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述评

  波黑停火期过半
冲突各方厉兵秣马国际社会加紧调停
本报记者胡锡进
波黑4个月的全面停火到3月1日整整过去了一半时间。由于巧合,这一天正好是波黑宣布独立3周年,穆斯林方面再次发出了“保卫波黑”的呐喊。以当地的标准来看,停火至今仍可说处于维持之中。但破坏停火的行动逐渐形成规模,尤其是比哈奇地区的冲突已给本次停火协议戳了个大窟窿,维和部队领导人已发出“挽救停火协议”的呼声。
舆论认为,当前局势中有两大不稳定因素:其一,波黑冲突各方没有按照去年末与卡特达成的协议恢复政治谈判。由于塞族继续拒绝5国和平计划,联络小组中断与塞族的接触,重新对帕莱当局采取强硬立场。在目前的僵持情况下,塞、穆双方都没有让步的迹象。人们对今后两个月的波黑谈判形势普遍持悲观态度,认为卡特调解带来的缓和势头已开始逆转。
其二,维和部队在前南地区的驻留前景仍不明朗,前南各冲突地区人心不稳。自1月下旬克罗地亚多次表示拒绝延长维和部队驻克期限后,包括波黑在内的前南局势不断恶化。大国迄今虽仍未放弃促使克政府改变态度的努力,但离维和部队驻克的最后期限(3月31日)越来越近,回旋的余地则一天天缩小。为打破僵局,联络小组提出了以南斯拉夫承认克罗地亚和波黑,换取部分取消对南制裁的方案,但被贝尔格莱德拒绝。
在这种形势下,冲突各方在加紧厉兵秣马。波黑图兹拉上空不断出现飞机突破波黑禁飞令。穆族利用这些飞机从外国得到武器装备,已不是什么秘密。克罗地亚国防部长近日宣布,克罗地亚为“解放”塞族控制的克拉伊纳可以“在一夜之间动员50万军队”。克拉伊纳和波黑两个塞族当局则于上月下旬成立了联合防御司令部,以备不测。一位波黑塞族官员日前对本报记者谈及塞控区局势时说:“总之:人们在等待新的战争。”
最近两天,这里又传出了几个会对局势产生影响的新信息。一是国际联络小组成员再次来贝尔格莱德,于2日宣布联络小组将重新讨论“变通和平方案”的可能性;二是克罗地亚方面1日在重申不延长维和部队驻克期限时,提出可以在克罗地亚边境上部署“国际观察员”,再度引起关于维和部队可能以其它形式继续留克的猜测。此外维和部队还宣布,已中断1个多月的克罗地亚—克拉伊纳经济问题谈判近日将重新恢复。而这些信息是否会给全面僵持的前南局势带来转机,人们只能拭目以待。
            (本报贝尔格莱德3月3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挪威走在世界环保前列
本报记者孟宇红
挪威是发达国家中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较早地注意到了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及时采取了相应的环保政策,成功地创造了本国的绿色经济。
    加强国内立法
早在70年代初,挪威政府就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72年,挪威专门设立环境部,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设有专门环保机构的国家之一。
挪威控制环境污染主要是从行政、立法和经济三个方面进行的。自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提出政府环保咨文以来,环境保护已被优先列入各部门的日常工作计划和管理体系。目前,已有超过2/3的地方权力机构制定了环保计划。此外,所有的地方权力机构都必须拨出专门资金用于环境保护。1992年至1994年底,挪威议会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高达4.25亿挪威克朗。
与行政命令相配合,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法规。其中《产品控制法》和《污染控制法》较为全面地对挪威国内在污染项目、污染程度和惩罚措施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
挪威还依靠“绿色税收”和罚款等市场手段来控制污染。例如对以一次性资源为原料的产品实行高税收,对以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为原料的产品实行低税收等。同时,税收与罚款所得又返之于环保,力图形成良性循环。
在各方的努力下,挪威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挪威污染控制中心1993年的统计数字表明,1985—1992年,挪威工业污染排放量大为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在1980到1992年的12年间减少了70%以上。而氯氟烃的消费量则分别下降了80%和70%。
   增进国际合作
挪威本身的环境污染并不严重,据挪威环境部门统计,挪威的污染90%来自周边国家。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酸雨。它危害着挪威境内的大片森林,并且造成挪威南部地区逾半数水域的鱼类死亡。此外,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也威胁着挪威的环境。因此,挪威一直致力于推进国际间环境保护的合作,先后加入和签署了一系列国际环保公约。
