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拉萨加强蔬菜基地建设
据新华社拉萨4月4日电(记者央珍)拉萨市城关区一期“菜篮子”工程取得成效,近来先后为拉萨市场提供1.6万余公斤新鲜蔬菜,缓解了供需矛盾。
随着拉萨市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增多,对蔬菜的需求量也增大。拉萨市城关区有关部门根据拉萨市场行情,大面积发展郊区蔬菜生产。去年元月,经西藏自治区江河办和拉萨市江河局批准,城关区规划了1200亩新菜地。根据这一规划,首先在纳金片纳如村修建总面积为33亩的66个塑料大棚,总投资为142万元。这个工程从去年4月签订合同,并开始架棚,12月20日按期竣工交付使用。据城关区江河局负责人介绍,通过蔬菜基地的建设,不但缓解了拉萨市蔬菜供需矛盾,而且使纳如村的农民增加了收入。


第1版(要闻)
专栏:

  满载而归
阳春三月,催人奋进。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农民正忙于春耕生产。图为农民联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将春耕急需的物资运回村里。
赵潮水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壮丽青春在闪光
——记英雄战士梁强和救治他的人们
李维平杨建立刘华李民译
3月24日上午,四川富顺县晨光医院通往富顺二中操场的道路两旁,数万人为一名普通的军人送行。
救护车呼叫着开来了,车过之处,人们肃立注目,军人和每个路口的警察都举起右手敬礼。一位伤员被送上了一架飞机,这架飞机运走的就是舍己救人而生命垂危的某炮团战士梁强。
   抱走一团火,拯救一车人
3月21日,正在探家的梁强登上了自贡发往部队驻地隆昌的班车。这是一辆以天然气为动力的35座大客车。中午12点多钟,车行至富顺县邓隆公路1公里时,天然气耗尽了。驾驶员邱康忠让女售票员马孝明拿着平时用于行车途中加水用的车轮内胎,到离停车处百余米的邓井关镇农机站买回5升汽油,并请乘客吴嗣玉帮助提上客车。
邱康忠在吴嗣玉协助下拉起了引擎盖,想一边加油,一边启动发动机。坐在副司机位置背后的梁强见状,凭自己这方面的知识马上大声提醒:“这样要不得,很危险!”邱康忠不听梁强劝阻,便注油、点火、踩油门。轰鸣声刚刚响起,由于化油器回火,一团火焰“呼”地从尚未加盖的引擎中喷出来,一下子便引燃了吴嗣玉手中装油的内胎,火焰瞬间就升腾起来。
被猛然升起的大火灼伤脸面的邱康忠慌乱中将滑行的客车刹住后,没有打开前后车门便自己翻窗跳出车外;吴嗣玉在惊慌中将内胎中燃烧着的汽油喷溅出来,顷刻间车厢便陷入烈火浓烟之中,人民的生命财产面临火魔的吞噬。吴嗣玉正要扔掉燃烧的内胎,只听梁强大吼:“不能丢,车上人多!快给我!”他一步冲上前去,从吴嗣玉手中夺过内胎,紧抱怀中,一路跑向乘客最少的车厢尾部。
由于用力过猛,内胎里的油溅了梁强一身,他立刻成为火人。他忍住剧痛,用自己的面孔和上身压住怀中的火焰,避开慌乱逃离的乘客,用力蹬碎后车门右侧的窗玻璃,纵身跃下,踉跄着用尽全力将快要烧穿的内胎扔出7米开外。车上乘客得救了,满身是火的梁强却在车下翻滚着,忍受着火魔凶残地咬噬。这时,一股股焦糊的黑烟飘散着,而梁强嘴里还在喊着:“丢掉,丢掉,丢掉……”
   以英雄的精神救英雄
大客车停靠的路边有几家店铺,铺中的修车工张长贵、张长平兄弟俩和技校学生冯涛看到这辆客车里窜出黑烟火苗,他们意识到出事了。
“快,快拿水,有人着火了!”
3个小伙子顺手抄起盆和桶冲向路边装石灰的蓄水池,舀起水就去泼。油、水难容,池中水已尽,火焰仍在烧,附近的群众见状,纷纷上前,端沙的端沙,挖土的挖土,终于将烈火扑灭。
此刻的梁强,双耳全无,面容俱毁,浑身上下烧成焦糊状,只剩一条内裤和一根皮带,处于半昏迷状态。
有乘客大声哭喊:“快救他,快救他,那是救人的解放军呀!”很快,附近邓井镇财政所出纳杨自权、复员军人钱建忠、电器修理个体户曾长友等近30人聚在一起,拦阻过往车辆救人。自贡市医药公司一辆双排座货车将梁强与另外6名轻伤员送到了两公里外的晨光化工研究院晨光医院。
