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书评)
专栏:

  念一念《新三字经》
彭匈
《新三字经》好。一遍念下来,几句杜诗自然而然涌上心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开头一句,就令人击节称妙。“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客观公正,入情入理。这叫人一下子就想起旧《三字经》那个大有争议的开头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中国历史上,“性善”、“性恶”的争论,不知占去多少篇幅。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仁、义、礼、智、信等天赋道德意识与生俱来,人的本性中具有“良知”、“良能”。而荀子主张“性恶”,认为“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后来的学者加入进去,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使这场“争论”延续了两千多年。对此《新三字经》强调后天的教育,翻出新意。
旧瓶装新酒,这是中国人很善于用的老办法。《新三字经》继承了旧《三字经》的框架结构,并对人们熟知的、仍有生命力的句子,作了适当的保留和恰到好处的改动。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尤其是将原来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改为“养不教,亲之过,教不学,儿之错”,改得好。本来,养而不教,确是一大罪过,“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但是,把这罪过一古脑儿算在当父亲的头上,也就有失公允。当母亲的就没有份?只须煎好荷包蛋就算完事?改动一个字,这桩经历了数百年的“冤案”便有了个公正的结论。我想,这不仅男同胞释然,女同胞也不会有意见的。毕竟亲人们都来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来做教育孩子的工作,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责任问题解决之后,孩子不肯学,怪谁?怪“师之惰”?懒惰的教师固然也有,但只是少数。这样的孩子的家长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同一个老师教育,别的孩子能做到专心致志,你的孩子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檄而射之”,能怪老师偷懒吗?所以,还是“教不学,儿之错”,从主观方面去找原因比强调客观对孩子的进步更有利。作为孩子,则应做到“亲有教,儿恭听,做错事,即改正。”反过来,家长也不可能一贯正确,也会有缺点错误。这时,做晚辈的该怎么办,这历来是个棘手的问题。《新三字经》教你,“亲有过,谏其改”,方式方法上要做到“情意切,语和蔼”。从头到尾就体现了一种全面的、完整的思想方法,作为少年儿童的启蒙经典,这一点尤为重要,尤可宝贵。
旧《三字经》自宋以来,流传800余年,得益于它的文采。《新三字经》在这一点上狠下了一番功夫,在遣词、炼字、押韵、对仗、比喻、排比等方面,都有独到闪光之处。如:“家爱我,我爱家,推此心,爱中华”,“老庄起,墨韩兴,曰百家,各争鸣”等,读来朗朗上口。
《新三字经》共1272个字,念一遍,十余分钟即可,然而深入探究,细细玩味,却发现它内容广博,寓意深邃。政治、军事、历史、地理、科技、文艺、道德、人物、林林总总,给人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感。据介绍,为了编好这1272个字,十余位专家、学者、教授、高级教师反复推敲,十易其稿,历时一年乃成。有时为了一个字,广泛征求、极尽切磋。如“家务事,乐担承,洗碗筷,扫门庭”中的“乐担承”,原为“要担承”,改一字,变被动为主动,精神毕现。
诸多高级专家会诊“小儿科”,这将在中国出版史上留下一段佳话。一条爱祖国、爱人民、敬师长、树情操的红线将维系住亿万少年儿童及其家长们的心,这在亟须精神支柱的当今社会,更是功不可没。


