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为了港澳同胞的菜篮子
本报记者杜若原
3月26日下午,汉口江岸车站货场一片忙碌。几辆家畜车停在专用线上,押运员吆喝着将一群群活猪赶进车厢。不一会儿,几台机车先后从另外的专用线上驶来,拉着鲜活货物组成一列货车。
是夜零点20分,这趟特快货运专列从江岸车站始发,满载来自湖北大地的优质商品,直抵深圳北站再转运香港。
这就是开行了33年的751次快运鲜货列车。
老车站的新使命
武汉铁路分局江岸车站建于本世纪初,是湖北重要的外运基地,年外运量占全省陆路外运总量的60%。
1962年3月20日,第一趟751次快运鲜活列车从江岸车站开出,开了我国外贸鲜活运输列车之先河。这是铁路、外贸部门为适应供应港澳鲜活商品“优质、适量、均衡、应时”的要求,共同创办的特殊外贸运输方式。
在此之前,内地输港鲜活商品靠零散货物列车运送,从武汉辗转到广州,需七八天时间,商品腐烂、死亡现象屡见不鲜,损失严重。751除了中途加水外,沿途不停直抵深圳,运行时间大为缩短,鲜活货物两天之内即可进入港市。
铁路部门为751制订了—系列特殊政策,“一保(保车源)三优先(优先配车、优先装货、优先挂运)”就是其中之一。751次在江岸装车的时刻,正逢一天中最忙之际。为保正点,他们不惜调动3台机车,甚至调动站里的全部五台机车,从7个地点取车、编组。这是一般货车根本享受不到的“待遇”。
现任站长吴蛟生告诉记者,他们每天完成的第一个装车计划,就是751专列。遇到特殊情况,常紧急调车。
立足港澳市场
从50年代起,港澳市场便是我国获得自由外汇的重要窗口,其中鲜活商品创汇占了很大份额。那里鲜活商品竞争异常激烈,日本、韩国、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大量商品竞销。同时,这个市场又极其敏感,来量太集中或过多,超过了需求量,轻则大幅度跌价,重则卖不出去,烂掉、死掉的货物还得花钱处理。如果货少了或断档,又易被外来货挤占市场。751以及753、755三趟快车,以“天”为计算单位,稳定、适量、均衡地供应优质鲜活商品,终于使大陆产品占领了港澳市场,活猪、活牛市场占有率超过98%。
由于751专列长年准时供应优质商品,不仅满足了港澳居民的消费需要,也令港英政府官员备加赞赏。据悉,港英官员曾动员当地饲养户尽快结束饲养家畜、家禽,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这趟专列成功开行,得到周恩来、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称赞。遵照周总理的指示,1962年底,由上海新龙华站始发的753次、由郑州北站始发的755次鲜活专列,也同时奔驶在内地与港澳之间。
自1972年9月起,751次改为单日从江岸始发,双日则从长沙北站始发。湖北省粮油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张心俊说,截至今年3月20日,由江岸始发的751已开出7300列,装运货物1460余万吨,如果将它们排列成行,总长度约4380公里。
33年同胞情
751开行初期,正值我国经济困难时期,有多少人吃不饱肚子、闻不到肉香?但湖北人民宁可勒紧裤腰带,也要把最好的商品送往香港!
