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乔石会见科威特王储兼首相
指出中科关系发展有着良好前景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记者卢劲)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科威特王储兼首相萨阿德时表示,中国重视同科威特的友好合作关系。
乔石说,中科关系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相信在两国领导人的关怀和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会得到全面发展。
乔石说,中国人民关注科威特人民的事业,希望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联合国安理会的有关决议,海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能够得到恢复和巩固。
萨阿德介绍了科威特战后重建的情况,表示科威特主张加强科中友好关系和各个领域的合作。他欢迎中国更广泛地参与科威特的经济建设。
萨阿德首相说,昨天他同李鹏总理的会谈以及两国有关部门的对口会谈是富有成果的,他对访问迄今取得的成果表示满意。
乔石还说,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人和各专门委员会负责人曾多次访问过科威特,受到了科威特议会及各界人士的热情接待。中科都是发展中国家,在许多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两国议会加强交往,可以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和巩固作出积极的贡献。
乔石还同萨阿德就中东地区形势交换了看法。乔石对中东和平进程已经取得的进展表示高兴,并希望有关各方继续努力,使中东问题获得全面、公正、合理的解决。
萨阿德邀请乔石访问科威特。乔石表示感谢,并希望有机会访问这个友好的国家。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会见科威特王储兼首相
双方表示将进一步发展两国友好关系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记者卢劲)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下午在中南海会见了科威特王储兼首相谢赫·萨阿德·阿卜杜拉·萨利姆·萨巴赫。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并表示将进一步发展中科友好关系,加强两国的合作。
江泽民对萨阿德首相首次访华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中科两国虽然相距遥远,国情差别较大,但两国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卓有成效的合作。建交20多年来,两国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双边关系顺利发展,在国际事务中也一贯相互支持和配合。
江泽民说,中国十分珍视中科友谊,愿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双边往来,进一步发展两国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他表示相信萨阿德首相的访问将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萨阿德表示赞成江泽民主席对两国关系的积极评价。他说,他此次访华旨在巩固和发展科中友好关系,进一步打开两国互利合作的大门。
在谈到海湾地区形势时,江泽民表示,中国坚决支持科威特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他说:“科威特政府和人民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在战争后很短的时间里实施了重建工作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对此表示钦佩。”
江泽民还说,中国关心海湾地区形势的发展,主张切实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尽早解决海湾战争遗留问题,使海湾地区早日实现和平与稳定。
会见中,萨阿德转达了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对江泽民主席的热情问候,并代表他邀请江泽民在方便的时候访问科威特。江泽民对此表示感谢并请萨阿德转达他对科威特埃米尔的亲切问候。
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中国政府陪同团长史大桢及随同萨阿德来访的政府高级官员等会见时在座。


第1版(要闻)
专栏:

  今天仍有焦裕禄
本报评论
60年代中期,焦裕禄同志的模范事迹,曾经震撼大地,催人泪下,激励了千千万万干部和群众,忘我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直至今天,从那个时代生活过来的人一提起焦裕禄的名字,仍会肃然起敬。
时光过去了30年,我们国家正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大步前进。在这个新的时代,人们仍然热切地期待着焦裕禄式的榜样出现,希望能有这样的好干部发挥表率作用,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创造新的伟大业绩。孔繁森同志正是广大群众所期待的干部。他感人肺腑的事迹说明:今天仍有焦裕禄。
应当肯定,经过改革开放的考验和锻炼,在我们党内和干部队伍中,正气和光明是上风,是主流。十多年来,我们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这些成就,正是广大干部身先士卒,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的成果。孔繁森同志就是千千万万优秀干部的光辉代表。
孔繁森同志的高尚精神和我们干部队伍中那些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甚至搞腐败的人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当前,有些干部对群众的疾苦不闻不问,有的干部贪污受贿,有的干部肆意横行霸道、欺压群众,有些执法监督部门和职能部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屡禁不止,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一些人甚至对我们的干部队伍中还能不能出现焦裕禄式的无私忘我的干部,抱有疑虑。群众的这种不满和疑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果我们不坚决地发扬正气,端正党风,铲除腐败,势必要脱离群众,而且最终将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孔繁森同志以他伟大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重现了焦裕禄同志的风采,树立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他的模范事迹,对于增进干群团结,加速现代化建设,是一股强大的凝聚力量和推动力量。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期,社会上面临众多的新矛盾、新问题。人民群众希望有更多的孔繁森,我们的党需要有更多的孔繁森。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改革能否深入,开放能否扩大,经济能否发展,社会能否稳定,各级领导干部肩负极大责任。全党每一个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从总揽全局的高度,认真学习孔繁森同志的精神,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改进自己的工作,当好人民的公仆,以更多的富有说服力的事实证明:焦裕禄精神永存,今天仍有焦裕禄!