第12版(书评)
专栏:丛书概览

  再现二战风云的新作
张国强
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世界知识出版社从1985年4月开始推出精心构思、气势恢宏的“二战系列丛书”。该丛书历时11年,11个系列,共32册,洋洋1100万字,到1995年1月已全部面世。这套丛书选题新颖、资料翔实,是一部反映“二战”历史的纪实佳作。
《纵横捭阖 斯大林》、《身残志坚 罗斯福》、《临危受命丘吉尔》三本著作评述的是“二战三巨头”。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各自重大的贡献。他们虽然政治信仰不一,各自的经历也不相同,但是在反法西斯侵略,保卫国家独立的总目标下,他们同仇敌忾,为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成了统一战线。对此,书中作了生动的描写,“三巨头”叱咤风云、运筹帷幄的细腻描写跃然纸上。他们之间性格的差异,维护不同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斗争也如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三元凶”是指《盗世奸雄希特勒》、《战争狂人 东条英机》、《专制魔王 墨索里尼》。三本书是“三巨头”的姊妹篇。该书对希特勒、东条英机、墨索里尼这三个混世魔王作了深刻的剖析,写了他们的发展轨迹,为人们提供了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反面人物的形象。这6本书每册都是一部生动的人物传记,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裁写法,使人读来手不释卷。
“将军——总统”系列是指《坚韧不拔 戴高乐》、《大器晚成 艾森豪威尔》、《如钢似铁铁托》。这一系列多年来一直是世界知识出版社盛销不衰的优秀读物。这三本书仍以读者喜闻乐见的章回体形式撰写,生动地描述二战时是将军、战后都成为总统的戴高乐、艾森豪威尔、铁托的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战争可谓人类参加的最惊险、最激烈、最残酷的较量,而将帅则堪称战争的灵魂。古人曾云,克敌要在乎将得其人。二战十六大将帅系列中重点选收的是苏联的朱可夫和崔可夫,美国的麦克阿瑟和巴顿、史迪威,英国的蒙哥马利等,他们都是二战的风云人物,是同盟国所依赖的柱石,个个功名显赫。这套书还收入了五位分属于德、日法西斯的将领,他们是山本五十六、冈村宁次、戈林、隆美尔、曼施坦因。他们是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罪犯,但在战术领域的创造和运用方面仍是值得史学家悉心研究的。当然二战不仅仅是十六位将帅,选入的16位是最显赫者,目的是使读者得到正反两个方面的有益启示。
“走向胜利之路”系列,是用反法西斯著名战役纪实这种创作方式,再现当年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的。从中国、苏联、美国和英国这四个主要反法西斯大国实施的战役行动中选取了共20个重大战役介绍给读者,阅读这一系列,对各个战场能有一个亲临其境的了解,从而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另外丛书中还有《德意日法西斯覆灭记》(上、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上、下册),此二套画册共收入二战珍贵图片1000幅,图片真实记录了二战全过程,包括二战所有重大战役和事件。
总之,这套大型丛书,既写历史,又有人物传记,既有纪实文学,又有大量二战图片和实战地图,还有一批战史研究论文。丛书在编写上是比较成功的,作者对二战均有较深的研究,有的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他们有着扎实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军事知识,都曾撰写过多部军事著作。他们把枯燥无味的原始资料编排得丝丝入扣,条分缕析,将学术性和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一体,语言典雅,富于文采,使每本书编写得文笔流畅而不散,行文活泼而不俗。应该说这是一部形象生动、情节感人的大型作品。这套书虽长达32册,但读后如同一本书似的,一环紧扣一环。每本书既是一个独立体,全套书又是一个综合体,实在是一部让人读不释卷的时代佳作。


第12版(书评)
专栏:书刊选介

  洋溢爱国之情的《中华家书》
翦新民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家书》(秦牧主编),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中国现代、当代70多位名家的崇高思想境界,一举荣获了“首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奖”。
全书高扬着爱国之情,百余封书信中蕴含着中华赤子的拳拳报国之心,件件闪耀着人生真谛之光。书中收集了烈士的遗书12篇,篇篇都洋溢着炽热的战斗激情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著名的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的绝笔信中说到“要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陈觉烈士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谁无父母,谁无儿女,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封封撼人心魄的家书,字字句句掷地有声,表达了烈士为中国革命而牺牲毫无遗恨的浩然正气。
书中还收集了孙中山、鲁迅、郭沫若、毛泽东、周恩来、冰心、巴金等人的家信。这些著名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学者将家事、国事、天下事糅于一纸,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训思想及闪光的人生哲理。孙中山的劝慰长兄从事实业,莫任督军,任人唯贤的思想。梁启超教育女儿,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的趣味教育法。毛泽东致杨开智“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表现了人民领袖坚持原则的高尚品德。鲁迅致许广平信中,从回答学生对待人生的看法中,充分展示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在探索救国治民的道路和寻求先进思想武器的坦诚心迹,以及严于解剖自己的品格以及与黑暗现实奋力抗争的战斗精神。
书中所收入的104封书信,所选书信从字数上看,少到只有四个字,多到近8000字的长篇大论。字数虽少,但情烈志坚,掷地有声,字字有千钧之力。字数多的将个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展现笔底,信笔抒怀,听凭记忆驰骋。按着时间的顺序组织连缀起来,脉络清晰地汩汩倾泻于读者的面前。
《中华家书》中,写相爱之情时,写得情真意切;表亲子之情时,充分表现了长辈对儿女之殷殷期望和谆谆教诲的拳拳深情;道忠孝之情时,道出了“为尽大孝于天下无数万人之父母而牺牲一切”的崇高之情。所选书信都共有一个特色——将亲情之爱,升华于对整个民族和人民之爱。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那强烈深沉、根深蒂固的爱国之情。
书信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一份优秀的书信佳作,不仅会对收信者产生认识、教育、震撼作用,而且还会对同时代的其他人甚至后代产生类似的作用,成为千古留芳之作。我们希望《中华家书》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激发起广大读者强烈的爱国之情,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第12版(书评)
专栏:书话人语