老工人邢庆文告诉记者,在食品紧缺的年代,那些商品都需凭票供应。为此,铁路部门规定,所有货运员不许向货源单位索要物资,占小便宜,这成为一条“铁”的纪律。他说,曾有一位货运员,看着白花花的大米实在忍不住,偷偷弄了一点回家。不久,这位货运员便被开除了。
湖北省粮油进出口公司储运部经理熊哲武,60年代就是751的一名押运员。他说,当押运员的苦、脏、累,不亲身感受难以体会。风餐露宿,寒来暑往,一个月要跑四五趟,在家呆三五天就算幸运了。最难受的是衣服上的那股怪味,坐车、走路都得离人远远的。回到家里,押运的衣服只能搁在门外。
武汉铁路分局货运处处长罗安新算了一笔帐:由于751定时发车,只能空车赶回武汉;加上它的特快性质,等于开行两趟货车,而运费并未提高,因此,铁路每年为此减少收入约1000万元。
为了保证供港鲜活商品的货源,这些年来,湖北省各级政府和外贸部门投入巨资,建起60多个专供商品基地,从业职工超过7000人。
牺牲和奉献,难以用金钱计算。湖北人民用满腔真情护送751的每一次往返……
33年间,香港由一个百业待兴的小岛成为重要的国际经济中心,中华大地也发生了巨变,751就是这种进步的记录。它由刚开行时简陋的敞车,改为棚车,一直到使用标准的家畜车。它装运的商品,也由初期的板栗、土豆等土特产品,变成猪、鱼、鸡等鲜活商品。
消费推动产业进步
不断研究并适应港澳鲜活市场的变化,也推动了内地养殖业的发展。多年来,湖北生猪深受港澳消费者喜爱,成为众多家庭和饭店的席上佳品,以至许多商人在销售湖北猪时要搭配其它的猪肉。湖北粮油公司畜禽部经理邢维成说:“正是在港澳市场消费需求的推动下,我们先后对湖北猪进行了五次改良,这无疑使全省养殖业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港澳市场连着国际市场,武汉铁路分局与外贸部门合作,于去年12月20日开行武汉至九龙集装箱快运直达货车。这趟专列每期开发6次,鲜活商品除了供应港澳市场,很大部分则由香港中转世界各地。
今年3月20日,751等3趟快车开通33周年之际,乔石委员长题辞予以鼓励。
如同一条纽带,751将香港与内地紧紧相连。
风雨兼程送走昨天,751还将迎来1997,驶向21世纪……
(附图片)
装运活猪到香港。周敢为摄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乐与农民换位思考
——湖南省衡南县委书记陈新文一席谈
本报记者贺广华
我是农家子弟,乐于与农民兄弟打交道。有人说农村工作难做,农业难抓,农民难管,其实,问题在于是否精力到位,能否深入下去,是否愿与农民心灵沟通。
上任伊始,我去偏远的九龙乡,见沿途一片片茶园杂草丛生,心中难受。询问茶农何故?答曰:卖不出去。为此我跑上跑下,帮助改良品种,引进先进制茶设备,使昔日茶乡焕发了生机。这桩小事启发了我:下乡调研要在“真知”、“亲知”、“深知”上下功夫,要设身处地为农民分忧解难办实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习惯与农民换位思考。
咱们衡南县是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农民最大的愿望不就是希望有看得见的致富术、学得着的致富经吗?于是我先将全县759名村干部拉到经济发展快的工联村换脑筋,再组织专业大户巡回演讲,让村里人讲身边事、授致富经,农民普遍反映:开了眼界,有了信心。
农业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利益问题。在目前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效益比较低的情况下,如不站在农民的角度,切实维护农民自身利益,不仅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也影响大局。1993年8月,我下乡了解夏粮收购情况,一些农民状告粮站收粮压级压价,供销社卖化肥强行搭配,回到县里便召开专题会议,明令制止了这一现象。
我常想:服务“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须求“三实”(想实招、办实事、出实效)。3年来,我提出“常规农业稳农,开发性农业富农,乡镇企业强农”的发展思路,取得了一些成效。1994年,除粮食产量因受大灾略有减产外,农业综合开发及乡镇企业均名列全省前茅。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历史足迹

