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在抗灾救灾的日子里
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次仁卓嘎
1994年初,阿里地区遭受了特大自然灾害,给农牧业生产和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由我带领由19人组成的工作组到阿里了解灾情,慰问干部群众,与当地的干部群众一同抗灾救灾。在阿里工作了一个月,也与孔繁森同志朝夕相处了一个月。孔繁森同志在拉萨市任副市长时,我就认识他,但真正了解他还是在这一个月抗灾救灾的日子里。
工作组4月18日从拉萨出发,19日下午到达海拔4600多米的措勤县时,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同志率地区的同志已等候在那里。根据他的建议,工作组把调查了解与抗灾救灾的重点放在了灾情严重的东三县:措勤、改则和革吉。
雪灾发生后,孔繁森同志指示要“先保人,后保畜,尽快恢复生产”。地委、行署及各县向灾区派出了56个工作组,共290多人,及时往灾区运送了100多万元的救灾物资。他亲自率领工作组到改则、革吉两县组织抗灾救灾。地区的同志说,2月份孔繁森同志在革吉县亚热区海拔5100多米的曲仓乡组织救灾工作,由于极度缺氧,险些丧命。经过全地区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战,在50年不遇的特大灾害面前,全地区没有饿死人、冻死人。
工作组带去了国家和自治区已给阿里拨出救灾款的消息,并在结束对东三县的调查后当即决定,给东三县紧急调运500万公斤口粮、饲料粮。孔繁森同志每到一地,都将这个消息告诉基层干部,向基层干部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关怀,鼓励群众以生产自救为主,互救为辅,尽快恢复生产。
在阿里的一个月里,孔繁森同志时常对我谈到如何发挥和利用阿里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重点发展畜牧业,同时发展农业,开发矿业,搞好边贸和旅游业来加快阿里经济发展的思路。他说,目前,要疏通畜产品的流通渠道,培育农牧民的商品意识,以市场引导生产,促进生产。阿里地区特别要把生产能力较弱的农牧户组织起来联合经营,才能抗御频繁的自然灾害,摆脱贫困。
在阿里的一个月里,这位地委书记给我的印象是精明能干,思路清晰,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又是一个务实的人。
工作组前往革吉县路经盐湖区时,已是下午。当得知海拔5100多米的亚热区有60户、约300名群众被大雪围困,即将断粮的消息后,我要亲自去那里组织救援。老孔说什么也不同意,他要工作组的同志们继续往县里赶路,他自己去亚热区。地区的同志早已告诉我,孔繁森同志从狮泉河赶往措勤县的头一天,还因高烧在输液。我怎么能再让他去亚热区。正当我们争执不下时,农委副主任王春喜抢着说,由他带人去。于是,我拔下了孔繁森同志汽车上的钥匙,决定由王春喜同志带队前往。天黑时,王春喜和县里的同志赶到了亚热区,完成了任务。县里也及时将粮食送到了亚热区。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孔繁森同志从来都是把困难、把危险留给自己,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工作组和地区的同志在前往普兰路经噶尔县门士区时,在路边的一户人家门口,孔繁森同志的车突然停住了。他下车后对我说,这里有个90多岁的老阿妈,是个孤老,我去看一下就走。他抱着一大包烙饼、罐头等吃的东西,亲切地叫着“阿妈啦”,推开屋门走了进去。我和工作组的同志也一道进去,他赶忙向老人介绍了我们大家。老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拉着孔书记的手只是一个劲地笑。孔繁森同志把东西放下后,又掏出100元钱给老人说:“我前一阵子忙着去灾区,没顾上来看老阿妈。今天正好路过,来看看。”
工作组在普兰县的最后一个晚上,也是我们在阿里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和老孔聊到了很晚。也是这次长谈,我才更加了解了他的内心世界。我作为老大姐和他谈的话题很广,但对我触动最深的是他谈到他的家庭、他的亲人时那溢于言表的深情。他说:“我的母亲已90多岁,腿脚不灵活。以前我在家时主要由我照料。妻子也身体不好,3个孩子都是她拉扯大的。我在藏工作,照顾不了家,最小的孩子连学也没能考上。想到这些,我很内疚,很焦急,也想到过调回山东工作。但一想到我刚到阿里,各项工作刚开头,新的建设才起步,我们的努力才开始见成效,我又怎么舍得离开呢?”说着,这位山东大汉流下了热泪。我也禁不住眼睛湿润了。
早就听说孔繁森同志收养了两个藏族孤儿。在狮泉河时,我们抽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专门去看那两个叫曲印和贡桑的孩子。我们到他家时,天色已晚,两个孩子正在写作业。孩子们很依恋他。孩子们的房间虽不大,但布置得舒适暖和,看得出他没少费心思。看到这些,跟着我去的年轻同志眼睛都湿润了。一个地委书记,公务何等繁忙,可他在这两个孤儿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给了他们慈父般的爱。这不仅体现了孔繁森同志的高尚情操,更体现了一名汉族干部与藏族群众割不断的情。
孔繁森同志殉职后,自治区党委在“关于开展学习宣传孔繁森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的决定”中对他的评价是:“孔繁森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西藏人民的公仆,进藏干部的楷模,民族团结的榜样。”对此评价,他是受之无愧的,他用他无私的奉献描绘了他平凡而伟大的人生。(附图片)
一九九○年九月,孔繁森同志(左一)在日喀则的藏族同胞家里。新华社发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留取丹心耀雪域
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拉萨市市长洛桑顿珠