  书价再议
叶于
笔者在上期《书评》版上写了《不敢问书价》,批评了图书定价的随意性之后,有出版社朋友告之,书价问题很复杂,它是个变数,固然同出版行业缺乏明确的价格尺度,没有严格执行价值法则有关,但现在的纸张、印刷、发行费用不断地上涨,有时几天一变化,一天一个价,弄得出版社只好随行就市,不得已而为之——提高书价。从出版社的角度考虑,书价的不断提升,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书价的成因,它是由多方面条件制约的,原材料的涨价、发行费的提高,以及稿酬、印数的因素,都可能影响书价,个中学问不小。然而,纸张、印刷、发行费用又是起决定性的要素。因此,书价的“与日俱增”,实在是各项成本费用的上扬,造成了每印刷一次就有一个新价码,读者看到的不同版次不同时间印制的同类图书,其价格都会不同。设身处地为出版者着想也是读书人所要闹清楚的。
不过,问题还有另一面。出版社在书籍价格上,也有主动性,过分地追求豪华,贪大求全求洋,似乎形成了不大不小的风气;动辄是国际流行开本、铜版珂罗纸什么的,在装帧上出奇创新、总给人以买椟还珠之憾。或者,用成本的上扬来掩饰价格上的暴利,都不足取。至少说明心思花在掏读者腰包上了。过去,上海文化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五角丛书”,发行量很大,薄利好销,社会效益和经济收入双获丰收。多少年过去了,“五角”钱一本书,绝难做到,但是经济实用、“量体裁衣”,小本经营,多出些普通读者买得起的书,想不会是困难的。
书价问题取决于市场经济行为中的读者因素,而对读者负责,为读者着想,是关键。漫无边际地漫天涨价,只会疏远了读者。因此,出版社为读者计、为图书更为广远地流传计,谨慎地涨价,是眼下图书市场最为切实最为要紧的事。


第12版(书评)
专栏:

  发人深思的传记作品
汪东林撰写的长篇纪实传记作品《十年风暴乍起时的政协知名人士》(原名《政协名人轶事》)一书,最近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作者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为主线,把发生在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的一些人和事贯穿在爱国统一战线的大范围之内,描绘了班禅、赵朴初、程思远、王芸生、于树德、梁漱溟、章伯钧、章乃器、马寅初、溥仪、溥杰、杜聿明、宋希濂、黄维、沈醉等数十名爱国民主人士生活经历的精彩片断,并勾画成严肃悲壮的历史一幕,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读来令人深思。全书共二十四万字,图文并茂。孙起孟为该书撰序,赵朴初题写了书名。(华严里)