  中华第一古军校
——云梦山中寻鬼谷
本报记者李而亮
如果不是电视连续剧《封神榜》的播出,人们进入河南省人口最少的淇县,很少人知道这是3000多年前的殷末四代帝都朝歌城所在地;要没有战国时代鬼谷子隐居的山谷,海拔不过600米的云梦山就不会如此令人神往。
云梦山是太行山的余脉。从淇县县城往西翻山越岭15公里,及目之处一道青烟缭绕的山谷,陪同我们的淇县县委书记徐光说:“那就是云梦山的鬼谷。”只见大小九道山脊、九条山谷像打了一个结交会于此地,远远望去,山脊泛光,谷深幽幽,怪石嶙峋,令人感到神秘莫测。
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军事家王蝉长期隐居于此地,因而自号鬼谷子。鬼谷子到底有多大本事,历史留下的记载和传说并不多,但他在这里教授出来的弟子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尉缭等纵横家、军事家,可谓赫赫有名。因此,称其为中华第一古军校,实不为过。
进入鬼谷,明处建筑有映瑞门、鬼谷祠、鬼谷亭、三清殿和玉皇殿等,显然是后人所建。鬼谷子隐居的地方——水帘洞(也叫鬼谷洞)、鬼谷子母亲居住的王老圣母洞、孙膑洞、庞涓洞、毛遂洞等才是当年的遗迹。而真正能体现古军校特点的遗迹,当数仍存于鬼谷的舍身台、鬼谷墟和演兵岭。舍身台是筑在悬崖峭壁上的一个平台,平台与地面垂直15米。
相传当年鬼谷先生对凡来投师者,令其必先攀绝壁而上,再由台顶跳下,以测试他们的武功和有无舍身求学的诚心;鬼谷墟则是弟子毕业考试的场所,现存两个3米见方的坑穴。鬼谷子当年聚徒传道,治学十分严谨。相传他考“说服术”时,让学生跳进坑内,他在坑上与学生论对,如能把老师说得落泪,方可毕业。否则,就把学生埋在坑内。正因为有如此严格的要求,他的不少学生踏入仕途后,都成了出辞吐辩、说国游邦的栋梁之材。演兵岭位于鬼谷祠约300米的山岭上,是鬼谷子带领孙膑等弟子摆兵布阵的地方。这里地势显要、道路曲迷,留下了古代演阵的不少痕迹。
我们原想,云梦山鬼谷这么个偏僻传学的地方,必然是人迹罕至,仅为学者兵家研究瞻仰之地。可一进鬼谷,只见人流如织,摊点密布。三清殿、玉皇殿、鬼谷祠里,更是挤满了善男信女,他们手持香火,磕头跪拜,虔诚之至。这时方醒悟从远处看到鬼谷升腾的袅袅青烟,乃香火所燃。据管理处同志介绍,云梦山很早以前就有传统的香会,现在每年来烧香祈愿的人还不少。
鬼谷子非神非仙,为何会吸引这么多善男信女对其顶礼膜拜呢?管理处主任周山介绍说:鬼谷子在当地影响很大。相传他大智大勇,助弱济贫,扬善抑恶,深谙天文地理,为民间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百姓爱戴。
另一个因素则是鬼谷子培养出了许多盖世之才,他的学问给人以博大精深、纵横捭阖、神鬼莫测的感觉,随着民间流传,披上了神灵的色彩。时间长了,就被当地百姓尊为神。
我们从这里旺盛的香火中感到,云梦山作为兵家学校、纵横家的摇篮,它所独有的尊贵历史价值,如今在善男信女的祈祷声中,已飘然云霄之外。鬼谷子在九泉之下,他或许会对自己在百姓中的神化感到欣慰,但更会对自己满腹韬略在人们心目中的淡忘变形而痛心。
所幸淇县县委、县政府已经清醒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于鬼谷子思想的挖掘研究之中。去年10月,又召集我国史学界、文学界、外交界、军事界的200多名专家学者,汇集云梦山,成功举行了中国首届鬼谷子学术研讨会。徐光书记介绍,目前,淇县正从云梦山的历史价值、军事价值等方面加快古军庠的研究与修复,力争在短时间内,以崭新的容姿迎接更多专家学者和海内外游客。(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执法如山的女检察官
本报记者王艾生
晋南一带,传诵着夏县女检察官翟北安清正廉明,执法如山的事迹。最近,记者访问了她,深为她在执法中排除种种阻挠,克服困难为民作主的事而感动。