梁强的壮举惊呆了不少乘客,当人们回味过来时,心潮难平。乘客赖金山忍不住告诉现场的警察:“这样矫健的士兵,如果只顾自己,完全跑得脱,至多受点轻伤,可他硬是没有跑,而是抱走了一团火,救了大家呀!”被轻度烧伤的62岁的敖文忠大爷抽泣道:“看他烧成这样,当时我就心痛哭了,要不是这位雷锋式的好战士,我这把年纪就烧成焦锅巴了。”女乘客陈世群激动地表示:“如果这位战士需要皮子,我身上任何一块皮都可以给他,我宁愿拿我身上的肉去补他的脸,他舍了命救大家,我们活下来的人还有什么舍不得!”
医护人员曾轻声问刚刚醒来的梁强:“你为什么抱着燃烧的油袋跳车?”他吃力地回答:“本……本想……从车门……扔,但门……没有开……车……上人又多,怕……怕烧到……群众。”
梁强同志舍身忘死抢救群众的英雄壮举感动了川南人民,一幕幕感人的救治场面出现了。晨光医院立即抽调技术精良的医务人员,备齐药品、血浆,对生命垂危的梁强进行全力抢救,并迅速报告富顺县、自贡市有关部门。自贡市立即派出卫生局长率领医治烧伤技术最好的医生赶到晨光医院。
梁强伤势太重了。他不仅外伤严重,还伴随重度吸入性内伤,不仅造成气管堵塞,还有低温败血症和急性肾功能不全,情况危急。晨光医院一方面继续发出求援急电,一方面采取紧急措施,切开梁强气管直接输氧。
在抢救梁强的过程中,抢救小组的同志72小时没有合眼。根据军区指示,三医大派出著名烧伤专家、年逾六十的康绍禹教授亲率小组乘吉普车长途颠簸近300公里,专程从重庆赶到富顺县晨光医院参加抢救工作,连续3天通宵达旦地亲自守护梁强。
富顺毕竟条件有限,英雄的生命随时处于高危状态。总后勤部和成都军区领导指示,立即用飞机送重庆抢救。
3月24日上午10点50分,护送梁强的专机徐徐降落三医大操场,梁强被顺利送到烧伤病房。著名烧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78岁高龄的黎鳌教授等亲自检查伤情,并立即组织会诊,进行紧急处置。经全面检查,梁强全身汽油火焰烧伤85%,三度烧伤60%,且伴有重度吸入性损伤,病情十分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3月25日,按照预定手术方案,经过严密的组织和准备,上午11时至下午5时,黎鳌教授指导33名医护人员分成技术指导组、4个切痂组、植皮组、麻醉和巡回组,在全麻下为梁强施行四肢切痂术,切除三度烧伤焦痂40%,植上了新鲜异体皮,手术进行顺利。
3月27日,又进行了第二次手术治疗。在全麻下为梁强施行四肢切痂创面自体皮嵌植术,共向移植成功的异体皮网洞内植入了5000余块小如绿豆的自体皮块。
   英雄冲击波
梁强的事迹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四川各地群众纷纷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英雄的崇高敬意。
5位脱离了险境的乘客久久守候在晨光医院梁强的病房外,寻找着报恩的机会;
一群年轻人来到医院主动要求为英雄献血。隆昌县政府一下子就拨出3万元专款,代表全县人民送到医院;
四川省委副书记秦玉琴,重庆市委书记孙同川、市长刘志忠,总政干部部副部长赵刚等先后带着慰问品专程探望;
重庆一位退休老大娘听到广播后,马上起身往本市多家医院寻找梁强,她一连跑了7家医院,当她终于找到西南医院时,已是精疲力竭。她临走时悄悄将100元钱夹在慰问信中递给梁强的父亲;
重庆江北区一位保姆挤了半天公共汽车找到医院,捐上10元钱后动情地说:“不要嫌钱少,这是我的一颗心”;
被选为全国劳模的重庆“养猪大王”贾紫焰拿着1000元钱找到人民日报记者站说:“我见不着英雄,但我的心意请记者站转达。”他正筹划着要设立立功军人的奖励基金。
10天来,四川各地的干部、战士、工人、农民、大中小学生以及不少单位为救治梁强捐钱捐药,目前已达7万多元。从全国各地打来的慰问电话、电报数不胜数。川南富顺群众自发组织了为梁强献爱心签名活动,他们用32.1米长、宽2米的红绸表示3月21日的壮举和梁强20岁的年华。这块红布从富顺过内江,到隆昌,下重庆,一路有数万人签名。
