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人民公仆廉政模范
——电视剧《周恩来在大连》在京研讨
由中纪委电教中心和大连市文化局电视剧摄制中心联合摄制的四集电视连续剧《周恩来在大连》,以周恩来生前多次到大连的真实足迹为基础,经过艺术再创作,展现了周恩来同志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艰苦朴素、以身作则的高贵品质。
近日,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和本报文艺部在京联合为该剧召开了研讨会,现将部分与会者的发言摘录如下:
廉政教育的好教材
傅杰(中纪委常委):这部电视剧我看了两遍,每看一次,我的心情就激动一次,剧中表现的是周总理在祖国各地留下闪光足迹的一段缩影,是周总理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的典型再现。
当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件大事。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头脑清醒,态度坚决,措施得力,从重从严惩治腐败现象,清除我们队伍中的害虫,保持我们党和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勤政为民,廉洁奉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精神,努力造就一支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干部队伍。
最近,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我们党提高自身凝聚力、战斗力的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坚持拒腐防变的一项根本措施。中纪委向各级党组织发出通知,要求认真观看、讨论《周恩来在大连》这部电视剧,也正是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的角度来考虑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全党深入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今天,我们学习周总理的崇高品德和高风亮节,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抵制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侵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阮若琳(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建国后,周恩来同志去大连先后有8次,但时间都较短暂,这就给这部电视剧创作带来很大困难,难以找到构成剧的骨架。在这种情况下,编导对素材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抓住了包含在这些琐碎事件中的一个共同思想:即“公仆”精神,并以此为核心进行了艺术化处理。这样一来,原来零散的素材集中了,原来平凡的小事有了光彩,成为一串闪光的珍珠,构成一篇蕴含丰富的抒情散文。该剧在完成周恩来艺术形象塑造时,特别突出了他甘为“人民公仆”的思想性格,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该剧中周恩来的一言一行为各级干部廉洁自律树立了一面镜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一份活的教材。
蔡骧(评论工作者):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动情感人,就是因为剧中所描写的周恩来的作风、人格、精神和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恰恰和我们今天社会的现实形成了撞击。也就是说这部电视剧捕捉到了历史与今天社会的交汇点,在思想上表现了当代意识,所以才有强烈的反响。这部电视剧在刻画周恩来的形象、把握周恩来精神实质上是越来越好,越来越感人。略感不足的是电视剧在结构上应该更严谨一点,另外在历史背景的交待、烘托上也应该更清楚一些。
把历史之真化作艺术之美
彭加瑾(评论工作者):《周恩来在大连》如果说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有突破的话,主要是从求真转向求美。从过去一些作品比较多的以史实及真实的材料作一些再现性的表现,转向比较多地侧重写出艺术家自己心目中的周恩来。这部电视剧虽然也采用了比较朴实的创作手法和散文化的一些方式,但是它的凝聚点落在了周恩来公仆形象上。这里有一种双主题的交融,既有历史提供给我们的周恩来的客观的形象,同时又渗透着艺术家自身对周恩来这样一段生活、这样一段事件的独特的发现。这部作品最大长处在于编导者没有简单利用史实进行一般性的再现,而是调动了各种各样的因素对细节进行加工铺展,有些事件虽然是虚构的,但合情合理,这是必须的。作品既有对伟人伟大人格的怀念,又有对用这种伟大人格重新调整今天的人格结构和整个社会风气的召唤,人物形象也是复合的丰满的。
刘扬体(评论工作者):这部片子据说不是完全按事实如实记录的,而是有一定的虚构。这样就提出一个问题: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而且是领袖人物带有传纪性的片子可不可以虚构?应该如何虚构?我认为这部片子本身的成功,已经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答复。领袖人物的虚构到底以什么为界限?我认为这个界限就应该划在去伪存真上,划在精神气度的准确和比较完整的表现上。也就是说应该尽可能真实地、准确地、完整地表现领袖人物。这部电视剧注意到在精神气度上统一和谐地塑造周恩来形象。有些事虽然不完全发生在大连,但确实是在周恩来身上出现过。另外,这部电视剧在表现周恩来人情人性美上也是十分成功的,写出了周恩来非常博大的胸怀和对人民群众深厚的爱。
鲁文浩(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员):《周恩来在大连》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在这一类题材的创作上存在着一些误区:有的作者认为把一些历史事件罗列出来就是反映了历史,为写历史而写历史。由于这些误区的存在,影响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质量。《周恩来在大连》创作的成功就在于逐步摆脱了这些误区的束缚,用艺术来表现历史。我们的好多作者不敢虚构,不懂虚构,不知道运用艺术的手法进行创作。而这部电视剧却非常好地运用了虚构,不仅把周恩来在大连已经发生的事表现了,而且把必然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事都写进去了。当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虚构和一般艺术创作的虚构不一样,它要受到许多制约,它不能违背大的历史,也不能违背人物的性格。
成志伟(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这部电视剧在人物传记片的创作上取得了新成果。它在史实资料不很充分的情况下把人物和情节很好地贯穿起来,表现出了周恩来光辉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演员孙维民很称职,创造出了一个众人景仰的领袖形象,表现出了伟人的广阔心境,找到了领袖和凡人的契合点。全剧在镜头的运用、用光、画面构思方面都比较讲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从精品的要求看还可以进一步雕琢和提炼,现在作品入戏较慢,节奏也平了一些。(纪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影视新作