1988年,有人举报山西省运城市牧工商总公司副总经理有经济问题。翟北安当时任运城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受命带领干警去查,发现这个公司的总经理有贪污、行贿、投机倒把等问题。这个公司从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收购大量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黄羊,宰杀冷冻出售。公司为了打通“关节”,向沈阳、西安、天津等地外贸部门的个别人行贿达13万元。翟北安拿出确凿的证据,提出逮捕该公司总经理。节骨眼上,上面有人劝说对该人要慎重,“能不捕就不捕”,该人也到处找熟人,寻关系。还“倒打一耙”,给翟北安罗织罪名,声言非把翟北安弄倒不可。就因为这个,山西省人民检察院、临汾地区检察分院、地区纪委调查了一个月,结论是:翟北安是一个廉洁公正的好检察官。一位熟悉她、参与调查她的“问题”的干部说:“北安,我算服了你啦,越查显出你越清白。连到大兴安岭查案的生活帐都一清二楚。”群众说:“查出了一个好检察官!”她在侦查案件中,处处以身作则,严格执法纪律。翟北安带领的办案人员所到之处,吃工作餐,住普通房间,往往连续工作到深夜,给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1994年,翟北安终于查清了那位总经理的犯罪事实。这位当地显赫一时的人物,在铁证面前也不得不低下了头,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1990年4月,翟北安任山西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一开头,她就碰上了一个棘手的案件。泗交镇有个副镇长在地处穷乡僻壤的山沟里竟然建起了十几间新房,农民一次一次向上级反映他盖房的钱来历不明。但有关部门3年中派人查了五次,结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农民气不过,告到了县检察院,“检察院是说理地方”。翟北安先派干警去查了一次,也没有发现新的线索。1991年8月,有关部门领导点查此案,要求夏县执法部门查个清楚。
翟北安整夜不眠,翻阅着四厚本卷宗。她带领骨干来到泗交镇,连夜调查了参加盖房的工程队长,有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寻访了30多位农民,坐在农民炕头,一桩一件寻根问底。连续七天七夜的侦查,终于查清那个副镇长受贿8889元的事实,法院依法判处他有期徒刑3年。不久,此人入狱后翻案,法院宣布他无罪。翟北安再次来到泗交镇,重新一件一件地复核他受贿犯罪的事实,并查清了他贪污超计划生育罚款的事实。重新起诉,法院依法判处他有期徒刑4年。该副镇长的重新伏法,在夏县引起很大震动,老百姓说:谁说官官相护?有那么多的关系网、保护层,都被重新判罪啦。只要干坏事,谁都逃不出法网!

当个好检察官,不仅要清正廉明,还要经受种种磨难,在翟北安带领下,夏县人民检察院对送礼、请吃、说情等等,一概拒绝。他们还制定了《夏县检察干警廉政建设若干规定》。翟北安说:“收人一文,自己不值半文。”以此警戒全院干警。凡是大案、要案,翟北安都亲自挂帅侦破。1993年,翟北安带领干警一举破获了一起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402万余元的大案件。因连续工作,翟北安患上了急性胆囊炎,在住院期间,她听说在埝掌供销社发现五起贪污受贿案的多头线索,不顾病体,刚在医院输完液就赶到埝掌供销社,在现场看证据,听汇报,研究方法,一直干到凌晨两点多钟。他们一鼓作气,攻破了这五起案件。夏县人民代表大会在评价检察院的工作时,对翟北安检察长敢于动真的碰硬的,给予充分肯定。省人民检察院给翟北安记了二等功,并将她评为山西省检察系统先进工作者。夏县检察院的干警们说:跟上这样的检察官干,再苦再累,也乐意!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神州一县

  咬定青山宁都复宁
余清楚苏传珍
宁都,是孙中山先生的祖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场“宁都暴动”使其闻名。
历史回眸:幽宁之都大失血
历史上,这里山川灵秀,人文蔚萃,曾被誉为“幽宁之都”。然而,80年代初,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83.66万亩,占全县山地面积的42.7%,比50年代初扩大66%以上。昔日清澈奔涌的梅江河,河床每年升高7厘米,曾顺江挂帆远航的船队,因河道淤塞和航道缩短而“有家归不得”。位于东山坝乡的梅江河上游水位已超过地面4米,变成“地上河”,有5个村庄因河水上溢而离乡背井。
一位英国水土保持专家惊呼其为“红色沙漠”。更有人称水土流失严重的兴国和宁都两县为“兴国不兴,宁都难宁!”一位曾在宁都的丛林中打过游击的老红军故地重游时,感慨道:“要是当年像这样光秃秃的山,哪能跟敌人打仗?”