与此同时,挪威还积极配合联合国环发组织召开有关的国际会议,共同探讨解决环境污染的对策。目前,挪威不但积极与北约国家合作,而且每年还拿出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2%用于援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施环保项目。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首次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其中最主要的含义就是减少对一次性资源的利用,提倡可持续性的生产与消费,从而减少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浪费。1994年1月至1995年2月,挪威作为东道国,先后举办了3次世界性的可持续性发展研讨会,积极致力于改变目前的生产与消费格局。
    培养环境意识
在实践中,挪威人认识到,对国民环境知识和公共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正如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今年2月所指出的,环境意识是参与现代竞争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此,挪威环境部与教育部积极配合,在中小学普及环境教育。1994年,挪威环境部与教育部共同制定了“挪威环境教育实施纲要”,对环境教育的4个等级(学校级、地区级、区域级、国家级)分别规定了教育内容和管理机构,使环境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
1994年,挪威曾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面向未来——挪威和来自90年代环境的挑战》。书中写道:对自然的珍爱是挪威人特性中有机的组成部分,与自然亲近的天性使每一个挪威人都成了环境的保护者……这大概就是挪威人使他们的家园变得如此美丽的一个最纯朴的解释吧。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卢旺达在重建
本报记者顾玉清
提要:去年卢旺达部族屠杀震惊世界,这个国家现在怎样?这篇综述介绍了一些最新情况。
  自去年7月卢旺达“爱国阵线”控制了全国局势并成立新政府以来,为了尽快医治战乱造成的严重创伤,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着手拟定了一项争取国际援助的重建计划。今年去年4月6日到7月17日的卢旺达部族冲突中,大约有50至100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沦为难民,15万名儿童变成了孤儿。首都基加利和其它城市的楼房住宅、机关学校以及水电系统、通信设备均受到了严重毁坏。据估计,仅中学校舍的修复至少需要45亿卢旺达法郎(约合3100万美元)。内战对农业的影响也相当大,由于大片土地荒芜,农作物收成损失达40%至60%,牲畜存栏数减少80%。根据卢旺达新政府提供的一份报告,因全国经济活动处于瘫痪状态,自去年7月至12月,卢旺达的国民收入仅相当于1993年同期的10%至12%。
新政府实施重建计划的第一步是,尽快恢复国家的管理职能,设法消除部族间的矛盾,建立一种信任、宽松、安全的社会气氛,召回和安置在战争中逃亡的难民,以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共同建设自己的国家。政府为此成立了恢复权利和社会一体化部,负责处理战后遗留问题和难民安置问题。由于措施得当,已有部分难民返回。政府还准备拿出47亿卢旺达法郎,为难民建造住房,安排生活与生产。
恢复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重新推进生产性活动,这是重建计划的第二步。发展农业和畜牧业被列为重点。政府决定投入70亿卢旺达法郎,免费提供种子、农药和农机具等生产资料,鼓励农民回到田间或农场,开始粮食和肉类的生产,以保证重建计划所必需的食品供应。现在不少农民在政府资助下,已经恢复生产,今年农牧业形势可望得到改观。国际市场行情看好的咖啡和茶叶也将会增加产量,恢复出口。
在工业部门,政府试图建立专门的发展基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和手工业,发展矿业。从今年二季度起,有关的措施将开始实行,人们希望当年就能获益,使公共收入达到战前的40%。
目前卢旺达处在艰难的恢复之中,重建工作的成败对国家的和平与稳定关系重大。现在它所面临的最关键问题,仍是资金短缺问题,卢旺达政府呼吁国际社会能够继续提供更多的财政援助。(本报阿比让电)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日俄外长举行定期磋商
日俄外长定期磋商三日和四日在东京举行,双方在悬而未决的北方领土问题上没有取得进展。关于日本渔船在北方四岛周围海域捕鱼问题,日俄外长商定本月十三、十四日两天在莫斯科进行正式谈判。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蒙国防部长结束访日
蒙古国防部长沙·扎丹巴中将四日表示,他刚刚结束的日本之行确定了蒙日两国国防部门的合作关系,访问达到了预期目的。扎丹巴说,访问期间,他同日本防卫厅长官玉泽德一郎就建立和发展两国国防部门间的广泛联系坦率地进行了交谈。双方商定尽可能在国防领域的各个方面建立联系和开展合作。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古巴妇联第六次大会闭幕