就在梁强与死亡搏斗时,他所在某后勤处机关党支部召开了一次没有申请人参加的特殊的支部大会,全体党员一致同意梁强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医护人员动情地为梁强读出重庆日报这条消息时,梁强坚定而艰难地表示:“这是……我……多年……的愿望,我……一定……做一个……合格的……党员。”
(附图片)
梁强受伤前的照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重要指示
全军扎实开展四个方面的教育
据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记者贾永、通讯员刘郑)人民解放军各部队认真贯彻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爱国奉献、革命人生观、尊干爱兵和艰苦奋斗四个方面的教育。这是中央军委在新形势下为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而采取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记者从总政治部了解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不久前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讲话时,要求全军在继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着重抓好爱国奉献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尊干爱兵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根据江泽民同志的指示,总政治部要求各部队把搞好上述四个方面的教育,作为新时期加强我军思想政治建设、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一项重要工程和今后一个时期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扎扎实实地抓出成效。
全军各部队将“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贯穿于四个方面教育的一条主线,引导干部解决好“为谁当官,为谁服务”,战士明确“为谁当兵,怎样做人”等基本问题。教育中,各部队组织官兵学习毛泽东同志著作、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江泽民同志的有关论述,运用革命道理和我军优良传统,旗帜鲜明地批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划清是与非、荣与辱、美与丑的界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干部为重点,贯彻整风精神,用四个方面的教育促进风气转变,是这次教育的特点。团以上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普遍运用民主生活会、个人述职和群众评议干部等形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努力做到正确对待手中权力,过好职权关;正确看待金钱,过好钱财关;反对贪图享受,过好生活关;淡泊名利、默默奉献,过好名利关。北京军区突出抓好团以上领导和机关的学习教育。海军、南京军区和国防科工委组织机关干部集训,以改进思想作风为主要内容,下功夫解决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方面存在的问题,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思想,在部队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成都、沈阳、济南、广州、兰州军区和空军,二炮所属一些部队机关把自我教育与思想互助结合起来,重点查以权谋私和铺张浪费等问题。


