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副刊)
专栏:

  英雄并不遥远
李明
1995年的阳春三月,在北京西客站的主体工程正加紧进行的日子里,北京“三建”总公司迎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他们不是海外来客,也不是被追“炒”得发紫的明星,而是当年戎马倥偬岁月里,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与国内外敌人英勇奋战、为人民立过不朽功勋的老英雄们。
他们中,有红军时期参加革命,并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尤其在上甘岭战役中有过出色战绩的曹欣同志;有在长年军旅生涯中,特别是在朝鲜战场上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抢救过数以百计的伤病员,51年前即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模范医护工作者、女英雄刘秀珍同志;还有昔日的志愿军优秀文艺战士、今日的老作家、电影《刑场上的婚礼》的作者张义生同志。他们曾分别获得过朝鲜政府授予的国旗勋章、自由独立勋章和军功章。
那天,“三建”礼堂座无虚席。在并无炮火硝烟的氛围中,年青人感受着当年上甘岭战役中血与火的壮烈场面。英雄们真切朴素的讲述,使没有经历过战火硝烟的一代人直接受到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洗礼。时间可以推移,空间可以变幻,但为祖国建树业绩,为人民奉献青春的忠勇精神却是千秋不灭、世代相传的。“三建”就是一个富有光荣传统的先进集体。从这里,涌现过共和国最初的一批突击手和劳动模范。在新时期,他们更无愧于首都建筑行业的一支能征善战、善打硬仗的骠骑兵,并被授予“用户满意企业”的称号。如今,“三建”是国家建设部的改革试点单位,一直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这样的集体,这个集体中的成员,理所当然地能够理解老一辈英雄们浴血奋战的真正目的。难怪在听报告的群体中有人热泪盈眶,有人凝眸激愤——爱国主义精神完全能够凿透时间的隧壁沟通几代人的心灵。
讲解和介绍是相互的。“三建”总经理王鸿斌,也向客人们介绍了“三建”的几代突击手们在完成人民大会堂、亚运村等重大工程中的生动事例。客人们当天下午在参观西客站主站房工程时,亲眼看到了“三建”突击健儿的雄姿。而老英雄、老模范把他们的满腔热情,又一次浓缩在“向劳苦功高的建筑工人致敬”的锦旗上了。
值得提及的是,参与发起这次有意义活动的国内贸易部中国中商广告公司的姚建宁、金国庆等同志,都是一些年轻人。他们以满腔热情将注意力投向当年的“最可爱的人”,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从一个侧面呼唤全社会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他们还将组织老战士重访旧战场、制作专题录像片等活动。他们把这称作是“老英雄话当年,勉励新英雄再创佳绩”。


第10版(副刊)
专栏:

  南方的河北方的河
杨国民
南方的河总是温情脉脉,一年四季水总是盈盈的,仿佛体态丰腴的少女,风姿绰约,袅袅娜娜地轻移莲步,曳动长裙。即使冬季,亦只略略消瘦几分,河道里依然舟舸往来,穿织着她的繁华和文明。南方特有的风情亦在桨声橹音里浓浓地传漾开去。
南方的河不属于哪一个季节,那河床里始终满盈着四季的风情。春涨时,她别有韵味,密密的雨丝铺下来时,那大小的河道便如害羞的姑娘。笼着一层轻白的羽纱,你只能隐约感受到一种生命气息的萌动和膨胀。待到雨过天晴,人们眼睛倏然一亮,仿佛瘦削的女孩一下发育成了丰丰盈盈的少女。河水竟涨满了两岸,且绿得柔媚;河边的柳树亦舒展着柔软的腰肢,倩影映进明澈的河水里,柳条上系着轻盈的云衣。
最奇的是,随着夜幕的降临,淅沥细雨随风潜入。你睡在床上,屏声敛息,方能听到细而密的沙沙声。你的家假如枕着河道,后门口还挂下一条瘦瘦的石阶,到翌日开门一看,你会立时惊呆了,河水竟涨上了两个台阶,盈盈地向你展露着风姿,似还伴着窃窃的笑语。江南的春汛是最先从河道里发育出来的,一夜之间,河水不再冷得生硬,岸边的薄冰不知什么时候早已悄悄融化,向阳的河岸上也已生出朦胧的绿意。
这是她最为多情的季节。子规鸟声声啼鸣,天漫漫落下万千情丝,河水疯涨了,河道漫流了,那情感的泄泻奔淌简直让人难以承受。好在这个季节总是那么短暂,在以后的岁月里,她立即变得娴静端淑,沉稳大方。向人们展示着一种生命的成熟过程,亦给人留下了一种鲜明的个性色彩。
你理解了南方的河,便理解了南方的土地为何那般富庶,为何氤氲着那么馥郁的生命气息,为何覆蔽着那么蓊蓊郁郁的生命色彩。
北方的河是季节的生命,它只属于春季和夏季。一场春雨,几阵夏雨,本来枯涸的河床倏忽间就滚滚滔滔,波叠浪涌,奔泻出一种雄性的壮美,喧响着季节更迭的序曲。北方的河似一位身躯魁伟、性情刚烈的北方热血汉子,要么就仰躺在炕上呼呼大睡,要么就舒弄钢臂铁脚,充分展露出自己鲜明的个性。我曾去过北方的许多地方,大多在冬季。我有一个很固执的想法,去北方只能在冬季。这个季节,把南方北方本来消弭在绵延绿色中的境界又砉然划开了,北方便在凌厉中脱颖出和南方截然不同的色彩:空旷的北方土地上,凛冽的寒风中,肃穆的风景里,横躺着北方的河,袒陈着自己干枯的身躯;河床里,乱石累累,泥沙半淹,它们是从远处的山里被汹涌的春水或夏水裹挟下来的,有的竟大如磨盘,让人想见它在那个属于自己的季节里是如何任性倔强,桀骜不驯,但现在它却沉寂得没有了一丝声息。
北方的河,不会像南方的河那般絮絮地吟唱,那般柔顺委婉地萦流,它只会似吼如叫地高歌,一往无前地奔涌。它那么汹汹涌涌、毫无掩饰地倾泻,虽显得粗莽,但却有感人的率真和诚实。
我爱北方的河,因为它没有丝毫的伪饰,只有倔强和坦率。既受得住震颤灵魂的咆哮和泥石俱下的冲刷,亦耐得住干涸的痛苦和久长的岑寂。他是一个真正的北方汉子。
我亦爱南方的河,爱她将一切化融得那么绵长,那么悠久。她总是那么从从容容、不急不躁,展示着自然的恒久蕴力,让人联想到人类自身的短暂和岁月不可逆回的流逝。
南方的河,北方的河,两种色彩鲜明的生存方式,同是一切生命的源流。


第10版(副刊)
专栏:

  夜训
汪孔周
风雪夜军装溅起波浪
白皑皑覆盖绿色行囊
潇潇洒洒脚印向远处延伸
像木棉花在雪里静静开放
战地上飘起硝烟的芳香
弹啸里燃烧着道道立体目光
军人用生命书写的传奇里
掀起了比黄河还雄浑的波浪
弹雨催绽的朵朵战地回忆
如唐诗宋词里舒放的荷香
忠诚点燃大漠亘古的寂寞
澎湃成万里戈壁的辉煌
行军的驼铃摇响栈道彤彤朝霞
嘹亮号角在鸡形版图上回荡
恬淡的月光偏给营房涂上安宁
威武身影折叠成军营不凋的春光