  在和平的银幕上塑造士兵的辉煌
向兵
虽说没有硝烟,但和平年代的军营里并不缺少士兵们挥洒青春的奉献。练兵场上,他们在构筑屏护祖国的钢铁长城,也在铸就自己的壮美人生。镜头对准被称为“战争之神”的现代炮兵们普通的日子,在对他们锻造铁一般筋骨、铁一般意志的成长历程充满阳刚之美的描写中,抒发出中国士兵的豪迈情怀。这就是八一厂新拍成的优秀之作《弹道无痕》。
铁匠的儿子石平阳入伍当了炮兵,他以铁匠的倔犟跟随班长苦练本领,很快成为连里的技术尖子,成了部队离不了的骨干士兵。然而本该顺理成章的上军校、提干的事,却阴差阳错都没有他的份。一起入伍的战友或调走深造,或成了他的上级首长,他仍是没有官衔的普通一兵。石平阳无怨无悔一如既往地爱炮、爱兵,终于在集团军的军事演习中,以过硬的军事技术创造了中国士兵的骄傲。
弹道本是有痕的,然而影片却在普通一兵石平阳看似无痕的军旅生涯中,展示了中国士兵在和平年代创造的辉煌。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军事影片,它贴近我们今天的士兵生活,写出了我们的自豪感,写出了中国军人的雄壮。”“这样的影片新兵看了愿当兵,老兵看了还想干,当过兵的看了想再当兵,干部看了知道该怎样带兵。”某炮旅官兵看了影片后如此说。
出自八一厂年轻导演宁海强之手的这部影片,在透着军队色彩,而又不乏诗意的画面中,以张扬阳刚、雄健的美学风格,生动表现出了现代军营生活题材作品独有的魅力,而这正是近些年军事影视作品所缺少的。


第12版(副刊)
专栏:剧谭

  匠心独运重演史事
——评新编历史剧《血箭》
冀宝堂
由山西省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血箭》(编剧:葛来保、王旭峰),展现了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政治家齐桓公以国事为重,大胆起用仇人管仲的故事。该剧在紧紧围绕着荐贤与用贤的鲜明主题展开的同时,将齐室内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行为,与中兴齐国成就霸业的政治革新主张也泾渭分明地展示出来,并始终贯穿全剧。剧中通过塑造管仲、鲍叔牙等忠臣与竖刁、易牙等奸臣形象的对比,经过戏剧特有的艺术处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反思。它告诫人们,国家的兴衰只有举国上下形成任人唯贤、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的政治局面,才能兴邦固国,江山万古长青。
《血》剧深谙“历史的前进往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哲理,遵照艺术创作规律,匠心独运,巧妙地将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齐鲁长勺之战”点化为齐桓公刚愎自用错误决策导致伐鲁惨败,使齐桓公方知在祭旗出征时管仲死谏的良苦用心和先见之明,深刻认识到“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真谛和中兴齐国急需大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坚定了拜管仲为相的治国决心,最终使齐国出现了《论语》中称道的九合诸侯天下第一盛会和五霸之首的强盛局面。
全剧令人荡气回肠。情节发展,矛盾冲突,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导演手法,凝重灵俏,颇具功力;氛围(音乐)渲染,腔调婉扬,情真意切;环境(舞美)衬托,古朴典雅,简捷大方;演员表演,分寸得当,栩栩如生。各个环节,紧扣剧情,实为一出寓意深远而有现实意义的好戏。


第12版(副刊)
专栏:

  电视系列片《二战风云》制作完成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和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中国教育电视台与菲尔摩影视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20集军事系列片《二战风云》已完成。该片撷取大量关于二战的珍贵史实镜头,以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为线索,以人物或战区为基本单元,忠实地再现了二战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
《二战风云》以审视战争,呼唤和平为主旨,揭露了德、日、意法西斯的凶残和暴虐,展示了世界人民为维护和平与法西斯誓死斗争的动人画面。片中特别着重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英勇打击日本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该片预计6月份在中国教育电视台首播,并陆续在全国部分省市电视台与观众见面。(晓力)


第12版(副刊)
专栏:

  名票名角同台演名戏
台湾名票黄惠英女士日前在京与中国京剧院的于万增等同台演出梅派名剧《凤还巢》。这次演出是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和中国京剧院倡办的。黄惠英演出的《凤还巢》得到梅派艺术家杜近芳的悉心指导。(战吉)


第12版(副刊)
专栏:

  连续剧《蝴蝶兰》开镜
根据程蔷小说《我的蝴蝶兰》改编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蝴蝶兰》前不久在上海开镜。该剧以三十年代上海工商界一些有识之士振兴民族工业为背景,描写了一批知识青年的命运和爱情。导演刘书亮,总制片人张光前。(冯梅)


第12版(副刊)
专栏:

  60集连续剧《东周列国》开机
历时550年、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东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空前繁荣辉煌的时期,涌现出了无数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其影响震古烁今。今天,这一风云际会的伟大时代将载入电视画面,6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东周列国》已于近日开镜。这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继《三国演义》之后的又一部大制作。
《东周列国》分《春秋篇》、《战国篇》上下两部各30集。上篇导演为沈好放,下篇导演为阎建刚。全剧由王培公、郭启农、欧阳逸冰编剧,一批优秀演员荟萃剧中。(京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