第12版(书评)
专栏:书味斋

  信是有缘
何志云
在我的经验里,人要是喜欢上了什么,那么,那份一旦得之后的大欣喜,常常不会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倒往往来自不期而遇,讨巧些的办法,就把它称之为缘分。
我和我所喜欢的书,就时常处在这种欲说还休的缘分中。
例如,我第一次读的“大书”——在我出生的那个南方城市,连环画称作“小书”——是《青春之歌》,那是在1963年,我正读小学三年级,从贵州回家探亲的哥哥送给我的礼物。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我就匆匆读完了一遍。我得承认,我是那样喜欢这本书。等到哥哥要回贵州了,我已经在读第二遍了。差不多十年以后,在黑龙江的一个农场,我裹着一件破棉大衣,借助摇曳的烛光,彻夜未睡,写下了《民主革命时期一曲革命青年的赞歌》一文,这是我写的第一篇评论文章,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走上了文艺评论道路。
因为这篇文章的缘故,就和黑龙江省文学界有了些联系,也就有了去哈尔滨的机会,便在哈尔滨大逛新华书店。但那个年月,能有些什么值得一买的书呢?忽地发现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的鲁迅的一套小薄册子,简直喜出望外。它们几乎是鲁迅著作原版的模拟。封面朴素雅致,左上方是鲁迅的雕塑头像,书名排字,鲁迅两字用手迹。好玩的是,每一本的目录前都有该书的原版封面作插页,让人品味再三。陶元庆先生的绘画早有耳闻,一直无缘得见,在这里,我终于领略到了陶元庆先生的绘画风采,比如《彷徨》和《朝花夕拾》。鲁迅著作原版的封面大多十分简单,书名有些是用先生的手迹,有的干脆就用排字,但分明有着独到的用心,比如《华盖集续编》,“华盖集”三字用的是铅字横排,却把“续编”二字用朱文篆字,图章般斜印在下方,十分鲜活灵动。这是我第一次大规模地买书,我称之为我的“鲁迅全集”,至今仍然珍爱不已。
最让我感受到与书的这种缘分,是在80年代初,我刚调北京工作不久。有朋友介绍商务印书馆1979年翻译印行四卷本的《光荣与梦想》,认为是对美国半个世纪以来历史的极好总结,值得一读。设法借来看过,果然不同凡响。我曾在书店里动过几次心,每次都是在临要掏钱之际,犹豫再三而作罢。书价6元上下,相当于我当时工薪的1/6,显然是过于奢侈了。
我是在1982年的春天,在琉璃厂中国商店,买下了这套书的前一、二册的。书价是原价的一半,便宜得令人不敢相信。当时高兴得不得了,立即骑车去了商务印书馆的门市部,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用原价配齐它。不料那里已经没有存书了。后来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到了外地,逛书店的时候,我总留心着想配齐它,可是这套书就像互相约好一起失踪了似的。这两册书插在书橱里,只要看见它们,就觉得是莫大的缺憾。
大约是在1984年的秋天,一个阴雨迷蒙的日子,我又来到中国书店。书店里没有多少顾客。我漫不经心地打量着书架,忽然眼前一亮,几本《光荣与梦想》赫然插在那里。我抑制着心跳,一边惦起脚小心翼翼地取下它们,一边告诫自己就算只有一、二册也别太失望。可是事情就有那么巧——那里只有三、四两册,好像是专门为了我等在那里的!虽然书价已涨成七五折,但揣着这两册书,重又走进那个雨日时,心里感觉已然是一片阳光明媚。
想起这些旧事,就觉得在冥冥之中,仿佛真有谁在作出安排。但再一细想,又觉得其实未必。只要真心爱书,相信好书会不期然地迎面而来,正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那就坦然接受就是了。若说这就是缘,原因也在于心里那分永远的喜爱和寻找,碰头得早些或者晚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12版(书评)
专栏:新书选目

  新书选目
△叶楠的散文集《苍老的蓝》由群众出版社出版。
△周大新散文集《没有绣花的手帕》由黄河出版社出版。
△《徐铎中篇小说集》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石永言纪实文学《草地惊变》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黄伊、卢万成长篇小说《南疆血》由金城出版社出版。
△陈志红散文集《一人上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储福金长篇小说《心之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杨庆彬的散文集《京南杂记》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谷福海的歌词集《我的名片:中国》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第12版(书评)
专栏:学术书苑

