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来信

  农民呼唤日用品市场“返朴归真”
时下,农村市场日用工业品品种齐全,供应充足。但是,不少农民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却发愁买不到实用的东西。主要表现在:
——农用型商品少,城市化商品多。山区村民喜欢穿适宜走山路的“解放鞋”,平原地区的村民在雨季离不开胶鞋,可商店柜台上摆满的尽是高级旅游鞋和高跟皮鞋。不少村民还反映夏季买不到下地干活穿的平底布鞋,冬季买不到棉大衣、棉帽子等。
——低档商品少,高档商品多。席梦思床、沙发、高级写字台、新潮组合柜等高档家具在农村一些商店比比皆是,而村民很难买到一般木床、桌、椅、柜子等低档家具。此外,往常几元钱一袋的全脂奶粉、麦乳精,价格低廉的水果罐头、纸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几十元一瓶或几十元一盒的鳖精、蜂王浆、咖啡等。村民说:“喝一瓶这精那浆或抽一包高级过滤嘴香烟,几十斤小麦就没影了,哪里用得起啊!”
——实用商品少,时髦商品多。许多村民夏天常买些驱蚊香、爽身粉、防晒液,冬天常买些冻疮膏、蚌壳油、劳动霜等,花钱不多,很实惠。现在很难买到这类商品,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奶液、香波、粉底霜等高级化妆品,令村民望而却步。
此外,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使村民挨宰受骗的现象也不少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是工业品消费的广阔市场。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工业品生产厂家和经营商,要从我国国情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正确估计农民的消费水平,给农村多生产多供应适销对路、质优价廉的日用品,把喊了多年的“工业品下乡”的口号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农村供给,满足村民需要。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农村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能够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由此看来,农村日用品市场“返朴归真”非常必要。
河南省沈丘县李老庄乡梁新格崔玉芹
这封来自农村基层的信,反映了农村群众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看来是小事,其实并非小事。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现在还不富裕,在日用品需求上,他们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道理很简单,东西再好买不起也是空的,便宜实用的反而能满足群众心愿。希望生产部门和供销部门能认真听听群众的意见。
——编者


第1版(要闻)
专栏:

  爱的最高境界
本报评论员
似乎很难以常情理解孔繁森同志作出的选择:他不能尽孝于高龄老母,却把棉鞋、毛衣送给藏族的“阿妈拉”;他不能眷顾于妻子儿女,却收养了两名藏族孤儿,用自己卖血的钱来改善孩子的生活……然而这并不奇怪。因为,他是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对人生有更高的境界。
孔繁森说过:“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对孔繁森来说,这种境界,这种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漂亮的辞令,而是一种深沉的感情,一种备尝艰辛的实践。他可以不去收养两位藏族孤儿,可以不去自己挨冻而把毛衣送给“阿妈拉”,更可以不卖自己的鲜血养育别人的孩子……这并不是他份内的事情,然而他却真诚投入地做了。这是一位共产党员无私的道义感和一位人民公仆崇高的使命感所使然。“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孔繁森的所作所为,是愿以苍生利益为己任的崇高境界合乎逻辑的展开。
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他们的品德、情操总是相同或相似的。虽然孔繁森和过去的一些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典型,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特色不同,但是有一点似乎完全一致,那就是,对人民的深情挚爱。
看一个领导干部是不是合格、优秀,可以有多条标准,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看他干的事能不能让群众拥护,能不能让群众赞成,能不能让群众满意,能不能让群众高兴。也就是说,能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不是和人民群众保持着鱼水相依的关系。这是一块试金石。古往今来,老百姓正是用这块试金石衡量官员谁个优、谁个劣。人们赞扬孔繁森:“抚孤恤贫,爱民胜父”。这是对孔繁森的最高褒奖。
为人民谋幸福,待人民如父母,这是共产党人的高贵品格,也是一个合格的人民公仆应尽的职责。学习孔繁森,就是应当学习他的这种高贵品格。


第1版(要闻)
专栏:

  高尚品格永留人间 奉献精神催人奋进
孔繁森事迹报告会在京举行
本报北京4月8日讯记者郑宏范、白剑峰报道: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中共北京市委共同组织的孔繁森事迹报告会,今天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报告会由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主持。来自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北京市直属机关,以及解放军、武警部队的6000余名同志,怀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聚精会神地听取了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报告。
报告团成员、与孔繁森一起工作过的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次仁卓嘎,来自孔繁森家乡的山东聊城地区行署副秘书长杨刚岭,曾多次陪同孔繁森采访的西藏电视台记者卓玛,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原阿里地委秘书长安七一,阿里地委纪检委副书记明久等五位同志,在报告会上从不同侧面向人们介绍了孔繁森同志生前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事迹。
报告团成员饱含深情地讲到,孔繁森同志10年间两次赴藏,最后以身殉职,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新时期领导干部的奉献之歌、奋斗之歌。在阿里工作时,孔繁森几乎跑遍了所有的乡村,行程近8万公里,哪里最艰苦,哪里的群众最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他与藏族同胞同呼吸、共命运,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在雪域高原树立了一座民族团结的丰碑。他识大体、顾大局,一切服从党的需要,无私奉献。他关心群众疾苦,不顾自己身患重病,为群众治病送药,充分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是清贫的,也是富有的,因为他拥有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和共产党员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人民的心中,他高尚的品格将激励成千上万的人奋斗不息。他以实际行动展示了新时期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
报告结束后,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刘云山在会上讲了话。张全景说:“这是一堂内容丰富、生动具体的党课,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迪。孔繁森同志是90年代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也是在藏工作干部的优秀代表。他的事迹和精神催人泪下,催人奋进,我们为有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感到光荣和骄傲。他的模范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集中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领导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和崇高品德,为广大党员和干部树立了一个学习的好榜样。学习孔繁森同志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哺育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一定会涌现出成千上万个孔繁森。”
刘云山说,孔繁森的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的精神风貌,他不愧为领导干部的楷模、90年代的焦裕禄。他牢固树立并很好地实践了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回答了在改革开放时代,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学习孔繁森同志,要紧紧抓住理想和信念这个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问题,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努力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场社会大变革中,经受住严峻的考验,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近3个小时的报告中,会场上6000余人始终全神贯注,许多同志为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孔繁森事迹报告团除继续在北京举办报告会外,还将赴河北、山西、河南、陕西、辽宁、吉林等省作巡回报告。