我与孔繁森同志相识,是在我未到拉萨市工作以前,当时,我是山南地区行署专员。一天,我收到了当时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同志给我写来的一封信,信中,他谈了创办西藏第一所职业中学的体会,同时征求我的意见,这是我俩的第一次接触,可以说是以信为“媒”吧。
1992年8月,我被调到拉萨市工作,从此与孔繁森同志有了更多的接触。我发现孔繁森同志很正直,很朴实,很好相处,特别是对藏族同志很尊重,使我增强了搞好工作的信心,我为有这样一位好助手感到非常高兴。
我刚到拉萨时,正赶上墨竹工卡县和尼木县发生地震,灾情比较严重。孔繁森同志一直战斗在抗灾第一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汇报。当他看到个别群众生活特别困难时,他开始拿出身上仅有的钱送给群众,接着是脱下外衣,最后连身上穿的毛衣也送给了受灾群众。在墨竹工卡县羊日岗乡,孔繁森同志发现三名藏族孤儿生活没有着落,县委、县政府也一时难以解决,就毅然将三个孩子带回了拉萨,担当起了抚养孤儿的重任。他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而是默默地承受着经济上和生活上带来的压力。对三个孩子,孔繁森同志关怀备至,既当爹,又当妈,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从抗灾前线回拉萨后不久,孔繁森同志由于操劳过度,住进了军区总医院。当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去看他时,却看到孔繁森同志不顾自己病情,正搀扶着堆龙德庆县敬老院的一位孤寡老阿妈,让医生帮助检查她的眼睛。原来,孔繁森同志每次下乡,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去各地的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给他们带去一些慰问品,或者给他们看病,检查身体(孔繁森同志学过医,下乡时经常带着药箱)。敬老院的老人们如果几个月未见到他,心里就惦着,到处打听:“孔市长怎么好长时间没来看我们了?”这次,堆龙德庆县敬老院的老阿妈不知怎么得知孔市长住进了医院,于是,她手提敬老院的老人们东拼西凑买的一筐鸡蛋上路了。当孔繁森同志接过老阿妈手中的鸡蛋,双眼湿润了。可细心的孔繁森也发现,老阿妈的双眼已被“白云”遮住了。“一只眼睛一点也看不见了,另一只眼睛也不太好使了,我来看你,这么一点路却走了一整天。”老阿妈说。孔繁森握住老阿妈的手说:“阿妈放心,你的眼睛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立即带阿妈去找军医检查,并向医生表示:“手术费我来出。”
我和孔繁森同志在一起工作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时间,但从他扎实的工作作风中不难看出,他不仅热爱西藏的山山水水,而且与西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一点,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在他身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与群众的鱼水关系都得到了充分、完美的体现。
孔繁森同志调任阿里地委书记时,我看他带着三个孤儿负担太重,就向他提出帮助收养一个,他同意了。孔繁森同志是重感情的人,我发现他把三孤儿中的老大曲尼交给我时,眼睛都湿润了……
去年藏历年和春节期间,孔繁森同志出差到拉萨,我请他到家中一同过年,可孔繁森同志根本闲不住,满脑子想的都是阿里地区的发展与稳定。他借这机会和我进行了长谈,从农牧业生产到边贸,从干部队伍建设到扶贫开发,无所不及。没想到,这次谈话竟成为我与孔繁森同志的最后一次交谈。
孔繁森同志就这样去了,没有豪言壮语,但他高尚的品德却像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每个人的心田,“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热潮正在全区迅速掀起。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化悲痛为力量,以孔繁森同志为榜样,更好地为西藏人民服务,为西藏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艰苦奋斗
——总后嫩江基地建设之魂
本报讯地处我国东北高寒地区的总后嫩江基地官兵,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生产经营连年丰收。最近,被评为“全军先进农场”。
这个部队组建于1962年,驻地在偏僻寒冷的“北大荒”。现有耕地人均300多亩,生产任务极为繁重。战士们的生活十分艰苦,日晒雨淋蚊虫咬,就着泥土吃三餐。
基地党委将多年来形成的爱边疆、爱基地、爱本职的“三爱思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建功立业的“三种精神”;吃苦耐劳、连续作战、顽强拚搏的“三个作风”等作为“基地精神”常抓不懈。每年新兵入伍,院校学员来该部工作,第一课就是基地创业史和南泥湾精神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扎根边疆的思想,基地党委还将部队创业史编写成报告文学集,拍摄成影视片、创作成反映部队艰苦奋斗精神风貌的歌曲。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形式,广大官兵受到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树立了黑土地上建功立业的志向。
基地党委“一班人”都是老边疆,老基层,是北大荒第一代的“拓荒牛”。基地党委常委每年人均下基层200天以上,6年来没有一人休过假;官兵们都住上了水暖电配套的楼房,唯独几名领导干部仍住着70年代的平房;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一年四季和战士们一起起早贪黑、日晒雨淋。
目前,艰苦奋斗已成为基地建设之魂,并为基地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冯小松)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军事书刊读者热研讨会举行