古巴妇女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三日在哈瓦那闭幕,会议号召全国妇女在改革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战胜国家在特殊时期所面临的困难。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出席了大会闭幕式并发表讲话。他赞扬古巴妇女为革命和建设所作的贡献。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以再放宽封锁加沙和西岸
以色列总理拉宾三日决定进一步放宽对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封锁,允许这两地区三千名巴勒斯坦人进入以色列做工,但有资格获得许可证的巴勒斯人必须已婚,三十岁以上,并且在实行封锁前就在以色列做工。
(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前线国家将转为南部非洲国家联盟
外长会议呼吁挽救安哥拉和平进程
本报哈拉雷3月4日电记者温宪报道:为期一天的南部非洲前线国家外长会议3日在这里结束。与会11国外长一致通过了有关该组织新使命的纲领,并呼吁南部非洲国家领导人应就安哥拉局势进行紧急会晤,联合国应加快部署维持和平部队人员,以挽救安哥拉和平进程。
在会晤中,安哥拉外长德莫拉首先介绍了安哥拉和平进程已经停滞的情况。他说,不久前举行的安盟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另一种战略”,安盟领导人萨文比已说服他的军事领导人继续打内战。德莫拉说,萨文比没有出席去年11月在卢萨卡举行的安哥拉和平协议签署仪式。会议主席、津巴布韦外长沙穆亚里拉说,本地区国家首脑应紧急会晤,努力挽救安哥拉和平进程。
此外,11国外长一致建议将“前线国家”转变为“南部非洲国家联盟”,使其成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政治分支机制,联盟的宗旨在于加强本地区的团结、和平与安全。主持会议的津巴布韦外长沙穆亚里拉在会议开幕时说:“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不需要前线的阶段。”他说,种族隔离时代的结束要求一个全新的组织开展政治与外交工作,以巩固国家独立和发展地区团结与合作。他们同意将此建议提交定于今年8月在南非开普敦举行的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首脑会议审议。外长们还建议说,这一新联盟的主席应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为两年;现任主席国的外交部将作为联盟组织的秘书处。
前线国家是指在南非实行种族隔离制度时期与其邻近的几个南部非洲国家。新南非诞生后,南非与前线国家的关系已由对抗转向合作。目前的前线国家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纳、莱索托、马拉维、斯威士兰、纳米比亚、莫桑比克、南非、坦桑尼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英法德反对维和部队撤出前南
加利呼吁国际社会说服克领导人
本报讯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3日联合发出警告说,如果联合国维和部队撤出波黑和克罗地亚,必将对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局势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英、法、德国防部长是应美国防部长佩里的邀请赴美商讨波黑局势和北约前途等问题的。他们在联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一致认为,联合国驻前南维和部队有必要继续存在,否则,波黑塞、穆、克三族之间将会再度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
四国国防部长还表示,一旦维和部队被迫撤出,北约应该承担撤退的掩护任务。
部长们将在今后两天内就此问题进行详细讨论。德国防部长吕厄指出,西方国家在处理前南问题时应做好两手准备,即不放弃政治努力,同时在军事上作最坏的打算。
美国目前在波黑和克罗地亚没有派驻地面部队。佩里3日表示,五角大楼目前正在考虑向克罗地亚派遣地面部队,为维和人员可能撤离该地区提供军事掩护。
                       (戴红峰)
据新华社维也纳3月3日电(记者张浩)联合国秘书长加利3日再次对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即将撤出克罗地亚发出警告。
加利在结束对奥地利为期一周的访问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维和部队撤离克罗地亚是“欧洲和世界的真正悲剧”。他呼吁国际社会竭尽全力,说服克罗地亚领导人使联合国部队继续留下。
加利在谈及蓝盔部队撤出索马里时表示,他不排除“在停火得到尊重的情况下”联合国维和部队重返索马里的可能。