第1版(要闻)
专栏:

  日元扶摇攀升
对美元比价峰值已突破八十六比一
新华社东京四月四日电(记者黄凤珍)东京外汇市场日元对美元比价继昨日急剧升值之后,今天又继续攀升,一度达到八十五点七五日元兑换一美元,再次创造了新纪录。
尽管日本和美国昨天在东京等亚洲市场上为制止日元继续升值采取了协调干预措施,但效果甚微。一些出口企业和机关投资者仍加紧购买日元,致使今天东京外汇市场上的日元对美元比价继续攀升,一度达到一美元兑换八十五点七五日元,刷新了昨天东京外汇市场出现的一美元兑换八十六点四十日元的峰值,同时也接近今晨悉尼市场一美元兑换八十五点五五日元的世界最高值。
日本政府对日元如此大幅度升值感到不安,于今天上午召开阁僚会议协商对策。据报道,会上不少阁僚要求立即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采取灵活的应付日元升值的措施。他们提出应尽快编制一九九五年度第一次补充预算和进一步降低利率。日本首相村山在会上希望各有关方面全力以赴采取对策。大藏相武村强烈要求日本银行降低官方贴现率。
在武村藏相提出上述要求后,东京外汇市场的日元比价略有回落。到今天中午比价回落到八十六点一八日元兑换一美元,但仍高于昨天的比价。此间不少人士认为日元今后还将进一步升值。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人物

  科威特国王储兼首相萨阿德殿下
今起对我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应李鹏总理的邀请,科威特国王储兼首相谢赫萨阿德·阿卜杜拉·萨利姆·萨巴赫殿下将于4月5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萨阿德殿下1929年生于科威特,系已故科威特前埃米尔谢赫阿卜杜拉·萨利姆·萨巴赫之长子。他先在科威特接受普通教育,后就读于英国汉顿警察学院;早年就职于警察和公安部门,1959年任警察和公安局副局长,1961年任局长,1961年至1977年任内政大臣,1965年至1977年兼任国防大臣。萨阿德殿下1978年1月被立为王储,1978年2月起任首相,同时作为首相兼任最高防务委员会、最高石油委员会、最高计划委员会、民事服务委员会和最高住房委员会主席。
(附图片)
萨阿德殿下