第1版(要闻)
专栏:访读者想知的地方

  山也还是那座山
本报记者安洋
吕梁是座沉重的山,交城又困在那山窝里。
吕梁百姓的话,“交城自古就是个苦叫的鬼地方”。
先说那山,一座套着一座,海拔高度由1000米盘旋到2886米,吞食了交城县总面积的92%。绵绵的霜冻期,小麦、玉米在这里扎不住根,莜麦和土豆是山里人果腹的主食。
再说那路,七扭八歪,晴天“磕磕碰碰的石头挤破了哥哥的脚”,雪天“滑溜溜的坡坡咬伤了妹妹的腿”。婚丧嫁娶,走亲串户,就只好苦了那不会说话的灰毛驴。
回头再看那水,交城河年流量不下4亿立方米,但一拐弯便顺势而下,交城人只能眼巴巴地望着浇了山下的文水县。于是有了那首苦涩的歌,“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浇文水。灰毛驴驴上来,灰毛驴驴下,一辈子也没有见过那好车马。交城那个大山里,没有好茶饭,只有莜面???,还有那山药蛋”。
粗涩涩的莜麦???,白生生的薄皮山药蛋,气喘喘的矮头灰毛驴,滋养了一茬一茬的交城人,构成了交城山民独有的风俗和文化。
那莜麦,生长期短,一亩地能收四五十公斤就算高产,但老百姓把它看得特珍贵,人来客往“没吃上莜麦面怨我不仁义,吃饱了肚子再捎上半袋袋盼你把我心上记”。娶媳妇嫁闺女吆唤乡亲们,“满山的朋友你都来,莜面米酒让你喜开怀”。
记者在王氏沟的王二狗家做客,主人家先把莜麦加热水和成团,然后把面团擀成薄片片,用两个手掌一片一片地搓成3寸长的空心小卷卷,再一个靠一个地立在笼里蒸一会儿,揭盖后热腾腾的???端上炕,蘸着肉丁做成的酱,那味道真是香,王二狗说:“原来可没有这么好的调料,化上碗盐水水就算了。”
交城山里土豆垒成了山,地里、院里、窑里都是土蛋蛋,老百姓离不了可又吃不完。抗日战争时,山里有民谣,“胡家沟里的山药蛋,砸死三个日本大坏蛋,雪片密的山药蛋,打败了鬼子手里的真子弹”。当年参战者刘駮虎老人说这可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至于那灰毛驴,旧时可不是家家都有的,那是财富的象征:“叫声妹妹你别着急,哥哥给你挣头灰毛驴”,“金山银山妹不想,只求坐上毛驴颠一颠”。
尽管这里山水秀丽,民风质朴,文化诱人,交城人却长期没有挣脱贫困落后的枷锁。
交城人视农村改革为“天赐良机”。“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认着这个死理,他们几经努力,终于让小麦在交城寒冷的大山里长起来了。这种夏播小麦,6月底播种,国庆节收割,亩产125公斤。1982年在古洞道、燕家庄、水峪贯栽种小麦成功,逐步推广到山顶的横尖岭。全县年产150万公斤小麦,使山庄窝铺上的家家户户天天都能吃上白面馍。双龙村的索二新,去年10亩麦地“除吃除喝,还落了万数来块钱。”
1992年,寒地水稻又在大山里栽种成功,亩产400公斤。山上10个乡镇全部种上了水稻,总产达190万公斤。白花花的大米喜得交城人说了话,“南方人精贵,吃的就是这东西呀!”
县委、县政府还在山里推广了8000亩地膜覆盖玉米,亩产达650公斤;又资助农民建起了2400座日光节能温室,长起了西红柿、黄瓜、豆角、西兰花,农民冬天里都能尝上鲜。安定村的夏有珍告诉记者:“第一次看到满枝的西红柿,我哭了一场,心里说不清的滋味直往上反。”
在大山之外,这些事可能平常得不足挂齿,而在交城海拔2000米以上的大山里,有了小麦,有了玉米,有了稻子,有了蔬菜,以往可真是不敢想呵!
交城县委书记兼县长王宝生是位38岁的年轻人,整整两个冬季,他都是在修路工地上度过的。在他手里,交城272个行政村终于实现了“村村都通机动车,二级乡路连成网”的宿愿。“撇开别的不说,光土豆下山就了不得,上山拉是两毛五一斤,送下山是4毛钱一斤,每户至少都有万数来斤”。今年刚出正月,寨上乡庄头村240户人家,拉土豆下山,家家都拿到了1000多元的现钱。张三娃得了4000多,“咱有车,突突突一下山就涨了价。”像张三娃那样的农用车,在交城的山里去年一下就增加了3500辆。喘了一辈子气的灰毛驴,终于有了歇脚的日子。
