不禁想到,当年扬州是个商业繁荣的城市,究竟它对这一画派的发展、壮大所起的作用如何?贵省同志对这些问题作研究,更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方便。为什么以郑板桥为代表的画家能够保持自己的艺术个性?特别是仍能以竹石兰作高尚人格的象征,没有背叛在潍县当七品官时自己的高尚人品。从他那衙斋萧萧的竹声也能引起民间疾苦声的联想看来,可见这位画家还没有投入盐商等“大腕”的怀抱,没有迎合低级趣味,没有向赵公元帅屈膝低头,这一切,正是“文德”画会朋友们所要关心的问题吧!
我相信,从你50年代从事《梅山水库》一画的创作经验,从这一在中国美术史上为新山水画争取到一定地位所准备的主观条件——热爱祖国山河的激情和直抒的生活实践所起的积极作用看来,这种经验仍是当前专业的与业余的山水画家应当坚持的正确道路。
这样说,并不是只主张写实风,反对艺术的虚构、想象以至幻想。去年12月在广州龙山开会,我的发言由衷地称赞过题为《为了收费》那一幅漫画的虚拟性,认为它的虚构,是广义性的生活反映。这样的反映很有积极意义,它概括了现实生活中的丑。这样的作品,和你那比较写实的《梅山水库》得以成功的原因一样,虚构的形式的积极意义和作用,也是接受实际生活对艺术的一种赐予。这就是说,山水画的具体形态可以是多种形态的,形式风格的独创性,主要来自对生活的独特性的感受。 (张文俊为江苏省文德中国山水画研究会会长)


第10版(美术)
专栏:画坛人物

  周韶华的艺术探索
水天中
20世纪后期,有几位画家对中国水墨画的发展给予很大影响。周韶华就是其中的一位。80年代之前,周韶华的艺术鲜为人知。后来他崭露头角,人们多少觉得有一点突然。如今回头看,会感到他在画坛的脚步似有按部就班的谋略——他首先从正面树起一个战略性目标,然后一步步付诸艺术实践。理论和创作同步起动,相辅相彰,使他的艺术活动显出明晰的路线和轮廓。他呼唤民族文化之魂,重整传统水墨的旗鼓,汲取现代艺术的形式因素,以图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再展水墨画雄风。
在中国绘画史上,伴随着水墨逐渐成为主要的绘画形式,绘画逐渐离开宫苑寺观的墙壁,进入私人居室。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绘画艺术生长的环境,人们对绘画作品从整体视觉张力的重视,逐渐转向微妙绘画性效果的重视。而士大夫文人更将这种趋势推向极致,疏淡、萧条、古雅、内省的“老境美”统率了水墨天地。中国水墨画被“雅化”了。它与书牍简册、清茶素琴调谐无间地静处于斋堂几案之间,给无欲无求的遁世者以心灵的慰藉。
批评这种局面为“衰败”,从语义解释的角度看,的确可以推敲。因为衰败意味着一个活的系统趋于停滞和解体,而传统水墨画的这种局面,却是文人画家的理想和追求,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画家为使水墨画符合这种规范而尽心竭力。周韶华要做的,是在保持水墨画艺术生命的基础上改变这种局面。他追求中国文人胸中的“浩然之气”——雄健博大的文化精神“强化传统”,借以增加水墨画的精神力度。他所选定的这种取向,使恪守传统的人既难赞同,又难反对。
《大河寻源》是他前期水墨画探索的形象化概括,它包括一系列艺术行为:重温古代文化思想,考察中原和边陲文化遗址,从民族文化角度阐述艺术变革的主张和创作足以体现上述思想的水墨画作品。他在80年代画坛激起的波澜,是由多方面艺术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20世纪后期的美术家中间,周韶华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是相当独特的。他不仅对“火热的现实生活”有兴趣,对一方水土(地域性风情)有兴趣,对山川形胜有兴趣。他投入自然,“行程十余万里”,是投入曾对中国人的生态状态起着一贯性、规律性作用的自然,投入形成中国文化传统的自然环境。他认为像长江大河高原广漠这种环境,对于民族精神的造就,有着深远关系。
当然,诸如“民族魂”、“天人合一”、“大道自然”……在他的艺术论述中,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诗意“化简”。将这些经过“化简”的观念,与特定的自然景观、文化遗迹联系起来,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是合乎逻辑的处理方式。它的审美意义远远超过学术意义。
周韶华还以独特的方式关注历史。他对历史的兴趣,不是上追宋元,取法盛唐之类,也不是考察人物行状,衣冠体制之类,而是想追溯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源流,并归纳出可以经由视觉形式加以表现的途径。
从这两方面看,可以知道周韶华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宏大而简约。有人说他“专捡大块为文章,大河、大路、大山、大心灵”,这很有道理。古人以“大块”形容天地,即宇宙和自然。这是绝大多数画家共同的创作源泉,但周韶华有理论架构支撑的明确追求。当代致力于水墨画创作的许多画家,也都善于假大块为文章,但他们对自然的态度各有不同。以吴冠中、刘国松、贾又福与周韶华相比,吴冠中不像周韶华、贾又福那样关注某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不以大山大水的文化象征而以它们自身形体显示的韵律、节奏、气势为鹄的。如果说周韶华关注的是民族的文化精神,吴冠中关注的便是自然生命的活力。周韶华为自己的创作设定了历史、文化的走向,所以深宏宽厚;吴冠中从来不作这种规定,所以他灵动而自由。
周韶华选中的宏大广袤的自然和年深日久的文化,都是分量极重而又很难用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他一直在思考、寻觅象征性符号,试图将“浑浑天涯”的文化思想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他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领先于海内外水墨画诸家。但毋庸讳言,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一时难以验证的假设。例如,他认为“东方文化的心理结构图像符号是太极图,而西方文化的心理结构图象符号是十字架”。近年持此说者甚多,但从两种符号的来源和它们所能负载的人文内容看,有点勉为其难。而且我觉得,周韶华自己在艺术思考、绘画创作中之所得,也不是太极图之类的东西就能解释和概括的。从《大河寻源》到《世纪风》,不仅是周韶华对东方文化感悟的深化,也是对绘画本体认识的提升。早先画面上常见的铺陈张扬,被近期作品的大度、单纯所代替。这些新作告诉我们,在经历长期以生命与感情进行的思考之后,周韶华绘画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附图片)
春风(中国画)周韶华
太行山丰碑(中国画)周韶华