痛定思痛:咬定青山不回头
明晰了“穷”根所在,便是看到了希望。他们认定,要像当年闹革命一样,横下一条心治山治穷。
一股强劲的绿潮在红土地上涌动。被人们称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参谋部、后勤部”的县林业部门,更是深感责任重大,一马当先。县林业局长廖庆祥告诉我们,一些老林业科技人员为了勘探、测量、绘图,搞好治理水土流失和绿化荒山的规划,冒严寒,斗酷暑,没日没夜地在大山里奔波。
跟着县委书记张声炜,我们来到宁都南面庵东脑主峰上。举目四眺,当年红壤冒烟,一毛不存的“红色沙漠”,如今几十万亩绿油油、齐刷刷的湿地松,一望无际,涛声不绝于耳,蔚为壮观。以“绿了山头,白了少年头”自嘲的张书记向我们讲述了这些年宁都人民“不灭荒山不回头”的动人故事。
赖村乡,是宁都县头号穷乡和荒山乡。县委、县政府决定“打蛇打七寸”,绿化赖村乡,示范全县。1989年冬,北风怒号,天寒地冻。张声炜亲自挂帅,带着1.6万劳力呼拉拉上了荒山。整地,打穴,植树,整整苦干了15天。5700亩山地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县里林业部门及时总结了赖村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连片开发、规模造林的经验,向全县推广。
在宁都县,无论走到哪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听到许许多多关于“消灭荒山,绿化宁都”的事迹。在莲子村,乡亲们介绍说,村党支部书记宋桂生母亲病故时,他还在山上挖坑植树。本应斋沐7天,可他仅用1个上午安葬了母亲,又匆匆上山去了。山坑村农民宋事秆,第二天儿子要娶媳妇,女儿又要出嫁,就在这“双喜临门”的头一天,他带着全家在山上先营造“双喜林”。武朝村的连育秧双目失明,不听劝阻,硬是扶着家人的肩膀上山挖穴。10多年来,全县每年20万劳力上山,翻填土方高达5000多万立方米,全县共造林252.47万亩,平均每个劳力造林5.3亩。今年初,宁都人民绿在山上,笑在脸上,顺利通过了江西省“灭荒造林”的验收。
免蹈覆辙:人人都是守护神
“年年造林不见林”是个老问题,如何使封山育林与改燃节能这一矛盾统一起来,宁都县找到一条“山上堵,山下疏”的好路子。
几十万农民要烧柴,封山,不是易事。要实现以煤代柴,就得改灶、拆灶。要求农民改灶拆灶,真是难上难。县委、县政府一声令下,从领导做起,从干部家拆起。全县推广节柴灶近10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90%以上。全县一年节约木材22万余立方米。
“釜底抽薪”的同时,宁都县把主要精力放在封山育林上。全县建立了一支1913名专职人员组成的护林纵队,林业局长出身的县长甘盛增自告奋勇兼任了纵队队长。执法严明的三级护林网犹如一只坚实牢固的发网,笼卫着绵长的300万亩绿色画屏。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放眼这块革命老区的红色土地,已是万山竞秀,万木争荣。林业局长廖庆祥欣喜地介绍说,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超过60%,活立林蓄积量已达650多万立方米,农民人均收入也由1988年的396元增长到今天的1067元。宁都成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为富民架桥铺路
——大兴县委书记王耀平访谈录
田宝印
王耀平,52岁,大学毕业后曾任县文教局干事,县委办公室主任,乡党委书记,县委副书记,1988年任北京大兴县委书记。
作为一个县的“一把手”,工作千头万绪,但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脱离群众。想问题,做决策,都要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大兴是农业县,主产粮、菜、瓜、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如何解决以户为单位的种菜、种瓜、种果,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这是我们县委、县政府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前年,种植专业村开始在我们县出现,尽管这些专业村带有自发性,但每亩收入都在千元以上,高的过万元。这些村的探索,为四邻八舍带来致富的希望,也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但是,任何问题都不那么简单。去年7、8月,我到一些村镇调查时发现,已发展起来的种植专业村也有他们的难处,迫切需要帮助解决水、电、农资供应和完善科技、信息服务等。
政策导向对专业村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委起草了《关于整顿农村党支部领导班子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提高专业村水平的决定》等文件,并与有关部门制订出“关于精细菜包装上市和在城区建直销点”新举措。经过努力,1994年全县种植一品一村、多品一村的专业村达到218个。有些品种开始形成规模生产、批量上市,全年蔬菜上市量达12亿公斤,果品达到5500万公斤。
农产品深加工出现了一厂带一村或一厂带一片的好形势,去年全县人均劳动所得达到3367元,比上年净增581元,继续居京郊各县之首。如果说感受,我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竭尽全力为群众致富架桥铺路,这是我们份内的事。(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