第6版(国际)
专栏:

  非洲呼吁禁止生产使用地雷
本报讯来自13个非洲国家的70名代表3日在哈拉雷强烈呼吁非洲各国政府禁止使用和生产地雷。
该呼吁是在为期两天的关于限制使用和生产地雷的会议上作出的。国际红十字会和非统组织召集了这次会议。
代表们指出,地雷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他们认为,应该把生产地雷列为犯罪行为,并要求地雷生产者向受害者作出赔偿。他们呼吁所有非洲国家尽快加入联合国关于禁止使用地雷的公约。目前,50多个非洲国家中只有贝宁、尼日尔和突尼斯3国加入了该公约。
代表们还提出了一个建立地区性排雷机构的设想。但他们认为,鉴于财政上的困难,这一机构需要国际社会的资助。
根据提交给会议的一份报告统计,目前埋设在非洲大陆的地雷共有3000多万颗,其中1/3在安哥拉境内。统计还表明,清除每平方米内的地雷需要4美元的花消,而像安哥拉这样埋有1000万颗地雷的国家需要花费30年的时间才能把地雷排除干净。 (彭丽)


第6版(国际)
专栏:

  索武装派别间再次交火
艾迪德欢迎维和部队撤出索马里
新华社内罗毕3月4日电据肯尼亚广播公司今天报道,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3日撤离索马里几小时之后,索武装派别之间又发生战斗。
报道说,忠于索马里“临时总统”迈赫迪的武装同索全国联盟主席艾迪德领导的民兵之间3日在摩加迪沙机场交火。这场战斗持续了6小时。到目前为止,双方伤亡情况尚不清楚。
联合国驻索维和部队最后一批巴基斯坦士兵2日离开处于无政府状态的索马里,从而结束联合国在索27个月的维和使命。
新华社内罗毕3月3日电据此间收到的消息,索马里主要武装派别——全国联盟主席艾迪德今天在摩加迪沙发表讲话说,他对联合国维和部队全部撤出索马里表示欢迎。
艾迪德说,联合国维和部队撤离后,索马里人民可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他称,索马里今后不会再打内战了。艾迪德武装派别同在索马里执行维和使命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曾多次发生过武装冲突。联合国有关机构2日发表一项声明说,在联合国维和部队全部撤离索马里后,联合国有关机构和一些非政府国际组织的救援工作仍继续在索马里进行。


第6版(国际)
专栏:

  非政府组织论坛开幕
新华社哥本哈根3月3日电(记者李红旗、许福瑞)1995年非政府组织论坛3日晚在这里的霍尔门会议中心开幕。
开幕式由丹麦文化大臣于特·希尔登主持。丹麦发展合作大臣波尔·尼尔森、非政府组织论坛秘书长伯基特—史密斯和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的发起人、智利常驻联合国代表胡安·索马维亚先后在开幕式上讲话。来自世界各国的大约5000名与会代表出席了开幕式。
索马维亚在开幕式上发言指出,世界人民迫切需要解决影响各国的深重社会问题,特别是贫困、失业和社会不融合。“我们认识到,我们的社会必须更有效地响应各国家、各区域的个人、家庭和社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今后数年,我们必须以此作为紧急事项”。
索马维亚强调,人是发展的中心,必须使经济更有效地为人的需要服务。他说,在当前和跨入21世纪以后,必须把社会发展放在最优先的地位。
非政府组织论坛是与即将开幕的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同期进行的。在今后10天里,围绕如何解决贫困、失业和社会分化等问题,将举办上百场报告会、讨论会、专题讲座和各种文化活动。


第6版(国际)
专栏:

  泛美人权委员会呼吁
结束限制古巴
据新华社华盛顿3月3日电美洲国家组织泛美人权委员会3日强烈要求美国结束对古巴的食品和药品限制,反对美国在这些方面实施了长达30多年之久的禁运政策。
去年秋季,宪法权力中心向美洲国家组织提出,希望寻求解决对古巴禁运食品和药品问题。宪法权力中心主任迈克尔·多伊奇近日表示,“泛美人权委员会的上述要求,对于推动美国在其与古巴关系中按国际法行事,是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开端”。


第6版(国际)
专栏:

  波新总理发表施政演说
约瑟夫·齐赫出任波议长
本报华沙3月3日电记者朱富贤报道:波兰新总理约瑟夫·奥莱克西今天向议会发表施政演说时说,新政府将继续加速发展经济,推进改革进程。
他强调,民主和改革在波兰“不可逆转”。新政府将继续推行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和路线。新政府工作将首先“坚决”和“严格”地抓财政金融政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与失业现象作斗争,加速私有化和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进程。在对外关系方面,奥莱克西重申了尽快加入北约和欧盟的愿望,并强调发展与美国和俄罗斯的双边关系。在会上,奥莱克西向议会提出了新政府名单。
今天波兰议会还通过决议,解除奥莱克西议长的职务,同时选举副议长约瑟夫·齐赫为议会议长,选举原副总理兼司法部长沃齐米日·齐莫谢维奇为副议长。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各界悼念利斯季耶夫
叶利钦强调加强同犯罪现象作斗争
新华社莫斯科3月3日电(记者谢荣)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数万名各界人士和群众3日下午自发来到奥斯坦基诺电视台,向1日被暗害的俄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电视新闻记者弗·利斯季耶夫的遗体告别。
奥斯坦基诺电视台大楼所在的科瓦廖夫街沉浸在一片哀思之中,前来向死者遗体告别的人的队伍排了数公里长。
俄罗斯政府第一副总理索斯科韦茨、丘拜斯、俄总统办公厅主任菲拉托夫、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等政府官员以及俄文化界、艺术界人士和各国驻俄新闻机构的代表等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源源不断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利斯季耶夫生前工作过的地方。告别仪式一直持续到当地时间午夜12时。
本报莫斯科3月4日电记者许恒声报道:俄总统新闻处说,叶利钦总统3日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国家杜马主席雷布金。会见时,叶利钦总统就俄著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利斯季耶夫1日被杀害一事强调指出,必须抓紧议会在加强同犯罪现象作斗争方面的立法工作。
今天下午,俄著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利斯季耶夫的葬礼在莫斯科市区的一座公墓内举行。参加葬礼的有俄总统办公厅主任菲拉托夫、俄政府第一副总理索斯科韦茨、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和“俄罗斯选择”议员团领导人盖达尔等人。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总理与密特朗会谈
据新华社巴黎3月3日电(记者梁贵和)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3日晚同法国总统密特朗进行会谈,双方就俄罗斯同法国和欧盟的关系、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以及车臣局势等问题交换了看法。
法国总统府人士说,密特朗在会谈中承认车臣问题是“俄罗斯的内部事务”,他指出,车臣问题影响了欧盟同俄罗斯的伙伴关系。关于东欧国家加入北约的问题,密特朗重申,“北约的扩大不应给俄罗斯造成它被包围的印象”。


第6版(国际)
专栏:

  中印边界专家小组会谈
本报新德里三月四日电记者李景卫报道:中国印度边界问题外交和军事专家小组第三次会议于二日至四日在这里举行。
双方在友好坦诚的气氛中就如何实施一九九三年九月两国政府签署的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进行了深入讨论。双方重点讨论了如何解决两国军队在个别地段过于接近等问题。双方表示在不久的将来继续进行专家小组会议。中国专家小组由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王春贵率领。印度方面参加会议的专家小组负责人是外交部联秘梅农。


第6版(国际)
专栏:

3月3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数万名市民自发来到奥斯坦基诺电视台,向1日被黑社会枪杀的俄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记者弗·利斯季耶夫的遗体告别。这是利斯季耶夫的一位亲人在他的棺椁前痛哭。新华社发
(美联社照片)


返回顶部