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今年流行什么?
——’95民族文化开发热点谈
石茂明
民族文化涵盖的内容广博而庞杂。在这里,我们仅分析其中具有市场开发价值或潜力的部分。总的来说,在我国当前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缩小与东部差距的形势下,民族文化的市场开发在1993、1994两年来一直处于良好的上升态势。这种趋势将在1995年得到进一步发展。
民族文化旅游或曰风情旅游,无疑是当今被普遍开发的人文资源,它已在许多民族地区有意识、有组织地开展了好几年。这一旅游项目一般是指旅游者亲临民族聚居区、深入村寨或家庭,去观赏和感受民族风俗文化、歌舞、民居建筑以及饮食风味,还可以购买民族用品、装饰品等。民族节日旅游是民族文化旅游的重点内容,其间不仅有比较全面的传统文化展示,而且常常伴随经济贸易活动。1995年民族文化旅游将顺着近两三年来的强劲势头,继续突破。1993年秋季在伦敦举办的旅游资源国际博览会上,中国代表团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丰富、神奇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引起了各国同行和参观者的极大兴趣,其中有些当场决定了来华意向。据分析,西藏将是1995年第一旅游热点,其次是云南。尤以藏族晒佛节与沐浴节、傣族泼水节、苗族花山节和四月八节、彝族火把节、蒙古族那达慕等节日引人注目。
“民族村”是属于民族文化旅游范畴的一个特殊部分。其优点是分布各地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了一个集中的展示场所和综合开发形式。因此,近年来在深圳、昆明、北京、桂林、青岛等城市陆续划地兴建,在1994年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但由于民族村使一些民族文化因子脱离了它适宜生存的原有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商业味过浓,旅游者难于从中体味到民族文化的自然、古朴和纯真,加之民族成分多、集中人力多,因此投资加大,成本提高,增大了经营难度。因此,民族村的开发经营在1995年及以后两年内总的状态是呈停滞萎缩趋势,效益难以提高。1995年以后可能的转向是:在民族地区开发民族旅游度假村。
民族歌舞是属于民间艺术类的精神文化。在民族风情旅游或民族村中,民族歌舞表演是一种基本形式,甚至是各种民俗活动的载体。当然,民族歌舞完全有条件而事实上也正在独立开发。我国50多个少数民族大都能歌善舞,资源丰富,开发价值高。在已经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上,少数民族歌舞艺术风骚独领、享誉颇高。当前民族歌舞艺术的开发,必须改变过去纯文化艺术活动表现形式单一的发展机制,走入市场,多渠道发展。事实上近年已经出现了这方面的良好势头。
民族工艺美术品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开发项目,如服饰、蜡染、织锦、刺绣、挑花、绘画、雕刻(根、木、竹、骨等)、竹、藤、编织、银饰等等。它们在少数民族生活中大多是生活必需品或装饰品。对它们的开发必须利用其工艺和风格,改造其使用范围,甚至改造部分工序和原料,以适应旅游者和大众社会的需要。布依族、苗族的蜡染工艺服装在1992年、1993年曾经大放异彩,风行一时,但1994年却出现了萎缩局面。1995年,蜡染领域将持续上年的停顿态势,除非其工艺出现重要突破,才有可能赢得一些新的市场。土家族的织锦工艺将随着近两年的上升势头良性发展。藏式骨制、木制品尤其是项链曾在通俗装饰品市场上一显身手,1995年将处退势。1995年看好的民族工艺品有竹木制品,如竹帘、竹木家具、竹木画等,绘画制品如藏族唐卡以及彝族漆器。另外民族刺绣尚有很大开发潜力,一些民族如傣族、维吾尔族、瑶族、哈尼族、佤族等的服饰风格或表现形式,有可能或正在被吸收、融入国内外现代时装设计之中。1995年、1996年这方面将有所拓展。这里我们要指出,民族工艺品基本上是通过旅游业进入市场,几乎没有或很少作为独立的产业部门进入大众消费领域,这既是说明其本身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同时也说明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经营的高难度。
1995年,民族饮食业是一个欣欣向荣的行业。吃厌了沿海生猛海鲜、过足了四川麻辣刺激瘾、腻味了外国乳奶食品的都市人和旅游者,大多愿意时不时去品尝一下少数民族风味。新疆烤羊肉串早已一炮打响,风靡大江南北。北京“民族饮食一条街”的发展更是一个典型。短短三年时间,北京魏公村两条狭长的小巷发展起40多家各种风味的饭馆、酒家、酒楼,其中维吾尔族、回族、朝鲜族、傣族、苗族、蒙古族等民族风味占了多半,1993年又兴建了民族歌舞美食城,而且民族风味馆生意火爆,大多强过汉民风味馆。同时,在北京市其他地区以及其他大城市,少数民族美食文化的开发也在全方位铺开,其中尤以朝鲜族、傣族、维吾尔族风味为主导。1994年是民族饮食业发展最火爆的一年,但是它尚未达到高潮,相反才刚开始。1995年、1996年将以比较平和、重点开发的方式进入鼎盛时期。这两年将朝三个方向扩展:一是民族美食将推开更多城市的大门;二是民族风味在强调独特风格就餐环境的同时,必须上档次,即进入中高档饮食或饭店领域,这是1995年及以后两三年的必然走势,把握时机者必将得到市场的报偿;三是向袋装食品、方便食品、熟食品市场拓展,这是一个潜在的市场。