第1版(要闻)
专栏:

  胡锦涛在军转干部安置工作会上要求各级党委政府
服从大局安置好使用好军队转业干部
本报北京4月7日讯新华社记者徐京跃、本报记者郭嘉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今天在全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是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服从大局,密切协作,合理安排,把这项工作切实抓好。
为期3天的全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会议今天结束。胡锦涛、吴邦国、迟浩田、李贵鲜等出席了今天上午的会议。胡锦涛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胡锦涛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军队转业干部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事实充分说明,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胡锦涛说,军队干部有计划地转业到地方工作,是我们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制度。做好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需要,是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是加强军队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保持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需要,也是我们地方同志热爱人民军队,关心、支持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
胡锦涛指出,今年军队转业干部数量较多,又面临地方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等情况,工作难度增大。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认真研究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把今年转业的军队干部安置好,使用好。要正确处理精简富余人员和接收安排转业干部的关系,合理确定转业干部的分配去向,拓宽安置的渠道,研究制定新的安置办法,引导转业干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去。要依据有关政策规定,积极地合理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尽力为他们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心情舒畅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对服役时间较长、职务较高、为部队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特别是对功臣模范人物、长期在艰苦地区工作或长期从事特殊专业的干部,在安排上要给予优待和照顾。要加强对军队转业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拓宽培训渠道,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以适应客观形势和新的工作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军队转业干部的特长、优势和作用,坚持德才兼备和量才而用的原则,合理安排工作,激励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奋发进取。对优秀的、年富力强的军队转业干部,要有意识地选拔到重要岗位上经受锻炼和考验,为他们施展才干提供广阔的舞台。
胡锦涛指出,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军队干部转业安置新办法、新路子。要坚持从我们的国情和军情出发,坚持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要认真总结这项工作的成功经验,继承优良传统,把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要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特别是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协调,逐步建立起与干部人事制度总体改革配套的安置机制。
胡锦涛强调,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是一项任务重、要求高、政策性强、牵涉面广的重要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党委的主要负责同志要关心这项工作,分管的领导同志要切实负起责任来,保证本地区、本部门安置任务的落实。
中央军委委员张万年、于永波、傅全有和人事部部长宋德福出席了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日元攀升不已
对美元比价突破八十四元
本报东京四月七日电记者张国成报道:今天东京外汇市场日元对美元比价仍攀升不已。下午,峰值达八十三点六五日元比一美元,创造了世界外汇市场上日元对美元比价的最高纪录。尽管今天日本银行仍出面进行市场干预,但收盘价格仍维持在八十四点一四日元比一美元的高水平上。据报道,今天东京外汇市场日元突破八十四,是受到昨天国际外汇市场日元升值的影响,特别是悉尼外汇市场日元对美元比价率先突破了八十五大关。东京外汇市场人士悲观地称,今天外汇市场上几乎看不到一点美元回升的迹象。
面对今天日元迅猛升值,日本内阁举行了紧急会议,商讨对策,认为事态严重,需认真对待。会议决定下周将拿出一项综合经济对策,以扩大内需、开放市场为基本措施,并以九十八日元比一美元为当前的对策目标。