第1版(要闻)
专栏:访读者想知的地方

  白节岛上一愚公
——访宁波海监局航标工叶中央
本报记者范伟国
在波涛浩淼的东海,有一位航标工默默无闻地守了37年灯塔。他叫叶中央,是宁波海上安全监督局镇海航标区白节灯塔主任。
叶中央年近半百,然而那一头花白头发,那黧黑色脸上一道道深深的皱纹,无言地诉说着守灯人的艰辛。
灯塔在面积不到半平方公里的白节岛上,小岛离陆地近60海里。记者那天专程前去采访,清晨从宁波出发,车、船换了四次,在风浪中颠簸了十多个小时,才在暮色之中靠小舢舨候潮上了小岛。
白节岛孤悬海中,位置十分重要。所在的白节峡,是东南沿海船舶北上南下的要冲,也是汛期渔船密集的海域。然而,暗礁密布,风大流急,在这里曾有两艘大客轮触礁沉没,渔民翻船葬身的不计其数,令经验丰富的航海人员也望而生畏。于是,白节岛上立起了一座灯塔。可谁知道为守灯塔,叶家有3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四代人献出了如火的青春……
叶中央的爷爷叶来荣渔家出身,在清朝光绪年间就上白节岛看灯了。
叶中央的父亲叶阿岳,是叶家的第二代航标工。叶中央5岁时,强台风袭击小岛,阿岳师傅在查灯时,被无情的风浪吞没,家里留下妻儿四人。
打从那时起,叶中央就跟着爷爷上了白节岛。1959年,他19岁,正式顶了爷爷的职,开始了叶家第三代守灯人的生涯。
最刻骨难忘的是1971年春节前夕。整整一年没有离岛、本该休假的老叶,却让别的航标工回家过年,叫爱人带孩子来岛上。
一天,两天,……船,终于来了,但只有船老大。载人的小舢舨,在半途中被风浪吞没,年仅28岁的爱妻和小女被巨浪卷入海中,只有大女儿幸免于难。老叶至今仍负疚地说:“我要是去接一下就好了。自己在,总可以拉上一把吧!”
当时,叶中央完全有理由调离小岛,结束海岛孤寂的生活。但他却将小孩托付给岳母,留在了白节岛。
1984年,叶中央说服老母,又把独生子叶静虎送上了白节岛。作为叶氏家族第四代的守灯人,小叶十分争气,1991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守灯,叶中央付出了亲情和几乎毕生的精力……
丧妻后的叶中央义无反顾地守在白节岛上。他的忠厚执著,打动了岱山县信用社姑娘曹秀恩的心。1975年,曹秀恩不顾家人的反对,与叶中央结了婚,却同时也和孤寂结上了伴。平时,叶中央来去匆匆,一两个月的休假常常是没住上几天就拔脚走人。
前年7月曹秀恩因患晚期肠癌,到上海中山医院施行手术。这时,交通部刚好在镇海航标区检查灯塔保养,叶中央没等妻子刀口愈合,就返回了白节岛。
长期的海岛生活,严重地损害着老叶的健康。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腰椎病都上了身。一个寒冷的冬日,叶中央突发高烧40摄氏度,昏迷不醒。当时岛上还没有装高频电话,职工们只好点燃篝火呼救。驻嵊泗部队派了高速快艇援救,尖头的艇身怎么也靠不上岸,只好又回去拖了一条小木船来,几个青工不顾危险跳进海水中抓住船帮,将他抬上了船。幸亏送得及时,老叶才捡了一条命。
“处境岑寂,与世隔绝。一灯孤悬,四周幽暗。海风挟势以狂吼,怒潮排空而袭击。”《中国沿海灯塔志》的这段文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航标工所处的特殊环境。
台风一刮,灯塔就进入了临战状态。老叶常常带头整夜值班。入夜,要开灯了,他带着航标工在腰间捆上“保险绳”,贴着地面匍匐前进。短短的20来米就要爬上10多分钟,稍有松懈,就会刮下海去。
航标区补给船一个月来一次,一有大风船就靠不上,缺菜断粮倒成了常有的事了。今年春节过后,连续刮了好几天大风。菜吃光了,老叶他们只能挖野葱下饭。
长期生活在孤岛,吃水、用水就是一大难题。岛上吃的是汇集在蓄水池中的雨水,这水缺矿物质,又长期蓄存,吃久了极易引发疾病。有时要靠一两脸盆的水坚持半个月。
“说实在的,岛上又苦又冷清,谁愿意多呆!但灯熄了,船撞了怎么办?看灯塔,也是渔民兄弟的托付。既然上了岛,航标就是生命,就要坚持下来,这才是好汉!”不善言谈的老叶向记者讲述这番肺腑之言。
英雄,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是在一瞬间出现的。其实许多英雄的业绩却如愚公移山,通过时间的堆积方显出其难能可贵。叶中央就是这样一位“海上愚公”。党和政府是不会忘记航标工的贡献,1988年,叶中央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他光荣地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去年,又应邀进京参加国庆观礼。
每当入夜,祖国的万里海疆有多少航标灯在闪亮!这璀璨夺目的航标灯,不正是航标工熊熊燃烧的生命火花么!
(附图片)
压题照片:詹雄勇摄