山里的乡镇企业日新月异,近几年的利税都上了亿,县委、县政府正一点一滴铆足劲,准备带领群众“一斧一斧劈山引回交城的水”。
交城的山水依然,???、山药蛋仍在,古朴的民风未变,而交城的人则正在走出交城山。


第1版(要闻)
专栏:

  美朝将恢复核会谈
新华社华盛顿4月7日电(记者周锡生)美国国务院女发言人谢利7日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美国和朝鲜将于4月12日在柏林恢复关于美国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问题的第3轮谈判。
美朝第3轮谈判是3月27日在柏林突然提前两天中断的。据美国官员透露,谈判中断是因为朝鲜谈判代表为打破双方在核反应堆供应问题上的僵局提出了新建议,但他们没有透露新建议的内容。
谢利说,自柏林会谈中断以来,美朝一直保持着“书面形式的接触”,同时,美国与韩国和日本就朝鲜轻水堆供应问题进行了磋商。
据此间报道,朝鲜方面表示,朝鲜可以接受由美国设计并提供主件的反应堆,但决不接受由韩国为主建造或完全由它建造的反应堆,因为“无论从政治方面还是从技术安全性来考虑都只能是如此”。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新疆八钢向年产100万吨迈进
投资6亿元的新疆八一钢铁厂连续式小型轧钢工程4月3日举行开工典礼。这是八钢建厂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引进具有90年代水平的先进设备。该工程竣工后,八钢的综合产钢能力将实现一次新的飞跃,跨入年产钢100万吨钢厂的行列。(祝谦)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海南国际椰子节成效显著
刚刚落幕的第四届海南国际椰子节取得显著效益。经贸布展、成交金额及文艺活动质量都大大高于去年。据统计,本届椰子节外贸成交5548万美元,比去年增长3%;招商引资合同投资额18亿元,比上届增长4倍。(鲍洪俊)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徐铁分局创党员安全生产纪录
徐州铁路分局党委紧紧围绕铁路运输生产这个中心,深入开展了“党员本身无事故、党员责任区无事故”活动,安全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4月4日,实现党员安全生产6000天,列全国57个铁路分局之首。(刘仲)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洛阳建成大型紫铜盘管生产线
河南洛阳铜加工厂投资2.5亿元建成的我国最大的一条紫铜盘管生产线日前投产。这条生产线由从波兰、美国、德国等国家引进的19台套先进设备组成,年产高精度紫铜盘管、内螺纹管、冷凝管、焊接管、空调管、水道管等产品1.1万吨。(姜斌)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金沙江特大桥顺利合龙
国家八五重点建设工程、亚洲跨度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双薄壁空心墩连续钢结构桥——金沙江特大桥日前在攀枝花境内顺利合龙。金沙江特大桥全长六百三十点三九米,主跨一百六十八米,位居世界同类桥型之二,亚洲之首,是国家重点工程攀钢二期工程的配套建设项目。
(梁小琴申明)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京九入津枢纽铺架桥梁
由北京铁路工程总公司承建的京九铁路引入天津枢纽工程中的京山联特大桥三月底开始架梁。建设者们将在总长三千零六十四点七五米的四座大桥、特大桥上,完成一百三十八孔,铺架二百八十二片梁,为京九铁路北段运输分流创造条件。(陈杰)