第1版(要闻)
专栏:

  西哈努克设宴庆祝柬中友好40周年
据新华社金边4月7日电(记者晏明、李超碧)柬埔寨王国国王诺罗敦·西哈努克6日晚在王宫设宴,热烈庆祝柬埔寨和中国建立正式友好关系40周年。
柬埔寨王国国民议会议长谢辛、第二首相洪森、前人民党主席韩桑林、老资格政治家宋双等和中国驻柬大使谢月娥、使馆其他官员以及中国援柬专家等出席了宴会。
西哈努克国王在宴会前对谢月娥大使说,自从1955年4月他与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结识并建立了两国间的友好关系以来,中国一直支持柬埔寨和柬埔寨人民争取独立、主权与和平的正义斗争。中国和中国人民是柬埔寨和柬埔寨人民的真正朋友。
西哈努克国王高度赞扬了中国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感谢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捍卫正义事业的斗争中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西哈努克国王还表示,他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
谢月娥大使也在宴会上讲了话。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化公司综合商社试点启动
本报北京4月7日讯记者皮树义报道:原由外经贸部管理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投资公司,日前划转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管理。这家金融机构的并入,标志着中化公司综合商社试点工作开始启动。
综合商社是一种以贸易为主体、多功能的跨国企业集团。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中化公司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综合商社试点。试点的目标是:建成以贸易为专业,集贸易、工业、科技、金融、信息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化、实业化、多元化、集团化的综合贸易公司。
中化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外贸公司,已连续5年进入世界最大的500家综合型多元化服务企业的前30名。在发展石油、化肥、橡胶等商品进出口贸易的同时,中化公司已在海内外投资实业项目201个,总投资额8亿多美元,组建海外集团。1994年公司总营业额近150亿美元,其中国际化营业额78亿美元。


第1版(要闻)
专栏:

  西藏:含深情缅怀孔繁森
  聊城:学楷模为民办实事
本报拉萨4月7日电自从孔繁森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几个月来,从藏北草原到藏南谷地,从藏东林区到藏西高原,从滔滔雅鲁藏布江畔到巍巍喜马拉雅山麓,一个学习孔繁森的热潮,在雪域12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迅速掀起。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作出了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决定。人们缅怀孔繁森,含情励志,决心建设好新西藏。
4月5日,清明节。2000多名各族各界群众汇聚拉萨市西郊烈士陵园祭奠烈士。人们纷纷来到陵园西北一座墓碑前,深深地鞠躬默哀,缅怀领导干部的楷模、原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中午12时左右,3名儿童来到孔繁森墓碑前,“哇”地一声扑向墓碑,抱着墓碑痛哭失声。他们就是孔繁森生前收养的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他去世后,老大曲尼被拉萨市市长洛桑顿珠接去抚养。老二曲印和老三贡桑由西藏中和实业公司收养,拉萨市妇联负责监护。孩子们说起孔繁森时,禁不住流泪,哽咽着说:“很想爷爷,一定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爷爷抚养的深情。”
4月7日,记者来到阿里地区驻拉萨办事处,办事处书记益西一边抹眼泪,一边说:“孔书记一心一意扑在群众身上,关心群众疾苦,哪里有困难就上哪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和情操令人感动。有这样的好书记,我们阿里人感到骄傲。我们要学习孔繁森的无私奉献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完成孔繁森同志未竟的事业。”
本报济南4月7日电记者贾建舟、武卫政、徐如俊报道: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走了,几个月来,在孔繁森生长和长期工作过的山东省聊城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切怀念他。
4月7日上午,人们争相传阅刊登了人民日报社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和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聊城日报》。聊城地委、行署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区党员干部进一步学习孔繁森的事迹。从地区到市县,从领导干部到一般群众,一个学习孔繁森的热潮正在孔繁森同志的故乡兴起。
地委书记陈延明说,聊城的干部群众同西藏的干部群众一样,对孔繁森的事迹了解最多,对他的感情最深。他殉职的噩耗传来,我们一直处于极大的悲痛之中。聊城目前还是一个欠发达地区,面临的困难很多,任务很艰巨。每个干部都要像孔繁森那样服从党的需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行署专员王曙光说,聊城今年有3000余名干部下乡驻村,孔繁森的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他们与群众打成一片,为村民多办实事。
地委副书记侯继唐告诉记者:“繁森同志殉职以后,聊城地区已有800余名干部申请赴藏工作,要求踏着繁森同志的足迹,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第1版(要闻)
专栏:

  咬定粮食不放松
——吉林省发展粮食生产纪实(上)
本报记者李安达汪波
数字最具雄辩
吉林省有关部门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
吉林省的耕地占全国的1/25。
实际交售粮食占全国的1/10。
国家专储粮占全国的1/5。
玉米出口量占全国的1/2。
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生产粮食是全国平均的3.1倍。
每个农民向国家提供的定购粮是全国平均的5.5倍。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连续登上了100亿公斤、150亿公斤、175亿公斤三个台阶。去年粮食总产201.5亿公斤。
1985年以来,吉林省连续10年在人均占有粮食、粮食商品率、粮食外调量、玉米出口量等四个方面均居全国首位。1978年以来,吉林省共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560多亿公斤。用55吨一节的火车来装,总长度4万多公里,可绕地球一周。
1988年,南方一些省、区遭受严重灾害,全国各地共拿出100万吨救灾粮,从吉林省就调出了82.9万吨。
去年下半年,关内一些省市因缺饲料粮,畜禽就要“断顿”,纷纷向吉林求助。吉林省急人所急,100万吨玉米分装400个专列,源源运入关内,救了不少地方的燃眉之急。
吉林的这块黑土地,黑土地上的吉林人民,为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
政策解放黄金带
众所周知,世界上有两条玉米黄金带,一条在北美,另一条就是吉林。辽阔、肥沃、平坦的松辽平原及适宜的气候,为吉林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是,在1982年以前,粮食产量一直在100亿公斤之内徘徊。1982年在全省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当年粮食产量就突破了100亿公斤大关。1984年达到150亿公斤。
吉林省委、省政府一直把粮食生产作为一项安天下、稳社会的基础产业紧抓不放。尤其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民加大粮食生产的投入,形成了全社会合力抓粮的局面。
吉林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让农民种田安心,投入放心。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宏观调控,严格控制价格的总水平。去年全省化肥价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防止“谷贱伤农”,前些年,在持续多年的卖粮难、储粮难、运粮难的情况下,省里始终坚持实行粮食保护价制度。为此,仅1989年以来,粮食企业和地方财政累计增支10多亿元。在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较低的情况下,采取措施狠抓粮食转化增值,积极探索粮食主产区稳粮增收的有效途径,提高种粮积极性。
去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4%,玉米面积增加6.7%,化肥投入量增加7%,农民自筹资金增长47.5%。今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领导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全省掀起备耕生产的热潮,各项准备工作均好于往年。到3月10日,全省已筹集春播资金36亿多元,比去年增加73%,其中农民自筹占78.1%。
科技起了关键作用
“猫冬”,是过去东北农民传统习惯。现在,这种旧习有了很大改变,代之而起的是“科技之冬”。每年冬天,全省百万农民走出小屋,学习农业科技。光是去年冬季,参加学习的就有370多万人,基本上做到了每个农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全省农民自发地创办了技术协会、学会、研究会等民间科技组织4600多个,入会农民12万多人,6万人取得了农民技术职称,6353人获得了绿色证书。
白城市的平顶村,地势低洼,盐碱较重,粮食产量很低。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科技人员到这儿蹲点5年,全面推广水稻种植技术,实行以稻治碱治涝,碱洼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所产的“白玉牌”大米,畅销到长城内外。人均收入翻了几番,农民生活由贫困跃入了小康。据有关部门测算,每更新一次良种,粮食产量至少可增加10%以上。近10年已更新了3次粮食品种。
省里还创办了15个综合科技示范区,全面推广玉米模式化栽培、水稻旱育稀植、测土配方施肥、根茬粉碎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1990年到1993年,年平均每亩增产110公斤。