  三十年耕耘结硕果
周育德
浙江古籍出版社不惜巨资推出了徐朔方先生的大作《晚明曲家年谱》。这部140余万言的巨著问世,是值得学术界欢呼的喜事。《晚明曲家年谱》包括了明代晚期39位曲家的年谱、行实系年和事实存录,而涉及的明代政治界、思想界、文化界、宗教界、艺术界的人物则超过500人。
这部年谱,绝不是单纯的资料整理,它是徐先生有关中国戏曲史和文化史研究心得的总结。这部年谱突破自古以来年谱的成例,不仅整理了曲家的生平,而且提出了对每一个曲家的人格与作品的评价,进而提出有关明代戏曲以至整个中国戏曲史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徐先生为全书所作的自序和为每一曲家所作的引论,都是精彩的戏曲史专论。这些论文不仅尊重客观真实性,而且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倾向性。
徐先生30多年来以巨大的劳动作了大量的调查,又用了大量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研究功夫,最后才选定这39家谱主,理清了这些曲家之间复杂的关系,并订正了历来文献中的许多错误。比如,徐先生对金圣叹的研究中,从客观事实出发,提出一个很值得重视的见解,即“文人的思想并不总是严密地从属于一个思想体系。即使是自成体系的思想家身上,也有某些观点来自别的体系,或前后不同,有所发展,或因时因事而有所偏重。或者更正确地说,某些看法只是对客观现实或某一刺激的直接反射,并不一定经过深思熟虑而同平时的思想谐和一致。”“作家和艺术家创造一件作品时,有时偶然一个念头可以比他的整个思想起的作用更大。”所以,徐先生强调“凡事不可一概而论,不可简单地生搬硬套,从作品机械地演绎出作家如何如何,或从作家某一可歌可泣的行为或言之凿凿的劣迹而抬头或贬低他的作品,而不问作品实际如何。”
徐先生治学脚踏实地而又勇于创新。他对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有许多发现。这些发现也都反映在《晚明曲家年谱》中。如徐先生论说“南戏”与“传奇”的区别时,指出民间南戏是民间戏曲,是累积型的集体创作,传奇是文人的个人创作。徐先生指出南戏在整个明代并未衰竭,创作和流传都以同样规模在继续。“南戏和文人传奇都是南方各声腔的通用本”,而明万历末年南方各声腔同昆腔的竞争中“同存共荣的局面可能延续到一二百年之久,这是晚明戏曲界最值得重视的现象,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徐先生提出的这一系列的观点,也许未必都能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赞同,但是,徐先生的见解都属于不同凡响的发现,足以成一家之言,足以引人深思,从而有助于对有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晚明曲家年谱》开创了“谱”与“论”相结合的新体例。有时,看似不经意的几句评语,却说出了很有见地的道理来。比如,徐先生在评说徐渭据北朝乐府诗《木兰辞》改编的杂剧《雌木兰》时说:“一个极为成功的作品,以另一文学形式加以改写,多半只能以平庸或失败告终。原来的精华不容易保持,不要说超过,要在别人已经获得成功的题材中显示出自己的才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看来徐渭也不例外。”(《徐渭年谱引论》)。在感到某些遗憾的同时,又不能不对改编者的甘苦达成某种谅解,借用徐先生的话说,就是“能改得像它那样不太坏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第12版(书评)
专栏:新书短评

  匠心与精品
伍扬
手里拿到一套设计印制十分精美的散文选《真爱》(长春出版社出版),真是有些爱不释手。从封面的独具匠心,可见设计者对散文有自己的理解,在设计者的感觉中,散文是一扇作家心灵的窗口,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也是清朗、淳朴的一种风情和深厚、思辨的一种智慧。
打开《真爱》,先触及视野的是当代数十位名家论述散文观念的珠玑之言,散文面对新的时代应怎样变革和创新,大家各抒己见,有不少给人启迪的见地。看见这套书的目录,更是令人兴奋,100多位文坛上最为活跃的作家将他们最喜爱的散文篇什和他们最新写作的随笔一并托出,使这套书的分量让人感到十分沉实。
散文近年来渐趋广泛地为更多读者接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势头,但是一些人只为营利目的,粗制滥造一些重复甚多的选本投入市场,影响了散文的声誉。《真爱》能动员出这么多作家参与推举优秀的文章,还动笔撰写与所荐文章相关的新的随笔,既保证了散文选本的质量,又通过新颖的方式延伸了审美的空间。
要出精品,并非易事,需要编者、出版者精心、精作,功夫不下到,精品是不可能产生出来的。


第12版(书评)
专栏:

《锦州之恋——记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邢军纪、曹岩著)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封面设计:木子


第12版(书评)
专栏:

一本打开的巨书——广州购书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