第10版(副刊)
专栏:恒安杯巾帼风采散文征文

  灿烂的笑容
吴强
进入长江三峡,就进入了一个两岸连山、烟笼雾锁、气象万千的境界。其间长江的朗色和柑桔鲜红的面庞,使寓居其中的三峡工程的身价在世界的注视下更是与日俱增。
去年腊月,我披着满身的灰尘去宜昌县采访移民的搬迁工作。此时阳光出奇的温馨,金光徐徐铺过晃动着的草叶。但当我看到那些古迹斑斑的房舍在走过千年的灰暗与郁闷之后,轰然一下倾覆崩裂,代之而起的是磅礴的搬迁潮音的时候,便深深地体味出,移民的搬迁工作并不那么轻松。
我进入搬迁现场时,宜昌县移民局的同志正在帮助移民搬家。人到中年的宜昌县移民局副局长冯发慧扛着一根粗壮的木头,迈着一双沾满泥水的脚跨过废墟、跨过我的惊叹,形象与战争年代支前的女民兵并无二致。她在喧闹的境域中承受着大刀阔斧拆下的陈迹和重力。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头压着的不仅仅是几副门窗,几根木头,而是一副无数移民希冀的革故鼎新、不可或缺的富旺重担。
这一苛刻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冯发慧不是蜻蜓点水做思想工作的那类干部。她的工作使命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沉重。未经沉重的工作是一缕浮光掠影的陶醉;未经沉重的自我不会有伟大的创造。而冯发慧在沉重中凭着勇气创造了奇迹——她用13天的时间为856名移民组织兴建起158套新居;她游说240多家企事业单位接收安置移民4100多人;她在一年的光景里风风火火组建了14个外迁移民居民点……从而保证了三峡工程临时船闸、永久性船闸按期开挖。
可以这样说,那排排崭新的移民新居,装着祖国的问候,装着移民对冯发慧的感念,也装着每一位移民心中新生活的路基。冯发慧用心血为移民崭新的一步壮着行色,这“行色”不是一般情况下的暖人肺腑的语重心长,而是一种与移民的生存状态同呼吸共命运的具体行动。崇高和献身在冯发慧身上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一种从容不迫的身体力行。难怪她的女儿在想念她时,就写下这样一张字条托人捎给了她:妈妈,您什么时候才能回家。我已经吃完了你买来的两箱快餐面,现在家里只剩下一个咸鸭蛋了……
冯发慧的移民工作确实干的有声有色,她的目光总是在移民的生活周围扫来扫去,而很少有精力与时间关注一下她即将中考的女儿。
冯发慧在这个把瓦砾砌成新庐的岗位上,寻找着另一种人生快乐,另一种以弱小身躯向困难和险阻勇敢挑战的壮美。是什么支撑着她的意志?冯发慧用十分朴实的语气说道:“焦裕禄离开我们很久了,但他的工作作风却永远是年轻的。我对焦裕禄的敬重就是我力求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我看到了中国当代妇女干部的别具风采,也看到了共产党员知难而进、坚韧不拔的伟大之举。超负荷的工作使冯发慧的前胸长出一个毒瘤,她逃过许多同事关切的目光,裹着手术后的纱布依旧忙碌在工地上,直到最后痛楚难抑被同事们发现……据说冯发慧在一天夜里大声喊着:“慢一点搬”,惊醒了身边的女儿,原来她做梦还在念念不忘移民的坛坛罐罐。
冯发慧就是这么个女人。就是这么一个被宜昌市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称号的女人。
在我结束采访的时刻,冯发慧正凝神地站在一条新铺成的道路上,淡淡的半透明的色彩簇拥着她,簇拥着她汗水洗亮的许多新窗户。
这是她的灿烂微笑么?应该说是的。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市委宣传部)


第10版(副刊)
专栏:

水之恋爱(中国画)


第10版(副刊)
专栏:

农历三月初三,也是苗、布依、土家、侗、瑶、白族等少数民族的“情人节”,许多青年男女将这一天作为自己的择偶佳期。图为布依姑娘以歌功颂德传情,寻找如意郎君。新华社记者陈哲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