民族影视艺术,即以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在1995年以后两三年内将增温变热,其中以近年的电视连续剧《雪震》等的良好反响为征兆。然而民族文学的现状不甚景气,约束了民族影视艺术的发展,使它不可能走向高潮和繁荣,从而可能错失社会大众影视娱乐内容转向的需求机遇。另外,民族建筑文化,在风格式样、建筑材料等方面近年来对外界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但难以有较大规模的独立开发态势。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民族文化的市场开发绝不等同于民族文化的自身发展,而且前者作为经济活动对于文化整体发展来说只是片面行为、短期行为甚至可能有部分是畸形行为,但是二者之间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市场开发对于文化发展肯定具有巨大的弘扬效果,而传统的文化资源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启动又能提供一种崭新而有效的生长点。
近年来,重视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的地区已经尝到了甜头,而另一些地区则因盲目仿照汉区建设而错失良机。因此,发扬民族文化的精华而摈弃其糟粕或陈旧形式,对于文化本身的发展和经济的启动兴旺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情萦紫禁城
——陈丽华和她的仿宫廷紫檀木雕业
本报记者董宏君
紫禁城的端庄与华贵,紫禁城的沉重与沧桑,紫禁城的幽远与神秘……紫禁城里的一切一切在满族后裔陈丽华的眼里,都化作了深植心底的繁密而苍劲的根——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经几度辉煌走向成熟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世代积淀的丰盈结晶。
香港著名女企业家、被海外人士誉为“紫檀木大王”的陈丽华,早年出生在北京,后来移居香港。在澳洲和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办有她的香港富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分公司,经营着房地产、商贸、饮食等多种行业。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具市场的状况,陈丽华感触颇深,在我国的家具制造业中,多少年来基本上一直沿用西式的制造技术和工艺,而极富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古典家具似乎已在人们的心目中销声匿迹。陈丽华动情地说,这真是一大遗憾!早在明代,我国的建筑业就已到了最成熟、最辉煌的时期,家具制造业也相应地走向黄金时代。明至清前期300年间的家具包括后代仿制较好的明代款式和清乾隆时期款式的家具已成为世界家具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昔日的明珠,历经世事的沧桑,也屡遭厄运。传统家具业面临萎缩的极点。
陈丽华来了!她以男儿的胆识、女儿的深情把弘扬紫檀木雕艺术作为投资北京的首选项目,投资创办了以生产仿古紫檀木家具为主的北京富华家具企业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选址、建厂、招聘员工……有钱无钱,创业皆难。雕制仿古家具的紫檀木、花梨木、红木等材质都是珍稀树种,尤以紫檀最为名贵。檀树生长在东南亚一带,生长极为缓慢,要上百年才长成一寸的径围。为买到优质的木材,她和公司的有关人员一起翻山越岭,八下缅甸。选材订货,不仅考验她的眼力,酷热与毒蜂还要时时考验她的毅力与胆量!家具公司开业初期,工人大多数没见过紫檀木、红木。他们听说一吨紫檀木价值几万元,还是“十檀九空”,都不敢下手干活。陈丽华大着胆子鼓励他们“干!”这一干就是惊心动魄的12年啊!今天,工人们在她的关心指导下,都已成为能工巧匠,他们精心制作的仿宫廷高档豪华家具,有紫檀木六臂观音插屏、琴棋书画雕花套椅、明式雕龙宝盒、雕龙紫屏风等。其中由陈丽华仿明清风格设计的乾清宫屏风,自重达2.7吨,是近百名工人用透雕、突雕、浮雕等独特手法,历时3年,精心雕琢而成,被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称赞为“东方艺术瑰宝”。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参观视察北京富华家具企业有限公司时,称赞陈丽华“为发扬中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作了一件大好事”。
当陈丽华领着我们参观车间的一道道工序和展厅的一件件珍品时,她简洁准确的介绍,让我们如沐久远的气息,倘佯于这艺术的殿堂:来源于历史哲学、文学和周朝青铜器纹饰、秦砖汉瓦、隋唐敦煌艺术以及宋元书画艺术的创意和造型;寓老庄哲学中天圆地方、自然平和、无极无限理论的构造:内方外圆、充分把握木材自然规律,榫卯结构抽涨平衡;刚劲、流畅的装饰线型左右对称、上下呼应,富于整体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让人联想起诗词的格律与书法……它们散发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不单让我们更多地感知我们祖先的智慧,更令今天的我们重新珍重我们民族的骄傲。