第1版(要闻)
专栏:特写

  县委书记挑塘泥
本报记者余清楚
4月1日,是工休日。江西省新建县委书记曾恒发刚吃完早饭就叫来司机,直奔乡下。
正是春耕大忙季节。曾恒发天天泡在田间地头,了解粮食面积落实情况,调查化肥、农膜等物资供应状况,帮助农民买种播种。10天前,天下大雨,车陷在泥里,他跳下来推车,折腾了半天,人被淋病了,感冒高烧接连好几天。
他来到石埠乡竹园村。农民正在翻耕水田,播种育秧,挑塘泥。他不顾自己有病,脱下衣服,接过一位农民的担子,就挑起塘泥来。
身边的乡干部告诉曾恒发,乡里花大力气抓春季积肥造肥,塘里挖,灶里掏,房前屋后大扫除,全乡挑粪挑泥上百万担,平均每亩50来担没问题。曾恒发抬头四周一看,一望无际的水田里,布满了一堆堆塘泥和土杂肥,看来是实话。他高兴地笑了。
这时,他看到几位老农正在水田里抹泥播种盖薄膜。他二话没说,脱下鞋袜,跳进水田。春寒之中,冷水刺骨,他全然不顾,一边拉薄膜,一边向老农请教。边上的农民看到县委书记下乡,就像一个地道的农民,觉得更亲近了,都来和他话农事,说心里话。
忙到1点多,曾恒发才洗脚上岸,与农民道别而去。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征文

  丧事宜俭
柳桂珍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厚葬陋习有增无减。就拿给死者送花圈来说,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档次也越来越高。据报道,某市10年前每个死者一般只有三四个花圈陪葬,而现在少则十几个,多则几百个。
逝者已矣,无知无觉。为什么有些人热衷于丧事大操大办呢?说穿了,虽是给死者办丧,实则是做给活人看的。在他们看来,似乎场面越大越气派,花圈越多越有面子。应当说,这是一种陋习。我国推行殡葬改革、倡导移风易俗已经很多年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不能让厚葬的陋习卷土重来。
人都是有感情的,对于死者,适当地举行悼念活动以寄托哀思也在情理之中。但应节俭、适度,大可不必去追求档次、追求排场。否则,既造成很大的浪费,又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


第1版(要闻)
专栏: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南粤大地水利建设掀起高潮
本报广州4月4日电记者梁兆明报道:经济越发展,对自然灾害防御体系的依赖越大。怀着这个居安思危的心态,广东省各地去冬今春大力增加水利投入,开展气势磅礴的水利建设大会战。
在三江(北江、西江、绥江)交汇的三水市,去冬今春投入1088万元资金,现已完成130万立方米土方和1万立方米石方的计划。在西江流域,各市(县)加快构筑“西江防线”;阳江市倾巨资3.6亿元,调动千军万马兴建容量3亿多立方米的大河水库,以根治水患;广州辖下的番禺市,去冬今春建设180公里江海堤围的规划已三易方案,把资金投入从1亿多元加码到4.7亿元,以使堤围建设一步到位,达到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的标准。
据省三防总指挥部的最新资料展示:去冬今春全省水利建设资金投入超过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目前已完成土石方近2亿立方米,维修加固堤防近3000公里;加固处理病险水库1160多座,大大超过了省下达的计划进度。


第1版(要闻)
专栏:

  新疆牛羊有了“家”
本报乌鲁木齐4月4日电记者祝谦报道:以游牧著称的新疆畜牧业,近年来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建起暖圈6.5万座,冷季牛羊不用再在风霜冰雪中保命,而是圈养在暖舍进食,从而向畜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新疆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草原辽阔,牧草丰美。但是冬春季节长达半年之久,风寒雪频,自治区虽每年投入救灾资金近亿元,仍摆脱不了牲畜的“夏肥、冬瘦、春死”的怪圈。从1950年至1985年的35年间,新疆牲畜在越冬渡春中共死亡7500多万头(只),几乎相当于这期间向社会提供的商品畜总量。
从1986年起,新疆作出“牧民定居、牲畜冷季舍饲”的决策,到1994年底,新疆草原建设面积达2470万亩,人工草场874万亩,冷季舍饲草料生产基地配套。牧民也改变了过去粗放的喂养方式,将整草投喂改为短草槽喂,将整粒玉米投喂改为混合饲料或配合饲料投喂,并大力普及农作物秸秆青贮和氨化技术,一改千百年来“保命过冬”的生产模式,出现了羊欢牛叫“增膘过冬”的新局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