本报讯四月五日,首都十六名军事专家、学者、军旅作家、著名军事记者,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座谈研讨军事书刊读者热现象。参加这次研讨会的同志,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进一步出好军事书刊、引导这股热流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解放军总政治部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到会。这次从广大军事书刊爱好者的忧患意识中提炼出来的“心系这片国土”主题研讨会由《中国空军》杂志社主办。(王建云)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在京成立
本报讯旨在联络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和国内外炎黄子孙“宣扬爱国精神,组织爱国工程,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统一”的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近日在北京成立。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由李德生任会长,耿飚、程思远为名誉会长。(孙民强)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五名偷渡分子在大连机场落网
本报讯三月二十七日上午十一时许,由大连飞往日本东京的CA951航班进行出境前检查时,女检查员肖凤在来自福建某县五名人员的护照上发现疑点。经查,他们每人花十六万元人民币购得假护照,准备出国“发大财”,未料,国门未出,偷渡美梦却化成了泡影。(王立刚孟庆越)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中山巡警有力维护社会治安
本报讯广东省中山市公安局巡警支队组建以来,在城区和市内六条主要公路沿线实行二十四小时巡逻,对社会治安全面实行动态控制,去年全支队共抓获现行案件二百余起,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治安。(谭文卿杨颂升)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杜家华被追授为“全国优秀纪检干部”
据新华社成都4月7日电(记者任硌)中央纪委、监察部日前作出决定,追授勇斗歹徒壮烈牺牲的四川省武隆县巷口镇纪委书记杜家华为“全国优秀纪检干部”。在今天四川省政府召开的表彰会上,杜家华同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并追记一等功。
杜家华同志生前系四川省武隆县巷口镇党委委员、镇纪委书记。去年7月17日晚,杜家华路遇镇派出所两名治安联防队员正扭送人贩子刘远发去派出所,便主动协助扭送。在扭送过程中,刘犯趁拣物之机,从袋中抽出匕首向两名联防队员乱捅,将二人杀倒在地。杜家华面对歹徒,奋不顾身冲上前去,将歹徒拦腰抱住。歹徒疯狂地向他手臂、胸部、背部猛刺。杜家华同志当场牺牲。闻讯赶来的干警和群众将凶手抓获。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民政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出通知
清理整顿非法经营性公墓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记者赵连庆)针对近几年来一些单位和个人乱建经营性公墓,造成土地资源大量浪费的现象,日前,民政部、国家土地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集中组织力量对非法经营性公墓进行一次清理整顿。
据了解,近两年来,一些单位和个人为牟取暴利,无视国家有关殡葬、土地管理的有关规定,不经民政和土地管理部门批准,擅自兴建经营性公墓,这一做法助长了封建迷信活动,影响了殡葬改革,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已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地步。这次清理整顿非法经营性公墓的范围包括:未经民政部批准吸收外资兴办的经营性公墓和未经省一级民政部门批准的经营性公墓,以及虽经民政部门批准,但未经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的经营性公墓和对外出售墓穴的公益性公墓。
民政部、国家土地管理局通知指出,对确认为非法经营性公墓的要予以取缔,责令经营单位恢复原来地貌、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迁移已葬遗体(骨灰),并做好善后工作。公益性公墓对外出售墓穴的,其用地按非法转让处理,责令其停业整顿,并没收其非法所得。
通知强调,为保证殡葬改革的顺利进行,省一级民政部门要按照经营性公墓由国家殡葬事业单位独家兴建的原则,严格依据土地利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把好兴建经营性公墓的审批关。经民政部门批准的公墓单位,要到县级以上土地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分别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营业执照手续。经营性公墓开业后,要建立包括墓穴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绿化、优质服务等内容的年度检查验收制度。凡年检不合格的,责令其停业整顿,直至取缔。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湖南省长沙市从今年起在马王堆菜市场设立公安执勤室,这是执勤警察严厉制止一名女菜贩的缺斤短两行为。
新华社记者蔡国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