第10版(美术)
专栏:

  澹泊却早誉华滋嶂犹湿
——张正恒其人其画
张弛
初识张正恒教授,是在北京饭店为《陈子庄遗作展》举行的招待会上。他恰好与我邻座,彼此打过招呼似无多话可说。看上去,他显得木讷,两鬓灰色的头发也不加梳理,衣着随便得像个看门老人。未曾想,到他离座跨上讲坛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动情地绍介故友的人品及画品时,竟透辟简约,妙语连珠,沸沸扬扬的大厅里顿时悄然无声。
也许是命运在恶作剧,也许是天性澹泊使然,不多的机遇如彩云般地从他眼前飘然而逝,终于使这位早就脱颖而出的绘画俊才直到现在才为世人所识。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招收新生,他身在蜀中潜心涂抹丹青并未兴头十足地前往杭州赶考,而是古怪地邮寄一幅山水扇面应试。结果莫朴、潘天寿、邓白、朱金楼诸位名家一致同意他免试入学。进修期间,尽管他的画稿和习作备受李可染、夏与参等先生的嘉许,他却谨记启蒙教师曾默躬“却早誉以几远到”的戒悟,伏案劳作,矢志晚成。
张正恒擅长山水画。披览他盈尺的画作,共同唱出的是一曲对母亲、对普通劳动者、对千百万默默支撑着共和国大厦的人民的赞歌。被收入《毛泽东故居藏书画家赠品集》的《井冈山图》和受到吴作人先生欣赏的《三湾之春图》,是张正恒1960年毕业时的力作。浓笔重彩的《山涛》堪称他现存绘画的代表作——方正的画幅上云淡岚浮,层峦叠嶂,烟波浩淼。然而画家并不以单纯表现大自然的美为满足,独具匠心地在山脚精心勾勒出几艘停泊的货轮,蜿蜒而上的山路,山麓间连片的现代化楼群;平阔的江面上既有点点帆影,又有多层的豪华游轮。某位评论家以“浑厚华滋”来概括他的绘画风格,这正是张老追求的目标。他认为,山水画以浑厚华滋为上。浑者,笔墨满纸,浑然一体,虚实照应,妙若天成;厚者,笔墨厚重,层次丰富,力透纸背,笔能扛鼎;华则墨彩辉映,变化万千,如众芳纷呈;滋,却是水墨交融,满纸活力,漓嶂犹湿。
张教授作画也与常人不同。他酝酿成熟后,泼墨挥洒,在纸上大胆地甚至是随意乱涂,让你根本看不出画的是什么。随后,他一遍遍用大中小画笔细心收拾,山出水现,鸟飞船行,灵迹胜景跃然纸上。这般胸中丘壑、妙合天成的画法,是以其长期对大好河山的细致观察研究为基础的。他告诉我,作画时,先以黄宾虹大师乱而不乱的画法为画底,达到几可乱真的境地时,再博采诸家之长,设法跳出来作透纲之鳞。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只有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他所酷爱的事业时,方能充分显示出他的性格、功力和作风。
(附图片)
苍山夕阳近黄昏(中国画)张正恒


第10版(美术)
专栏:画坛风景线

  华君武漫画艺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协漫画艺术委员会主办的华君武漫画艺术研讨会最近在京举行。首都美术界、漫画界、新闻界100余人出席会议。今年,适逢华君武同志80寿辰与从艺65周年,与会者对这位老前辈表示热情祝贺。
大家对华君武同志65年来在漫画艺术创作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给予高度赞扬。他不仅在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战争年代以漫画为武器,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而且在新中国和平建设时期,又更多地用漫画对人民内部的消极现象进行善意的启发和批评,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突出贡献,是一位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老艺术家。(丁目)


第10版(美术)
专栏:

江苏美术家作品选
左下 无语自有情(中国画)  陈培光
左上 静谧的渔村(中国画)  朱 葵
右下 峡江春晓 (中国画)  黄鸿仪
右上 天伦之乐 (雕 塑)  罗世平
右中 太湖夜曲 (版 画)  张新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