第1版(要闻)
专栏:

  自主开发重在创新
——记武钢一米七热连轧技改之路
丰风
编者的话
武钢一米七热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经过自主开发更新改造,从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们的成功,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只有走上技术进步的道路,不断地开发新技术、用新技术武装自己,才能有强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迅速,1994年,钢产量达到9153万吨,比“七五”初的年产5000万吨增长了八成多,成为世界第二大产钢国。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相当一部分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各种消耗指标较高,劳动生产率低,导致产品质量差,成本高,缺乏竞争力。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的任务相当繁重艰巨。路如何走?积极、有效、合理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一方面,而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自己的先进技术,更具有战略意义。武钢一米七热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更新改造,走出引进——消化——创新(国产化)之路,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坐落在长江青山之畔的武汉钢铁公司,再次奏响了新的乐章:一米七热连轧生产线计算机控制系统技术改造最近通过国家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
这套新系统的制成,结束了我国热连轧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应用软件开发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实现冶金工业现代化的道路。
这套由我国科技人员自己设计软件与引进硬件配套的系统,与全部引进相比,节约人民币2780万元,系统改造不停产,增创效益1.63亿元;新系统使热轧厂的年生产能力从302万吨提高到410万吨,去年热轧厂多创经济效益8111万元;产品的厚度、宽度、合格率等质量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武钢一米七热连轧技改成功,引起专家们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立足于国内自主开发的这套大型复杂的计算机系统,系国内首创,从整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经验很有推广价值。
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技改道路
70年代初期武钢引进一米七轧机全套技术,开我国冶金工业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之先河,实现了大型冶金热连轧自动化技术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折,缩短了我国与国际钢铁生产技术水平20年的差距!
一米七热连轧1978年投产,到了80年代后期,其潜在危机日益显露。它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力满足不了轧机生产能力的扩大,控制反应迟钝,硬件故障率上升,而原来提供这套技术的外国公司自1985年后已不生产其备品备件了。一米七热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技术改造提到了议事日程。
如何改?全部引进,技术上保险系数大,风险小。但是外国人的要价高。当时有人算过一笔帐:国际上的吨钢投资1150美元,上一个千万吨级的钢铁厂就得115亿美元。若是技术装备全靠买,投资和外汇用额相当可观,这样的引进,不符合我们的国情。
武钢的决策者们分析了这些情况和自己的力量。搞这个项目,当时在国际市场上软硬件价格比约为5∶1,硬件买国外的,软件自己开发,经济上合算。经过多年的生产实际探索,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仅透彻地掌握了引进系统,而且根据生产的要求,在技术、工艺上对该系统进行了大量修正改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了自主开发软件的实力。构思整个系统框架,搞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程序功能、信息来龙去脉、左右前后关联,虽错综复杂,但都被他们化作缜密的设计蓝图。他们认为,在工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搞现代化,一开始买人家的技术,“借鸡下蛋”是必要的。之后,就应在有了“样板”的基础上,致力于消化和创新,开发出“中华牌”的新技术。武钢一米七热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更新改造的方针是:“国外引进通用硬件,国内自主开发系统设计、软件设计”,走有选择地引进,立足自力更生的企业技术改造道路。
几条基本经验
回眸武钢一米七计算机控制系统更新改造的过程,有几条可兹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借鉴的基本经验。
第一,技术改造要“高起点”——瞄准国际先进水平。
来到武钢热轧厂,一派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壮观气势:一公里长的生产现场,板坯经粗轧、精轧,再卷曲成一人多高、十几吨重的钢板卷,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设备运行、产品质量保证全由计算机控制,工人、技术人员都在操作室或计算机室观“线”瞭“阵”。像这种大型热连轧自动控制技术,不仅集计算机、仪表、传动等高技术于一体,而且还带有很强的工程特征。武钢敢于涉足于这样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看重的正是这项技术是当今国际上冶金现代化水平的一个最具普遍性、代表性的前沿技术。瞄准它,攻克它,即意味着中国冶金技术的一次革命,意味着赶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世界级水平,意味着企业由以往劳动密集型生产向技术密集型生产的转变。
第二,技术改造的基点是自力更生。
按照国际惯例,热连轧控制系统改造都得停产进行,时间为数月至半年。即便是一些技术先进的国家,这种改造也要分段停产,一搞就是几年。而武钢的要求是不停产搞改造。这使得当时参加项目招标的日、美、德几家颇具实力的公司望而却步,视其为“天方夜谭”。其实武钢作这样的选择是反映了企业技改中绕不开的实际难题:负荷生产任务的企业,不容许打乱生产秩序,利润损失不起。像武钢热轧厂,停产一个月就要损失近两个亿的利税。然而,这个难关险隘被中国人发明的“双重化”技术所征服,即所谓新老计算机系统并行和输出切换技术,它能使新计算机系统在带负荷运行的状态下,进行调试,而又不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1992年5月28日,武钢成功地完成了新系统的热负荷试车,6块钢坯一次通板成功。总共只用了110个小时,完成了系统调试,创造了不停产改造的奇迹。
第三,技术改造的强势源自于产学研结合。
无论是老企业的改造,还是对大型或自动化水平较高的设备改革,如果单纯依靠本企业的力量,显然将会受制于其不可逾越的局限性。而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实行资源合理配置,集纳全国各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人才,产学研结合,发挥各自特长,共同攻关,是企业技改的必由之路。
一米七热连轧改造全系统开发中最艰巨最重要的难关——软件设计。这样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项目,要拿下来,必须要具有最佳群体组合。当时的武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刘玠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武钢对生产工艺熟、对老系统熟、经验丰富;而从一米七引进时就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北京科技大学著名冶金自动化专家孙一康教授等专家,有冶金自动化新技术、新理论方面的造诣;设计院搞工程设计是优势。产学研三方优势互补,合力输出,才能获得技改的最佳效益。于是就有了武钢和北京科技大学在项目实施方针上的共识和默契,才有了武钢、重庆钢铁设计院、北京科技大学联合组队奋战14个月,圆满完成软件设计和调试,在武钢成功进行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的佳绩。
一项技改带动企业整体水平提高
新系统创造了巨额的经济效益,这固然令人欣喜。然而该项目带动了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意义才更为深刻。
武钢把新系统项目看作是一种机遇。对企业的决策者而言,他们必须选择和廓清企业向着现代化目标迈进总体的战略思想,同时也形成了促进企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客观氛围。应该说,每一次技改,不仅仅是设备的改造,同时也是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工人素质的一次飞跃。
如今在一米七热轧生产线,一线操作工都懂得计算机对生产控制的过程,现场的技术人员则要掌握生产过程控制的数学模型。在项目引进当中,对生产过程中产品的产量质量要求如何转化为对计算机的要求,也是他们参与解决的问题;而搞软件设计、系统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则是一个既懂工艺,又懂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攻坚群体。
这项技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改造前处于“离线”状态的管理计算机与生产过程机联系起来。实现了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控制、管理控制一、二、三级计算机互相通讯、传送数据,大大提高了生产的管理水平。另外,从系统、软件设计,到现场安装调试,有关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生产厂和技术专业部门齐心协力,联动配合,节奏有序,这本身就是一部管理水平的精彩之作。随着新系统的建成,一支产学研结合,骁勇善战的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队伍也锻炼成长起来。


第1版(要闻)
专栏:

四月八日,孔繁森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与会者深为孔繁森的精神所感动。 新华社记者 白连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