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农民投入不多,得益很大。长春市农委负责同志介绍,仅水稻旱育稀植一项,每公顷地至少可增产粮食1吨。有关部门统计,在粮食增产的诸多因素中,科技增产比重达到42%。
现在,全省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化肥投入水平比改革开放前增长3倍多,玉米模式化栽培和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面积达70%以上,粮食单产增长1倍多,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51.7%。科技进步已成为吉林粮食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
大投入带来大丰收
3月6日,大地尚未解冻,我们在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县榆树市八号镇看到农民争购化肥的热烈场面。刚拉到镇委大院的100吨化肥不到一个下午就被抢购一空。
榆树市市委书记袁振宇介绍:“要发展粮食生产,就要加大投入。现在的农民不怕投入,就怕买不到化肥、良种。去年全市农业投入5亿元,今年有可能到7个亿,而且80%以上是农民自筹。我们算了笔帐:玉米每公顷按8000公斤计算,国家定购和议购加一起,可卖5500元。除去物质成本约2000元,还获纯利3500元左右。”去年榆树市粮食总产达到20.25亿公斤,排全国产粮大县之冠。农村人均收入1451元,其中60%来自粮食生产。
著名产粮大县(市)公主岭市,去年仅粮食生产投入2.6亿元,农民自筹2.1亿元。全市去年产粮18亿公斤,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了251元。这个市的刘房子镇,几年来没有向国家要过贷款。今年镇信用社还贷出830万元,帮助附近困难农民种地。
现在,农民投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近几年,全省粮食生产投入每年增加25%,其中农民自筹资金占50%到80%,许多人把准备盖房子、娶媳妇的钱都投到粮食生产,一改过去“农民种田,国家拿钱”的状况。
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造中低产田,这是吉林省一项重大的投入。仅1990年以来,全省共治理小流域572条,治理水土保持面积1650万亩,完成土石方量4650万立方米。为抗御自然灾害,增加粮食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共投资10亿元,对松辽平原实行了两期大规模的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837万亩,开垦宜农荒地20万亩,植树造林119万亩,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59处,改造涝区51片,建成旱涝保收农田200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经过大规模的综合开发改造,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粮食生产能力。仅第二期工程,就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7亿公斤,油料0.5亿公斤。
咬定粮食不放松,已成为吉林省从领导到群众的统一意志。粮食生产的不断发展,既对国家全局做出了贡献,也为发展经济,振兴吉林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1版(要闻)
专栏:编者的话

种粮带来百业兴
吉林持续多年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取得了重大成就,有功于国,有功于民,值得庆贺。
本报记者酝酿这篇报道,也有些年头了。近几年记者向编辑部汇报工作,几次讲到吉林的粮食问题。但看到农民苦于丰收难、卖粮难、“粮多兜瘪”,久久没有落笔。记者今年回到编辑部,讲起吉林的“黄金玉米带”,眉飞色舞,不仅叙述了吉林种粮对国家的贡献,更讲到了吉林农民靠粮食发家致富的喜悦。吉林的粮食生产、加工业的发展,已带动全省经济跃上了新台阶。吉林的土地、粮食资源优势,已转化为粮食产品产业优势,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经济发展之路。看来,在土地上做文章,在粮食上做文章,要有长远的眼光。


第1版(要闻)
专栏:维达新闻摄影比赛

昔日荒山岭今日花果山
山东滕州市农村人多耕地少,多年来坚持向荒山、河滩要地,去冬以来已造地4000多亩。图为东郭镇把荒山辟成果园,种上了果树。
本报记者孟仁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