在这座独资企业的大院里,高高飘扬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这不禁让人们想起主人大力投资,参加北京数千亩面积的旧房改造,投资2950万美元创办的北京长安俱乐部有限公司的大手笔;也让人们记起她每年“六一”慰问儿童福利院、为帮助外省来京的小保姆,四处奔走,捐资出力筹建北京市三八家务服务公司的忙碌身影;人们更忘不了大兴安岭火灾、安徽的洪涝后她的慷慨救助;北京亚运会、’95世界妇女大会,又是她率先捐赠……
紫禁城内,这飘扬的五星红旗下,不正是陈丽华那殷殷的赤子情怀么?(附图片)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侗族鼓楼趣话
吴国春(侗族)
侗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贵州、湖南、广西、湖北等省,有180多万人口。自古以来,侗族人民创造了许许多多灿烂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中高耸庄重的鼓楼,就是独具民族特色、古色古香的古建筑文化之瑰宝。
侗族,有南、北部两种方言。南部方言的侗族,最喜爱在寨中修建鼓楼。用这里侗家的话来讲,就是“我们侗家人要像鱼儿团聚在鱼窝里一样,团聚在鼓楼里……”侗族古歌里曾有这样的诗句:“田要有鱼窝,寨要有鼓楼;鲤鱼要找塘中间做窝,侗家会找好地方落脚;我们祖先开拓了‘路团寨’,建起鼓楼就像大鱼窝。”
鼓楼,顾名思义,即木楼上放有一面“桦皮鼓”或“牛皮鼓”。曾有人不明其意,竟把“鼓楼”误写作“古楼”,这是不了解“鼓楼”来历的缘故。清《黔记》载:“黑苗(侗)在古州(今贵州榕江县城)诸寨共于高坝处设一楼,高数层,名聚堂。用一木杆,长数尺,空其中,以悬于顶,名长鼓。凡有不平之事,即登楼击鼓,各寨相闻,俱带长镖利刃,齐至楼下,叫寨长判之,有事之家备牛待之。如无事而击鼓或有事击鼓不到者,罚牛一头,以充公用。”可见,鼓楼既是侗寨的重要标志和侗家人议事的场所,在侗族人民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如今,这些鼓楼呢,已成了侗族人民学文化、演侗戏、弹唱、摆故事等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亦是侗族男女青年“行歌坐月”(即谈情说爱)、轻歌曼舞、传播爱情种子的乐园;是吉祥富有的象征,也是侗族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和他们特有的建筑艺术杰作。(附图片)
高耸庄重的侗族鼓楼。吴国春摄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新疆马:何时退役?
陈才德
从古至今,马一直是人类重要的力畜之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出良马的地方,早在2000多年前,汉武帝就把乌孙(今日伊犁)马称为“天马”。
在新疆,马主要用来拉车、耕地、乘骑等。据有关资料表明:1966年新疆有军马1.76万余匹,民马32万余匹,80年代以来已养马120万匹左右,但其中役马不足5%。目前,新疆役马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农牧区或林场。
随着边疆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步,国防科技的加强,马已显得“力不从心”了,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新疆农牧业生产80%以上实现机械化,农牧区的马车逐年减少,少数民族中的很多年轻人改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延续几千年的骑兵部队也马放南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国防装备。进入90年代中期,牛车在新疆已基本绝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70多个农牧团场2000多个连队的马车班已全部退役,取而代之的是各式汽车、拖拉机等机械化装备。
有关经济学家认为,随着新疆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奔驰了2000多年的新疆马将逐步不再作为役马使用,而只作为畜产品来源饲养。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苗族长寿寨
地处苗岭腹地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寨是一个苗族村寨,全寨300多人中,80岁以上的老人有7位,90岁以上的老人有5位,100岁以上的老人有3位,被人们称为“长寿寨”。自治州党委书记杨光林专程前来看望105岁的苗族老大爷陈玉林(中坐戴眼镜者)和105岁的苗族老奶奶李珍久,并对他们说:“祝您们活到150岁,我保证努力工作,让黔东南早日富起来。”
王翼南摄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